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格理想所追求的目标。 再次,《易传》论述了“穷上反下”革故鼎新”的矛盾转化思想,对三代政权的更迭,作 了哲学上的说明。《易传》认为,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斗争性;矛 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过程,就卦象而言,表现为“穷上反下”,即由初爻 变化逐渐到上爻的变化,又回头从初爻再变的物极必反过程。如《易传·序卦传·复》说 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象为,“复”象为三,谓一阳剥尽于上而复生于下, 故曰“穷上反下”。《易传·系辞下》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丰·彖》说: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变化才能通达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盈 虚消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易传)把这种变化的规律性,纳入了政治道德哲学 用以论证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迭的合理性。如说 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 哉!(《易·革·彖》) 革”卦之革,义为改变。作者认为,变革的本质如同“水火相息”,即对立的矛盾双方发生 剧烈冲突,引起根本变化。从卦象看,“革”为,离下兑上;由“革”之“鼎”,釙象变为≡,巽 下离上,是为革卦的颠倒。作者以此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苹而当”,即变革必须 遵循事物的当然之則,充分最示了变津观的实践性意向。作者断言,只有宜于变便去变 革(“当”),悔恨必然会随之消失。二是高度肯定了商汤对夏桀和周武王对殷纣变革天命 的革命举措。赞扬汤武革命是“顺天应人”,合乎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这是一种鲜活 的辩证法。《尚书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多士》说:“非我小国敢弋般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 畀。”商周的统治者当时都是打着代天行命的旗帜夺取政权的,其理论基础是天命神学,而 《易传》则将上述历史事件放在道德哲学的高度进行认识,这是对先秦德育思想的重要理 论贡献。 、《易传》道德哲学的理论特色 《易传》之“道”范畴,被賦予了多重含义。其一指本质属性,即规律性,如说:“一阴 阳之谓道”;其二指形而上之本体。《易传》以“太极”为“道”,认为天地、阴阳、刚柔都由 道”所派生;其三,指道德情操。如《说卦传》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易传·系辞上 传》),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即是。作为本质属性的“道”,就其种类分,有天地自然之 道,有人道;就其层次分,又有君子、圣人之道和小人之道。前者是相一致的,其共同本质 是善;后者则是相对立的,表现为善与恶的分歧。与之相应,《易传》的德范畴也有天地之 德”和圣人、贤人之“德”的不同。前者率指自然的本质与功能,与“道”范畴同一系列;后 者则为人的善性及其行为规范。如《文言传》所言之元、亨、利、贞君子四德,便是指君子体 仁、合礼、和义、干事四种德行。无德,则道不明;无道,则德无从附。二者既相区别(如《易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格理想所追 求 的 目标 。 再次 ,《易传 》论述 了 “ 穷上 反 下 ”“ 革故 鼎 新 ” 的矛 盾 转 化 思 想 , 对 三 代 政 权 的更 迭 , 作 了哲学 上 的说 明 。 《易传 》认 为 , 事物 内部矛盾着 的 双方 , 既存在统 一 性 , 又存在 斗争性 矛 盾 的双方是 可以 相互转化 的 。 这种转化过 程 , 就 卦 象 而 言 , 表 现 为 “ 穷 上 反 下 ” , 即 由初 交 变化逐 渐 到上 艾 的变 化 , 又 回头 从 初 艾再变 的物 极 必 反 过 程 。 如《易 传 · 序 卦传 · 复 》说 , “ 剥 ” , 穷上 反下 , 故受之 以 “ 复 ” 。 “ 剥 ” 象 为韭 , “ 复 ” 象 为韭 , 谓 一 阳 剥尽 于 上 而 复生 于 下 , 故 曰 “ 穷上反下 ” 。 《易传 · 系辞下 》说 易 , 穷则 变 , 变则通 , 通 则久 。 《易传 · 丰 · 象 》说 日 中则灵 , 月盈则食 , 天地盈虚 , 与 时 消息 。 事物 发展 到 了极 点 , 就要 向相反 的方 向变 化 , 变 化才能通 达 而保持长久 的生命力 。 这种盈 虚消息 , 是不 以 人 的意志 为转移 的 。 《易传 》把 这 种 变 化 的规 律 性 , 纳 人 了政 治道 德哲 学 , 用 以 论证夏 , 商 、 周 三代政权更迭 的合理性 。 如说 革而 当 , 其悔乃 亡 。 天地革 而 四 时成 。 汤 武革命 , 顺 乎 天 而 应 乎人 , 革之 时 大 矣 哉 《易 · 革 · 象 》 “ 革 ” 卦之革 , 义 为改 变 。 作者认为 , 变革 的本 质 如 同 “ 水 火 相 息 ” , 即对 立 的 矛 盾 双方 发 生 剧烈 冲突 , 引起根本变化 。 从 卦象看 , “ 革 ” 为盖 , 离 下兑 上 由 “ 革 ” 之 “ 鼎 ” , 卦象变 为鑫 , 翼 下 离上 , 是 为革卦的颠 倒 。 作者 以 此说明 了两 层 意思 一 是 强 调 了 “ 革 而 当 ” , 即变 革必 须 遵循事物 的 当然之 则 , 充分显示 了变革 观 的实践理性 意 向 。 作 者断 言 , 只 有 宜 于变便去变 革 “ 当 ” , 悔恨 必然会 随之 消失 。 二 是高度肯 定 了 商 汤 对 夏 莱 和 周 武 王 对殷 封 变 革 天 命 的革命举措 。 赞扬 汤武革命是 “ 顺 天 应人 ” , 合乎 自然 规 律 , 顺应 历史 潮 流 。 这 是一 种 鲜 活 的辩 证法 。 《尚书 · 汤誓 》说 “ 有夏 多 罪 , 天命通 之 。 … …夏 氏有 罪 , 予 畏上帝 , 不敢 不 正 。 ” 《尚书 · 多士 》说 “ 非 我 小 国 敢 弋 殷 命 。 惟 天 不 界 允 阁 固乱 , 弼 我 。 我 其 敢 求 位 , 惟 帝 不 界 。 ” 商周 的统治者 当时都是 打着代 天行命的旗 帜夺取政权 的 , 其理 论基础 是 天命神学 , 而 《易传 》则将上述历史 事件放在道 德哲 学 的 高度 进 行 认识 , 这 是 对 先 秦 德 育 思 想 的重 要 理 论 贡献 。 二 、 易传 》道德哲 学 的理论 特 色 《易传 》之 “ 道 ” 范畴 , 被 赋予 了多重 含 义 。 其 一 指 本 质 属 性 , 即规 律 性 , 如说 “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其 二指 形 而 上 之 本 体 。 《易 传 》以 “ 太 极 ” 为 “ 道 ” , 认 为天 地 、 阴 阳 、 刚 柔 都 由 “ 道 ” 所 派生 其 三 , 指 道 德 情 操 。 如《说 卦 传 》谓 “ 和顺 于 道 德 而 理 于 义 ” 《易 传 · 系 辞上 传 》 , 谓 “ 成性存存 , 道 义 之 门 ” 即是 。 作 为 本 质 属 性 的 “ 道 ” , 就 其 种 类分 , 有 天 地 自然 之 道 , 有人道 就其层 次分 , 又 有君 子 、 圣 人 之道 和 小 人 之 道 。 前 者 是 相 一 致 的 , 其共 同本质 是善 后 者则是 相对立 的 , 表现 为善与恶 的分歧 。 与 之 相应 ,《易 传 》的 德 范 畴也 有 天 地 之 “ 德 ” 和 圣 人 、 贤人之 “ 德 ” 的不 同 。 前者率指 自然 的 本 质 与功 能 , 与 “ 道 ” 范 畴 同一 系列 后 者则 为人 的善性及 其行 为规 范 。 如《文言传 》所 言之 元 、 亨 、 利 、 贞君 子 四 德 , 便是 指君 子体 仁 、 合礼 、 和 义 、 干事 四 种德行 。 无德 , 则道不 明 无道 , 则德 无 从 附 。 二 者 既相 区 别 如《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