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 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共产党员首先是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 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鞠躬尽瘁的建设功臣是大公无私的典范。毫不考虑个人安危、不计较功利目的的见 义勇为行为也属于大公无私层次。为救感染SARS病毒病人甘冒生命危险、勇于献身的白衣天使是新时 实践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的光辉榜样。尽管目前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人不是很多,但作 为一种努力方向,将鼓励人们不断向着崇高的人生目的迈进 22人生目的的义与利 在确立人生目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生目的的义与利问题 义利关系问题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层面。首先,义是指道德准则、要求,利是指物质利益,义利关系指道 德与利益的关系,或者说是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其次,因为道德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反映,义在本 质上代表着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所以义利关系又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对于义利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争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但从总体 上说来,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重义轻利、公利为上、以义制利的原则 孔子最早为义定位。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所说的义包 括很多方面,如从道德上讲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人们的言行符合”周礼”的行为规范,也就 是符合义。从人生观、价值观意义上,孔子把义看作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应该说,孔子并不是完全否定利的,他把利界定为个人私利,在处 理义利关系上,要求人们见利思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并且把义利关系推向对立的极端。他说:"王 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荀子常常公、义并提,私、利并用,把公义与私欲、公道与私事相对应, 明明白白地把义规定为君父所代表的公利。例如,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公义胜私欲”。 荀子曰:"以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主张以义制私利 与主张重义轻利的儒家义利观不同,墨家推崇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墨子认为:"天下莫贵于义”,但对义的 理解与儒家不同,他们以”利”为义之标准,曰:"义,利也〃,把义解释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 子强调义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可以”利人”,而所利之人,指的是众人、人类,对个人利益则不很关心。墨 子曰:"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义也就是能给普天下都带来利益的最有用、最重要的东西。利则是天下 国家、人民之大利、公利。墨家反对私利,因为私利是与仁义背道而驰的。 儒、墨两家讨论义利概念时有共同处:都轻视或反对私利,墨家把私利基本排除在利之外。区别在于:儒 家义利概念大致有公利和私利、道义和功利两层内涵:墨家没有涉及第二层。其次,儒家在价值导向意义 上的利主要指私利,义反映和代表着公利,义利由此被对立起来:墨家把义通约为利,把利又规定为公利 义利由此被统一起来 法家反对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义,作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提出了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行为准则, 即重利轻义说。法家把代表本阶级的私利上升为公利并以此来限制普通民众的利益。他们反对"同利”说 指出臣主之利不同。他们主张”去私行公”,即维护封建国家及君主之利,抑制臣民百姓的私行小利。在公 利与私利的关系上,他们强调以赏罚为手段,行公义,私利服从公利。可见,在把公利放在第一位这一点 上,法家与儒、墨重义的思想相通 义利论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其重要职能是,为所在的时代和社会确立价值标准、价值导向。儒墨 两家在一些观点上虽然有差异,但在根本目的上却异中有同:墨家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天下、国家、民众之 大利。儒家在理论上先义后利,其最终目的指向以君父为核心的宗法秩序及其利益要求。法家的义利理论 也是要维护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义利关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的等级制度中,统治者总是用自己的阶级私利冒充公利, 这样重义轻利、公利为上的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压制劳动人民利益的性质。随着社会对抗的加深,重 义轻利进一步发展成为崇义贬利。汉朝董仲舒说:"正其宜(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此义被 奉为至上。以利益分贵贱。视利益为祸水。求财是庶民百姓。宋明时期,崇义贬利发展到极端,认为尽人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 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共产党员首先是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 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鞠躬尽瘁的建设功臣是大公无私的典范。毫不考虑个人安危、不计较功利目的的见 义勇为行为也属于大公无私层次。为救感染 SARS 病毒病人甘冒生命危险、勇于献身的白衣天使是新时期 实践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的光辉榜样。尽管目前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人不是很多,但作 为一种努力方向,将鼓励人们不断向着崇高的人生目的迈进。 2.2 人生目的的义与利 在确立人生目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生目的的义与利问题。 义利关系问题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层面。首先,义是指道德准则、要求,利是指物质利益,义利关系指道 德与利益的关系,或者说是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其次,因为道德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反映,义在本 质上代表着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所以义利关系又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对于义利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争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但从总体 上说来,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重义轻利、公利为上、以义制利的原则。 孔子最早为义定位。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所说的义包 括很多方面,如从道德上讲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人们的言行符合“周礼”的行为规范,也就 是符合义。从人生观、价值观意义上,孔子把义看作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应该说,孔子并不是完全否定利的,他把利界定为个人私利,在处 理义利关系上,要求人们见利思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并且把义利关系推向对立的极端。他说:“王 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常常公、义并提,私、利并用,把公义与私欲、公道与私事相对应, 明明白白地把义规定为君父所代表的公利。例如,“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公义胜私欲”。 荀子曰:“以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主张以义制私利。 与主张重义轻利的儒家义利观不同,墨家推崇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墨子认为:“天下莫贵于义”,但对义的 理解与儒家不同,他们以“利”为义之标准,曰:“义,利也”,把义解释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 子强调义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可以“利人”,而所利之人,指的是众人、人类,对个人利益则不很关心。墨 子曰:“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义也就是能给普天下都带来利益的最有用、最重要的东西。利则是天下、 国家、人民之大利、公利。墨家反对私利,因为私利是与仁义背道而驰的。 儒、墨两家讨论义利概念时有共同处:都轻视或反对私利,墨家把私利基本排除在利之外。区别在于:儒 家义利概念大致有公利和私利、道义和功利两层内涵;墨家没有涉及第二层。其次,儒家在价值导向意义 上的利主要指私利,义反映和代表着公利,义利由此被对立起来;墨家把义通约为利,把利又规定为公利, 义利由此被统一起来。 法家反对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义,作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提出了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行为准则, 即重利轻义说。法家把代表本阶级的私利上升为公利并以此来限制普通民众的利益。他们反对“同利”说, 指出臣主之利不同。他们主张“去私行公”,即维护封建国家及君主之利,抑制臣民百姓的私行小利。在公 利与私利的关系上,他们强调以赏罚为手段,行公义,私利服从公利。可见,在把公利放在第一位这一点 上,法家与儒、墨重义的思想相通。 义利论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其重要职能是,为所在的时代和社会确立价值标准、价值导向。儒墨 两家在一些观点上虽然有差异,但在根本目的上却异中有同:墨家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天下、国家、民众之 大利。儒家在理论上先义后利,其最终目的指向以君父为核心的宗法秩序及其利益要求。法家的义利理论 也是要维护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义利关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的等级制度中,统治者总是用自己的阶级私利冒充公利, 这样重义轻利、公利为上的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压制劳动人民利益的性质。随着社会对抗的加深,重 义轻利进一步发展成为崇义贬利。汉朝董仲舒说:“正其宜(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此义被 奉为至上。以利益分贵贱。视利益为祸水。求财是庶民百姓。宋明时期,崇义贬利发展到极端,认为尽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