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肌肉内慢肌纤维成分参与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拉长肌肉 →肌梭内感受器兴奋 →L.Ⅱ类传入纤维 →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兴奋 →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腱反射的临床应用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 反射弧某环节损伤 腱反射亢进,提示 高级中枢病变 3.腱器官 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与梭外肌呈串连关系 反射弧 梭外肌收缩张力增加 →刺激腱器官 →I类传入纤维 →中间神经元 →抑制同一块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 与肌梭功能不同 梭外肌作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增加而肌梭传入不变 梭外肌作等张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不变而肌梭传入减少 肌肉被动牵拉时,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均增加 腱器官是肌肉的张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a神经元抑制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传入冲动使a神经 元兴奋 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和6区 功能特征: 1.定位精确,倒置安排 头面部内为正立安排 2.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 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相关 运动柱:运动区内皮层细胞柱状排列的基本功能单位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块肌肉可 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3.躯体运动交叉支配头面部如喉,脸上部的运动为双侧支配脸下部和舌肌为单侧交叉支配内病变时口角和舌歪 (二)运动传导通路 皮层脊髓束:皮层③内囊⑧脑干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80%纤维在延髓锥体处交叉到对侧后下行 皮层脑干束:皮层③内囊⑧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1.锥体系 锥体系是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 神经元)的最后通路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的纤维并不全部直接与下运动神经元 发生联系。(80-90%通过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 2。除四区外,3-1-2区和5,6,7区均有纤维进入锥体束 3。锥体束分别控制a,g运动神经元(4) 肌肉内慢肌纤维成分参与.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拉长肌肉 ® 肌梭内感受器兴奋 ® I. II 类传入纤维 ® 脊髓前角 a 运动神经元兴奋 ® 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腱反射的临床应用: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提示 反射弧某环节损伤 腱反射亢进, 提示 高级中枢病变 3. 腱器官 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 与梭外肌呈串连 关系 反射弧: 梭外肌收缩张力增加 ® 刺激腱器官 ® I 类传入纤维 ® 中间神经元 ® 抑制同一块肌肉的 a 运动神经元 ® 肌肉收缩被抑制 与肌梭功能不同: 梭外肌作等长收缩时, 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增加而肌梭传入不变; 梭外肌作等张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不变而肌梭传入减少. 肌肉被动牵拉时, 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均增加. 腱器官是肌肉的张力感受器, 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a 神经元抑制;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 传入冲动使a 神经 元兴奋. 二、 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 (一)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1. 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和6区 功能特征: 1. 定位精确, 倒置安排, 头面部内为正立安排. 2. 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 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相关. 运动柱: 运动区内皮层细胞柱状排列的基本功能单位. 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 几块肌肉的活动, 而一块肌肉可 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3. 躯体运动交叉支配, 头面部如喉, 脸上部的运动为双侧支配,脸下部和舌肌为单侧交叉支配. 内囊病变时口角和舌歪 向一侧. (二)运动传导通路 皮层脊髓束:皮层 ®内囊® 脑干®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80%纤维在延髓锥体处交叉到对侧后下行 皮层脑干束:皮层 ®内囊® 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1. 锥体系 锥体系是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 神经元) 的最后通路. 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的纤维并不全部直接与下运动神经元 发生联系。(80-90%通过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 2。除四区外,3-1-2区和5,6,7区均有纤维进入锥体束。 3。锥体束分别控制 a,g 运动神经元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