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问上由广博至于精深”Φ,中晚年有汉易硏究,在《周易》象数学方面也具有精深造诣。 2、晚年创办大陆第一个官方的易学研究室(始于1982年,1986年后改为易学研究所, 现已成为中国易学研究的东南重镇),与张善文先生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共四辑)、合 撰《周易译注》② 3、临终前远赴美国讲授《易经》,促使易学国际化。1990年2月17日自福州抵达洛杉 矶,对美国几所大学作“易学”巡回演讲,4月初因感不适提前结束原定半年的访学回到福 州。据美国《190年华商年鉴》(南加州版)报道,美国易学研究院拟聘请黄寿祺任院长。 报道写道:“易学—一使人类聪明的学问。由世界易经权威、中国大陆著名易学教授黄寿祺 先生担任院长,主持讲授易学原理及易经应用等……”③ 以上是对黄老易学成就的简要评述。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黄老的易学成就没有达到更高 的顶峰,主要有几方面的遗憾:一是研《易》不够持续。正当他学《易》已成,且年富力强 之时,却因故而长达三十余年不能专心研治易学。据吕荣春《正直、坦诚的长者一一缅怀黄 寿祺教授》所言:“他在(系主任)这一岗位上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并且不得不将他原先 擅长的易学研究暂时放下。”而十年浩劫期间,他更是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研究。二是理想 不全实现。如他在北平的最后三年半,大约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后,曾有雄心计划撰写《周易 通考》、《周易集解义疏》、《周易正义新疏》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可惜最终都没能 如愿;一九八一年前后,准备补写已经亡失的《历代易家考》、《历代易学书目录》,并准备 编写《中国易学史》以供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同志们参考,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要完成一部《易 经辞典》等,都因故未能实现。三是理论不够全新。作为一名长期接受并研治国学的传统学 者来说,在接受西方各种理论方面显然不足,加上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理论闭塞的时代环境, 以致在学术理论创新方面不够深入和彻底。但让人尤为可喜的是,他晚年的作品已经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表明他已经关注到理论研究之于易学的重要性:薪尽火传,他的那些夙愿,也 基本上都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高足张善文教授逐步得以实现。笔者深信,在黄老易学成就的 基础上,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为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不懈的努力,尽快开启全球化时代易 学研究的新局面! 经学成就:要理群经尤精于礼 黄老少年时期学于家塾,受祖父和父亲等长辈教诲,熟读儒家群经;大学阶段,在经学 方面又受到名师的严格教育,受《易》、《诗》于尚秉和,受《书》、《礼》于吴承仕,受《春 秋左氏传》于马振彪,还常问业于高步瀛、林损、余嘉锡、杨树达、朱师辙、孙人和、林义 光、柯昌泗、范毓桂等国学名家,因此对群经要义均有深明,尤其深好《易》和《礼》。以 下拟从几方面略论其经学成就(不再述及易学成就) (一)生平经学研究作品较多,且不少为名篇名作 1946年前完成的作品有:《晋荆扬诸州郡县多于汉代考》、《<吕氏春秋·十二纪>与< 淮南子·时则训>略同,汉儒辑为<月令>盖古明堂行政遗文考》、“礼”类提要60多篇、《先 师歙吴先生之著述》、《六庵读礼录》1卷、《丧服浅说》4卷(已佚)、《宋儒学说讲稿》14 卷(已佚)、《明儒学说讲稿》7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左传要略》1卷、 《群经要略》11卷。1979年以后的作品:《关于先师吴承仕先生的材料》、《略述先师吴检斋 先生的学术成就》、《关于先师吴检斋先生学术成就的报告》。其中,“礼”类提要60篇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出版;经其子黄高宪先生校注的《群经 ①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13。 ③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合著《周易研究史》认为“《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翻译《周 易》经传本文,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水平的专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③转引自黄高宪《黄寿祺先生年谱简编》,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219 ④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51。7 的学问上由广博至于精深”①,中晚年有汉易研究,在《周易》象数学方面也具有精深造诣。 2、晚年创办大陆第一个官方的易学研究室(始于 1982 年,1986 年后改为易学研究所, 现已成为中国易学研究的东南重镇),与张善文先生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共四辑)、合 撰《周易译注》②。 3、临终前远赴美国讲授《易经》,促使易学国际化。1990 年 2 月 17 日自福州抵达洛杉 矶,对美国几所大学作“易学”巡回演讲,4 月初因感不适提前结束原定半年的访学回到福 州。据美国《1990 年华商年鉴》(南加州版)报道,美国易学研究院拟聘请黄寿祺任院长。 报道写道:“易学——使人类聪明的学问。由世界易经权威、中国大陆著名易学教授黄寿祺 先生担任院长,主持讲授易学原理及易经应用等……”③ 以上是对黄老易学成就的简要评述。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黄老的易学成就没有达到更高 的顶峰,主要有几方面的遗憾:一是研《易》不够持续。正当他学《易》已成,且年富力强 之时,却因故而长达三十余年不能专心研治易学。据吕荣春《正直、坦诚的长者——缅怀黄 寿祺教授》所言:“他在(系主任)这一岗位上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并且不得不将他原先 擅长的易学研究暂时放下。”④而十年浩劫期间,他更是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研究。二是理想 不全实现。如他在北平的最后三年半,大约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后,曾有雄心计划撰写《周易 通考》、《周易集解义疏》、《周易正义新疏》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可惜最终都没能 如愿;一九八一年前后,准备补写已经亡失的《历代易家考》、《历代易学书目录》,并准备 编写《中国易学史》以供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同志们参考,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要完成一部《易 经辞典》等,都因故未能实现。三是理论不够全新。作为一名长期接受并研治国学的传统学 者来说,在接受西方各种理论方面显然不足,加上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理论闭塞的时代环境, 以致在学术理论创新方面不够深入和彻底。但让人尤为可喜的是,他晚年的作品已经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表明他已经关注到理论研究之于易学的重要性;薪尽火传,他的那些夙愿,也 基本上都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高足张善文教授逐步得以实现。笔者深信,在黄老易学成就的 基础上,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为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不懈的努力,尽快开启全球化时代易 学研究的新局面! 三、经学成就:要理群经 尤精于礼 黄老少年时期学于家塾,受祖父和父亲等长辈教诲,熟读儒家群经;大学阶段,在经学 方面又受到名师的严格教育,受《易》、《诗》于尚秉和,受《书》、《礼》于吴承仕,受《春 秋左氏传》于马振彪,还常问业于高步瀛、林损、余嘉锡、杨树达、朱师辙、孙人和、林义 光、柯昌泗、范毓桂等国学名家,因此对群经要义均有深明,尤其深好《易》和《礼》。以 下拟从几方面略论其经学成就(不再述及易学成就): (一)生平经学研究作品较多,且不少为名篇名作 1946 年前完成的作品有:《晋荆扬诸州郡县多于汉代考》、《<吕氏春秋·十二纪>与< 淮南子·时则训>略同,汉儒辑为<月令>盖古明堂行政遗文考》、“礼”类提要 60 多篇、《先 师歙吴先生之著述》、《六庵读礼录》1 卷、《丧服浅说》4 卷(已佚)、《宋儒学说讲稿》14 卷(已佚)、《明儒学说讲稿》7 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 余册、《左传要略》1 卷、 《群经要略》11 卷。1979 年以后的作品:《关于先师吴承仕先生的材料》、《略述先师吴检斋 先生的学术成就》、《关于先师吴检斋先生学术成就的报告》。其中,“礼”类提要 60 篇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1 年出版;经其子黄高宪先生校注的《群经 ① 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13。 ② 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合著《周易研究史》认为“《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翻译《周 易》经传本文,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水平的专著”,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 ③ 转引自黄高宪《黄寿祺先生年谱简编》,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219。 ④ 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