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搬演,其虚假繁荣的鬼排场后面却毫无生气。他还将词本身分为"歌者的词”、“诗人的 词和“词匠的词”,对那些缺少活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真美而充斥着烂书袋`、烂调子"的技 术主义与工艺主义的“词匠的词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的来看,胡适在词学研究方面,主 要是从旧文化批判与新文化建设的宏阔文化眼光出发,通过对文学进化论思想的阐释来 实现词学硏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文化哲学的眼光与批评方法不仅把词学研究推进 到了一个科学学术的新阶段,更为后继者在文学学术观念的更新、现代词学研究意识的 培养上奠定了基础。20世纪前半叶出现的三百多种各类文学史著作,不少著作在安排词 史、词学史的时候都明显地接受了胡适的进化论文学史,而在具体的词茡硏究中,这种 影响也清晰可见,如顾敦鏢《笠翁词学》一文就阐发了李笠翁词学的革命性,他说:我 所以介绍笠翁的词学,不但因为他的学说有历史的价值,也是因他的意见,在文学革命 以后的今日,还有指挥新作家的势力”。(3) 与王国维、胡适等人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艺观念或进化论文学史观来讨论词学有别的 是,不少研究者仍然以旧式硏究方法来硏究词学。如蒋兆兰的《词说》以朱彝尊《词 综》、万树《词律》为“词家必备之书”,以婉约为正宗来讨论词论、词法问题。陈洵的 《海绡翁说词》则师尊周、吴,以俨严律`、“贵拙"、“贵养"、“內美"为论词之标准。这一时 期还出现了不少以论词之作法、体式、读法和硏究方法为主的著作,如徐敬修的《词学 常识》(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刘坡公的《学词百法》(世界书局,1928年)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倾向则是断代词学史硏究开始岀现,如徐珂的《清代词学概论》(上海 大东书局,1926年)即是较早全面硏究清代词学的著作。这本2万多字的专论,引用谭献 的评论把清词分为“才人之词”、“学人之词和词人之词三种,并在派别一章勾勒了浙西 派和常州派两家的发展线索及其影响。在作者看来,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词家推崇南 宋姜夔、张炎,多在声律字句上用功夫,恪守旧法而较少创新。与此相对照的是,作者 给予常州词派在词史上以极高的地位,认为“自是以还,词学大昌”。又由于词学理论缺乏 系统的论著,评论家的观点、标准等多体现于选本之中,因而,作者深谙此道,特立“选 本”一章,对《词综》、《宋四家词》等加以评述,分析了清代词选家们的理论见解。该 著也有不少缺陷,如论词基本上以常州派意内言外、有厚入间¨的理论主张为标准,对常 州派常有过誉之词,而对浙西派的评价则有失公允 如果说20世纪前二十年是现代词学研究的草创期的话,那么,三、四十年代则是中国词 学硏究的—个高潮期。这主要表现在:一、词学硏究有了自己的刊物与阵地。三十年 代,龙榆生等人创立的词学专门性刊物《词学季刊》为词学硏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词学原理性探讨的专著络绎而岀。如夏敬观的《词调溯源》(商务印书馆,1931 年)、梁启勋的《词学》(京城印书局,1932年)、吴梅的《词学通论》(上海商务印 书馆,1933年)、丘琼荪的《诗赋词曲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胡云翼的《词学 概论》(世界书局,1934年)、谢无量的《词学指南》(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任 二北的《词学硏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三 词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出版了不少词史著作,如刘毓盘的《词史》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王易的《词曲史》(神州国光社,1932年)、胡云翼 的《中国词史略》(上海大陆书局,1933年)和《中国词史大纲》(北新书局,1933 年)、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开明书店,1937年)等。其中,刘毓盘的《词史》代表 了词史研究的早期成就,查猛济曾在《刘子庚先生和词学》一文中高度评价说:“近代词 学大概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侧重音律方面的,象朱古微、况夔生诸先生是,一派主张侧 重意境方面的,象王静庵、胡适之诸先生是,只有《词史》的作者刘先生能兼顾两方面 的长处”。(4)四、词学文献的校勘或整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唐圭璋于1934年自行出 资辑印《词话丛编》,收录词话60种(后又另辑25种重加修订),可说是功在当代,利 在后世。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解放后辑成)中的梦窗、南唐二主等12家10种年 谱,也都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五、词学硏究格局的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词学 批评学、词学文献学、词学考证学等领域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还相应地有了各自大师 级的学术人物。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三位词学大师鼎足而立,不仅在词学研究领域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还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个性。龙榆生长于词学批评学硏究,用近 现代以来的文艺学理论进行词学的宏观硏究,对词的起源、发展、创作、艺术风格及作 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词的审美特征和词史的发展规律等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卓 有成效的探讨与论证。他的《研究词学之商榷》、《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词体之 演进》、《晩近词风之转变》、《论常州词派》、《两宋词风转变论》等一系列颇具现 代文艺美学意识的专论,打破了旧式词学侧重于词集校刻、词律订正与词话评点的传搬演,其虚假繁荣的鬼排场后面却毫无生气。他还将词本身分为“歌者的词”、“诗人的 词”和“词匠的词”,对那些缺少活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真美而充斥着“烂书袋”、“烂调子”的技 术主义与工艺主义的“词匠的词”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的来看,胡适在词学研究方面,主 要是从旧文化批判与新文化建设的宏阔文化眼光出发,通过对文学进化论思想的阐释来 实现词学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文化哲学的眼光与批评方法不仅把词学研究推进 到了一个科学学术的新阶段,更为后继者在文学学术观念的更新、现代词学研究意识的 培养上奠定了基础。20世纪前半叶出现的三百多种各类文学史著作,不少著作在安排词 史、词学史的时候都明显地接受了胡适的进化论文学史,而在具体的词学研究中,这种 影响也清晰可见,如顾敦鍒《笠翁词学》一文就阐发了李笠翁词学的革命性,他说:“我 所以介绍笠翁的词学,不但因为他的学说有历史的价值,也是因他的意见,在文学革命 以后的今日,还有指挥新作家的势力”。(3) 与王国维、胡适等人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艺观念或进化论文学史观来讨论词学有别的 是,不少研究者仍然以旧式研究方法来研究词学。如蒋兆兰的《词说》以朱彝尊《词 综》、万树《词律》为“词家必备之书”,以婉约为正宗来讨论词论、词法问题。陈洵的 《海绡翁说词》则师尊周、吴,以“严律”、“贵拙”、“贵养”、“内美”为论词之标准。这一时 期还出现了不少以论词之作法、体式、读法和研究方法为主的著作,如徐敬修的《词学 常识》(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刘坡公的《学词百法》(世界书局,1928年)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倾向则是断代词学史研究开始出现,如徐珂的《清代词学概论》(上海 大东书局,1926年)即是较早全面研究清代词学的著作。这本2万多字的专论,引用谭献 的评论把清词分为“才人之词”、“学人之词”和“词人之词”三种,并在“派别”一章勾勒了浙西 派和常州派两家的发展线索及其影响。在作者看来,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词家推崇南 宋姜夔、张炎,多在声律字句上用功夫,恪守旧法而较少创新。与此相对照的是,作者 给予常州词派在词史上以极高的地位,认为“自是以还,词学大昌”。又由于词学理论缺乏 系统的论著,评论家的观点、标准等多体现于选本之中,因而,作者深谙此道,特立“选 本”一章,对《词综》、《宋四家词》等加以评述,分析了清代词选家们的理论见解。该 著也有不少缺陷,如论词基本上以常州派“意内言外、有厚入间”的理论主张为标准,对常 州派常有过誉之词,而对浙西派的评价则有失公允。 如果说20世纪前二十年是现代词学研究的草创期的话,那么,三、四十年代则是中国词 学研究的一个高潮期。这主要表现在:一、词学研究有了自己的刊物与阵地。三十年 代,龙榆生等人创立的词学专门性刊物《词学季刊》为词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词学原理性探讨的专著络绎而出。如夏敬观的《词调溯源》(商务印书馆,1931 年)、梁启勋的《词学》(京城印书局,1932年)、吴梅的《词学通论》(上海商务印 书馆,1933年)、丘琼荪的《诗赋词曲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胡云翼的《词学 概论》(世界书局,1934年)、谢无量的《词学指南》(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任 二北的《词学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三、 词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出版了不少词史著作,如刘毓盘的《词史》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王易的《词曲史》(神州国光社,1932年)、胡云翼 的《中国词史略》(上海大陆书局,1933年)和《中国词史大纲》(北新书局,1933 年)、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开明书店,1937年)等。其中,刘毓盘的《词史》代表 了词史研究的早期成就,查猛济曾在《刘子庚先生和词学》一文中高度评价说:“近代词 学大概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侧重音律方面的,象朱古微、况夔生诸先生是,一派主张侧 重意境方面的,象王静庵、胡适之诸先生是,只有《词史》的作者刘先生能兼顾两方面 的长处”。(4)四、词学文献的校勘或整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唐圭璋于1934年自行出 资辑印《词话丛编》,收录词话60种(后又另辑25种重加修订),可说是功在当代,利 在后世。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解放后辑成)中的梦窗、南唐二主等12家10种年 谱,也都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五、词学研究格局的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词学 批评学、词学文献学、词学考证学等领域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还相应地有了各自大师 级的学术人物。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三位词学大师鼎足而立,不仅在词学研究领域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还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个性。龙榆生长于词学批评学研究,用近 现代以来的文艺学理论进行词学的宏观研究,对词的起源、发展、创作、艺术风格及作 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词的审美特征和词史的发展规律等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卓 有成效的探讨与论证。他的《研究词学之商榷》、《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词体之 演进》、《晚近词风之转变》、《论常州词派》、《两宋词风转变论》等一系列颇具现 代文艺美学意识的专论,打破了旧式词学侧重于词集校刻、词律订正与词话评点的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