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 安徽、江西。本区气象因素见表6-4,其特点是无霜期较长,温度高蒸发量大。本区夏季 长温度高,不利马铃薯生长,为躲过炎夏高温,马铃薯可春、秋两季栽培,春作商品薯, 秋作留种。本区马铃薯栽培面积不足全国总面积的5%,多采用马铃薯与粮棉间套作的栽 培方式。 表6一4中国马龄薯栽培区域的气象因素 栽培区名称 北方一作区 中原二作☒ 南方二作区 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年平均温度(℃) -4-10 10-18 18-24 6-12 大于5℃积温(℃) 2000-3500 3500-6500 6500-9500 2000-8000 最热月平均温度(℃) 20-24 22-28 28-32 >28 太阳总辐射量(kcal/cm) 110-170 110-140 110-130 90-190 平均无霜期(天) <180 180-300 300-365 150-350 全年日照时数(小时)》 2000-3000 1500-2570 500-2500 1250-2750 年雨量(mm) 50-1000 500-1750 1000-3000 500-1500 千燥度(0.16et>10/y) 0.76-1.6 0.5-1.5 0.75-1.25 0.5-1.25 (三)南方二作区 即南岭、武夷山以南的各省区,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其气象因 素见表6-4。本区特点是无霜期长,温度高,降雨量多,属海洋性气候。夏长冬暖,四季 不分明,日照短。马铃薯在本区内系冬作,栽培季节多在秋冬或冬春二季,其栽培面积不 足全国总面积的1.0%,但因马铃薯生育期短,抗灾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可利用冬闲 地,在供应市场蔬菜及外贸出口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同时收获后的茎叶作为一季绿肥, 对后作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本区的栽植期,秋播10月下旬,收获12月底一1月初:冬播 1月中旬,收获4月上中旬。品种应采用长休眠、耐贮藏、抗腐烂的品种,晚疫病和青枯 病是本区两大病害,故应注意防除。 (四)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及湖南、湖北的两省西部山区。年平均温度 6-22℃,大于5℃积温2000-8000℃,无霜期150-350天。除西藏高原年降雨仅280-670mm 外,其它地区降雨量1000-1500mm,总辐射量3768.12-7954.92兆焦耳/平方米·年,从 最低值到最高值。本区多系山地和高原,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大,立体气候特点突出, 温度变化大,所以马铃薯生产在本区呈一季作与二季作,不同栽作类型垂直交错分布。高 寒地区春作秋收一年一作,在2000米以下,1000米以上的低山河谷地带,可行春秋两作: 1000米以下的河谷平坝可行秋冬二作。本区中的高原和高寒山区,马铃薯生长期间,雨 热同季,温湿适度,日温差大,年温差小,与原产地的气候条件相近,具有建立种薯基地 和高产的优越生态条件。低山及平坝地区,可以利用大量冬闲地进行秋冬作,是我国发展 马铃薯最有前途的区域。但高海拔地区土地脊薄,耕作粗放,晚疫病严重是产量不高的主 要原因。 241241 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 安徽、江西。本区气象因素见表 6-4,其特点是无霜期较长,温度高蒸发量大。本区夏季 长温度高,不利马铃薯生长,为躲过炎夏高温,马铃薯可春、秋两季栽培,春作商品薯, 秋作留种。本区马铃薯栽培面积不足全国总面积的 5%,多采用马铃薯与粮棉间套作的栽 培方式。 表 6-4 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的气象因素 栽培区名称 北方一作区 中原二作区 南方二作区 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年平均温度(℃) —4-10 10-18 18-24 6-12 大于 5℃积温(℃) 2000-3500 3500-6500 6500-9500 2000-8000 最热月平均温度(℃) 20-24 22-28 28-32 >28 太阳总辐射量(kcal/cm2 ) 110-170 110-140 110-130 90-190 平均无霜期(天) <180 180-300 300-365 150-350 全年日照时数(小时) 2000-3000 1500-2570 500-2500 1250-2750 年雨量(mm) 50-1000 500-1750 1000-3000 500-1500 干燥度(0.16εt>10/γ) 0.76-1.6 0.5-1.5 0.75-1.25 0.5-1.25 (三)南方二作区 即南岭、武夷山以南的各省区,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其气象因 素见表 6-4。本区特点是无霜期长,温度高,降雨量多,属海洋性气候。夏长冬暖,四季 不分明,日照短。马铃薯在本区内系冬作,栽培季节多在秋冬或冬春二季,其栽培面积不 足全国总面积的 1.0%,但因马铃薯生育期短,抗灾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可利用冬闲 地,在供应市场蔬菜及外贸出口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同时收获后的茎叶作为一季绿肥, 对后作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本区的栽植期,秋播 10 月下旬,收获 12 月底—1 月初;冬播 1 月中旬,收获 4 月上中旬。品种应采用长休眠、耐贮藏、抗腐烂的品种,晚疫病和青枯 病是本区两大病害,故应注意防除。 (四)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及湖南、湖北的两省西部山区。年平均温度 6-22℃,大于 5℃积温 2000-8000℃,无霜期 150-350 天。除西藏高原年降雨仅 280-670mm 外,其它地区降雨量 1000-1500mm,总辐射量 3768.12-7954.92 兆焦耳/平方米·年,从 最低值到最高值。本区多系山地和高原,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大,立体气候特点突出, 温度变化大,所以马铃薯生产在本区呈一季作与二季作,不同栽作类型垂直交错分布。高 寒地区春作秋收一年一作,在 2000 米以下,1000 米以上的低山河谷地带,可行春秋两作; 1000 米以下的河谷平坝可行秋冬二作。本区中的高原和高寒山区,马铃薯生长期间,雨 热同季,温湿适度,日温差大,年温差小,与原产地的气候条件相近,具有建立种薯基地 和高产的优越生态条件。低山及平坝地区,可以利用大量冬闲地进行秋冬作,是我国发展 马铃薯最有前途的区域。但高海拔地区土地脊薄,耕作粗放,晚疫病严重是产量不高的主 要原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