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熟读经传本文,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其次观汉魏古注,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最后 始参稽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二是强干弱枝。须知《周 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枝叶。不由根干而寻枝叶者 是为浑不辨主客。① 黄老《易》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治《易》非常重视门径方法,既注重传统,又勇于开 新。因注重传统,故不作无根之论,不发无稽之谈,凡有所论当注重根据,力求做到实事求 是,以致学说醇正:因勇于开新,故不拘一家之言,不会墨守成规,凡有所是当择善而从, 力求做到兼收并蓄,以致视野开阔。有论者认为,黄老研《易》重在以传解经,有经传合观 的倾向②。毋庸置疑,黄老对《易传》的看法,与同时代易学家们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是相当 公允中肯的,他既肯定《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又不否认《易传》是非一人一时之书, 这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是相当可信的。正是他正确把握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让人更加明白《易传》对于《易经》及其《易》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传解经传统 基础上,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也就把握住《易》学发展的历史流变。但是,他冋时也能与 时俱进,敏锐地发觉新时期的易学研究必须不断开拓,努力开新,早在1984年首届中国大 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他就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 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 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 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 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 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他合理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 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这番话充分体 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卓识,对一个长期擅长以传统治学方法研《易》的 老一辈学者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黄老易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易》理《易》道的体悟与践行,尤其注重忧患 意识。黄老非常重视义理,认为《周易》蕴含深刻的晢理,有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是一部特 殊的哲学著作,因此能够揭开《周易》的神秘外衣一—“卜筮之书”,通过理解其象征思维, 明白古人观物取象、假象寓意、观象系辞的根据与意义,使人更好地理解这部圣经宝典的历 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兼顾象数、图书之学,甚至是不废术数,以致能在一个更加合 理符实、更加包容开放的学术框架下融通各种学说。《易传》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黄老的一生也是充满忧患的一生:少年丧 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女;自幼体弱多病,及长及老亦常有病相侵;青年时期曾因战乱滞留 北平困顿交加,中晚年经历十年浩劫屡受批斗整改。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深感《周易》是一 部忧患之书,自当以发掘其中的人生道理为要务,充分揭示警惧审时、居安思危、守持正固、 安贫乐道、惩忿窒欲、阴阳和谐等人生哲理,从而造就一个谦虚谨慎而又好学有为的光彩人 生,也为后学解读和运用《周易》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为现当代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黄老在易学传承方面可谓师承正统,其师尚秉和乃是曾国藩的再传弟子,又是近代最著 名的易学专家之一。除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早年跟随尚秉和先生研治易学,“特别是写了不少《周易》提要,使他在关于《周易》 ①详见《论易学之门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③王长红《高亨与黄寿祺易学研究比较浅谈》,《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 引自《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张武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 省哲学史学会合编。6 熟读经传本文,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其次观汉魏古注,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最后 始参稽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二是强干弱枝。须知《周 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枝叶。不由根干而寻枝叶者, 是为浑不辨主客。① 黄老《易》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治《易》非常重视门径方法,既注重传统,又勇于开 新。因注重传统,故不作无根之论,不发无稽之谈,凡有所论当注重根据,力求做到实事求 是,以致学说醇正;因勇于开新,故不拘一家之言,不会墨守成规,凡有所是当择善而从, 力求做到兼收并蓄,以致视野开阔。有论者认为,黄老研《易》重在以传解经,有经传合观 的倾向②。毋庸置疑,黄老对《易传》的看法,与同时代易学家们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是相当 公允中肯的,他既肯定《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又不否认《易传》是非一人一时之书, 这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是相当可信的。正是他正确把握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让人更加明白《易传》对于《易经》及其《易》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传解经传统的 基础上,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也就把握住《易》学发展的历史流变。但是,他同时也能与 时俱进,敏锐地发觉新时期的易学研究必须不断开拓,努力开新,早在 1984 年首届中国大 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他就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 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 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 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 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 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他合理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 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③这番话充分体 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卓识,对一个长期擅长以传统治学方法研《易》的 老一辈学者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黄老易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易》理《易》道的体悟与践行,尤其注重忧患 意识。黄老非常重视义理,认为《周易》蕴含深刻的哲理,有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是一部特 殊的哲学著作,因此能够揭开《周易》的神秘外衣——“卜筮之书”,通过理解其象征思维, 明白古人观物取象、假象寓意、观象系辞的根据与意义,使人更好地理解这部圣经宝典的历 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兼顾象数、图书之学,甚至是不废术数,以致能在一个更加合 理符实、更加包容开放的学术框架下融通各种学说。《易传》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黄老的一生也是充满忧患的一生:少年丧 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女;自幼体弱多病,及长及老亦常有病相侵;青年时期曾因战乱滞留 北平困顿交加,中晚年经历十年浩劫屡受批斗整改。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深感《周易》是一 部忧患之书,自当以发掘其中的人生道理为要务,充分揭示警惧审时、居安思危、守持正固、 安贫乐道、惩忿窒欲、阴阳和谐等人生哲理,从而造就一个谦虚谨慎而又好学有为的光彩人 生,也为后学解读和运用《周易》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为现当代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黄老在易学传承方面可谓师承正统,其师尚秉和乃是曾国藩的再传弟子,又是近代最著 名的易学专家之一。除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早年跟随尚秉和先生研治易学,“特别是写了不少《周易》提要,使他在关于《周易》 ① 详见《论易学之门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 年第 3 期。 ② 王长红《高亨与黄寿祺易学研究比较浅谈》,《周易研究》,2008 年第 5 期。 ③ 引自《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张武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 省哲学史学会合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