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易经》阅读资料:黄寿祺纪念文集_谢金良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10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俯仰千古学术堪称一代宗师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上海) 「摘要l:已故二十余年的黄寿祺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汉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易学专家, 又是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旧体诗人。本文通过回顾其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发现其与众 不同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其学术研究中在易学、经学、文学等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今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二十世纪的著名儒者之风范,从 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 关键词l:黄寿祺;学术:易学;经学;文学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男,福建安溪人,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易学与儒佛道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与科研。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晚年自称“六庵老人”,时 人常尊称为“黄老”,福建省霞浦县小南区盐田(今盐田乡中街)人。幼承家学,早年求学并 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建国以后,曾长期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晚年担任福建师范 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 国周易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 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省语文学会会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并拟任美国易经研究院院长。去世以后,门徒及社会各 界常不断追思缅怀,多次举办纪念会追思会,还专门出版追思纪念文集《易学宗师黄寿祺》、 《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等,成立福建省黄寿祺研究会:2005年5月1日以第二名的 得票被评选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适逢黄寿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忽然萌生一个想法:作为中国学术的后学者,应 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呢?倘若我们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势必要好好地研究前贤的治学经历及其成就,庶几有补于个人乃至当今学界的某些不足,亦 有助于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认识。有鉴于此,本人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 近二十年来的所闻所思,对黄寿祺先生平生的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述评。 、学术经历:师承正统转益多师 公元一九一二年九月十四日(农历八月初四日丑时),黄寿祺先生出生于福建省霞浦县 盐田镇一个累世读书人的家中,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作为一位儒者,之六先生极为重视 渊源与师承。六龄入塾,而在这之前,祖母毕氏已为启蒙。既由《诗经》之‘寿考维祺 获知自己名字的来历,又由乾嘉间福州陈寿祺(笔者按:陈寿祺乃清代著名学者),了解到 父亲的期待。当时赐以佳名,乃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名扬天下的一名学者。”①一九二八年初 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翌年,考入北平私立中国 大学文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一九三五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据说,他在中学时 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一排列组合与数位解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P465。 ②北平中国大学,解放初被解散,故今人罕能知之。这是民国时期在北京的一所私立大学,由孙中山创办

1 俯仰千古学术 堪称一代宗师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上海) [摘 要]:已故二十余年的黄寿祺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汉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易学专家, 又是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旧体诗人。本文通过回顾其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发现其与众 不同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其学术研究中在易学、经学、文学等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今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二十世纪的著名儒者之风范,从 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 [关键词]:黄寿祺;学术;易学;经学;文学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 ),男,福建安溪人,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易学与儒佛道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与科研。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晚年自称“六庵老人”,时 人常尊称为“黄老”,福建省霞浦县小南区盐田(今盐田乡中街)人。幼承家学,早年求学并 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建国以后,曾长期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晚年担任福建师范 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 国周易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 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省语文学会会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并拟任美国易经研究院院长。去世以后,门徒及社会各 界常不断追思缅怀,多次举办纪念会追思会,还专门出版追思纪念文集《易学宗师黄寿祺》、 《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等,成立福建省黄寿祺研究会;2005 年 5 月 1 日以第二名的 得票被评选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适逢黄寿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忽然萌生一个想法:作为中国学术的后学者,应 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呢?倘若我们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势必要好好地研究前贤的治学经历及其成就,庶几有补于个人乃至当今学界的某些不足,亦 有助于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认识。有鉴于此,本人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 近二十年来的所闻所思,对黄寿祺先生平生的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述评。 一、学术经历:师承正统 转益多师 公元一九一二年九月十四日(农历八月初四日丑时),黄寿祺先生出生于福建省霞浦县 盐田镇一个累世读书人的家中,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作为一位儒者,之六先生极为重视 渊源与师承。六龄入塾,而在这之前,祖母毕氏已为启蒙。既由《诗经》之‘寿考维祺’, 获知自己名字的来历,又由乾嘉间福州陈寿祺(笔者按:陈寿祺乃清代著名学者),了解到 父亲的期待。当时赐以佳名,乃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名扬天下的一名学者。”①一九二八年初 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翌年,考入北平私立中国 大学②文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一九三五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据说①,他在中学时 ① 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排列组合与数位解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P465。 ② 北平中国大学,解放初被解散,故今人罕能知之。这是民国时期在北京的一所私立大学,由孙中山创办

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 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 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 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 于一九三五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 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 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 九三六年八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 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 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晢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 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 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 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 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 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 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 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 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1940年10月印行 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纪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 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 九四一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 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 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 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 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 九五零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九五三年,中文系设工作 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 据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证实:中国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性质,在解放前夕,确是国民党党团 的据点:但当初开办时是革命的学校,为孙中山所手立。黄老在该校时,尚未有党团盘踞之事 Φ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 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1993年版:网页tp://w. fist.gov.cn/ showtext. asp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 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硏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 先师黄寿褀教授治成就述略》和《福建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更好见证这一故事,现摘录 段来自其高足施议对先生的述说:之六先生学成之后,独挡一面,仍旧不忘师恩,尤其对于吴承仕、尚 秉和以及高步瀛,其高情厚谊则更可感人。三位前辈学者,皆之六先生入读大学本科之授业导师。吴为国 学系主任,精通四部之学,撰述甚勤。尚专易说,又擅诗画。高则致力于文选学。先生之学识以及勤奋精 神,颇得欣赏。吴曾为推介文章于《文艺捃华》、《中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尚与论易,并将往来书信数 通并列刊行于学报。高则命其帮写诗文举要注释。皆与结切磋之谊。1938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是第 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项计划,由“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据刘蕙孙回忆,应邀 写提要者,旧文人须举人以上功名,新人物要有讲师以上学术。尚秉和进士出身,获邀修纂。之六先 生最为年轻,十分获器重。业师栽培,之六先生深深铭记于心。为著发明师说,自己努力述作,亦辛勤奉 献。1939年9月,吴承仕在天津病逝。吴氏遗著,之六先生曾为细加整理,编成目录及提要计四十七种, 合称《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之六先生并亲自将其抄成四份,分别保存。只可惜四份均己散佚。1983年 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晋京整理吴氏著述。其时,之六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还是像初入师门那样,毕恭 毕敬、兢兢业业地工作,令先师学说,不至于被淹没。(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一排列组合与数位解 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P465-466。) 2

2 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 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一 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 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 于一九三五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 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 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②。 一九三六年八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 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 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哲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 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 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 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 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 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 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二 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 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 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 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 1940 年 10 月印行 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纪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 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 一九四一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 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 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 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 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 一九五零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九五三年,中文系设工作 于 1912 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 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 据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证实:中国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性质,在解放前夕,确是国民党党团 的据点;但当初开办时是革命的学校,为孙中山所手立。黄老在该校时,尚未有党团盘踞之事。 ① 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 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1993 年版;网页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 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 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 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成就述略》和《福建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② 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更好见证这一故事,现摘录 一段来自其高足施议对先生的述说:之六先生学成之后,独挡一面,仍旧不忘师恩,尤其对于吴承仕、尚 秉和以及高步瀛,其高情厚谊则更可感人。三位前辈学者,皆之六先生入读大学本科之授业导师。吴为国 学系主任,精通四部之学,撰述甚勤。尚专易说,又擅诗画。高则致力于文选学。先生之学识以及勤奋精 神,颇得欣赏。吴曾为推介文章于《文艺捃华》、《中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尚与论易,并将往来书信数 通并列刊行于学报。高则命其帮写诗文举要注释。皆与结切磋之谊。1938 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项计划,由“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据刘蕙孙回忆,应邀 为撰写提要者,旧文人须举人以上功名,新人物要有讲师以上学术。尚秉和进士出身,获邀修纂。之六先 生最为年轻,十分获器重。业师栽培,之六先生深深铭记于心。为著发明师说,自己努力述作,亦辛勤奉 献。1939 年 9 月,吴承仕在天津病逝。吴氏遗著,之六先生曾为细加整理,编成目录及提要计四十七种, 合称《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之六先生并亲自将其抄成四份,分别保存。只可惜四份均已散佚。1983 年, 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晋京整理吴氏著述。其时,之六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还是像初入师门那样,毕恭 毕敬、兢兢业业地工作,令先师学说,不至于被淹没。(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排列组合与数位解 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P465-466。)

组,改任组长。一九五六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一九六六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 九五八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 有顾虑,作品不多。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十一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 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 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一九七零年二月,下放周宁县农村。 期间,写有《山居集》两百七十余首旧体诗。一九七二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即福建师 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 《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岀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 九七九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他以七 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 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 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 《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 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 表。一九九零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 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享年七十八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 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 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 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 《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 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 1929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 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 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 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 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130 多部“易”类和60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47种(代为整 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 (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 作品。 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 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 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 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 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 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钓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 ①据刘学沛《良师虽逝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 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47 ②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掉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 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 荣,并不太难,而要蠃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105

3 组,改任组长。一九五六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一九六六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 一九五八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 有顾虑,作品不多。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十一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 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 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一九七零年二月,下放周宁县农村。 期间,写有《山居集》两百七十余首旧体诗。一九七二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 (即福建师 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 《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 ①。 一九七九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他以七 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 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 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 《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 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 表。一九九零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 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享年七十八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②), 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 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 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 《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 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 1929 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 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 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 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 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 130 多部“易”类和 60 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 47 种(代为整 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 (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 作品。 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 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 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 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 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 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 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 ① 据刘学沛《良师虽逝 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 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47。 ② 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掉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 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 荣,并不太难,而要赢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105

央研究院”著名学者李亦园教授为其撰联追思:“隔岸久心仪玄思精妙诗绵邈,识荆未面命 墨宝雍容日摩挲”。这些语句,不仅能再现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无限崇敬心情,也正是其一生 治学严谨、守正、博学、大成的真实写照。总之,黄老一生始终能做到做人与做学问有机结 合,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学术,成人之美,甘作人梯,守正持中,至诚至善,具有与众不同的 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不愧是一代儒者的典型代表 二、易学成就:承前启后一代宗师 黄老自幼学《易》,既有家学,又有师承,终生研《易》,成绩斐然,享有“易学宗 师”之美誉。关于他的易学成就,已有不少论述。论之最多且最详的,是其高足张善文教授 已有多篇文章:《黄寿祺教授与易学》,《福建学刊》,1987年第4期;《易学群书平议简评》, 《晢学硏究》,1989年第4期;《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福建文史资料》第30辑 《易学宗师黄寿祺》,1993年版:《福建周易硏宄述略》,《龙岩师专学报》,1998第2期;《易 道洁静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与福建师大易学硏究所》,《语文世界》,203年第2 期;《易道洁静精微一一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3期:《易学 宗师之风范》,《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009年9月23 日《福建日报》专门发表题为《黄寿祺:为易学硏究端正一代学风》的文章指岀:在《周易》 研究领域,他主张“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不为怪异,创新求实”的治学思想,则为端 正一代学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下拟再从几方面加以简要概括: (一)生平易学作品宏富扎实、影响深远 黄老一生中潜心研《易》主要是在青年时期,长达十余年之久,所论长于史料考辨,亦 有颇多创见,可借有些力作因故亡失:中年时期,受时代影响,且忙于教学和行政,几乎没 有易学专书问世;七十岁以后,老骥伏枥,重操旧业,全心弘扬易学,又有名篇名作传世 为数虽然不算多,但对中国易学的承前启后无疑具有开创和推动之功。茲略述其易学作品及 其影响如下: 1942年前完成的作品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论易学之门庭》②、《易类提 要目录》一册(已佚)、《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焦氏易诂序》、《续修四库全书》之 “易”类提要合称《易学群书平议》酮7卷134篇、《汉易条例》5卷(已佚)、《六庵易话》 (原名《嵩云草堂易话》1卷)、《历代易家考》5卷(已佚)、《历代易学书目考》1卷(已 佚)、《尚氏易要义》2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其中有不少谈《易》杂作) 1942年后三年间:《周易要略》1卷(载《群经要略》中)。解放战争期间:《周易名义考》 文。建国初期十七年间:《汉易举要·孟氏易》1卷、《答包笠山论易书》。十年浩劫期间: ①按:《黄寿祺自传》中未曾提及他何时开始研读《易经》(少年时期所读之书中没有列出《易经》)。他在中 国大学读书时,所敬仰的老师中,如马振彪、尚秉和、范秋帆等人都是《易经》专家,他还专门修学过尚 秉和先生开设的《易经》课程(他说“研究《周易》,主要是得到他的传授”),协助完成《焦氏易诂》并为 之序。据此推测,黄先生专心研《易》之始,当在此阶段。据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黄韶喜欢研究 《周易》,黄寿祺受其父影响,对《周易》特别感兴趣。”可见他幼年便接触和学习《周易》了。而他开始 担任讲师,教授《易经》,则始于1938年,时年二十六岁。引文并见《易学宗师黄寿祺》。 a1940年大暑日于北平中国大学研究室写成讲演初稿,1980年清明节后十日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班讲演写再稿,后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文末有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挥斥百家,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 学,此乃所以论于成德达材,虑非鄙陋如余者,所能措意也。”其抱负之远大,学殖之渊深,气度之闳博 由此数语即可见一斑 ③完成于1947年,初名《六庵读易录》、中改《易学群书述评》,后改定今名:1988年6月经张善文校点 后,正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书中有尚秉和的《序》云: “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镜之鉴物,姸媸好丑,毫无遁形。学者苟 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途之入也。”有陈遵统的《序》云:“书中搜罗弘富,辨极精确,洵 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此书足见黄老易学功力之深厚,亦是他被尊奉为一代易学宗师的 重要学术基础

4 央研究院”著名学者李亦园教授为其撰联追思:“隔岸久心仪玄思精妙诗绵邈,识荆未面命 墨宝雍容日摩挲”。这些语句,不仅能再现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无限崇敬心情,也正是其一生 治学严谨、守正、博学、大成的真实写照。总之,黄老一生始终能做到做人与做学问有机结 合,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学术,成人之美,甘作人梯,守正持中,至诚至善,具有与众不同的 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不愧是一代儒者的典型代表。 二、易学成就:承前启后 一代宗师 黄老自幼学《易》①,既有家学,又有师承,终生研《易》,成绩斐然,享有“易学宗 师”之美誉。关于他的易学成就,已有不少论述。论之最多且最详的,是其高足张善文教授, 已有多篇文章:《黄寿祺教授与易学》,《福建学刊》,1987 年第 4 期;《易学群书平议简评》, 《哲学研究》,1989 年第 4 期;《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福建文史资料》第 30 辑 《易学宗师黄寿祺》,1993 年版;《福建周易研究述略》,《龙岩师专学报》,1998 第 2 期;《易 道洁静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与福建师大易学研究所》,《语文世界》,2003 年第 2 期;《易道洁静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中文自学指导》,2003 年第 3 期;《易学 宗师之风范》,《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2009 年 9 月 23 日《福建日报》专门发表题为《黄寿祺:为易学研究端正一代学风》的文章指出:在《周易》 研究领域,他主张“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不为怪异,创新求实”的治学思想,则为端 正一代学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下拟再从几方面加以简要概括: (一)生平易学作品宏富扎实、影响深远 黄老一生中潜心研《易》主要是在青年时期,长达十余年之久,所论长于史料考辨,亦 有颇多创见,可惜有些力作因故亡失;中年时期,受时代影响,且忙于教学和行政,几乎没 有易学专书问世;七十岁以后,老骥伏枥,重操旧业,全心弘扬易学,又有名篇名作传世, 为数虽然不算多,但对中国易学的承前启后无疑具有开创和推动之功。玆略述其易学作品及 其影响如下: 1942 年前完成的作品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论易学之门庭》②、《易类提 要目录》一册(已佚)、《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焦氏易诂序》、《续修四库全书》之 “易”类提要合称《易学群书平议》③7 卷 134 篇、《汉易条例》5 卷(已佚)、《六庵易话》 (原名《嵩云草堂易话》1 卷)、《历代易家考》5 卷(已佚)、《历代易学书目考》1 卷(已 佚)、《尚氏易要义》2 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 余册(其中有不少谈《易》杂作)。 1942 年后三年间:《周易要略》1 卷(载《群经要略》中)。解放战争期间:《周易名义考》 一文。建国初期十七年间:《汉易举要·孟氏易》1 卷、《答包笠山论易书》。十年浩劫期间: ①按:《黄寿祺自传》中未曾提及他何时开始研读《易经》(少年时期所读之书中没有列出《易经》)。他在中 国大学读书时,所敬仰的老师中,如马振彪、尚秉和、范秋帆等人都是《易经》专家,他还专门修学过尚 秉和先生开设的《易经》课程(他说“研究《周易》,主要是得到他的传授”),协助完成《焦氏易诂》并为 之序。据此推测,黄先生专心研《易》之始,当在此阶段。据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黄韶喜欢研究 《周易》,黄寿祺受其父影响,对《周易》特别感兴趣。”可见他幼年便接触和学习《周易》了。而他开始 担任讲师,教授《易经》,则始于 1938 年,时年二十六岁。引文并见《易学宗师黄寿祺》。 ② 1940 年大暑日于北平中国大学研究室写成讲演初稿,1980 年清明节后十日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班讲演写再稿,后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 年第 3 期。文末有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挥斥百家,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 学,此乃所以论于成德达材,虑非鄙陋如余者,所能措意也。”其抱负之远大,学殖之渊深,气度之闳博, 由此数语即可见一斑。 ③ 完成于 1947 年,初名《六庵读易录》、中改《易学群书述评》,后改定今名;1988 年 6 月经张善文校点 后,正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书中有尚秉和的《序》云: “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丑,毫无遁形。学者苟 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途之入也。”有陈遵统的《序》云:“书中搜罗弘富,辨极精确,洵 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此书足见黄老易学功力之深厚,亦是他被尊奉为一代易学宗师的 重要学术基础

无易学作品。 979年以后至去世前:《周易名义考》(正式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 期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六庵易话》( 编辑《学易初阶》讲义、《从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闽人易著提要五篇》《周易辞典 序》。此外,与张善文先生合作的有:学术论文《“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试论对的影响》、《对立变化创新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主编《周易研究 论文集》(共四辑,收文158篇):合撰《周易译注》(五十二万字,出版后一年内重印四次, 至今已重印十数次,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还先后荣获福建 省晢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硏项目优秀成果奖和1992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硏究优秀 图书奖”三等奖)。 去世以后,其子黄高宪先生为其整理汇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汇集了黄先生的主 要易学论文、易学讲演录、与名家的易学通信等),台北学易斋,2003年6月出版:《周易 尚氏学札记》(1980年5月大陆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易尚氏学》,黄老于1984年6月至7月 间仔细阅读了该书,同时写了读书札记。此书的另一则札记所记的时间是“1986年7月9 日”。另有1981年7月台湾老古文事业公司出版的《周易尚氏学》,黄老也在阅读中写了一 些札记。这些均由其子黄高宪先生统称为《周易尚氏学札记》,没有全部正式发表)。其徒张 善文先生整理的有:《庸言》,载《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另外,把《易学群书平议》 收入《尚氏易学存稿》一书中 黄老的易学研究蜚声中外,影响深远,在学术界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在其纪念文集《易 学宗师黄寿祺》中,有许多生前学友、学生对其高度评价,不妨略引几处:周振甫《纪念六 庵先生》说他“言引《易》辞,深于《易》学”、“先生论《易》,包举百家,探神妙而扫浮 辞,崇尚自强不息之义,以圣言为归,贵得真义。于此见先生之诗作典雅而《易学》精纯 评其《周易译注》是“体大而思精”,对其易学传人张善文亦是倍加赞赏。美籍学者李珍华 教授《忆与黄老相处的日子》:“闽中多志士英才,在文化方面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很多贡 献,黄老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便是一例”、“离开福州前,黄老送我几本他的易学专著。回美国 后细读,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学者一一既深于研究,又善于文学创作一一是个通才。”刘 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对他认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友充分肯定,说他是“朴学大师”、“道 德文章彪炳乡里,有口皆碑”,并“认为(《易学群书平议》)这部书是之六的不朽之作。”郭 风《怀念寿祺师》回忆:“寿祺师尚未到校,但师生间已风传他是一位当代易学大师,精通 我国古典文学……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年轻(当时不过30岁出头)。”方南生《一代宗 师永在我心中》说他“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左海有声的博学鸿儒了。”在其纪念文集 《中国易学》中:刘大钧《学术端宜辨伪真—一追忆黄寿祺教授》指出:“黄老的《易》学, 可贵之处即在于有自己的创获,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张其成《我心目中的 黄寿祺先生》:“(《周易译注》)该著是我写作博士论文《象数哲学硏究》的重要参考书,也 是我讲《易》时重点推荐的必读书。” (二)治《易》继承传统、注重方法、坚持原则、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黄老易学一大特色,就是基于考辨,敢于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历 代易学家是非得失的评判上,即使是面对自己恩师尚秉和先生的学术观点,一旦发现有所“不 逮”之处,也敢加以“匡正”。这种不唯师是从而能唯道是从的严谨治学精神,从他年轻时 期的《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和晚年时期的《周易尚氏学札记》 就可见一斑。这种寻根究底、严谨不苟的学风,不仅是中国易学界也是中国学术界比较缺失 的,所以应该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发扬。 黄老硏治《易》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象数与义理,兼综汉宋,网罗古今,辨源流宗 派,知家法师承,明主宾本末。因此,他治《易》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首须

5 无易学作品。 1979 年以后至去世前:《周易名义考》(正式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第 2 期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 1 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六庵易话》(一、二)、 编辑《学易初阶》讲义、《从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闽人易著提要五篇》、《周易辞典 序》。此外,与张善文先生合作的有:学术论文《“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试论对的影响》、《对立变化创新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主编《周易研究 论文集》(共四辑,收文 158 篇);合撰《周易译注》(五十二万字,出版后一年内重印四次, 至今已重印十数次,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还先后荣获福建 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和 1992 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 图书奖”三等奖)。 去世以后,其子黄高宪先生为其整理汇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汇集了黄先生的主 要易学论文、易学讲演录、与名家的易学通信等),台北学易斋,2003 年 6 月出版;《周易 尚氏学札记》(1980 年 5 月大陆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易尚氏学》,黄老于 1984 年 6 月至 7 月 间仔细阅读了该书,同时写了读书札记。此书的另一则札记所记的时间是“1986 年 7 月 9 日”。另有 1981 年 7 月台湾老古文事业公司出版的《周易尚氏学》,黄老也在阅读中写了一 些札记。这些均由其子黄高宪先生统称为《周易尚氏学札记》,没有全部正式发表)。其徒张 善文先生整理的有:《庸言》,载《周易研究》2002 年第 1 期;另外,把《易学群书平议》 收入《尚氏易学存稿》一书中。 黄老的易学研究蜚声中外,影响深远,在学术界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在其纪念文集《易 学宗师黄寿祺》中,有许多生前学友、学生对其高度评价,不妨略引几处:周振甫《纪念六 庵先生》说他“言引《易》辞,深于《易》学”、“先生论《易》,包举百家,探神妙而扫浮 辞,崇尚自强不息之义,以圣言为归,贵得真义。于此见先生之诗作典雅而《易学》精纯”, 评其《周易译注》是“体大而思精”,对其易学传人张善文亦是倍加赞赏。美籍学者李珍华 教授《忆与黄老相处的日子》:“闽中多志士英才,在文化方面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很多贡 献,黄老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便是一例”、“离开福州前,黄老送我几本他的易学专著。回美国 后细读,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学者——既深于研究,又善于文学创作——是个通才。”刘 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对他认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友充分肯定,说他是“朴学大师”、“道 德文章彪炳乡里,有口皆碑”,并“认为(《易学群书平议》)这部书是之六的不朽之作。”郭 风《怀念寿祺师》回忆:“寿祺师尚未到校,但师生间已风传他是一位当代易学大师,精通 我国古典文学……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年轻(当时不过 30 岁出头)。”方南生《一代宗 师 永在我心中》说他“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左海有声的博学鸿儒了。”在其纪念文集 《中国易学》中:刘大钧《学术端宜辨伪真——追忆黄寿祺教授》指出:“黄老的《易》学, 可贵之处即在于有自己的创获,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张其成《我心目中的 黄寿祺先生》:“(《周易译注》)该著是我写作博士论文《象数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 是我讲《易》时重点推荐的必读书。” (二)治《易》继承传统、注重方法、坚持原则、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黄老易学一大特色,就是基于考辨,敢于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历 代易学家是非得失的评判上,即使是面对自己恩师尚秉和先生的学术观点,一旦发现有所“不 逮”之处,也敢加以“匡正”。这种不唯师是从而能唯道是从的严谨治学精神,从他年轻时 期的《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和晚年时期的《周易尚氏学札记》, 就可见一斑。这种寻根究底、严谨不苟的学风,不仅是中国易学界也是中国学术界比较缺失 的,所以应该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发扬。 黄老研治《易》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象数与义理,兼综汉宋,网罗古今,辨源流宗 派,知家法师承,明主宾本末。因此,他治《易》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首须

熟读经传本文,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其次观汉魏古注,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最后 始参稽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二是强干弱枝。须知《周 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枝叶。不由根干而寻枝叶者 是为浑不辨主客。① 黄老《易》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治《易》非常重视门径方法,既注重传统,又勇于开 新。因注重传统,故不作无根之论,不发无稽之谈,凡有所论当注重根据,力求做到实事求 是,以致学说醇正:因勇于开新,故不拘一家之言,不会墨守成规,凡有所是当择善而从, 力求做到兼收并蓄,以致视野开阔。有论者认为,黄老研《易》重在以传解经,有经传合观 的倾向②。毋庸置疑,黄老对《易传》的看法,与同时代易学家们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是相当 公允中肯的,他既肯定《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又不否认《易传》是非一人一时之书, 这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是相当可信的。正是他正确把握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让人更加明白《易传》对于《易经》及其《易》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传解经传统 基础上,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也就把握住《易》学发展的历史流变。但是,他冋时也能与 时俱进,敏锐地发觉新时期的易学研究必须不断开拓,努力开新,早在1984年首届中国大 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他就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 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 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 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 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 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他合理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 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这番话充分体 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卓识,对一个长期擅长以传统治学方法研《易》的 老一辈学者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黄老易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易》理《易》道的体悟与践行,尤其注重忧患 意识。黄老非常重视义理,认为《周易》蕴含深刻的晢理,有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是一部特 殊的哲学著作,因此能够揭开《周易》的神秘外衣一—“卜筮之书”,通过理解其象征思维, 明白古人观物取象、假象寓意、观象系辞的根据与意义,使人更好地理解这部圣经宝典的历 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兼顾象数、图书之学,甚至是不废术数,以致能在一个更加合 理符实、更加包容开放的学术框架下融通各种学说。《易传》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黄老的一生也是充满忧患的一生:少年丧 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女;自幼体弱多病,及长及老亦常有病相侵;青年时期曾因战乱滞留 北平困顿交加,中晚年经历十年浩劫屡受批斗整改。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深感《周易》是一 部忧患之书,自当以发掘其中的人生道理为要务,充分揭示警惧审时、居安思危、守持正固、 安贫乐道、惩忿窒欲、阴阳和谐等人生哲理,从而造就一个谦虚谨慎而又好学有为的光彩人 生,也为后学解读和运用《周易》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为现当代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黄老在易学传承方面可谓师承正统,其师尚秉和乃是曾国藩的再传弟子,又是近代最著 名的易学专家之一。除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早年跟随尚秉和先生研治易学,“特别是写了不少《周易》提要,使他在关于《周易》 ①详见《论易学之门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③王长红《高亨与黄寿祺易学研究比较浅谈》,《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 引自《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张武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 省哲学史学会合编

6 熟读经传本文,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其次观汉魏古注,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最后 始参稽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二是强干弱枝。须知《周 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枝叶。不由根干而寻枝叶者, 是为浑不辨主客。① 黄老《易》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治《易》非常重视门径方法,既注重传统,又勇于开 新。因注重传统,故不作无根之论,不发无稽之谈,凡有所论当注重根据,力求做到实事求 是,以致学说醇正;因勇于开新,故不拘一家之言,不会墨守成规,凡有所是当择善而从, 力求做到兼收并蓄,以致视野开阔。有论者认为,黄老研《易》重在以传解经,有经传合观 的倾向②。毋庸置疑,黄老对《易传》的看法,与同时代易学家们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是相当 公允中肯的,他既肯定《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又不否认《易传》是非一人一时之书, 这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是相当可信的。正是他正确把握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让人更加明白《易传》对于《易经》及其《易》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传解经传统的 基础上,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也就把握住《易》学发展的历史流变。但是,他同时也能与 时俱进,敏锐地发觉新时期的易学研究必须不断开拓,努力开新,早在 1984 年首届中国大 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他就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 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 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 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 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 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他合理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 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③这番话充分体 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卓识,对一个长期擅长以传统治学方法研《易》的 老一辈学者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黄老易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易》理《易》道的体悟与践行,尤其注重忧患 意识。黄老非常重视义理,认为《周易》蕴含深刻的哲理,有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是一部特 殊的哲学著作,因此能够揭开《周易》的神秘外衣——“卜筮之书”,通过理解其象征思维, 明白古人观物取象、假象寓意、观象系辞的根据与意义,使人更好地理解这部圣经宝典的历 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兼顾象数、图书之学,甚至是不废术数,以致能在一个更加合 理符实、更加包容开放的学术框架下融通各种学说。《易传》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黄老的一生也是充满忧患的一生:少年丧 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女;自幼体弱多病,及长及老亦常有病相侵;青年时期曾因战乱滞留 北平困顿交加,中晚年经历十年浩劫屡受批斗整改。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深感《周易》是一 部忧患之书,自当以发掘其中的人生道理为要务,充分揭示警惧审时、居安思危、守持正固、 安贫乐道、惩忿窒欲、阴阳和谐等人生哲理,从而造就一个谦虚谨慎而又好学有为的光彩人 生,也为后学解读和运用《周易》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为现当代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黄老在易学传承方面可谓师承正统,其师尚秉和乃是曾国藩的再传弟子,又是近代最著 名的易学专家之一。除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早年跟随尚秉和先生研治易学,“特别是写了不少《周易》提要,使他在关于《周易》 ① 详见《论易学之门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 年第 3 期。 ② 王长红《高亨与黄寿祺易学研究比较浅谈》,《周易研究》,2008 年第 5 期。 ③ 引自《中国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张武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 省哲学史学会合编

的学问上由广博至于精深”Φ,中晚年有汉易硏究,在《周易》象数学方面也具有精深造诣。 2、晚年创办大陆第一个官方的易学研究室(始于1982年,1986年后改为易学研究所, 现已成为中国易学研究的东南重镇),与张善文先生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共四辑)、合 撰《周易译注》② 3、临终前远赴美国讲授《易经》,促使易学国际化。1990年2月17日自福州抵达洛杉 矶,对美国几所大学作“易学”巡回演讲,4月初因感不适提前结束原定半年的访学回到福 州。据美国《190年华商年鉴》(南加州版)报道,美国易学研究院拟聘请黄寿祺任院长。 报道写道:“易学—一使人类聪明的学问。由世界易经权威、中国大陆著名易学教授黄寿祺 先生担任院长,主持讲授易学原理及易经应用等……”③ 以上是对黄老易学成就的简要评述。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黄老的易学成就没有达到更高 的顶峰,主要有几方面的遗憾:一是研《易》不够持续。正当他学《易》已成,且年富力强 之时,却因故而长达三十余年不能专心研治易学。据吕荣春《正直、坦诚的长者一一缅怀黄 寿祺教授》所言:“他在(系主任)这一岗位上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并且不得不将他原先 擅长的易学研究暂时放下。”而十年浩劫期间,他更是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研究。二是理想 不全实现。如他在北平的最后三年半,大约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后,曾有雄心计划撰写《周易 通考》、《周易集解义疏》、《周易正义新疏》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可惜最终都没能 如愿;一九八一年前后,准备补写已经亡失的《历代易家考》、《历代易学书目录》,并准备 编写《中国易学史》以供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同志们参考,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要完成一部《易 经辞典》等,都因故未能实现。三是理论不够全新。作为一名长期接受并研治国学的传统学 者来说,在接受西方各种理论方面显然不足,加上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理论闭塞的时代环境, 以致在学术理论创新方面不够深入和彻底。但让人尤为可喜的是,他晚年的作品已经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表明他已经关注到理论研究之于易学的重要性:薪尽火传,他的那些夙愿,也 基本上都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高足张善文教授逐步得以实现。笔者深信,在黄老易学成就的 基础上,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为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不懈的努力,尽快开启全球化时代易 学研究的新局面! 经学成就:要理群经尤精于礼 黄老少年时期学于家塾,受祖父和父亲等长辈教诲,熟读儒家群经;大学阶段,在经学 方面又受到名师的严格教育,受《易》、《诗》于尚秉和,受《书》、《礼》于吴承仕,受《春 秋左氏传》于马振彪,还常问业于高步瀛、林损、余嘉锡、杨树达、朱师辙、孙人和、林义 光、柯昌泗、范毓桂等国学名家,因此对群经要义均有深明,尤其深好《易》和《礼》。以 下拟从几方面略论其经学成就(不再述及易学成就) (一)生平经学研究作品较多,且不少为名篇名作 1946年前完成的作品有:《晋荆扬诸州郡县多于汉代考》、《与略同,汉儒辑为盖古明堂行政遗文考》、“礼”类提要60多篇、《先 师歙吴先生之著述》、《六庵读礼录》1卷、《丧服浅说》4卷(已佚)、《宋儒学说讲稿》14 卷(已佚)、《明儒学说讲稿》7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左传要略》1卷、 《群经要略》11卷。1979年以后的作品:《关于先师吴承仕先生的材料》、《略述先师吴检斋 先生的学术成就》、《关于先师吴检斋先生学术成就的报告》。其中,“礼”类提要60篇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出版;经其子黄高宪先生校注的《群经 ①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13。 ③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合著《周易研究史》认为“《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翻译《周 易》经传本文,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水平的专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③转引自黄高宪《黄寿祺先生年谱简编》,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219 ④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51

7 的学问上由广博至于精深”①,中晚年有汉易研究,在《周易》象数学方面也具有精深造诣。 2、晚年创办大陆第一个官方的易学研究室(始于 1982 年,1986 年后改为易学研究所, 现已成为中国易学研究的东南重镇),与张善文先生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共四辑)、合 撰《周易译注》②。 3、临终前远赴美国讲授《易经》,促使易学国际化。1990 年 2 月 17 日自福州抵达洛杉 矶,对美国几所大学作“易学”巡回演讲,4 月初因感不适提前结束原定半年的访学回到福 州。据美国《1990 年华商年鉴》(南加州版)报道,美国易学研究院拟聘请黄寿祺任院长。 报道写道:“易学——使人类聪明的学问。由世界易经权威、中国大陆著名易学教授黄寿祺 先生担任院长,主持讲授易学原理及易经应用等……”③ 以上是对黄老易学成就的简要评述。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黄老的易学成就没有达到更高 的顶峰,主要有几方面的遗憾:一是研《易》不够持续。正当他学《易》已成,且年富力强 之时,却因故而长达三十余年不能专心研治易学。据吕荣春《正直、坦诚的长者——缅怀黄 寿祺教授》所言:“他在(系主任)这一岗位上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并且不得不将他原先 擅长的易学研究暂时放下。”④而十年浩劫期间,他更是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研究。二是理想 不全实现。如他在北平的最后三年半,大约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后,曾有雄心计划撰写《周易 通考》、《周易集解义疏》、《周易正义新疏》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可惜最终都没能 如愿;一九八一年前后,准备补写已经亡失的《历代易家考》、《历代易学书目录》,并准备 编写《中国易学史》以供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同志们参考,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要完成一部《易 经辞典》等,都因故未能实现。三是理论不够全新。作为一名长期接受并研治国学的传统学 者来说,在接受西方各种理论方面显然不足,加上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理论闭塞的时代环境, 以致在学术理论创新方面不够深入和彻底。但让人尤为可喜的是,他晚年的作品已经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表明他已经关注到理论研究之于易学的重要性;薪尽火传,他的那些夙愿,也 基本上都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高足张善文教授逐步得以实现。笔者深信,在黄老易学成就的 基础上,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为中国易学的传承与传播作不懈的努力,尽快开启全球化时代易 学研究的新局面! 三、经学成就:要理群经 尤精于礼 黄老少年时期学于家塾,受祖父和父亲等长辈教诲,熟读儒家群经;大学阶段,在经学 方面又受到名师的严格教育,受《易》、《诗》于尚秉和,受《书》、《礼》于吴承仕,受《春 秋左氏传》于马振彪,还常问业于高步瀛、林损、余嘉锡、杨树达、朱师辙、孙人和、林义 光、柯昌泗、范毓桂等国学名家,因此对群经要义均有深明,尤其深好《易》和《礼》。以 下拟从几方面略论其经学成就(不再述及易学成就): (一)生平经学研究作品较多,且不少为名篇名作 1946 年前完成的作品有:《晋荆扬诸州郡县多于汉代考》、《与略同,汉儒辑为盖古明堂行政遗文考》、“礼”类提要 60 多篇、《先 师歙吴先生之著述》、《六庵读礼录》1 卷、《丧服浅说》4 卷(已佚)、《宋儒学说讲稿》14 卷(已佚)、《明儒学说讲稿》7 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 余册、《左传要略》1 卷、 《群经要略》11 卷。1979 年以后的作品:《关于先师吴承仕先生的材料》、《略述先师吴检斋 先生的学术成就》、《关于先师吴检斋先生学术成就的报告》。其中,“礼”类提要 60 篇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1 年出版;经其子黄高宪先生校注的《群经 ① 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13。 ② 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合著《周易研究史》认为“《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翻译《周 易》经传本文,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水平的专著”,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 ③ 转引自黄高宪《黄寿祺先生年谱简编》,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219。 ④ 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51

要略》与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的著作一起,作为《二十世纪国学丛书》之 于2000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群经要略》一书,虽然篇幅仅有十来万字,但颇能看出黄老在经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该书源于他于1942年至1945年间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教的自编教材 后经刊削,厘定为十一篇卷,述及《经名与本枝》和《周易》、《尚书》、《诗经》、《三礼》、 《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儒家十三经以及总论一篇,对各经的名 称、来源、内容、传承、特色、存在问题等均有所论述,所论都有史料佐证,言简意赅,脉 络清晰,要义分明。对此,陈祥耀先生《谈黄寿祺先生的》一文深有体会:“第 ,作为介绍‘群经’的一本‘通论’性著作,书中对有关的主体内容,是写得很完备的, 可以说尽得其‘要’。第二,上文说过书中有溢出于主体内容以外的要点。(笔者按:此点意 在说明黄老书中所论不囿于经学领域,还兼及文史、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第三,作者长 期博览有关经学著作和考究其中问题,故论述时所加评语、案语,多极精当难得。第四,书 中介绍同时或稍前的经学学者及其著作,有的人是不甚为人所知,有的书是未刊稿,都是他 书罕加涉及的,弥堪重视。”①郑瑜辉《经典的阐释—一浅谈黄寿祺的》一文,则 从文本细读和经典阐释的角度,作出高度的评价:“黄寿祺的《群经要略》,是一部建立在 他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细致研读,并运用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考镜源流的学术态度的基础 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而论述的著作。可以说,这是黄寿祺个人对儒家经 典著作在细致研读后的感悟和心得,同时也有极强的学术严谨性和科研价值……黄寿祺的 《群经要略》里面所论述涉及到的都是儒家的经典文本,他以自身深厚的学术涵养犹如站在 泰山之巅,对群经在其时代背景、内容要义、与其他诸子的关系、文体文法等方面做逐一的 论述。在吸取整合前人观点在基础上,也不乏自己的创见,《群经要略》可以说是经典文本 阐释的一个范本……黄寿祺的《群经要略》无疑是一部论述儒家经典著作中,不仅在宏观上 能做到从大处着眼,微观上也同样不乏细致分析的范例之作。”毋庸置疑,《群经要略》 已成为当今研究中国经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黄老在经学方面尤精于礼,曾受礼学大师吴承仕先生亲炙。这方面的表现,除了他帮吴 先生撰写的60余篇“礼”类提要外,主要体现在他对吴先生遗著的整理上。令人遗憾的是 尽管他精通《三礼》之学,但相关的专书作品却不多,也没能把这门绝学传给后来人。据林 海权《忆念吾师黄寿祺教授》文中说,黄老临终那年赴美前后与他的多次谈话,都提及想招 礼学方面的研究生,以遂最后心愿。只可惜病魔最终还是让他心愿不能实现,只能含恨九泉! 这无疑也是中国礼学研究的一大损失! (二)博览群经、熟悉历史、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黄老的经学成就,更为重要的体现是在古典文献整理方面功力深厚。对此,不妨举一特 例加以说明—一关于吴承仕先生遗著的整理一事:“吴先生逝世后,他在北平的弟子虽很多 但他的朋友、学生和家属都认为,对其学术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其遗著能认真地加以梳理的 非黄先生莫属。”③1983年4月至11月间,黄先生携助手经过长达七个月的整理后,中共 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来函称:“对于吴老的这些遗著,包括许多未加整理的散乱手稿,黄寿 祺同志一一检阅,按类分出,并逐一写出了校阅附记。在附记中,既概述了每一著作的中心 内容,又尽力考订了它们的写作年代,这为进一步研究吴老学术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黄寿祺同志的辛勤劳动,现已分类整理出《经学通论》、《经典序录》和《国故概要》 类、《周易》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类、《读书提要笔记》类,以 及《诗文集》类等13种,近200万字;并和我校启功教授一起指导整理出《吴检斋文录》、 羊见张善文、黄高宪主编《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P421-423。 ③郑瑜辉《经典的阐释——浅谈黄寿褀的》,载《当代小说(新诗文)》,2009年第11期 ③详见陈祥耀《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27

8 要略》与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的著作一起,作为《二十世纪国学丛书》之一, 于 2000 年 10 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群经要略》一书,虽然篇幅仅有十来万字,但颇能看出黄老在经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该书源于他于1942年至1945年间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教的自编教材, 后经刊削,厘定为十一篇卷,述及《经名与本枝》和《周易》、《尚书》、《诗经》、《三礼》、 《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儒家十三经以及总论一篇,对各经的名 称、来源、内容、传承、特色、存在问题等均有所论述,所论都有史料佐证,言简意赅,脉 络清晰,要义分明。对此,陈祥耀先生《谈黄寿祺先生的》一文深有体会:“第 一,作为介绍‘群经’的一本‘通论’性著作,书中对有关的主体内容,是写得很完备的, 可以说尽得其‘要’。第二,上文说过书中有溢出于主体内容以外的要点。(笔者按:此点意 在说明黄老书中所论不囿于经学领域,还兼及文史、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第三,作者长 期博览有关经学著作和考究其中问题,故论述时所加评语、案语,多极精当难得。第四,书 中介绍同时或稍前的经学学者及其著作,有的人是不甚为人所知,有的书是未刊稿,都是他 书罕加涉及的,弥堪重视。”①郑瑜辉《经典的阐释——浅谈黄寿祺的》一文,则 从文本细读和经典阐释的角度,作出高度的评价:“黄寿祺的《群经要略》,是一部建立在 他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细致研读,并运用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考镜源流的学术态度的基础 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而论述的著作。可以说,这是黄寿祺个人对儒家经 典著作在细致研读后的感悟和心得,同时也有极强的学术严谨性和科研价值……黄寿祺的 《群经要略》里面所论述涉及到的都是儒家的经典文本,他以自身深厚的学术涵养犹如站在 泰山之巅,对群经在其时代背景、内容要义、与其他诸子的关系、文体文法等方面做逐一的 论述。在吸取整合前人观点在基础上,也不乏自己的创见,《群经要略》可以说是经典文本 阐释的一个范本……黄寿祺的《群经要略》无疑是一部论述儒家经典著作中,不仅在宏观上 能做到从大处着眼,微观上也同样不乏细致分析的范例之作。” ②毋庸置疑,《群经要略》 已成为当今研究中国经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黄老在经学方面尤精于礼,曾受礼学大师吴承仕先生亲炙。这方面的表现,除了他帮吴 先生撰写的60余篇“礼”类提要外,主要体现在他对吴先生遗著的整理上。令人遗憾的是, 尽管他精通《三礼》之学,但相关的专书作品却不多,也没能把这门绝学传给后来人。据林 海权《忆念吾师黄寿祺教授》文中说,黄老临终那年赴美前后与他的多次谈话,都提及想招 礼学方面的研究生,以遂最后心愿。只可惜病魔最终还是让他心愿不能实现,只能含恨九泉! 这无疑也是中国礼学研究的一大损失! (二)博览群经、熟悉历史、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黄老的经学成就,更为重要的体现是在古典文献整理方面功力深厚。对此,不妨举一特 例加以说明——关于吴承仕先生遗著的整理一事:“吴先生逝世后,他在北平的弟子虽很多, 但他的朋友、学生和家属都认为,对其学术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其遗著能认真地加以梳理的, 非黄先生莫属。”③ 1983 年 4 月至 11 月间,黄先生携助手经过长达七个月的整理后,中共 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来函称:“对于吴老的这些遗著,包括许多未加整理的散乱手稿,黄寿 祺同志一一检阅,按类分出,并逐一写出了校阅附记。在附记中,既概述了每一著作的中心 内容,又尽力考订了它们的写作年代,这为进一步研究吴老学术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黄寿祺同志的辛勤劳动,现已分类整理出《经学通论》、《经典序录》和《国故概要》 类、《周易》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类、《读书提要笔记》类,以 及《诗文集》类等 13 种,近 200 万字;并和我校启功教授一起指导整理出《吴检斋文录》、 ① 详见张善文、黄高宪主编《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P 421—423。. ②郑瑜辉《经典的阐释——浅谈黄寿祺的》,载《当代小说(新诗文)》,2009 年第 11 期。 ③ 详见陈祥耀《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载《易学宗师黄寿祺》,P27

《论衡校释》、《吴检斋读书提要》、《检斋读书记》、《检斋学术论文集》、《淮南旧注校理》等 6本书。……黄寿祺同志严谨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诚恳待人的品格,给我校 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①我想,这道书函中的评语,足以证明黄先生在经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和卓越贡献,尤其是他的高风亮节非同一般,不愧是知行合一的好学者! (三)博学强记、古今贯通、推陈出新、学以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典籍汗牛充栋,思想博大精深,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自古 及今,凡是精通国学者,往往必须具备几个特点:博学强记,天资聪颖,精力旺盛,出入经 史,著作等身。由此反观黄老的治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为人称道,也是让当今学 者自叹不如的,我想就是他始终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林海权《忆念吾师黄寿祺教授》说他“从 小勤奋,并具天才,加上师友的教诲,造成深邃广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先生平时谈话 引经据典,如数家常,古诗古语,冲口而出,令人钦佩得五体投地……先生真不愧是一部‘活 字典’……先生惊人的记忆力老而不衰。”陈祥耀《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先生晩年,虽 近视颇深,耳朵有些重听,但神志极清,记忆力仍极强。对所读的书,人有询问,仍能原原 本本记诵以告:对多年前的事,也能清楚复述。他工作常至深夜,晚年夜里事毕、客散之后, 仍坚持写日记。精神很好,工作很繁,不异少年人。”③曾任福建省文化厅长的李联明教授 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中给予高度中肯的评价:“黄老自幼勤奋好学,后又师从名家, 学识渊博且又融会贯通,其于吾国传统文化,素有‘活字典’之盛誉……黄老皓首穷经,卓 有建树。他满腹经纶,又非食古不化。他崇奉儒家,常以古证今,但同时又注今入古,推陈 出新,因而他的言行往往迸发出传统精华与现代意识相互撞击的耀眼的火花。他是一位非常 开明的老学者。”④ 四、文学成就:深研诗赋雅正率真 综观黄老的一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是花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日常的文学 艺术创作上。这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玆略述如下: (一)文学研究和创作的作品繁富,尤以各时期个人诗集为多 1942年前完成的作品有:闽东浙南旅行日记(1928年)、《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 多篇、《福宁人士记》一册、《霞山诗草》一册(200余首)、《北学集》1卷(原名《六 庵吟稿》)、《六庵文稿》(古文数十篇)、《闽东风俗记》一册、《南苑受训杂录》一册、 《阿比西尼亚王国记》(稿成一半,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1942年后三年间: 《先秦文学史》1卷、《世说新语注引书考》1卷、《六庵别录》1卷、《水南读书札记》1卷 《南旋集》1卷、诗文杂著《海疆集》1卷 建国初期十七年间:《六庵读书札记》、《六庵日录》、主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和 《福建文学史稿》及《清诗选注》、旧体诗《朝阳集》(20余首)、《漫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漫谈如何研究中学古典文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试 论杜甫绝句》。十年浩劫期间:《劳动日记》、《山居集》(270余首)、参与注释明代李贽《焚 书》《续焚书》(担任总纂)、札记《注李賸墨》。 1979年以后:《漫谈中国古典文学的自学问题》、《学习的几点体会》、《作家应该向我国的古典文学优秀传统学习》、《六庵诗话》、《清诗选注释》 与陈祥耀教授合作)、《楚辞全译》(与梅桐生合作)、《华香园集》(诗)、《蕉窗词稿》、《漫 话福州》、《六庵诗选》(近六十年旧体诗作品选编)、《善于选择运用好的选本》、《学生古今 Φ详见李青藻、徐金凤φ“放尽光芒吐尽丝”——黄寿祺教授晩年光荣入党前后》,载《易学宗师黄寿褀》, P38-39。 详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86—87 ③详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31 详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82-83

9 《论衡校释》、《吴检斋读书提要》、《检斋读书记》、《检斋学术论文集》、《淮南旧注校理》等 6 本书。……黄寿祺同志严谨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诚恳待人的品格,给我校 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①我想,这道书函中的评语,足以证明黄先生在经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和卓越贡献,尤其是他的高风亮节非同一般,不愧是知行合一的好学者! (三)博学强记、古今贯通、推陈出新、学以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典籍汗牛充栋,思想博大精深,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自古 及今,凡是精通国学者,往往必须具备几个特点:博学强记,天资聪颖,精力旺盛,出入经 史,著作等身。由此反观黄老的治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为人称道,也是让当今学 者自叹不如的,我想就是他始终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林海权《忆念吾师黄寿祺教授》说他“从 小勤奋,并具天才,加上师友的教诲,造成深邃广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先生平时谈话, 引经据典,如数家常,古诗古语,冲口而出,令人钦佩得五体投地……先生真不愧是一部‘活 字典’……先生惊人的记忆力老而不衰。”②陈祥耀《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先生晚年,虽 近视颇深,耳朵有些重听,但神志极清,记忆力仍极强。对所读的书,人有询问,仍能原原 本本记诵以告;对多年前的事,也能清楚复述。他工作常至深夜,晚年夜里事毕、客散之后, 仍坚持写日记。精神很好,工作很繁,不异少年人。”③ 曾任福建省文化厅长的李联明教授 在《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中给予高度中肯的评价:“黄老自幼勤奋好学,后又师从名家, 学识渊博且又融会贯通,其于吾国传统文化,素有‘活字典’之盛誉……黄老皓首穷经,卓 有建树。他满腹经纶,又非食古不化。他崇奉儒家,常以古证今,但同时又注今入古,推陈 出新,因而他的言行往往迸发出传统精华与现代意识相互撞击的耀眼的火花。他是一位非常 开明的老学者。”④ 四、文学成就:深研诗赋 雅正率真 综观黄老的一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是花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日常的文学 艺术创作上。这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玆略述如下: (一)文学研究和创作的作品繁富,尤以各时期个人诗集为多 1942 年前完成的作品有:闽东浙南旅行日记(1928 年)、《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 多篇、《福宁人士记》一册、《霞山诗草》一册(200 余首)、《北学集》1 卷(原名《六 庵吟稿》)、《六庵文稿》(古文数十篇)、《闽东风俗记》一册、《南苑受训杂录》一册、 《阿比西尼亚王国记》(稿成一半,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 余册。1942 年后三年间: 《先秦文学史》1 卷、《世说新语注引书考》1 卷、《六庵别录》1 卷、《水南读书札记》1 卷、 《南旋集》1 卷、诗文杂著《海疆集》1 卷。 建国初期十七年间:《六庵读书札记》、《六庵日录》、主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和 《福建文学史稿》及《清诗选注》、旧体诗《朝阳集》(270 余首)、《漫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漫谈如何研究中学古典文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试 论杜甫绝句》。十年浩劫期间:《劳动日记》、《山居集》(270 余首)、参与注释明代李贽《焚 书》《续焚书》(担任总纂)、札记《注李賸墨》。 1979 年以后:《漫谈中国古典文学的自学问题》、《学习的几点体会》、《作家应该向我国的古典文学优秀传统学习》、《六庵诗话》、《清诗选注释》 (与陈祥耀教授合作)、《楚辞全译》(与梅桐生合作)、《华香园集》(诗)、《蕉窗词稿》、《漫 话福州》、《六庵诗选》(近六十年旧体诗作品选编)、《善于选择运用好的选本》、《学生古今 ① 详见李青藻、徐金凤《“放尽光芒吐尽丝”——黄寿祺教授晚年光荣入党前后》,载《易学宗师黄寿祺》, P38—39。 ② 详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86—87。 ③ 详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31。 ④ 详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82—83

诗词鉴赏辞典》(领衔撰写人之一,并撰书序)、《秦豫行—一黄寿祺、赵玉林唱和集》《福 建诗词》(主编第一、二集,并收录其作品多首)、《从苏颂诗文看北宋朝廷与道教的关系》 (与詹石窗合撰)、《福建历代名人传略序》、《梁容若诗存稿序》、《回忆“ 《风尘呓语跋》、《窾启吟草跋》、《训诂学概论序》、《陇右方言发微序》《李贽年谱考略序》 《空海研究序》、《论文写作指南序》。与张善文合作的有:《赏析》、《朱熹诗文理论述要》。去世以后,黄高宪编《黄寿祺论中国古典文学》,又收 录了一些遗作。 从以上所述不难发现,黄老的作品大致可分四类:一是诗歌吟咏与鉴赏。他是个极富感 情的人,以诗言志,寄情吟咏,常年不辍,写下了大量诗词,前后达千余首之多。同时,也 很注重研究古诗的鉴赏和评析。二是生活日记与随笔。尤其是建国后三十年间的日记,将有 助于后人更真实地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三是读书札记与体会。这方面虽然相对零散,但数 量惊人,作为读书心得,凝聚了先生的学术精髓和真知灼见,不是专书但价值应该不亚于专 书,值得后学者重视。四是学术论文与著作。为数不多,且多通俗平易之作,主要是配合古 典文学教学,但不乏经验之谈 (二)文学研究注重明道济世,诗文创作体现雅正率真 黄老治学很有特点,与现在的学者迥然不同。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强调治学与做人 的统一,不会刻意追求大篇大论,更不喜欢哗众取宠、无病呻吟。在他看来,学者应该德才 兼备,“他经常对学生说,要当一名教授、学者,就不光要有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更 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不然写的文章再好,别人也不服气。”①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他常 说:为经师易,为人师难;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学习,自己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别人。”②此 外,对于治学他也提倡学以致用,“实事求是,是他的一贯学风。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 文学所以言志、抒情、咏物、写景、记人、纪事,而最终目的在乎明道济世:二、温故知新、 承先启后,有所革亦有所因,故一切学术均应虚心研究,继承优良传统并加以发展变化,以 适应新情况、新要求;三、文附质,质待文,故文学作品要求内容形式并美。评价古今人物 及著作,应在精硏深思的基础上,不虚美,不隐恶,舍短取长,实事求是。黄老在课堂讲授 研究著述和答问解惑中,无不遵循这些观点。他教育学生:做学问要脚踏实地,要善于联系 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做个大好人一一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 晚年虽身兼多种社会职务,但凡有专业会议他都准时参加,单位和个人来访、来信,必亲自 接待和答复,从不敷衍了事;平时生活俭朴,非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图 报。我想,这些也就是黄老不仅学问精深广博而且为人口碑极好的根本原因 “诗入精微与道通”。黄老的诗,有真情,有善思,有哲理,有意蕴,感悟人生,雅正 纯真,回味无穷,令人叫绝。“题材十分广泛,感受独特,不论言志、抒情、感时,还是写 景、记人、记事,都能迸发出诗的真、善、美的熠熠光彩。”⊕“黄老为友人诗集作序,往往 自谦不善为诗。就我看来,他能为嗣宗的忧愤,少陵的沉郁,太白的飘逸;又能为牧之的清 丽,石湖的平易。他的诗,接武前贤,义归雅正,才兼众体。”。《六庵诗选》是他晚年亲自 选编的,198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诗600首,即自1926-1983年间的代表性诗词 作品,以编年为序,分为《北学集》、《南旋集》、《海疆集》、《朝阳集》、《山居集》、《华香园 集》、《华庐集》7卷,又附《蕉窗词》22首。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陈祥耀 《六庵诗选序》、《当代诗词点评》、《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都有所论及,还特别夸他“诗才 甚捷”。1986年11月6日《泉州晚报》登载严如钺先生读《六庵诗选》的评论《哲理诗情 照《留取丹心照后人——忆六庵老人》,《易学宗师黄寿祺》,P139 ③张均《略述黄寿祺教授对语言文学教育的贡献》,《易学宗师黄寿祺》,P148 ③俞元桂《老树当风叶有声——记黄寿祺教授》,《易学宗师黄寿祺》,P157。 ③李乡浏《老读遗诗倍眼明——的艺术特色》,《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P338。 ③俞元桂《老树当风叶有声—一记黄寿祺教授》,《易学宗师黄寿祺》,Pl62

10 诗词鉴赏辞典》(领衔撰写人之一,并撰书序)、《秦豫行——黄寿祺、赵玉林唱和集》、《福 建诗词》(主编第一、二集,并收录其作品多首)、《从苏颂诗文看北宋朝廷与道教的关系》 (与詹石窗合撰)、《福建历代名人传略序》、《梁容若诗存稿序》、《回忆“一二·九”运动》、 《风尘呓语跋》、《窾启吟草跋》、《训诂学概论序》、《陇右方言发微序》、《李贽年谱考略序》、 《空海研究序》、《论文写作指南序》。与张善文合作的有:《鉴赏》、《赏析》、《朱熹诗文理论述要》。去世以后,黄高宪编《黄寿祺论中国古典文学》,又收 录了一些遗作。 从以上所述不难发现,黄老的作品大致可分四类:一是诗歌吟咏与鉴赏。他是个极富感 情的人,以诗言志,寄情吟咏,常年不辍,写下了大量诗词,前后达千余首之多。同时,也 很注重研究古诗的鉴赏和评析。二是生活日记与随笔。尤其是建国后三十年间的日记,将有 助于后人更真实地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三是读书札记与体会。这方面虽然相对零散,但数 量惊人,作为读书心得,凝聚了先生的学术精髓和真知灼见,不是专书但价值应该不亚于专 书,值得后学者重视。四是学术论文与著作。为数不多,且多通俗平易之作,主要是配合古 典文学教学,但不乏经验之谈。 (二)文学研究注重明道济世,诗文创作体现雅正率真 黄老治学很有特点,与现在的学者迥然不同。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强调治学与做人 的统一,不会刻意追求大篇大论,更不喜欢哗众取宠、无病呻吟。在他看来,学者应该德才 兼备,“他经常对学生说,要当一名教授、学者,就不光要有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更 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不然写的文章再好,别人也不服气。”①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他常 说:为经师易,为人师难;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学习,自己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别人。”②此 外,对于治学他也提倡学以致用,“实事求是,是他的一贯学风。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一、 文学所以言志、抒情、咏物、写景、记人、纪事,而最终目的在乎明道济世;二、温故知新、 承先启后,有所革亦有所因,故一切学术均应虚心研究,继承优良传统并加以发展变化,以 适应新情况、新要求;三、文附质,质待文,故文学作品要求内容形式并美。评价古今人物 及著作,应在精研深思的基础上,不虚美,不隐恶,舍短取长,实事求是。黄老在课堂讲授、 研究著述和答问解惑中,无不遵循这些观点。他教育学生:做学问要脚踏实地,要善于联系 实际。”③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做个大好人——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 晚年虽身兼多种社会职务,但凡有专业会议他都准时参加,单位和个人来访、来信,必亲自 接待和答复,从不敷衍了事;平时生活俭朴,非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图 报。我想,这些也就是黄老不仅学问精深广博而且为人口碑极好的根本原因。 “诗入精微与道通”。黄老的诗,有真情,有善思,有哲理,有意蕴,感悟人生,雅正 纯真,回味无穷,令人叫绝。“题材十分广泛,感受独特,不论言志、抒情、感时,还是写 景、记人、记事,都能迸发出诗的真、善、美的熠熠光彩。”④“黄老为友人诗集作序,往往 自谦不善为诗。就我看来,他能为嗣宗的忧愤,少陵的沉郁,太白的飘逸;又能为牧之的清 丽,石湖的平易。他的诗,接武前贤,义归雅正,才兼众体。”⑤《六庵诗选》是他晚年亲自 选编的,1986 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诗 600 首,即自 1926—1983 年间的代表性诗词 作品,以编年为序,分为《北学集》、《南旋集》、《海疆集》、《朝阳集》、《山居集》、《华香园 集》、《华庐集》7 卷,又附《蕉窗词》22 首。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陈祥耀 《六庵诗选序》、《当代诗词点评》、《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都有所论及,还特别夸他“诗才 甚捷”。1986 年 11 月 6 日《泉州晚报》登载严如钺先生读《六庵诗选》的评论《哲理诗情 ① 李悦照《留取丹心照后人——忆六庵老人》,《易学宗师黄寿祺》,P139。 ② 张均《略述黄寿祺教授对语言文学教育的贡献》,《易学宗师黄寿祺》,P148。 ③俞元桂《老树当风叶有声——记黄寿祺教授》,《易学宗师黄寿祺》,P157。 ④ 李乡浏《老读遗诗倍眼明——的艺术特色》,《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P338。 ⑤ 俞元桂《老树当风叶有声——记黄寿祺教授》,《易学宗师黄寿祺》,P16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