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夫”、“彼”、“其”表示远指。例如: ①子曰:“夫人不信,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③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许行》) ④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上书谏吴王》) ⑤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 耳。(《龚遂传》) ⑥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 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 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 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 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 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 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汉书·贾谊传》) ②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书汉·杜邺传》) ③“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例如 ①河内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 “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③制,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 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 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②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 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意 (三)疑问代词“夫”、“彼”、“其”表示远指。例如: ①子曰:“夫人不信,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③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许行》) ④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上书谏吴王》) ⑤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 耳。(《龚遂传》) ⑥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 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 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 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 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 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 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汉书·贾谊传》) ②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书汉·杜邺传》) ③“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例如: ①河内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 “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③制, 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 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 “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②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 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意。 (三)疑问代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