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易》學的繼往與開來 以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著為例 李威侃 摘要 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續 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來做比較其中的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 客等丶收錄原則及範圍丶收錄歷代《易》學提要數量·學術觀點及對《四庫全書 總目》的訂正等方面·而得出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 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即對中華〈易》學的密切繼承關係而 從出土文獻的採用及新硏究方法的使用,大量現代人丶日人著作及子部數術類及 道家類中與《易》學相關著作提要的撰寫’皆為《四庫全書總目》所不及。考六 庵先生及其師的《易》類提要撰作量更是佔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 類提要的絕大部分。而其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糾誤’更有益《易〉學問題的釐 清及考辨。此外’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中大量的讖緯圖錄類著作列人《易〉 類提要中·正是明清以來此類圖書地位的被進一步認冋的佐證。再加上六庵先生 及其師生的《易》類提要專著中的公允評議’更讓提要體的公允性理想得以被真 正實現·筆者因此而得一窺我現在中華《易》學中一個極為重要丶氣度恢弘的名 黃壽褀·字之六·號六庵·生於1912年·卒於1990年。曾任福建師範學院和師範大學教授 系主任·副校長。精硏漢語言文字學丶古典文學丶易》學等·皆有傑出成就·享譽國內外 著有《易學群書平議》《周易譯注》丶《六庵詩選》以及〈楚辭全譯》(與人合著)·並曾主編《周 易論文集四輯和《清詩選》。 2六庵生先的尊師著有《易》類提要專著者有兩位,一為尚秉和先生’字節之·晚號滋溪老人。 學者稱槐軒先生°河北行唐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卒於1950年。享壽八十有一。著書數 十種·或已刊·或存稿·或散佚。已刊者如《辛王春秋》丶《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周易古筮考》 焦氏易詁》丶《焦氏易林注》《易說評議》丶《周易尚氏學》等節錄自張善文:〈尚氏易學存稿 校理緣起〉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周易尚氏學丶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丶《易 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卷 頁1-3。另一為吳承仕先生·字檢齋·號展成·又號濟安·安徽歙縣人·生于清光緒十年(1884 年)3月20日·卒于1939年9月21日。為著名的經學家丶古文字學家丶教育家。著有《檢齋 讀易提要》丶《經籍舊音辨証》〈經學通淪》《經典釋文序錄疏証冫及《國故概要》等 3張善文先生·福建長樂人·1949年11月生·為著名易學專家·曾受業於〈易〉學宗師黃壽褀 先生°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硏究所所長丶文學院教授丶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 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丶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丶福建中蕐易學硏宪中心理事長丶東 方國際易學硏疣院學術委員。曾多孜應邀赴美國丶馬來西來丶韓國丶臺灣等地講學及岀席國際會 議。目前主持國家古籍整理岀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中國古籍總目提要(周易卷)》的硏究工作 已在海內外出版的著作有《周易譯注》丶《周易辭典》〈象數與義理》·《周易與文學》丶《歷代易家 與易學要籍》丶《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人門》丶〈易經初階〉等20餘種·並點校整理了《尚氏 易學存稿校理》點校整理馬振彪先生遺著手稿《周易學說》一種·主編(十三經漫談叢書》·《周 易硏究論文集》等專著多種·另發表學術論文60餘箱·總著量逹δ00多萬字內容主要採自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年2月初版·封面內頁 4臺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師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孫劍秋主任硏助理
1 中華《易》學的繼往與開來 --以 六庵先生1及其師2生 3的《易》學提要專著為例 李威侃4 摘要 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續 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來做比較其中的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 容等、收錄原則及範圍、收錄歷代《易》學提要數量,學術觀點及對《四庫全書 總目》的訂正等方面,而得出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 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即對中華《易》學的密切繼承關係。而 從出土文獻的採用及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大量現代人、日人著作及子部數術類及 道家類中與《易》學相關著作提要的撰寫,皆為《四庫全書總目》所不及。考六 庵先生及其師的《易》類提要撰作量更是佔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 類提要的絕大部分。而其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糾誤,更有益《易》學問題的釐 清及考辨。此外,《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中大量的讖緯圖錄類著作列入《易》 類提要中,正是明清以來此類圖書地位的被進一步認同的佐證。再加上六庵先生 及其師生的《易》類提要專著中的公允評議,更讓提要體的公允性理想得以被真 正實現,筆者因此而得一窺我現在中華《易》學中一個極為重要、氣度恢弘的名 1黃壽祺,字之六,號六庵,生於 1912 年,卒於 1990 年。曾任福建師範學院和師範大學教授、 中文系主任、副校長。精研漢語言文字學、古典文學、《易》學等,皆有傑出成就,享譽國內外。 著有《易學群書平議》、《周易譯注》、《六庵詩選》以及《楚辭全譯》(與人合著),並曾主編《周 易論文集)四輯和《清詩選》。 2 六庵生先的尊師著有《易》類提要專著者有兩位,一為尚秉和先生,字節之,晚號滋溪老人。 學者稱槐軒先生。河北行唐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卒於 1950 年。享壽八十有一。著書數 十種,或已刊,或存稿,或散佚。已刊者如《辛壬春秋》、《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周易古筮考》、 《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易說評議》、《周易尚氏學》等。節錄自張善文:〈尚氏易學存稿 校理緣起〉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易 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1 卷, 頁 1-3。另一為吳承仕先生,字檢齋,號展成,又號濟安,安徽歙縣人,生于清光緒十年(1884 年)3 月 20 日,卒于 1939 年 9 月 21 日。為著名的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著有《檢齋 讀易提要》、《經籍舊音辨証》《經學通淪》《經典釋文序錄疏証》及《國故概要》等。 33張善文先生,福建長樂人,1949 年 11 月生,為著名易學專家,曾受業於《易》學宗師黃壽祺 先生。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 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福建中華易學研究中心理事長、東 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曾多次應邀赴美國、馬來西來、韓國、臺灣等地講學及出席國際會 議。目前主持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中國古籍總目提要(周易卷)》的研究工作。 已在海內外出版的著作有《周易譯注》、《周易辭典》、《象數與義理》、《周易與文學》、《歷代易家 與易學要籍》、《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入門》、《易經初階》等 20 餘種,並點校整理了《尚氏 易學存稿校理》,點校整理馬振彪先生遺著手稿《周易學說》一種,主編《十三經漫談叢書》、《周 易研究論文集》等專著多種,另發表學術論文 60 餘篇,總著述量達 800 多萬字。內容主要採自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 年 2 月初版,封面內頁。 4臺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 孫劍秋主任研究助理
門大宗之堂奥,及此名門大宗對我中華《易》學卓著的開創發揚功績。 關鍵字∶黃壽褀丶尚秉和丶吳承仕丶張蓍文丶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丶尚氏易學存稿校理丶歷代易學要籍解題 壹、前言 關於此論題之擬定’赶因於筆者因撰寫博士論文所訂之《續修四庫全書目提 要經部易類硏究》一文之資料搜集有關。近代硏《易》者’對尚節之丶黃六庵 吳檢齋及張善文先生之大作·必皆請回高置案頭以便隨時考參,筆者自亦不能例 外°然因早些年尚先生之大作如《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易 說評議》丶《周易尚氏學》等書皆已先行岀版·以致於後來當張蓍文先生再重新集 結、校理尚節之及吳檢齋丶黃六庵等先生的《易》學著作,受行合刊成《尚氏易 學存稿校理》一書時再度刊行之時’筆者初看此書所載書目·因早年皆已購置案 頭誤以為可不必再行採辦’然約於半年前在圖書館再次偶閱·並細讀《尚氏易學 存稿校理〉一書時’方才驚覺張蓍文先生在重新校理的書中加上許多早年單行本 所沒有的詳細注釋。除此之外’其中更不乏珍貴的手稿影印一手資料,而這些皆 是筆者在撰寫博士論文所必須參考及引用者φ然煴尋臺灣販售大陸內地書籍的書 商·不是說「已無存書」’或則就是回我以「可以代為向大陸內地訂購’但不保 證一定有書」一類令筆者沮喪的答應·所以只得厚顔向好友林勝勤兄求助·以解 然眉之急勝勤兄在得知筆者之「慘況」後’便馬上慷慨說「善文老師這套書我 有·你有急用先拿去,善文老師剛好近日再度受邀至臺灣大學發表論文’我再代 你向善文老師請示’看是否尚有未割愛的藏書’如果有’再請同門一併為你帶來 沒問題!J話猶言在耳,不久便在臺灣大學拜會張善文先生時,先生不吝親自其 將大作持贈與後學’並於內頁題字以茲記念。隆意盛情’實讓筆者銘感五內·怎 可不請回好好拜讀。初睹尚節之先生之著作後’多年前來惑於〈說卦〉中卦所示 之卦象,既不經·亦不見於傳的疑惑·頃刻間渙然冰釋·欣喜若狂。然再細讀尚 節之丶吳檢齋及黃六庵先生之大作時·則更覺其中所闡發之義理即深且廣’且其 中的《易》類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存 在著繼承丶闡揚及開創之功’故筆者特草擬此文·以探究其誾之關係 贰、中華《易》學的繼往 就中華《易》學的繼往而言,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 著中所撰作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丶收錄原則及範圍丶收錄歷代《易》學提要 數量及延續以學術為社會公器的無私精神等方面·來與歷代最重要的提要專著 即《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做比較以觀 其中的繼承關像。 、就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等而言 2
2 門大宗之堂奧,及此名門大宗對我中華《易》學卓著的開創發揚功績。 關鍵字:黃壽祺、尚秉和、吳承仕、張善文、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尚氏易學存稿校理、歷代易學要籍解題 壹、前言 關於此論題之擬定,起因於筆者因撰寫博士論文所訂之《續修四庫全書目提 要經部易類研究》一文之資料搜集有關。近代研《易》者,對尚節之、黃六庵、 吳檢齋及張善文先生之大作,必皆請回高置案頭以便隨時考參,筆者自亦不能例 外。然因早些年尚先生之大作如《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易 說評議》、《周易尚氏學》等書皆已先行出版,以致於後來當張善文先生再重新集 結、校理尚節之及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的《易》學著作,受行合刊成《尚氏易 學存稿校理》一書時再度刊行之時,筆者初看此書所載書目,因早年皆已購置案 頭誤以為可不必再行採辦,然約於半年前在圖書館再次偶閱,並細讀《尚氏易學 存稿校理》一書時,方才驚覺張善文先生在重新校理的書中加上許多早年單行本 所沒有的詳細注釋。除此之外,其中更不乏珍貴的手稿影印一手資料,而這些皆 是筆者在撰寫博士論文所必須參考及引用者。然遍尋臺灣販售大陸內地書籍的書 商,不是說「已無存書」,或則就是回我以「可以代為向大陸內地訂購,但不保 證一定有書」一類令筆者沮喪的答應,所以只得厚顏向好友林勝勤兄求助,以解 然眉之急。勝勤兄在得知筆者之「慘況」後,便馬上慷慨說「善文老師這套書我 有,你有急用先拿去,善文老師剛好近日再度受邀至臺灣大學發表論文,我再代 你向善文老師請示,看是否尚有未割愛的藏書,如果有,再請同門一併為你帶來, 沒問題!」話猶言在耳,不久便在臺灣大學拜會張善文先生時,先生不吝親自其 將大作持贈與後學,並於內頁題字以茲記念。隆意盛情,實讓筆者銘感五內,怎 可不請回好好拜讀。初睹尚節之先生之著作後,多年前來惑於〈說卦〉中卦所示 之卦象,既不經,亦不見於傳的疑惑,頃刻間渙然冰釋,欣喜若狂。然再細讀尚 節之、吳檢齋及黃六庵先生之大作時,則更覺其中所闡發之義理即深且廣,且其 中的《易》類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存 在著繼承、闡揚及開創之功,故筆者特草擬此文,以探究其間之關係。 貳、中華《易》學的繼往 就中華《易》學的繼往而言,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 著中所撰作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收錄原則及範圍、收錄歷代《易》學提要 數量及延續以學術為社會公器的無私精神等方面,來與歷代最重要的提要專著, 即《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做比較以觀 其中的繼承關係。 一、就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等而言
據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硏究〉·書之硏究指岀·現存的《續 修四庫全總目提要》的稿本及打印本中,並不見書前凡例。8今所見者,乃為中 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組在整理時所訂定’書中載 大類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體例分為經丶史丶子丶集四部’小類基本上 沿襲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分類表·個別類目作了變通。多人所撰同一書 的提要概予收入 此處引文雖可見到今人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時·在體例上對《四 庫全書總目·凡例》中「是書以經史子集提綱列目·經部分十類·史部分十五類 子部分十四類,集部分五類或流別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條理分明’所錄諸 書各以時代為次。」從以上所言’可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體例,僅 是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繼承及僅在個別類目上的些微修正’然對於所被收人書 籍的每篇的提要體例·並無相關的明確記載·所幸的是在張蓍文先生在整理尚秉 和先生《易說評議》一書畤明確指岀’實際參與撰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的尚秉和先生在撰寫提要時所遵循的體例,張善文先生說 《易說評議》十二卷’尙秉和先生撰°此書彙集作者積年所撰評論歴代《易》 學著逑之文而成。全書依循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先例’凡讀一書訖’即 撰具提要一篇’先逑其書名丶卷數丶版本丶作者事略’次及全書內容’最 後論其是非得失·爲重點所在’故名曰「評議」 從張善文先生所言我們可知尚秉和先生在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每一部書 撰寫提要時所採用的細部體例,亦是繼承《四庫全書總目》而來υ如《四庫全書 總目·凡例》所載 今于所列諸書’各撰為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為總目’每書先 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 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硏宪〉·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1月 6所謂「稿本」·即指提要作者當初撰寫提要的手寫稿。後來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岀版’名為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由濟南齊魯書社於1996年12月出版 7所謂「打印本」·即臺灣商務印書館於1972年據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所藏油卬本之打字標 點本。即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卬書館·197年3月初版 8《《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宄》·頁48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前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頁10 10(清)永瑢丶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1983年10 月初版·頁1-34 ⅱl張善文:〈易說評議·校理遽例》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冫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包含《周 易古筮考》丶《焦氏易詁》丶《焦氏易林注冫《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 易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 3卷,頁1
3 據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5一書之研究指出,現存的《續 修四庫全總目提要》的稿本6及打印本7中,並不見書前凡例。 8今所見者,乃為中 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組在整理時所訂定,書中載: 大類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體例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小類基本上 沿襲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分類表,個別類目作了變通。多人所撰同一書 的提要概予收入。9 此處引文雖可見到今人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時,在體例上對《四 庫全書總目.凡例》中「是書以經史子集提綱列目,經部分十類,史部分十五類, 子部分十四類,集部分五類。或流別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條理分明,所錄諸 書各以時代為次。」10從以上所言,可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體例,僅 是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繼承及僅在個別類目上的些微修正,然對於所被收入書 籍的每篇的提要體例,並無相關的明確記載。所幸的是在張善文先生在整理尚秉 和先生《易說評議》一書時明確指出,實際參與撰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的尚秉和先生在撰寫提要時所遵循的體例,張善文先生說: 《易說評議》十二卷,尙秉和先生撰。此書彙集作者積年所撰評論歷代《易》 學著述之文而成。全書依循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先例,凡讀一書訖,即 撰具提要一篇,先述其書名、卷數、版本、作者事略,次及全書內容,最 後論其是非得失,爲重點所在,故名曰「評議」。11 從張善文先生所言我們可知尚秉和先生在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每一部書 撰寫提要時所採用的細部體例,亦是繼承《四庫全書總目》而來。如《四庫全書 總目.凡例》所載: 今于所列諸書,各撰為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為總目,每書先 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 5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 年 11 月。 6所謂「稿本」,即指提要作者當初撰寫提要的手寫稿。後來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出版,名為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由濟南齊魯書社於 1996 年 12 月出版。 7所謂「打印本」,即臺灣商務印書館於 1972 年據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油印本之打字標 點本。即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 3 月初版。 8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頁 48。 9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前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頁 10。 10(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1983 年 10 月初版,頁 1-34。 11 張善文:〈易說評議.校理述例〉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包含《周 易古筮考》、《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 《易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3 卷,頁 1
刪’篇帙分合’皆詳為訂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章之 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瘴用’著勸懲其體例’悉承聖斷’亦古來之所未有 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無論是對書籍之書名丶卷數丶版本等文獻問題,或是作者之 爵里丶生平還是典籍之內容得失,保留了提要體所必需具備之相關基本內容及要 素’足見對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對《四庫全書總目》在體例上之繼承。同一問題 在六庵先生的《易學羣書平議·凡例》中亦可見到 丶此書依據《四庫全書總日提要》之例’每篇皆先逑書名丶卷數丶版本丶 著者爵里’(如一人而著數書者’其爵里惟見於第一部’後但云某人有某 書已著錄。)次逑全書內容’最後論其是非得失’為重點所在。故本德清 俞氏考論羣經諸子之意’名之曰《平議》。… 六丶《古三墳》及《易緯》等書’〈四庫全書總日提要》附錄於《易》類 之末’茲仍其例’編列於最後一卷。1 從體例上’如論是撰寫的原則丶內容’乃至於人附錄之列的書籍類別’亦皆為可 見六庵先生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此方面上的繼承。 就收錄原則及範圍而言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即有「續」《四庫全書 總目》之名’在其撰寫之提要上’亦當然要名符其實。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序》中指出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對於選撰提要之圖書’曾定有三項 原則·其中指出此種「續」的現象的原則有 原則 《四庫全書》編纂以前的書籍’而為《四庫全書》未收者’括有細節若干 甲)佛教經典 (乙)道教書籍… 丙)明人著逑’在《四庫全書》編撰纂時’多被歧視’絕鮮收入。其 被收入者’輒經刪改’剔除違礙文句。《續修四庫全書》中’特別注意明 人著作;乾隆時之《提要》有不當之評語’亦酌予修正 丁)禁燬書的提要’凡在《四庫全書》編纂時’被列入禁書之部分圖 書,皆予撰寫。 12《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頁1-36 13黃壽祺:〈易學羣書平議·凡例〉收《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3卷·頁4 “因所引原文當時皆為直式由右至左之排版方式,故下文皆以「如左」稱之
4 刪,篇帙分合,皆詳為訂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章之 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癉用,著勸懲其體例,悉承聖斷,亦古來之所未有 也。12 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無論是對書籍之書名、卷數、版本等文獻問題,或是作者之 爵里、生平還是典籍之內容得失,保留了提要體所必需具備之相關基本內容及要 素,足見對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對《四庫全書總目》在體例上之繼承。同一問題 在六庵先生的《易學羣書平議.凡例》中亦可見到: 一、此書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每篇皆先述書名、卷數、版本、 著者爵里,(如一人而著數書者,其爵里惟見於第一部,後但云某人有某 書已著錄。)次述全書內容,最後論其是非得失,為重點所在。故本德清 俞氏考論羣經諸子之意,名之曰《平議》。…… 六、《古三墳》及《易緯》等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附錄於《易》類 之末,茲仍其例,編列於最後一卷。13 從體例上,如論是撰寫的原則、內容,乃至於入附錄之列的書籍類別,亦皆為可 見六庵先生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此方面上的繼承。 二、就收錄原則及範圍而言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即有「續」《四庫全書 總目》之名,在其撰寫之提要上,亦當然要名符其實。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 序》中指出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對於選撰提要之圖書,曾定有三項 原則,其中指出此種「續」的現象的原則有: 原則一 《四庫全書》編纂以前的書籍,而為《四庫全書》未收者,括有細節若干 如左14: (甲)佛教經典…… (乙)道教書籍…… (丙)明人著述,在《四庫全書》編撰纂時,多被歧視,絕鮮收入。其 被收入者,輒經刪改,剔除違礙文句。《續修四庫全書》中,特別注意明 人著作;乾隆時之《提要》有不當之評語,亦酌予修正。 (丁)禁燬書的提要,凡在《四庫全書》編纂時,被列入禁書之部分圖 書,皆予撰寫。…… 12《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頁 1-36。 13 黃壽祺:〈易學羣書平議.凡例〉收《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 3 卷,頁 4。 14 因所引原文當時皆為直式由右至左之排版方式,故下文皆以「如左」稱之
原則二 《四庫全書》編纂以後的書籍 此項原則包括左列數節 乙)纂修《四庫全書》之時’原已印成未及發現之書籍 原則三 雖有《四庫全書》原收之書’但以後發現更好丶更完整之版本時’《續修 提要》皆就原有《提要》改作 對於王雲五所提及的此三項原則,〈原則一〉中,主要是「續」《四庫全書》編纂 之時·已經出現而未被收人的書籍°尤其原本僅被《四庫全書總目》少量少人的 佛丶道典籍’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被大量收人°其它在《續四庫全書》 編纂時’被輕視或遭埜燬而未被收人或被刪改的明人著作’或原本在《四庫全書 總目》中的評議有所偏頗失當處者’皆為其進行修訂或重撰提要。此外’〈原則 二〉及〈原則三〉’亦是在補《四庫全書》未收’或是補收所發現比《四庫全書》 所收更好的善本。據曾聖益先生硏究指出,「就《易》類而論’續修提要》所著 錄中·《四庫總目》已著錄者凡十三部。此十三部多為不同版本或題名不同。」1 曾氏指出此十三部分別為:《子夏易傳》18《周易鄭注》19丶《陸氏易解》20、(王 弼)《周易注》2丶(蘇軾)《易解》3丶〈周易新講義》丶《周易象義》《易象彙解》 《周易大象說》丶《參兩通極》23、《易因》《易學全書》。更明白指出「以上所重 複者’著錄於《四庫全書》者十種’見於存目者三種’除《周易大象說》丶《參兩 通極》外,要皆優於《前提要》者也。」24正是此原則的最好例證 其後的羅琳將《續修四庫全書總囯提要》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進行了歸納 其中亦可看出「續」,也就是繼承的功夫,如: (一)《四庫全書總日提要》雖已收錄’但竄改丶刪削過甚或版本不佳的 3〈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1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頁4-5 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遞論〉〈國家圖書館館刊》第86卷第2期·1990 年12月,頁210-212 8為《子夏易傳》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軍全書總目提要》收有三 篇 19為《周易鄭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有二篇·後 者其中一篇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為《陸氏易解》所撰之提要丶《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提作「陸績易斌」,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為王弼《周易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收有 二篇·後者所收其中一篇作者為六庵先生 22為(蘇軾)《易解》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 者提作「蘇氏易遽」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3為《參兩通極》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所收作者為六庵先生 24細數曾氏之文·其所言之「十三部」·僅見以上所列之十二部。見於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易類娏論〉·頁212
5 原則二 《四庫全書》編纂以後的書籍。 此項原則包括左15列數節:…… (乙)纂修《四庫全書》之時,原已印成未及發現之書籍。…… 原則三 雖有《四庫全書》原收之書,但以後發現更好、更完整之版本時,《續修 提要》皆就原有《提要》改作。16 對於王雲五所提及的此三項原則,〈原則一〉中,主要是「續」《四庫全書》編纂 之時,已經出現而未被收入的書籍。尤其原本僅被《四庫全書總目》少量少入的 佛、道典籍,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被大量收入。其它在《續四庫全書》 編纂時,被輕視或遭禁燬而未被收入或被刪改的明人著作,或原本在《四庫全書 總目》中的評議有所偏頗失當處者,皆為其進行修訂或重撰提要。此外,〈原則 二〉及〈原則三〉,亦是在補《四庫全書》未收,或是補收所發現比《四庫全書》 所收更好的善本。據曾聖益先生研究指出,「就《易》類而論,《續修提要》所著 錄中,《四庫總目》已著錄者凡十三部。此十三部多為不同版本或題名不同。」17 曾氏指出此十三部分別為:《子夏易傳》18、《周易鄭注》19、《陸氏易解》20、(王 弼)《周易注》21、(蘇軾)《易解》22、《周易新講義》、《周易象義》、《易象彙解》、 《周易大象說》、《參兩通極》23、《易因》、《易學全書》。更明白指出「以上所重 複者,著錄於《四庫全書》者十種,見於存目者三種,除《周易大象說》、《參兩 通極》外,要皆優於《前提要》者也。」24正是此原則的最好例證。 其後的羅琳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進行了歸納, 其中亦可看出「續」,也就是繼承的功夫,如: (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已收錄,但竄改、刪削過甚或版本不佳的 15〈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 1。 16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 3 月初版,頁 4-5。 17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述論〉《國家圖書館館刊》第 86 卷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210-212。 18 為《子夏易傳》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有三 篇。 19為《周易鄭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有二篇,後 者其中一篇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0為《陸氏易解》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提作「陸績易述」,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1為王弼《周易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收有 二篇,後者所收其中一篇作者為六庵先生。 22為(蘇軾)《易解》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 者提作「蘇氏易述」,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3為《參兩通極》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所收作者為六庵先生。 24細數曾氏之文,其所言之「十三部」,僅見以上所列之十二部。見於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易類述論〉,頁 212
書籍; (二)修改阮元的《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遺漏的書籍;… (五)禁毁書和佛、道藏中的重要書籍 從羅琳所歸類的〈收錄原則〉中·基本上即是上面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序》中所指出的原則,只是羅琳加人了「修改阮元的《四庫未收書目提 要》」一條並不見於「人文科學硏’所」的選書原則中’若考其收書範圍實與 第三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遺漏的書籍」所指為冋類書籍°身為〈續修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作者身分的尚節之丶吳檢齋丶黃六庵等先生·當然 也繼承了《四庫全書總目》的這種收錄原則φ如六庵先生在《易學羣書平議·凡 例》中指出 丶此書頗欲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所未備’故其取材大抵以《四庫 所未收者為限。若四庫已收而版本不同者’亦間為論列 從此處六庵先生對其書收入原則凡例,亦言及是為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不 足,亦可見其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繼承關你。 三丶就收錄歷代《易》學提要數量而言 身為《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主要撰作者的六庵先生丶尚節 之丶吳檢齋等先生及其後的張蓍文先生在其提要專著中·當然也對《四庫全書總 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進行了增補也就是繼承的工作。以下筆者試作 〈《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六庵先生及師生的《易》學 提要專著比較表〉以比較六庵先生及其師生對前兩部提要鉅著的繼承關係。其表 如下 〈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丶六庵先生及師生《易》學提要 專著比較表 數量處四庫全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六庵先生及師生 吉地日其它人尚的之头检露黄六庵比的提要率著 先秦至 11 兩漢 14 322/36 3860(-11=49)28 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前言》·濟南:齊魯書社,196年 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頁8。 6〈易學羣書平議·凡例〉收於《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3卷·頁4 27含《易緯》。 28此欄()中所減去者,指《四庫全書總目》中之《易》類提要數量。()中「=」者·指尚節 吳檢齋丶黃六庵丶張善文等先生所撰寫之〈易》學提要專著中之提要總數·多出《四庫全書 6
6 書籍; (二)修改阮元的《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遺漏的書籍;…… (五)禁毀書和佛、道藏中的重要書籍;25 從羅琳所歸類的〈收錄原則〉中,基本上即是上面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 序》中所指出的原則,只是羅琳加入了「修改阮元的《四庫未收書目提 要》」一條並不見於「人文科學研究所」的選書原則中,若考其收書範圍,實與 第三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遺漏的書籍」所指為同類書籍。身為《續修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作者身分的尚節之、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當然 也繼承了《四庫全書總目》的這種收錄原則。如六庵先生在《易學羣書平議.凡 例》中指出: 二、此書頗欲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所未備,故其取材大抵以《四庫》 所未收者為限。若四庫已收而版本不同者,亦間為論列。26 從此處六庵先生對其書收入原則凡例,亦言及是為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不 足,亦可見其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繼承關係。 三、就收錄歷代《易》學提要數量而言 身為《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主要撰作者的六庵先生、尚節 之、吳檢齋等先生及其後的張善文先生在其提要專著中,當然也對《四庫全書總 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進行了增補也就是繼承的工作。以下筆者試作 〈《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六庵先生及師生的《易》學 提要專著比較表〉以比較六庵先生及其師生對前兩部提要鉅著的繼承關係。其表 如下: 《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六庵先生及師生《易》學提要 專著比較表 數量 出處 時代 四庫全 書總目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張善文 六庵先生及師生 其它人 尚節之 吳檢齋 黃六庵 比率 的提要專著 先秦至 兩漢27 11 14 19 0 3 22/36 38 60(-11=49)28 25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前言》,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第一次印刷,頁 8。 26 〈易學羣書平議.凡例〉收於《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 3 卷,頁 4。 27 含《易緯》。 28 此欄()中所減去者,指《四庫全書總目》中之《易》類提要數量。()中「=」者,指尚節 之、吳檢齋、黃六庵、張善文等先生所撰寫之《易》學提要專著中之提要總數,多出《四庫全書
三國至 1132/57 4(-7=87) 隋唐 北宋 17(-15=2) 南宋 686 0000 0/8 49(48=1) 28(27=1) 元明清 179 44116(-179=-63) 196 264 103 44 78225/489171396(-196=200) 現代 5 17 1130/35101131(-0=131) 日韓 1(-0=1) (+386(-2=210) (+5=13/30 472 小計 30 -472=425) 816 386(+5=391)33 528% 506 (-816=81)32 從以上所製作之比較表分析得知’就對各朝代《易》類提要之撰作數量言六庵 先生及師生提要專著中所撰寫之提要數量與《四庫全書總目》比較∶先秦至兩漢 時期,多了49篇;三國至隋唐時期·多了87篇;北末時期·多了2篇;南宋時 期,多了1篇∶元時期·多了1篇;明時期’多了63篇’也就是總計光在明代 之前’就增補了204篇之數。若再考六庵先生及師生所撰之提要所佔有《續修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之數量比重而言∶先秦至兩漢時期’佔了22/36 篇;三國至隋唐時期’佔了3257篇;北宋時期,佔了4/6篇;元時期,佔了17 篇;明時期,佔了73/81篇·光是明代之前佔了〈易》類提要的132195篇,也 就是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四庫全書總目》的《易》類提要所繼承的 總目》之提要數量。 29()中所加「3%6」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內所載由尚節之丶吳檢齋丶黃六庵等 先生所撰寫之提要·()中「=730」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加入尚節之丶吳檢齋 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 30()中所減「2」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本為班書閣所撰之提要而誤入尚節之先 生所撰寫之提要·()中「=210」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尚節之先生所撰寫之提要 總篇數 3()中所加「5」者,指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內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數 量()中「=134』」者·指加入未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 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 32()中所減去者·指《四庫全書總目》中之《易》類提要數量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 加入非尚節之丶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中「=」者·指尚 節之丶吳檢齋丶黃六庵丶張善文等先生所撰寫之《易》學提要專著中之提要總數多出《四庫全書 總目》之提要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加人非尚節之丶吳檢齋丶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 要之提要總篇數 3()中所加「5」者,指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內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數 量。()中「=391」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加入尚節之丶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所 撰寫之提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
7 三國至 隋唐 7 25 21 0 11 32/57 62 94(-7=87) 北宋 15 6 4 0 0 4/6 13 17(-15=2) 南宋 48 8 0 0 0 0/8 49 49(-48=1) 元 27 6 1 0 0 1/7 28 28(-27=1) 明 179 8 46 1 26 73/81 44 116(-179=-63) 清 196 264 103 44 78 225/489 171 396(-196=200) 現代 0 5 17 2 11 30/35 101 131(-0=131) 日韓 0 8 1 0 0 1/9 0 1(-0=1) 小計 472 344 (+386 =730) 29 212 (-2=210) 30 47 129 (+5=13 4)31 386 /730 506 897 (-472=425) (-816=81)32 816 386(+5=391)33 52.8% 從以上所製作之比較表分析得知,就對各朝代《易》類提要之撰作數量言,六庵 先生及師生提要專著中所撰寫之提要數量與《四庫全書總目》比較:先秦至兩漢 時期,多了 49 篇;三國至隋唐時期,多了 87 篇;北宋時期,多了 2 篇;南宋時 期,多了 1 篇;元時期,多了 1 篇;明時期,多了 63 篇,也就是總計光在明代 之前,就增補了 204 篇之數。若再考六庵先生及師生所撰之提要所佔有《續修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之數量比重而言:先秦至兩漢時期,佔了 22/36 篇;三國至隋唐時期,佔了 32/57 篇;北宋時期,佔了 4/6 篇;元時期,佔了 1/7 篇;明時期,佔了 73/81 篇,光是明代之前佔了《易》類提要的 132/195 篇,也 就是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四庫全書總目》的《易》類提要所繼承的 總目》之提要數量。 29()中所加「396」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內所載由尚節之、吳檢齋、黃六庵等 先生所撰寫之提要。()中「=730」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加入尚節之、吳檢齋、 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 30()中所減「2」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本為班書閣所撰之提要而誤入尚節之先 生所撰寫之提要。()中「=210」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尚節之先生所撰寫之提要 總篇數。 31()中所加「5」者,指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內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數 量。()中「=134」者,指加入未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 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 32()中所減去者,指《四庫全書總目》中之《易》類提要數量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 加入非尚節之、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中「=」者,指尚 節之、吳檢齋、黃六庵、張善文等先生所撰寫之《易》學提要專著中之提要總數多出《四庫全書 總目》之提要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加入非尚節之、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 要之提要總篇數。 33()中所加「5」者,指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內之黃六庵等先生所撰寫之提要數 量。()中「=391」者,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加入尚節之、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所 撰寫之提要之後的提要總篇數
撰寫工作’若就明代之前的《易》類提要而言·其中的67.8%的是由六庵先生及 其師所屙負及完成°另外’張善文先生的提要專著中撰寫的明代之前的提要亦多 達234篇’更足以與《四庫全書總目》中的287篇《易》類提要數量相比屙,也 可見六庵先生及師生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總目》的繼承之 功 延續以學術為社會公器的無私精神 從六庵先生本人,上及其師尚節之及吳檢齋先生,下及其高足張蓍文先生皆 著有《易》學提要專著·這正是他們心中將學術為社會公器的大公私精神的展現 方肯將其辛苦的硏究成果大方的公諸於世人之前。誠如張善文先生在其大作《歷 代易學要籍解題》的〈前言〉所威 尚秉和先生嘗指出:「最多者《易》解’最難者《易》解,苟非真知灼見 之士’為揚榷其是非’釐定其得失’後學將胡所適從哉?(〈易學群書平 議序》)這恐怕也是歷代不少學者勉力硏究浩繁的《易》學書籍並為之撰 寫提要之良苦用心吧! 先師黃壽祺教授於五十餘年前曾執教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糸’撰有《歷 代易家考》五卷、《歷代易學書目考》一卷’皆為未刊手稿,惜因「抗日 戰爭」之亂而遣佚’使後學未能獲櫬其書’實為一大憾事。先師生前嘗囑 我在勉力研討《易》學的過程中’留意搜集有闖資料’爭取來日撰成一部 有價值的考辨歷代《易》家和《易》學書目的專著。前數年’我在為上海 古籍岀版社撰寫《周易辭典》之餘’著意搜羅有關資料·編成《歷代易學 要籍解題》書。竊謂此書誡未能達到先師所要求的學術深度’然書中收入 先秦兩漢至現代重要《易》學著作五00餘種’進行簡眀扼要的分析評介 以展示兩千多年以來中國《易》學史上的最主要成果,並揭明各種成果的 可取價值或不足之處’庶可為當今的研《易》者提供些許參考材料’亦或 暫可告慰於先師當年之殷殷厚囑φ惟書中疏漏謬誤之處’至盼讀者諸君不 吝賜正’以便日後再為修訂充實焉。34 從上張蓍文先生徵引尚節之先生所言指出’為《易》著撰寫提要實為困難之行 明知此途為開山闢徑·筆路藍縷之艱·然亦義無反顧’不畏風霜兩露’奮勇向前 以啟《易》學之名山大林’其功後人絕對不容輕忘。又如張善文先生於其大作《歷 代易學要籍解題·後記》中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 十四年前’我曾寫過《讀四庫全書提要》六首,其末首云 酌經欽史談何易’子集深通更大難。 縱令羲和長弭節’菊英蘭露莫停餐。 34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年2月初版·頁3-5
8 撰寫工作,若就明代之前的《易》類提要而言,其中的 67.8%的是由六庵先生及 其師所肩負及完成。另外,張善文先生的提要專著中撰寫的明代之前的提要亦多 達 234 篇,更足以與《四庫全書總目》中的 287 篇《易》類提要數量相比肩,也 可見六庵先生及師生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總目》的繼承之 功。 四、延續以學術為社會公器的無私精神 從六庵先生本人,上及其師尚節之及吳檢齋先生,下及其高足張善文先生皆 著有《易》學提要專著,這正是他們心中將學術為社會公器的大公私精神的展現, 方肯將其辛苦的研究成果大方的公諸於世人之前。誠如張善文先生在其大作《歷 代易學要籍解題》的〈前言〉所感: 尚秉和先生嘗指出:「最多者《易》解,最難者《易》解,苟非真知灼見 之士,為揚榷其是非,釐定其得失,後學將胡所適從哉?(《易學群書平 議序》)這恐怕也是歷代不少學者勉力研究浩繁的《易》學書籍並為之撰 寫提要之良苦用心吧!…… 先師黃壽祺教授於五十餘年前曾執教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撰有《歷 代易家考》五卷、《歷代易學書目考》一卷,皆為未刊手稿,惜因「抗日 戰爭」之亂而遣佚,使後學未能獲覩其書,實為一大憾事。先師生前嘗囑 我在勉力研討《易》學的過程中,留意搜集有闖資料,爭取來日撰成一部 有價值的考辨歷代《易》家和《易》學書目的專著。前數年,我在為上海 古籍出版社撰寫《周易辭典》之餘,著意搜羅有關資料,編成《歷代易學 要籍解題》書。竊謂此書誠未能達到先師所要求的學術深度,然書中收入 先秦兩漢至現代重要《易》學著作五 00 餘種,進行簡明扼要的分析評介, 以展示兩千多年以來中國《易》學史上的最主要成果,並揭明各種成果的 可取價值或不足之處,庶可為當今的研《易》者提供些許參考材料,亦或 暫可告慰於先師當年之殷殷厚囑。惟書中疏漏謬誤之處,至盼讀者諸君不 吝賜正,以便日後再為修訂充實焉。34 從上張善文先生徵引尚節之先生所言指出,為《易》著撰寫提要實為困難之行, 明知此途為開山闢徑,篳路藍縷之艱,然亦義無反顧,不畏風霜雨露,奮勇向前, 以啟《易》學之名山大林,其功後人絕對不容輕忘。又如張善文先生於其大作《歷 代易學要籍解題.後記》中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 十四年前,我曾寫過《讀四庫全書提要》六首,其末首云: 酌經欽史談何易,子集深通更大難。 縱令羲和長弭節,菊英蘭露莫停餐。 34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 年 2 月初版,頁 3-5
這裡所慨歎者’在於表露欲博讀群書且廣涉經史子集之學實非輕而易舉之 事。其實’即使窮畢一生而研究一經∶一一如《周易》’而思全面精讀細 覽歷代《易》學著遽’亦斷斷非個人之力所能及也。學問之道’步步維艱 由此可想見其情實。故治學者至須兢兢業業’務本求實 此孜孜不倦’度人以南針之舉·除是對《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精神的進一步繼承外’更是其六庵師生一脈相承’且可視為是上溯至先秦 時期恢弘開闊的學衠精神及十足自信的學術名流大宗氣魄的展現·實可為當前 些閉門造車’偶有枝微末節’無關痛癢淺見即視為重大創獲’不管其說是否允妥 亦不肯輕易问外人道’或偶有少數一兩件較為難得之文獻’即敝帚自珍·深閨祕 藏·非其門人難得一窺其「斷簡殘編」之酸儒丶小家者流的學習典範’莙斯輩有 幸拜讀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類提要專著’當足以令其汘顔羞赧及徒呼篁塵 之嘆矣! 參、中華〈易》學的開來 就中華《易》學的開來·即開創性而言·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 學提要專著中所撰作之收錄範圍丶收錄〈易》學提要數量丶學術觀點及其對《四 庫全書總目》的糾謬等方面∵來與《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的《易》學提要來做比較’以觀其中對我中華《易》學的開來及發揚之功 就收錄範圍而言 收錄《易》類收錄範圍超越《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據硏究所〈暫行細則〉記載 丶搜集乾隆以後至宣統末年名人著作’今人生存者不錄。……至釋道 氏暨小說諸書’有關於文學考訂及有裨人心風俗者’均可著錄。 從〈暫行細則〉可我們可約略窺知’當初撰寫提要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特別留意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後即乾隆以降至民國成立之前的名人著作, 及《四庫全書》所不收的小說與文學考訂之書,只要是有益於人心皆人《續修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撰寫提要之列’這些皆超越了〈四庫全書總目》的收錄範圍 另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序》中指岀東方文仁事業委員會對於選撰 提要之圖書’其中亦有某些原則中所言’亦與硏究所的〈暫行細則〉所載相類 原則二 35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年2月初版·頁393-394 整理說明〉《續修四軍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1
9 這裡所慨歎者,在於表露欲博讀群書且廣涉經史子集之學實非輕而易舉之 事。其實,即使窮畢一生而研究一經:--如《周易》,而思全面精讀細 覽歷代《易》學著述,亦斷斷非個人之力所能及也。學問之道,步步維艱, 由此可想見其情實。故治學者至須兢兢業業,務本求實。35 此孜孜不倦,度人以南針之舉,除是對《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精神的進一步繼承外,更是其六庵師生一脈相承,且可視為是上溯至先秦 時期恢弘開闊的學術精神及十足自信的學術名流大宗氣魄的展現,實可為當前一 些閉門造車,偶有枝微末節,無關痛癢淺見即視為重大創獲,不管其說是否允妥, 亦不肯輕易向外人道,或偶有少數一兩件較為難得之文獻,即敝帚自珍,深閨祕 藏,非其門人難得一窺其「斷簡殘編」之酸儒、小家者流的學習典範,若斯輩有 幸拜讀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類提要專著,當足以令其汗顏羞赧及徒呼望塵 之嘆矣! 參、中華《易》學的開來 就中華《易》學的開來,即開創性而言,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 學提要專著中所撰作之收錄範圍、收錄《易》學提要數量、學術觀點及其對《四 庫全書總目》的糾謬等方面,來與《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的《易》學提要來做比較,以觀其中對我中華《易》學的開來及發揚之功。 一、就收錄範圍而言 收錄《易》類收錄範圍超越《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據研究所〈暫行細則〉記載: 二、搜集乾隆以後至宣統末年名人著作,今人生存者不錄。……至釋道二 氏暨小說諸書,有關於文學考訂及有裨人心風俗者,均可著錄。36 從〈暫行細則〉可我們可約略窺知,當初撰寫提要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特別留意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後,即乾隆以降至民國成立之前的名人著作, 及《四庫全書》所不收的小說與文學考訂之書,只要是有益於人心皆入《續修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撰寫提要之列,這些皆超越了《四庫全書總目》的收錄範圍。 另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序》中指出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對於選撰 提要之圖書,其中亦有某些原則中所言,亦與研究所的〈暫行細則〉所載相類, 如: 原則二 35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 年 2 月初版,頁 393-394。 36〈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 1
《四庫全書》編纂以後的書籍。 此項原則包括左列數節 甲)纂修《四庫全書》之時’生存人之著作概不收入者’現皆盡量收 入。 丙)纂修《四庫全書》以後’於民國新撰之書籍 (丁)後出之方志’為數頗多,皆盡量撰著提要。 在對於王雲五所提及收錄原則多出了民國以後的書籍及方志類的典籍°其後羅琳 亦指岀《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錄書籍的主要範圍歸納為以下幾條·是超越 《四庫全書總目》者,如 (四)乾隆以後的著作和輯佚書籍; (六)詞曲丶小說及方志等類書籍; (七)敦煌遺書 (八)外國人用漢文撰寫的書籍 從羅琳所提及的原則中’又多岀輯佚書籍及詞曲丶敦煌遺書與外國人用漢文所撰 寫的書籍。總結以上所有的收錄原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主要放錄了《四 庫全書總目》成書之後’即乾隆以後的著作和輯佚書籍;不論是敦煌遺書丶外國 人用漢文撰寫的書籍·詞曲丶小說及方志等類書籍皆λ收錄之列。這些超越《四 庫全書總目》的收錄種類·除詞曲丶小說丶文學考訂丶佛教典籍外’其它《續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超出《四庫全書總目》的種類中·皆存有《易》類著作 另外,筆者找到張善文先生在其大作《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載 既然《周易》被冠於群經之首’那麼’隨著人們對它的髙度推崇’歷代學 者闆於《周易》學說的著逑日益繁多’而各代史志對〈易》學書目的著錄 也頗為重視。略考舊史《藝文志》或(《經籍志》)所列《周易》類書籍 大致可分為六種類型∶一是經傳解說之類’二是單篇闡逑之類。三是河圖 洛書之類’四是研究專著之類’五是文字音義之類’六是《易》學條例之 類。其中「經傳解說」之書的數量最為紛多。此外,歷代史志在正經《易》 類之外’尚列有不少與《易》相關的其他著遽’往往歸屬於「子部」蓍龜 家丶五行家丶天文家丶兵家丶道家丶釋家丶神仙家等類。這些或多或少有 涉於《易》學的作品其所以不列於《易〉類’論者以為是舊史「經」之深 意。至清初朱彝尊著《經義考》’則一概取而列入於《周易》之屬,學者 對此或有指謫。故全祖笙特撰《讀易別錄》一卷’專取〈易》外圖讖’丹 〈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1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頁4-5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前言》·頁8
10 《四庫全書》編纂以後的書籍。 此項原則包括左37列數節: (甲)纂修《四庫全書》之時,生存人之著作概不收入者,現皆盡量收 入。…… (丙)纂修《四庫全書》以後,於民國新撰之書籍。 (丁)後出之方志,為數頗多,皆盡量撰著提要。 38 在對於王雲五所提及收錄原則多出了民國以後的書籍及方志類的典籍。其後羅琳 亦指出《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錄書籍的主要範圍歸納為以下幾條,是超越 《四庫全書總目》者,如: (四)乾隆以後的著作和輯佚書籍;…… (六)詞曲、小說及方志等類書籍; (七)敦煌遺書; (八)外國人用漢文撰寫的書籍。39 從羅琳所提及的原則中,又多出輯佚書籍及詞曲、敦煌遺書與外國人用漢文所撰 寫的書籍。總結以上所有的收錄原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主要放錄了《四 庫全書總目》成書之後,即乾隆以後的著作和輯佚書籍;不論是敦煌遺書、外國 人用漢文撰寫的書籍,詞曲、小說及方志等類書籍皆入收錄之列。這些超越《四 庫全書總目》的收錄種類,除詞曲、小說、文學考訂、佛教典籍外,其它《續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超出《四庫全書總目》的種類中,皆存有《易》類著作。 另外,筆者找到張善文先生在其大作《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載: 既然《周易》被冠於群經之首,那麼,隨著人們對它的高度推崇,歷代學 者闆於《周易》學說的著述日益繁多,而各代史志對《易》學書目的著錄 也頗為重視。略考舊史《藝文志》或(《經籍志》)所列《周易》類書籍, 大致可分為六種類型:一是經傳解說之類,二是單篇闡述之類。三是河圖 洛書之類,四是研究專著之類,五是文字音義之類,六是《易》學條例之 類。其中「經傳解說」之書的數量最為紛多。此外,歷代史志在正經《易》 類之外,尚列有不少與《易》相關的其他著述,往往歸屬於「子部」蓍龜 家、五行家、天文家、兵家、道家、釋家、神仙家等類。這些或多或少有 涉於《易》學的作品其所以不列於《易》類,論者以為是舊史「經」之深 意。至清初朱彝尊著《經義考》,則一概取而列入於《周易》之屬,學者 對此或有指謫。故全祖望特撰《讀易別錄》一卷,專取《易》外圖讖,丹 37〈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 1。 38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頁 4-5。 39《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前言》,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