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张爱玲全集 都较精粹,而其时她才二十出头年纪,在文学史上诚属少见。3。张爱玲不仅在创作上有自 己独特的路数,而且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驾驭,都颇具功力,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 小说中也不只是写短篇小说,《传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规模看已是中篇,另外她也着手 写长篇,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能。 (二)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国解放初期(一九五二年张爱玲出国之前)。这 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正发生地覆天翻的历史性变迁,张爱玲的创作不再引起注意,然而,她 也并未辍笔,甚至还可以说相当勤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 《多少恨》(据电影剧本《不了情》改写),散文《华丽缘》,电影剧本《不了情》、《南北和》、 《太太万岁》以及其它一些作品等。 由于张爱玲自己创作起点较高,这一时期作品无明显突破,但若认为她的起点即是终点, 似可商榷,因为这一时期的创作表明,她是有若干进展的,例如,以往她主要写作中、短篇 小说,《连环套》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途天折,《十八春》则是她第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此协, 她还着手于电影剧本的创作。又如,《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均可见当时进步潮流的某种 影响,一面加强了对旧中国黑暗的揭露,一面也借人物的命运转捩,展现了新生活的曙光, 虽然这种影响后来又为她否定,但在创作上毕竟客观存在过。 (三)一九五二年去香港后至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前。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她 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小说,虽也被海外某些评论者揄扬有加,无 论作者,还是评论者,文字中都无可否认地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用以观察、表现、评价解 放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必然与真实相忤。而与真实相忤的作品,其价值就值得怀疑。此间也 偶有其它创作,如《五四遗事》(一九五七年),虽是短篇,却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文字也 由绚丽归于平淡。从总的方面看,她在创作上已渐呈罢手之势,是由于源泉枯竭,抑心境转 换,尚不得而详。 (四)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至今。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张爱玲创作活动的后期,其文学工 作颇有“善后”的特点,先后将旧作《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后改名为《惘然记》) ,将《金锁记》改写成《怨女》,出版了网罗旧作的《张看》与《惘然记》二书,也有 一些小说、散文新作,如《色。戒》、《谈读书》、《谈读书后记》、《忆胡适之》等,但数量甚 少。另一方面,重点似己转移至学术研究与翻译。一九七七年,二十万字的《红楼梦魇》出 版,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是一部对《红楼梦》做精深研究的书,显示了她长期致 力于此的造诣。她除从事一些英译汉的工作外,又将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 张爱玲在美国深居简出,杜门谢客,她的情况也很少为人所知。 张爱玲甫登文坛其创作就不同凡响。这样的作家不可能不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者 持久的兴趣。这里,拟简要介绍一些对张爱玲创作的主要评价,以资参考。 一九四四年发表的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系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手笔。 此文至今在张爱玲研究中仍是很有分量的一篇。它首先从回顾当时文坛的缺陷角度,肯定了 张爱玲的成就,称赞《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这篇作品中,情欲得到 了深刻的勾勒,其作用亦显得很重要,主角曹七巧的悲剧令人感到惆怅和悲哀。“结构,节 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在心理分析方面,张爱玲善于“利用 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人物“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 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 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又说:“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 里正是恰到好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 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文章还对《连环套》予以严肃批评,并指出张爱玲 创作题材偏窄,局限于男女间的事情,同时又有一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 第2页共313页张爱玲全集 第 2 页 共 313 页 都较精粹,而其时她才二十出头年纪,在文学史上诚属少见。3。张爱玲不仅在创作上有自 己独特的路数,而且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驾驭,都颇具功力,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 ; 小说中也不只是写短篇小说,《传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规模看已是中篇,另外她也着手 写长篇,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能。 (二)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国解放初期(一九五二年张爱玲出国之前)。这 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正发生地覆天翻的历史性变迁,张爱玲的创作不再引起注意,然而,她 也并未辍笔,甚至还可以说相当勤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 《多少恨》(据电影剧本《不了情》改写),散文《华丽缘》,电影剧本《不了情》、《南北和 》、 《太太万岁》以及其它一些作品等。 由于张爱玲自己创作起点较高,这一时期作品无明显突破,但若认为她的起点即是终点 , 似可商榷,因为这一时期的创作表明,她是有若干进展的,例如,以往她主要写作中、短篇 小说,《连环套》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途夭折,《十八春》则是她第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此外 , 她还着手于电影剧本的创作。又如,《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均可见当时进步潮流的某种 影响,一面加强了对旧中国黑暗的揭露,一面也借人物的命运转捩,展现了新生活的曙光, 虽然这种影响后来又为她否定,但在创作上毕竟客观存在过。 (三)一九五二年去香港后至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前。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她 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小说,虽也被海外某些评论者揄扬有加,无 论作者,还是评论者,文字中都无可否认地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用以观察、表现、评价解 放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必然与真实相忤。而与真实相忤的作品,其价值就值得怀疑。此间也 偶有其它创作,如《五四遗事》(一九五七年),虽是短篇,却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文字也 由绚丽归于平淡。从总的方面看,她在创作上已渐呈罢手之势,是由于源泉枯竭,抑心境转 换,尚不得而详。 (四)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至今。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张爱玲创作活动的后期,其文学工 作颇有“善后”的特点,先后将旧作《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后改名为《惘然记》) ,将《金锁记》改写成《怨女》,出版了网罗旧作的《张看》与《惘然记》二书,也有 一些小说、散文新作,如《色。戒》、《谈读书》、《谈读书后记》、《忆胡适之》等,但数量 甚 少。另一方面,重点似已转移至学术研究与翻译。一九七七年,二十万字的《红楼梦魇》出 版,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是一部对《红楼梦》做精深研究的书,显示了她长期致 力于此的造诣。她除从事一些英译汉的工作外,又将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 张爱玲在美国深居简出,杜门谢客,她的情况也很少为人所知。 二 张爱玲甫登文坛其创作就不同凡响。这样的作家不可能不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者 持久的兴趣。这里,拟简要介绍一些对张爱玲创作的主要评价,以资参考。 一九四四年发表的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系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手笔 。 此文至今在张爱玲研究中仍是很有分量的一篇。它首先从回顾当时文坛的缺陷角度,肯定了 张爱玲的成就,称赞《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这篇作品中,情欲得到 了深刻的勾勒,其作用亦显得很重要,主角曹七巧的悲剧令人感到惆怅和悲哀。“结构,节 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在心理分析方面,张爱玲善于“利用 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人物“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 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 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又 说 :“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 里正是恰到好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 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文章还对《连环套》予以严肃批评,并指出张爱玲 创作题材偏窄,局限于男女间的事情,同时又有一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