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潜虚》中,陆游阐发了自己对易学的认识:“学者必通《易》,乃能以其绪余通《玄》。 《玄》既通矣,又以其余及《虚》,非可以一旦骤得也。刘君谈《虚》如此,则其于《易》 与《玄》可知矣。司马丞相乃谓己学不足知《易》,故先致力于《玄》,盖谦云耳。”(《文集》 卷三十)陆游对易学,主张兼容并包,而不泥于一家,他说:“《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 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元晦尊程氏至矣,然其为说亦已大异,读者当白知之。”(《跋朱 氏易传》,《文集》卷十九)陆游在《跋蒲郎中易老解》中详叙易学源流:“《易》学自汉以后 寝微,自晋以后与《老子》并行,其说愈高,愈非《易》之旧。宋兴,有酸枣先生以《易》 名家。同时,种豹林亦开门传授,传至邵康节,遂大行于时。然康节欲以授伊川程先生,乃 拒弗受,而伊川每称胡安定、王荆公《易传》,以为今学者所宜读,惟此二家。王公乃自毁 其说,以为不足传,着论悔之。《易》之难知如此。夜读蜀蒲公《易传》《老子解》,喟然叹 曰:‘公于《易》与《老子》,盖各自立说,迹若与晋诸人同而实异也。’书以遗其族孙申仲 试以予言请问,信何如也?”(《文集》卷二十九)《跋兼山先生易说》中论说了程颐易学的 的传承情况:“郭立之从程先生游最久,程先生病革,犹与立之有问答语,着于语录。而尹 彦明独谓立之自觉沦起,即与程先生绝,死亦不吊祭,盖爱憎之沦也。立之子雍,字子和, 屏居峡中,屡聘不起,亦着《易说》,得其家学。盖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文 集》卷二十七)《跋王君仪待制易说》中,论述了王君仪的易学思想:“王公《易》学,虽出 于葆光张先生,然得于心者多矣。建炎间,胡骑在钱塘,明越俱陷,王公端居于严,曰:‘虏 决不至此,且狼狈而归,自此穷天地不复渡江矣。’乙其妙于《易》数盖如此。”(《文集》卷 二十七)《入蜀记》载:“旧闻戴子微云:崇德有市人吴隐,忽弃家寓旅邸,终日默坐一室。 室中惟一卧榻,客至,共坐榻上。或载酒过之,亦不拒,清淡竞日。隐初不学问,至是间与 人言易数,皆造精微,亦能先知人吉凶寿天,见者莫能测也。”(《文集》卷四十三) 此外,《答福州察推启》(《文集》卷六)、《景迂先生祠堂记》(《文集》卷十八)、《跋苏 氏易传》(《文集》卷二十八))、《婺州稽古阁记》(《文集》卷二十)、《王季嘉墓志铭》(《文 集》卷三十七)等文中,皆可看出陆游对《周易》的研究已很深入。陆游《家世旧闻》中 也记述了蔡元度、王辅嗣、黄安时、真淡先生等人对《周易》的喜爱,不仅精通易学,更是 对易学有深刻见解。“黄安时……晚好《易》,尤尊伊川程先生之说。方是时,天下无为程氏 学者,安时不拘世俗如此。尝曰:‘程先生于《易》深矣,然如《蛊》之《九二》,则非也,…… 吾见其妄作以祸天下矣而已。”6“真淡先生,殿丞公之孙,以伯父质肃公任,为试将作监主 簿,调巴县尉,弃官归江陵,遂不仕。自号真淡翁,所居曰藏拙堂、炙背庵。博通《六经》, 尤精于《易》,亦颇好道家说。平生不服药,不昼卧,夏不持扇,冬不衣纩,虽燕私必庄坐。 拱手日夜玩《易》,自谓了了见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非以意度之也。彭器资、邹至完 皆师尊之,至为下拜。殁于元符庚辰岁。临终,洒扫道室,燕坐而逝。先生不甚着书,既殁 独有《春秋说》二卷、《易论》三卷行于世,门人魏倚等集其言为《说约》十卷。”陆游对 《周易》的解读,不仅论其功用,也论其源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与欣赏。 陆游家学,既重经学,也重仙道之学。陆游既肯定儒家思想源于《周易》,也认为《周 易》是道家之学的本原。《周易》的思想既为儒家所吸收,也为道家所借鉴,只是二家所取 不尽相同,陆游既重视儒家思想,也肯定道家思想。儒家之说立于汉代,称为“五经”。而 道家所谓“三玄”,即是《庄子》、《老子》、《周易》三书的合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 学》中说:“《庄》、《老》、《周易》,总谓三玄。”魏晋以后,“三玄”的排列顺序是《易》、《老》、 《庄》,《易》名列“五经”之首,也居于道家“三玄”之首,可见其于儒、道二家中的独尊 地位,也是二家思想的共通之处 陆游自己重视《易经》,并以此教育子孙。“汝少知读易,外物莫能摇。但愿早举孙,不 必七叶貂。”(《寄子虚》,《诗稿》卷二十八)“岂无深谷结茅屋,父子读易消年光。”(《子聿 至湖上待其归》,《诗稿》卷五十四)“稚子勇过我,琅琅诵易声。”(《晓赋》,《诗稿》卷五十)4 《跋潜虚》中,陆游阐发了自己对易学的认识:“学者必通《易》,乃能以其绪余通《玄》。 《玄》既通矣,又以其余及《虚》,非可以一旦骤得也。刘君谈《虚》如此,则其于《易》 与《玄》可知矣。司马丞相乃谓己学不足知《易》,故先致力于《玄》,盖谦云耳。”(《文集》 卷三十)陆游对易学,主张兼容并包,而不泥于一家,他说:“《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 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元晦尊程氏至矣,然其为说亦已大异,读者当白知之。”(《跋朱 氏易传》,《文集》卷十九)陆游在《跋蒲郎中易老解》中详叙易学源流:“《易》学自汉以后 寖微,自晋以后与《老子》并行,其说愈高,愈非《易》之旧。宋兴,有酸枣先生以《易》 名家。同时,种豹林亦开门传授,传至邵康节,遂大行于时。然康节欲以授伊川程先生,乃 拒弗受,而伊川每称胡安定、王荆公《易传》,以为今学者所宜读,惟此二家。王公乃自毁 其说,以为不足传,着论悔之。《易》之难知如此。夜读蜀蒲公《易传》《老子解》,喟然叹 曰:‘公于《易》与《老子》,盖各自立说,迹若与晋诸人同而实异也。’书以遗其族孙申仲, 试以予言请问,信何如也?”(《文集》卷二十九)《跋兼山先生易说》中论说了程颐易学的 的传承情况:“郭立之从程先生游最久,程先生病革,犹与立之有问答语,着于语录。而尹 彦明独谓立之自觉沦起,即与程先生绝,死亦不吊祭,盖爱憎之沦也。立之子雍,字子和, 屏居峡中,屡聘不起,亦着《易说》,得其家学。盖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文 集》卷二十七)《跋王君仪待制易说》中,论述了王君仪的易学思想:“王公《易》学,虽出 于葆光张先生,然得于心者多矣。建炎间,胡骑在钱塘,明越俱陷,王公端居于严,曰:‘虏 决不至此,且狼狈而归,自此穷天地不复渡江矣。’乙其妙于《易》数盖如此。”(《文集》卷 二十七)《入蜀记》载:“旧闻戴子微云:崇德有市人吴隐,忽弃家寓旅邸,终日默坐一室。 室中惟一卧榻,客至,共坐榻上。或载酒过之,亦不拒,清淡竞日。隐初不学问,至是间与 人言易数,皆造精微,亦能先知人吉凶寿天,见者莫能测也。”(《文集》卷四十三) 此外,《答福州察推启》(《文集》卷六)、《景迂先生祠堂记》(《文集》卷十八)、《跋苏 氏易传》(《文集》卷二十八))、《婺州稽古阁记》(《文集》卷二十)、《王季嘉墓志铭》(《文 集》卷三十七)等文中,皆可看出陆游对《周易》的研究已很深入。陆游《家世旧闻》中, 也记述了蔡元度、王辅嗣、黄安时、真淡先生等人对《周易》的喜爱,不仅精通易学,更是 对易学有深刻见解。“黄安时……晚好《易》,尤尊伊川程先生之说。方是时,天下无为程氏 学者,安时不拘世俗如此。尝曰:‘程先生于《易》深矣,然如《蛊》之《九二》,则非也,……’ 吾见其妄作以祸天下矣而已。”6“真淡先生,殿丞公之孙,以伯父质肃公任,为试将作监主 簿,调巴县尉,弃官归江陵,遂不仕。自号真淡翁,所居曰藏拙堂、炙背庵。博通《六经》, 尤精于《易》,亦颇好道家说。平生不服药,不昼卧,夏不持扇,冬不衣纩,虽燕私必庄坐。 拱手日夜玩《易》,自谓了了见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非以意度之也。彭器资、邹至完 皆师尊之,至为下拜。殁于元符庚辰岁。临终,洒扫道室,燕坐而逝。先生不甚着书,既殁, 独有《春秋说》二卷、《易论》三卷行于世,门人魏倚等集其言为《说约》十卷。”7陆游对 《周易》的解读,不仅论其功用,也论其源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与欣赏。 陆游家学,既重经学,也重仙道之学。陆游既肯定儒家思想源于《周易》,也认为《周 易》是道家之学的本原。《周易》的思想既为儒家所吸收,也为道家所借鉴,只是二家所取 不尽相同,陆游既重视儒家思想,也肯定道家思想。儒家之说立于汉代,称为“五经”。而 道家所谓 “三玄 ”,即是《庄子》、《老子》、《周易》三书的合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 学》中说:“《庄》、《老》、《周易》,总谓三玄。”魏晋以后,“三玄”的排列顺序是《易》、《老》、 《庄》,《易》名列“五经”之首,也居于道家“三玄”之首,可见其于儒、道二家中的独尊 地位,也是二家思想的共通之处。 陆游自己重视《易经》,并以此教育子孙。“汝少知读易,外物莫能揺。但愿早举孙,不 必七叶貂。”(《寄子虚》,《诗稿》卷二十八)“岂无深谷结茅屋,父子读易消年光。”(《子聿 至湖上待其归》,《诗稿》卷五十四)“稚子勇过我,琅琅诵易声。”(《晓赋》,《诗稿》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