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9卷第6期(2004) 甘肃高师学报 vol.9N0.6(2004) 笔的制作原料为兔毛和竹管,他将毛笔的制作与《周易》作了辈出,书法理论也层见迭出,在此我们不可能一一加以论述。 连串的比喻。笔管是刚的,笔毛是柔的,取上乾下坤之义;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自东汉以后,中国历代的书法理 新故代谢”形容兔毛一年四季的变化,契合“两仪生四象”之论都是以《易传》的思想为根本的。正因如此,清浏熙载在 理;“圆和”为笔头的特点,为坤德;“正直”指笔管的特点,为《艺概书概》中才会用“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 乾德;“玄首黄管”是说笔头是黑色的,笔管是黄色的,契合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来加以高度的总结和概括 “天地玄黄”之色。不仅如此,蔡邕的其他书论著作均是直接故而有人甚至断言,中国书法实际是天地阴阳变化在艺术上 用《易传》思想来解释书法的,并且明确提出了“书天地之阴的同枃表现,不了解《周易》很难真正了解书法艺术。这种论 阳”的观点。尤其是《九势》篇,将书艺提到阴阳哲学的高断虽然未免过于武断,但其揭示的道理和指出的书法与《易 度来探究,劈首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传》的同构关系,却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直接探讨了自然、阴阳与书体形势的 总之,通过以上简要的比照和分析,我们已足可看出传 关系;而且他所谓的“九势”: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统书法艺术与《易传》之间的同构关系,说明《易传》的确濡养 势、掠笔涩势、横鳞,暗合于《周易》的阳九之数,或者说合于和影响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进程。不仅如此,《易传》 时人认为的“太玄”之数,显然是易学思想在书艺中的翻版。作为艺术哲学或美学,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艺术领 再往后,三国时钟繇的“流美说”和呈象的“逸豫”说,同样是域。这个问题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此不赘述。然而,由 受《易传》思想影响的产物。钟繇曾说:“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此我们可得到这样一点启示或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即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对此有的学者在探讨古代各种艺术理论时,需要对《易传》给予更多的观照 明确指出:“钟的书法思想也正是承继蔡邕而来。钟繇说:和足够的重视。 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从天地来讲书法艺术的创造, 书乾坤之阴阳’,夫书肇于自然,……有根本 参考文献 的共同之点。这种思想溯其渊源,最早出于《易传》,又与东 []张善文注译周易[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汉王充等人的自然元气说分不开。”至于皇象的“逸豫”说,他 [2]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上、下)[M].杭州:江苏文艺 说:“如逸豫之余,手调适而心佳娱,可以小展。”这里所谓的出版社.1994 “逸豫之余”,就是安闲悦乐之余。这也并非皇象的独创,而 [3]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是上来自于《周易》的豫卦,豫卦本就是讲安闲悦乐之境的,1984 《尚书唫鞏》曰:“王有疾,弗豫”亦可证明;下来自于蔡邕 [4]祝敏申主编.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1985 系。同时,皇象强调的“调适”、“佳娱”,即书法创作的愉悦 [5]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性、娱乐性,强调了创作时心与手的佳调、相应,又可以说是 6朱伯主编.易学基础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 开了南朝王僧虔“心手达情”说唐孙过庭的“心手双畅”说、2003 宋收阳修的“学书为乐”说的先河。由于自东汉以后,书家 On the Similar- Structure Relationship of Yi Zhuan with Ancient Calligra phy Cheng Jiangong Hexi College,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As a well-known philosophical work, Yi Zhuan includes many profound est hetic principles. So it has a very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especially on the calligraphic ar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 structure relationship of Yi Zhuan with calligrap hic ar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alligra. phy style, struct ure and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theories. It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 hy theories a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Yin- Yang interactive theory of Yi Zhuan and the idea of universal change Key Words Yi Zhuan, calligraphy theories, similar-structure, Yin- Yang interaction, universal change 责任编辑:魏琴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nkinet笔的制作原料为兔毛和竹管 ,他将毛笔的制作与《周易》作了 一连串的比喻。笔管是刚的 ,笔毛是柔的 ,取上乾下坤之义 ; “新故代谢”形容兔毛一年四季的变化 ,契合“两仪生四象”之 理“; 圆和”为笔头的特点 ,为坤德 “; 正直”指笔管的特点 ,为 乾德 ;“玄首黄管”是说笔头是黑色的 ,笔管是黄色的 ,契合 “天地玄黄”之色。不仅如此 ,蔡邕的其他书论著作均是直接 用《易传》思想来解释书法的 ,并且明确提出了“书天地之阴 阳”的观点。尤其是《九势》一篇 ,将书艺提到阴阳哲学的高 度来探究 ,劈首写道“: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 ; 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直接探讨了自然、阴阳与书体形势的 关系 ;而且他所谓的“九势”: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 势、掠笔、涩势、横鳞 ,暗合于《周易》的阳九之数 ,或者说合于 时人认为的“太玄”之数 ,显然是易学思想在书艺中的翻版。 再往后 ,三国时钟繇的“流美说”和皇象的“逸豫”说 ,同样是 受《易传》思想影响的产物。钟繇曾说“: 岂知用笔而为佳也 , 故用笔者 ,天也 ;流美者 ,地也 ,非凡庸所知。”对此有的学者 明确指出 :“钟的书法思想也正是承继蔡邕而来。钟繇说 : ‘用笔者 ,天也 ;流美者 ,地也’,从天地来讲书法艺术的创造 , 显然和蔡邕‘书乾坤之阴阳’‘, 夫书肇于自然 , ……’有根本 的共同之点。这种思想 ,溯其渊源 ,最早出于《易传》,又与东 汉王充等人的自然元气说分不开。”至于皇象的“逸豫”说 ,他 说“: 如逸豫之余 ,手调适而心佳娱 ,可以小展。”这里所谓的 “逸豫之余”,就是安闲悦乐之余。这也并非皇象的独创 ,而 是上来自于《周易》的豫卦 ,豫卦本就是讲安闲悦乐之境的 , 《尚书·金 》曰 “: 王有疾 ,弗豫”亦可证明 ;下来自于蔡邕的 “欲书 ,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 系。同时 ,皇象强调的“调适”、“佳娱”,即书法创作的愉悦 性、娱乐性 ,强调了创作时心与手的佳调、相应 ,又可以说是 开了南朝王僧虔“心手达情”说、唐·孙过庭的“心手双畅”说、 宋·欧阳修的“学书为乐”说的先河。由于自东汉以后 ,书家 辈出 ,书法理论也层见迭出 ,在此我们不可能一一加以论述。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即自东汉以后 ,中国历代的书法理 论都是以《易传》的思想为根本的。正因如此 ,清·刘熙载在 《艺概·书概》中才会用“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 ,先天 , 书之本也 ;象 ,后天 ,书之用也”来加以高度的总结和概括。 故而有人甚至断言 ,中国书法实际是天地阴阳变化在艺术上 的同构表现 ,不了解《周易》很难真正了解书法艺术。这种论 断虽然未免过于武断 ,但其揭示的道理和指出的书法与《易 传》的同构关系 ,却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总之 ,通过以上简要的比照和分析 ,我们已足可看出传 统书法艺术与《易传》之间的同构关系 ,说明《易传》的确濡养 和影响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进程。不仅如此《, 易传》 作为艺术哲学或美学 ,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艺术领 域。这个问题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 ,此不赘述。然而 ,由 此我们可得到这样一点启示或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 ,即 在探讨古代各种艺术理论时 ,需要对《易传》给予更多的观照 和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 [1 ]张善文注译. 周易[ 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01. [2 ]金学智. 中国书法美学(上、下) [ M ]. 杭州 :江苏文艺 出版社. 1994. [3 ] 沈尹默. 书法论丛 [ M ].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4 ]祝敏申主编. 大学书法[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5 ]刘熙载. 艺概[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 ] 朱伯 主编. 易学基础教程. 北京 : 九州出版社. 2003. On the Similar - Structure Relationship of Yi Zhuan with Ancient Calligraphy Cheng Jiangong ( Hexi College , Zhangye , Gansu 734000) Abstract :As a well - known philosophical work , Yi Zhuan includes many profound esthetic principles. So it has a very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 especially on the calligraphic ar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 - structure relationship of Yi Zhuan with calligraphic ar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alligra2 phy style , structure and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theories. It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theories a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Yin - Yang interactive theory of Yi Zhuan and the idea of“universal change”. Key Words :Yi Zhuan , calligraphy theories , similar - structure , Yin - Yang interaction , universal change 责任编辑 :魏 琴 ·97 · 第 9 卷第 6 期(2004) 甘肃高师学报 Vol19No. 6 (2004)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