正在加载图片...
为了说明“内因”和“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质,提出了碰撞理论 和过渡状态理论。 一、碰披理论collision theory) 化学反应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电子的转移或重新分配,这种转移或重新分配似 乎只有通过相关原子的接触才可能实现。 1918年,路易斯(ewis)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提出了碰撞理论。其理论要点 如下 ①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或者说碰撞 是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 ②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之间的 碰撞的弹性碰撞。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理论计算,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的次数是非常大的 可达102次·开s,如果每次碰撞都能够发生反应,任何气体反应都将在瞬间 完成,这与实验事实不符。 能导致化学反应的碰撞叫有效碰撞(effective collision),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只有能量足够大的分子才能发生有效碰撞,这样的分子称为活化分了 (activated molecule) 要发生有效碰撞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反应物分子必须具有足够大的能量。由于相互碰撞的分子的周围负电荷 电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电性排斥力,因此,只有能量足够大的分子在碰撞时, 才能以足够大的动能去克服上述的电性排斥力,而导致原有化学键的断裂和新 化学键的形成。 ②反应物分子要以适当的空间取向而发生碰撞,如NO2(g)+CO(g NO(g)+CO2(g),NO2和C0分子要发生定向碰撞,即C0中的C与NO2中的0相 碰才能发生反应。 优点:直观、明了,易为初学者所接受:缺点:模型过于简单。把分子简单 地看成没有内部结构的刚性球体,要么碰撞发生反应,要么发生弹性碰撞。“活 化分子”本身的物理图像模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