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融到道家一边,儒家则变得不知去向。历代传易诸家,荀卿、扬雄以至周敦颐、邵雍、朱 熹等皆是道家。所谓儒家也者,成为只剩冠冕缨委、褒衣博带,矩行规步,无非揖让之礼; 口宣指划,全是仁义说教;并无哲学语言,甚而面目不清的一群衣冠人物。 陈书所有文章都贯穿着“道家文化主干说”的一条主线。先生初来也,即声言大陆批 儒不深不透,应该继续。然而扬汤止沸,无如釜底抽薪,于是有“道家文化主干说”出;复因 不破则不立,于是又有《易传》乃道家思想的一系列论证。用力之勤,收功之伟,为近年所 仅见。而且影响广泛,一时洛阳纸贵矣。 《易传》的著作年代经过宋代欧阳修质疑之后,一直被视为悬而未决的问题。无论坚 持春秋末期,还是战国前期、中期以及晚期诸说,都有当代名家的论证成说。几乎不须考 据,根据需要取用即可。陈鼓应先生即是引据疑古大师之论斷,将《易传》的著作年代订为 战国晚期的。这样就使《易传》不仅产生在《庄》《孟》之后,亦在《管予》书后。而且出于同 目的,取唐兰先生将马王堆出土的《经法》等书碲定为战国早中期说,而将帛书《易之 义》、《要》断定为秦火之后。这样一来,形势便很明显了。后出之书,承袭前人思想,这是 思想发展的通则,加之陈先生的如椽妙笔,缜密论证,一座精彩的“七宝楼台”便被构筑起 来。予观陈先生书,虽目迷五色,而心不能无疑也,仅献其愚,以就正于陈先生及海内外方 、关于《系辞传》的著作年代及名义问题 先考察一下《易传》的著作年代。 自欧阳修疑古成说,提出“系辞非圣人之所作后,《易传》的著作年代便成为悬而难决 的问题。现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是战国晚期说,比较慎重的是中期说,只有少数学者坚持 孔子和春秋末期说。诸说之间聚散分合远非如此崭然分明。其间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 其所确定之年代,是指书的创始、流传、写定还是勒成卷帙,汇编成册等问题,都须搞清。 不可用编成、产生等不确定语塞责。不然纷纭聚讼,永无止息之日矣。总之,摈弃信史于 不顾,仅以个别字词为据,推翻成说窃以为不可。予取《易传》创始于孔子,初具规模于孔 子商瞿师弟之间,口耳流传于春秋战国之际,写定亦即成书于战国前期,早于庄、孟为说 兹博采众家述之如后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但到春秋时期,人们在占筮之余,已经开始对卦象进行分析,作 出义理的解释。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以《周易》见陈侯,筮遇《观》之《否》,其解爻 辞曰:“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 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左传》、《国语》此类卦 象分析的筮例甚多,表明这时人们已不满足于爻辞的占断,还必须作出所以然的解释。不 在于这种分析与后来的《易传》如何的相似,而在于这种需要构成了对《周易》卦象爻辞作 出义理分析的普遍社会需求。而且此时已经有了类似的专书。据《左传》记载,韩宣子聘 鲁时,在太史处见到《易象》和《鲁春秋》两书,赞叹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 也。”(《昭公二年》)杜预认为《易象》就是《周易》上下经之象辞。然晋也有《周易》流传,如 无新解创意,韩宣子就不会如此倾倒赞叹了。李学勤先生判断说:“《易象》应该是论述卦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消融到道家一边 ,儒家则变得不知去向。历代传易诸家 ,荀卿、扬雄以至周敦颐、邵雍、朱 熹等皆是道家。所谓儒家也者 ,成为只剩冠冕缨 、褒衣博带 ,矩行规步 ,无非揖让之礼 ; 口宣指划 ,全是仁义说教 ;并无哲学语言 ,甚而面目不清的一群衣冠人物。 陈书所有文章都贯穿着“道家文化主干说”的一条主线。先生初来也 ,即声言大陆批 儒不深不透 ,应该继续。然而扬汤止沸 ,无如釜底抽薪 ,于是有“道家文化主干说”出 ;复因 不破则不立 ,于是又有《易传》乃道家思想的一系列论证。用力之勤 ,收功之伟 ,为近年所 仅见。而且影响广泛 ,一时洛阳纸贵矣。 《易传》的著作年代 ,经过宋代欧阳修质疑之后 ,一直被视为悬而未决的问题。无论坚 持春秋末期 ,还是战国前期、中期以及晚期诸说 ,都有当代名家的论证成说。几乎不须考 据 ,根据需要取用即可。陈鼓应先生即是引据疑古大师之论断 ,将《易传》的著作年代订为 战国晚期的。这样就使《易传》不仅产生在《庄》《孟》之后 ,亦在《管子》书后。而且出于同 一目的 ,取唐兰先生将马王堆出土的《经法》等书确定为战国早中期说 ,而将帛书《易之 义》《、要》断定为秦火之后。这样一来 ,形势便很明显了。后出之书 ,承袭前人思想 ,这是 思想发展的通则 ,加之陈先生的如椽妙笔 ,缜密论证 ,一座精彩的“七宝楼台”便被构筑起 来。予观陈先生书 ,虽目迷五色 ,而心不能无疑也 ,仅献其愚 ,以就正于陈先生及海内外方 家。 一、关于《系辞传》的著作年代及名义问题 先考察一下《易传》的著作年代。 自欧阳修疑古成说 ,提出“系辞非圣人之所作”后《, 易传》的著作年代便成为悬而难决 的问题。现代以来 ,最为流行的是战国晚期说 ,比较慎重的是中期说 ,只有少数学者坚持 孔子和春秋末期说。诸说之间聚散分合 ,远非如此崭然分明。其间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 : 其所确定之年代 ,是指书的创始、流传、写定还是勒成卷帙 ,汇编成册等问题 ,都须搞清。 不可用编成、产生等不确定语塞责。不然 ,纷纭聚讼 ,永无止息之日矣。总之 ,摈弃信史于 不顾 ,仅以个别字词为据 ,推翻成说 ,窃以为不可。予取《易传》创始于孔子 ,初具规模于孔 子商瞿师弟之间 ,口耳流传于春秋战国之际 ,写定亦即成书于战国前期 ,早于庄、孟为说。 兹博采众家 ,述之如后 :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 ,但到春秋时期 ,人们在占筮之余 ,已经开始对卦象进行分析 ,作 出义理的解释。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周史以《周易》见陈侯 ,筮遇《观》之《否》, 其解爻 辞曰“: 光 ,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 ,土也 ;巽 ,风也 ;乾 ,天也。风为天于土上 ,山也。有山 之材而照之以天光 ,于是乎居土上 ,故曰‘观国之光 ,利用宾于王’。”《左传》《、国语》此类卦 象分析的筮例甚多 ,表明这时人们已不满足于爻辞的占断 ,还必须作出所以然的解释。不 在于这种分析与后来的《易传》如何的相似 ,而在于这种需要构成了对《周易》卦象爻辞作 出义理分析的普遍社会需求。而且此时已经有了类似的专书。据《左传》记载 ,韩宣子聘 鲁时 ,在太史处见到《易象》和《鲁春秋》两书 ,赞叹道“: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 也。”《( 昭公二年》) 杜预认为《易象》就是《周易》上下经之象辞。然晋也有《周易》流传 ,如 无新解创意 ,韩宣子就不会如此倾倒赞叹了。李学勤先生判断说“:《易象》应该是论述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