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秋时期贵族解易者看易学之变迁 伏俊琏张艳芳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春秋时期是王官之学到诸子学说转变的关键时期。《左传》《国语》记 载春秋期贵族阶层解易者凡8人,他们上承卜史官学,从德礼思想的层面阐释传 统易学,使之由占筮之术渐次上升到哲学层面,下开孔子时代德易的先河。 关键词:春秋:贵族解易;德性;学术变迁 今年是著名易学宗师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1986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 应先师郭晋稀教授邀请,黄寿祺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袁行霈教授、谢冕教授、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江枫研究员等到西北师范学院讲学。当时黄先生讲的是《周易》和 《楚辞》。先生对易学典籍非常熟悉,他不拿讲稿,尾尾道来。带有闽北腔的普 通话很难懂,再加上我们对《易》学知之甚少,更是听得茫然。好在他讲的时候, 郭先生替他写黑板,黑板上大多是书名和一些古文句子。什么“周易乾凿度”“温 公易说”“周易口义”“易象意言”“周易本义”“黄裳元吉”“女子贞不字 十年乃字”等一大堆。要不是郭先生写黑板,恐怕能听懂的学生不多。我真佩服 郭先生把这么多听得不大清楚的书名写得那么准确。郭先生还不时插话翻译一 下,其实郭先生的湖南方言很重,而那天他又没有戴假牙,说话漏风,所以和黄 先生话一样难懂。郭先生小黄先生四岁,都是钟泰先生的学生。年过古稀的教授 位讲得陶醉,一位写得专心,一遍又一遍地擦黑板,不一会儿,郭先生全身已 被粉笔灰覆盖,黄先生也在白灰笼罩中神情飞扬,真可谓讲坛佳话。记得1980 年,先师彭铎教授请来张舜徽教授讲古文字学,也是张先生讲一个字,彭先生便 在黑板上写这个字的小篆、金文、甲文等字形。配合之默契,令人叹为观止。 讲学结束,我又陪黄先生和诸位先生去敦煌游览观光。当时黄先生已75岁 高龄,其他几位先生都是壮盛之年。我们从兰州乘一辆小面包车出发,沿着丝绸 古道,经武威、张掖、酒泉,最后到了敦煌。这正是汉武帝设立的河西四郡。临 走前,中文系交给我600元人民币,这是我们7位同行者10天全部生活费。我 们边看边走,住得简单,吃得更简单,大多数情况下一人一碗面。而黄先生有前 列腺炎,晚上频繁起夜,但每天晚上要写日记,校对书稿(他当时正带着他和张 善文教授合著的《周易注译》)。记得在敦煌到柳园的沙漠上,当时夜幕刚刚降临, 天空湛蓝湛蓝的,星光特别明亮,我们停下车,在这戈壁瀚海休息聊天。江枫先 生朗诵起了他最近才翻译的拜伦的诗,童心浓重的谢冕先生则朗诵起了他当年在
1 由春秋时期贵族解易者看易学之变迁 伏俊琏 张艳芳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春秋时期是王官之学到诸子学说转变的关键时期。《左传》《国语》记 载春秋期贵族阶层解易者凡 8 人,他们上承卜史官学,从德礼思想的层面阐释传 统易学,使之由占筮之术渐次上升到哲学层面,下开孔子时代德易的先河。 关键词:春秋;贵族解易;德性;学术变迁 今年是著名易学宗师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1986 年 9 月下旬到 10 月中旬, 应先师郭晋稀教授邀请,黄寿祺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袁行霈教授、谢冕教授、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江枫研究员等到西北师范学院讲学。当时黄先生讲的是《周易》和 《楚辞》。先生对易学典籍非常熟悉,他不拿讲稿,尾尾道来。带有闽北腔的普 通话很难懂,再加上我们对《易》学知之甚少,更是听得茫然。好在他讲的时候, 郭先生替他写黑板,黑板上大多是书名和一些古文句子。什么“周易乾凿度”“温 公易说”“周易口义”“易象意言”“周易本义”“黄裳元吉” “女子贞不字, 十年乃字”等一大堆。要不是郭先生写黑板,恐怕能听懂的学生不多。我真佩服 郭先生把这么多听得不大清楚的书名写得那么准确。郭先生还不时插话翻译一 下,其实郭先生的湖南方言很重,而那天他又没有戴假牙,说话漏风,所以和黄 先生话一样难懂。郭先生小黄先生四岁,都是钟泰先生的学生。年过古稀的教授 一位讲得陶醉,一位写得专心,一遍又一遍地擦黑板,不一会儿,郭先生全身已 被粉笔灰覆盖,黄先生也在白灰笼罩中神情飞扬,真可谓讲坛佳话。记得 1980 年,先师彭铎教授请来张舜徽教授讲古文字学,也是张先生讲一个字,彭先生便 在黑板上写这个字的小篆、金文、甲文等字形。配合之默契,令人叹为观止。 讲学结束,我又陪黄先生和诸位先生去敦煌游览观光。当时黄先生已 75 岁 高龄,其他几位先生都是壮盛之年。我们从兰州乘一辆小面包车出发,沿着丝绸 古道,经武威、张掖、酒泉,最后到了敦煌。这正是汉武帝设立的河西四郡。临 走前,中文系交给我 600 元人民币,这是我们 7 位同行者 10 天全部生活费。我 们边看边走,住得简单,吃得更简单,大多数情况下一人一碗面。而黄先生有前 列腺炎,晚上频繁起夜,但每天晚上要写日记,校对书稿(他当时正带着他和张 善文教授合著的《周易注译》)。记得在敦煌到柳园的沙漠上,当时夜幕刚刚降临, 天空湛蓝湛蓝的,星光特别明亮,我们停下车,在这戈壁瀚海休息聊天。江枫先 生朗诵起了他最近才翻译的拜伦的诗,童心浓重的谢冕先生则朗诵起了他当年在
北大女生宿舍楼下追求陈素琰女士时的爱情诗。而同行的谢师母陈素琰老师说, 有一段时间,谢冕先生第天早上都要在她们楼下朗诵诗。一阵激情澎湃之后,在 江枫先生的请求下,黄先生又给我们讲起了二十八宿和天象图,野旷天低,月暗 星明,黄先生指着天空,徐徐讲来,中秋的风已经有些寒意……此情此景,已过 二十五年了。 回到兰州,黄先生为我题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俊琏同志嘱书以作纪 念。六庵老人黄寿祺时客兰州年七十五,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一日。”是啊,学问 和道德,永远是学人应当记取的。1996年末,先生的哲嗣黄高宪教授作客北京 大学,我去拜访了他。高宪教授温文尔雅,谈吐之中,对学界时贤无不充满敬意, 总能发现他们的学术专长,在他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六庵先生的遗风。我们 直谈到凌辰。早上六点多,他又送我上车。元旦前夕的北京,滴水成冰,看着他 衣服单薄,站在寒风凛冽之中,有些瑟瑟发抖,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前些日子,我在一本书的自序中曾写道:“面对现实,我最大的困惑是,传 统文化的研究,却很难帮助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一个人学术识见的高低,却和 他的道德修养关系不大。学不能养德,也不能润身,甚至有的人书读得不少,著 作也丰硕,但缺乏礼义廉耻,而代之以自私贪婪,为了名利,可以不择手段。有 些先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拯救国人道德的下滑,这其实是很幼稚的想法。再 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不结合现代化的制度,它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孟子重‘仁 荀子重‘礼’,荀子认为‘仁’如果没有礼法的制约,则最终流于虚伪。荀子是 对的,可惜历史选择了孔孟,而不是孔荀。”道德的回归,是当前学术界最迫切 需要的。 黄先生是易学大师,精研易之象数和义理。他告诉我,他也曾替人卜卦,但 占断不能仅仅依靠卦爻辞或大传,要揆之以情,晓之以德;因为生生之谓易,易 讲的是变化无穷的道理,任何人是难洞晓其底细的。通过占卦,要引导被占卦者 懂得人生之大要,今后努力的方向,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这就是元亨利贞。我后 来读《周易》,读《左传》,慢慢体悟先生的话,才懂得先生是以“德”治易呀! 这是真正的君子之易,孔门之易的精髓正在此。在孔子之前,《左传》《国语》记 载春秋期贵族阶层解易者凡8人,他们上承卜史官学,从德礼思想的层面阐释传 统易学,使之由占筮之术渐次上升到哲学层面,下开孔子时代德易的先河。于是 我们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写成了这篇短文,作为敬献给黄寿祺先 生百年纪念的小小礼品。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著名的“诸子出于王官”说,虽有机械对应
2 北大女生宿舍楼下追求陈素琰女士时的爱情诗。而同行的谢师母陈素琰老师说, 有一段时间,谢冕先生第天早上都要在她们楼下朗诵诗。一阵激情澎湃之后,在 江枫先生的请求下,黄先生又给我们讲起了二十八宿和天象图,野旷天低,月暗 星明,黄先生指着天空,徐徐讲来,中秋的风已经有些寒意……此情此景,已过 二十五年了。 回到兰州,黄先生为我题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俊琏同志嘱书以作纪 念。六庵老人黄寿祺 时客兰州年七十五,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一日。”是啊,学问 和道德,永远是学人应当记取的。1996 年末,先生的哲嗣黄高宪教授作客北京 大学,我去拜访了他。高宪教授温文尔雅,谈吐之中,对学界时贤无不充满敬意, 总能发现他们的学术专长,在他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六庵先生的遗风。我们一 直谈到凌辰。早上六点多,他又送我上车。元旦前夕的北京,滴水成冰,看着他 衣服单薄,站在寒风凛冽之中,有些瑟瑟发抖,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前些日子,我在一本书的自序中曾写道:“面对现实,我最大的困惑是,传 统文化的研究,却很难帮助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一个人学术识见的高低,却和 他的道德修养关系不大。学不能养德,也不能润身,甚至有的人书读得不少,著 作也丰硕,但缺乏礼义廉耻,而代之以自私贪婪,为了名利,可以不择手段。有 些先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拯救国人道德的下滑,这其实是很幼稚的想法。再 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不结合现代化的制度,它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孟子重‘仁’, 荀子重‘礼’,荀子认为‘仁’如果没有礼法的制约,则最终流于虚伪。荀子是 对的,可惜历史选择了孔孟,而不是孔荀。”道德的回归,是当前学术界最迫切 需要的。 黄先生是易学大师,精研易之象数和义理。他告诉我,他也曾替人卜卦,但 占断不能仅仅依靠卦爻辞或大传,要揆之以情,晓之以德;因为生生之谓易,易 讲的是变化无穷的道理,任何人是难洞晓其底细的。通过占卦,要引导被占卦者 懂得人生之大要,今后努力的方向,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这就是元亨利贞。我后 来读《周易》,读《左传》,慢慢体悟先生的话,才懂得先生是以“德”治易呀! 这是真正的君子之易,孔门之易的精髓正在此。在孔子之前,《左传》《国语》记 载春秋期贵族阶层解易者凡 8 人,他们上承卜史官学,从德礼思想的层面阐释传 统易学,使之由占筮之术渐次上升到哲学层面,下开孔子时代德易的先河。于是 我们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写成了这篇短文,作为敬献给黄寿祺先 生百年纪念的小小礼品。 ★ ★ ★ ★ ★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著名的“诸子出于王官”说,虽有机械对应
之嫌,但大致梳理出西周到战国学术的发展主线,因此得到历代学者的肯定。春 秋时期,是由两周王官之学到战国诸子学术的转变关键,期间必然有种种线索可 供探寻。本文拟从这一时期说易人物入手,探讨其学术变迁。《左传》、《国语》 记载春秋史事最为集中,所以讨论这一问题以这两种史书为中心。《左》、《国》 中的说易人物共有25人,我们将说易人物按身份进行分类:一类是具有世袭传 承特点的专职说易人物,另一类是接受了易学教育的贵族阶层的说易者;即卜史 系统的说易人物与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由王官到春秋贵族,再到战国诸子的易 学,这一易学发展的承递关系,正是先秦政治阶层变动、文化不断下移的必然结 果,春秋贵族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应该占一席之地。 《左传》《国语》说易人物表 序号国别 姓名 官职 散见篇章 阙名 史官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 周 辛廖 大夫 234 闵公元年(前661) 鲁|卜楚丘之父 卜人 闵公二年(前660) 秦 卜徒父 卜人 僖公十五年(前645) 5 史苏 卜筮之史 僖公十五年(前645) 韩简 大夫 僖公十五年(前645) 卜偃 掌卜大夫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 8鲁史/穆姜史官/某某夫人襄公九年(前564) 齐史/陈文 史官/大夫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 卜楚丘 卜人 昭公五年(前537) 史朝 史官 昭公七年(前5 12 惠伯 大夫 昭公十二年(前530) 13 阳虎 家臣 哀公九年(前486) 以下为仅引用《周易》卦爻辞预测成败吉凶而不筮占的例子。 13 阙名 卜人 僖公四年(前656) 14 晋郑晋晋郑秦 郑王子伯廖 大夫 宣公六年(前603) 知庄子 执政 宣公十二年(前597) 阙名 成公十六年(前575) 子大叔 执政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 医和 昭公元年(前541) ①刘师培认为,“古代之时仅有巫官,医、卜诸官成为巫官所兼摄”。医、卜等官本同源易 流,《左传》中医和以《易》道论病症的思路也说明了此点。《论语》谓“人而无恒,不可以 作巫医。”将巫、医并称,所以我们也将“医”归入卜筮类考索。刘师培《古学出于官守论》
3 之嫌,但大致梳理出西周到战国学术的发展主线,因此得到历代学者的肯定。春 秋时期,是由两周王官之学到战国诸子学术的转变关键,期间必然有种种线索可 供探寻。本文拟从这一时期说易人物入手,探讨其学术变迁。《左传》、《国语》 记载春秋史事最为集中,所以讨论这一问题以这两种史书为中心。《左》、《国》 中的说易人物共有 25 人,我们将说易人物按身份进行分类:一类是具有世袭传 承特点的专职说易人物,另一类是接受了易学教育的贵族阶层的说易者;即卜史 系统的说易人物与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由王官到春秋贵族,再到战国诸子的易 学,这一易学发展的承递关系,正是先秦政治阶层变动、文化不断下移的必然结 果,春秋贵族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应该占一席之地。 《左传》《国语》说易人物表 序号 国别 姓名 官职 散见篇章 1 周 阙名 史官 庄公二十二年(前 672) 2 周 辛廖 大夫 闵公元年(前 661) 3 鲁 卜楚丘之父 卜人 闵公二年(前 660) 4 秦 卜徒父 卜人 僖公十五年(前 645) 5 晋 史苏 卜筮之史 僖公十五年(前 645) 6 晋 韩简 大夫 僖公十五年(前 645) 7 晋 卜偃 掌卜大夫 僖公二十五年(前 635) 8 鲁 史/穆姜 史官/某某夫人 襄公九年(前 564) 9 齐 史/陈文子 史官/大夫 襄公二十五年(前 548) 10 鲁 卜楚丘 卜人 昭公五年(前 537) 11 卫 史朝 史官 昭公七年(前 535) 12 鲁 惠伯 大夫 昭公十二年(前 530) 13 鲁 阳虎 家臣 哀公九年(前 486) 以下为仅引用《周易》卦爻辞预测成败吉凶而不筮占的例子。 13 晋 阙名 卜人 僖公四年(前 656) 14 郑 王子伯廖 大夫 宣公六年(前 603) 15 晋 知庄子 执政 宣公十二年(前 597) 16 晋 阙名 史 成公十六年(前 575) 17 郑 子大叔 执政 襄公二十八年(前 545) 18 秦 医和① 御医 昭公元年(前 541) ① 刘师培认为,“古代之时仅有巫官,医、卜诸官成为巫官所兼摄”。医、卜等官本同源易 流,《左传》中医和以《易》道论病症的思路也说明了此点。《论语》谓“人而无恒, 不可以 作巫医。”将巫、医并称,所以我们也将“医”归入卜筮类考索。刘师培《古学出于官守论》
晋晋卫 蔡墨 史官 昭公二十九年(前513) 史墨 史官 昭公三十二年(前510 21 胥弥赦 卜人 哀公十七年(前478) 《国语》中的例子 晋史/司空季子筮史/大夫晋语四 晋 董因 史官晋语四 其中人名中有“史、卜、筮史、卜筮”职官标志的共13人(蔡墨即史墨), 又:辛廖和董因同属辛氏家族之后,从商朝至周朝,辛氏家族一直世袭史官之职。 胥弥赦,杜预注:“卫筮史”。《周礼·春官·大卜》中龟人和卜人下属有“胥”, 可见胥弥赦属于地位不高的筮史。总计属于专职卜筮系统的共17人。其它人物 基本上为各国执政、卿大夫甚至总理公室政事的家臣等。《周易》是当时各国贵 族的教材,他们运用《周易》占断、言事、说理,与他们赋诗言志、借诗说理的 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识断能力,我们将这类人物称作 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这类说易者共8人 从人数上看,贵族系统的说易者还不是春秋易学发展的主流,但从他们对官 守系统的挑战,及本身所代表的易学趋向看,他们的地位十分重要。贵族系统的 易学思想本来脱胎于卜史之官守文化,而其所属社会阶层在权力博弈中的漩涡位 置,又使得他们摆脱了卜筮之道的神性信仰,而更具有时代理性特征,正是他们 瓦解了官守文化的传统。 春秋时期贵族说易者的事迹与文化特点。 贵族说易者共8人,在《左传》中他们的地位都属于上层贵族。简略梳理他 们的各项事迹及家族地位,以见他们的文化特点。 1、韩简 《史记·韩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韩万,曲沃桓叔之子,万生赇伯 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韩万受韩原为大夫,后有韩献子、韩宣 子、韩简子等为晋卿。春秋末期,韩、赵、魏三族在晋公卿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 风,韩简子也是斗争的参与者。鲁定公十三年,“韩简子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 子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 代之。”遂演为三家分晋的政局,一变而为战国。 韩简的言行记载主要集中在鲁僖公十五年,秦穆公与晋惠公的韩原之战中, 韩简预测了晋国失败的结局。韩简认为晋国必定输于道义,“(晋国)出因其资, 载《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盦外集》卷8,1484页上栏 ①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卜辞中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而卜史预测风雨休 咎,又为王占梦,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所以,我们将卜、筮、史合为一类来考察。 载《燕京学报》第20期,1937年
4 19 晋 蔡墨 史官 昭公二十九年(前 513) 20 晋 史墨 史官 昭公三十二年(前 510) 21 卫 胥弥赦 卜人 哀公十七年(前 478) 《国语》中的例子 22 晋 史/司空季子 筮史/大夫 晋语四 23 晋 董因 史官 晋语四 其中人名中有“史、卜、筮史、卜筮”①职官标志的共 13 人(蔡墨即史墨), 又:辛廖和董因同属辛氏家族之后,从商朝至周朝,辛氏家族一直世袭史官之职。 胥弥赦,杜预注:“卫筮史”。《周礼·春官·大卜》中龟人和卜人下属有“胥”, 可见胥弥赦属于地位不高的筮史。总计属于专职卜筮系统的共 17 人。其它人物 基本上为各国执政、卿大夫甚至总理公室政事的家臣等。《周易》是当时各国贵 族的教材,他们运用《周易》占断、言事、说理,与他们赋诗言志、借诗说理的 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识断能力,我们将这类人物称作 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这类说易者共 8 人。 从人数上看,贵族系统的说易者还不是春秋易学发展的主流,但从他们对官 守系统的挑战,及本身所代表的易学趋向看,他们的地位十分重要。贵族系统的 易学思想本来脱胎于卜史之官守文化,而其所属社会阶层在权力博弈中的漩涡位 置,又使得他们摆脱了卜筮之道的神性信仰,而更具有时代理性特征,正是他们 瓦解了官守文化的传统。 一、 春秋时期贵族说易者的事迹与文化特点。 贵族说易者共 8 人,在《左传》中他们的地位都属于上层贵族。简略梳理他 们的各项事迹及家族地位,以见他们的文化特点。 1、韩简 《史记·韩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韩万,曲沃桓叔之子,万生赇伯, 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韩万受韩原为大夫,后有韩献子、韩宣 子、韩简子等为晋卿。春秋末期,韩、赵、魏三族在晋公卿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 风,韩简子也是斗争的参与者。鲁定公十三年,“韩简子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 子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 代之。”遂演为三家分晋的政局,一变而为战国。 韩简的言行记载主要集中在鲁僖公十五年,秦穆公与晋惠公的韩原之战中, 韩简预测了晋国失败的结局。韩简认为晋国必定输于道义,“(晋国)出因其资, 载《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盦外集》卷 8,1484 页上栏。 ①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卜辞中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 而卜史预测风雨休 咎, 又为王占梦, 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所以,我们将卜、筮、史合为一类来考察。 载《燕京学报》第 20 期,1937 年
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 也。”后惠公被秦俘虏,惠公忆起先君献公不从史苏之占,以至今日被俘。韩简 认为先君败德非筮数可以预见。此处完全用理性思想与德性内涵对卜筮之术作出 德性的规定。 2、子服惠伯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惠伯是“孟献子之孙”,“仲孙它之子”,“它,字子 服”,“故为子服氏”。孟献子是鲁国公室之一,惠伯作为其后,深谙当时的礼仪 制度和政治形势,在鲁国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记载:宋、鲁、郑、楚四国国君为宋之盟,往楚,未至而楚康王卒,子服惠伯主 张因时生变,不临会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服惠伯预言滕国国君 “将死矣。怠于其位,而哀已甚,兆于死所矣。”《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关于 鲁君是否赴楚的问题,惠伯主张:“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 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惠伯通过外交 手段使得晋国送归季孙,鲁君在诸侯朝会中也获得了相应的地位。由此可见,子 服惠伯是鲁襄公、昭公两朝的外交重臣。惠伯的说易事迹记载在《左传·昭公十 二年》南蒯枚筮,筮得《坤》之《比》,《坤》卦六五爻辞为“黄裳元吉”,但惠 伯认为:“吾常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以举事动机的不纯否定了 辞的大吉。 3、阳虎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阳虎即阳货。“阳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 以国为氏,晋有阳处父,鲁有阳氏”。后来阳虎成为鲁三族之一季氏的家臣, 专季氏之政,欲去三桓,拘季孙、孟氏与叔孙氏而乱鲁国。后奔齐,再归晋国的 赵氏,得到重用。《左传·哀公九年》记载,阳虎筮得《归妹》六五爻辞,以爻 辞所含历史故事“帝乙归妹”的姻亲关系,比附现实国家间的亲疏利害关系,“宋 郑,甥舅也”,伐宋不吉。 4、穆姜 穆姜是鲁成公的母亲,鲁襄公的祖母,《左传·文九年》记载她出房赋《绿 衣》之卒章以答拜季文子“致女”之劳,可见她的文化修养不亚于当时的卿大夫。 《左传·襄九年》记载她以《周易·随》卦卦辞“元亨利贞”为己占筮,认为自 己无此四德必自遗其咎。她接受并认同了当时社会的主流道德评价标准,并且能 够运用这类标准对自身命运进行预测,和当时史官对《周易》的解释模式有一致 之处,但也体现了贵族系统对易学的新变。“今我妇人,而与乱政。固在下位 ①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见王利器《汉书古今人表疏证》,齐鲁书社1988年,413页 ②梁玉绳:《古今人表考》,828页
5 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 也。”后惠公被秦俘虏,惠公忆起先君献公不从史苏之占,以至今日被俘。韩简 认为先君败德非筮数可以预见。此处完全用理性思想与德性内涵对卜筮之术作出 德性的规定。 2、子服惠伯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惠伯是“孟献子之孙”,“仲孙它之子”,“它,字子 服”,“故为子服氏”。①孟献子是鲁国公室之一,惠伯作为其后,深谙当时的礼仪 制度和政治形势,在鲁国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记载:宋、鲁、郑、楚四国国君为宋之盟,往楚,未至而楚康王卒,子服惠伯主 张因时生变,不临会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服惠伯预言滕国国君 “将死矣。怠于其位,而哀已甚,兆于死所矣。”《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关于 鲁君是否赴楚的问题,惠伯主张:“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 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惠伯通过外交 手段使得晋国送归季孙,鲁君在诸侯朝会中也获得了相应的地位。由此可见,子 服惠伯是鲁襄公、昭公两朝的外交重臣。惠伯的说易事迹记载在《左传·昭公十 二年》南蒯枚筮,筮得《坤》之《比》,《坤》卦六五爻辞为“黄裳元吉”,但惠 伯认为:“吾常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以举事动机的不纯否定了占 辞的大吉。 3、阳虎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阳虎即阳货。“阳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 以国为氏,晋有阳处父,鲁有阳氏”②。后来阳虎成为鲁三族之一季氏的家臣, 专季氏之政,欲去三桓,拘季孙、孟氏与叔孙氏而乱鲁国。后奔齐,再归晋国的 赵氏,得到重用。《左传·哀公九年》记载,阳虎筮得《归妹》六五爻辞,以爻 辞所含历史故事“帝乙归妹”的姻亲关系,比附现实国家间的亲疏利害关系,“宋 郑,甥舅也”,伐宋不吉。 4、穆姜 穆姜是鲁成公的母亲,鲁襄公的祖母,《左传·文九年》记载她出房赋《绿 衣》之卒章以答拜季文子“致女”之劳,可见她的文化修养不亚于当时的卿大夫。 《左传·襄九年》记载她以《周易·随》卦卦辞“元亨利贞”为己占筮,认为自 己无此四德必自遗其咎。她接受并认同了当时社会的主流道德评价标准,并且能 够运用这类标准对自身命运进行预测,和当时史官对《周易》的解释模式有一致 之处,但也体现了贵族系统对易学的新变。“今我妇人,而与乱政。固在下位, ①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见王利器《汉书古今人表疏证》,齐鲁书社 1988 年,413 页。 ②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828 页
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 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显然将《周易》之卦辞,作为立命行身的“四德”标 尺,来衡量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左传·成十六年》记载了穆姜和宣伯侨如私通, 欲去季孟公室,谋立宣伯的丑行。她被贬黜于东宫,鲁襄公九年薨。 5、陈文子 即陈须无。《史记·田齐世家》:“陈完生樨孟夷,樨孟夷生愍孟庄,愍孟庄 生文子。”陈文子是陈完曾孙。陈完奔齐,齐国开始有陈氏,陈氏自齐桓子得政, 家族始大。文子曾参与陈、鲍两族逐栾、髙两族的政治斗争:鲁襄公二十八年, 参与齐人灭庆氏的斗争。作为陈氏家族文化学识很高的成员,《左传》中时时见 到他对时人的评论。如对崔武子的评价:“谓君甚,而又过之,不得其死。过君 以义,犹自抑也,况以恶乎?”在外交方面,陈文子的政治主张也是积极有效的 如鲁襄公二十五年,主张齐国参与宋向戌主持的弥兵会盟。《左传·襄公二十五 年》崔武子占娶妻,“史皆曰吉”,陈文子用异于史官的另一套取象系统,且据 爻辞断为凶,在占断语中加入了理性判断 6、王子伯廖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伯廖莫知何王之子,杜《谱》在杂人,《襄八年传》 郑又有王子伯骈,高氏《春秋姓名考》以为伯廖之子,未知何据。”伯廖可能是 周王之庶子,但事迹不彰。《左传·宣公六年》伯廖借用《周易》《丰》上六爻辞 对郑公子曼满的结局预测。以“丰其屋,部其家”,象征曼满的贪婪;以“窥其 户,阒其无人”象征曼满之无德;以“三岁不觌,凶”比附曼满不过三年,必有 灾凶。 7、知庄子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案语”引《竹书》:“晋曲沃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 黯,是为荀叔。”《通志·氏族略》三“荀氏晋之公族”,“荀首别食智邑,又为智 氏”。《世本》云,知氏与荀氏同祖逝遨。知庄子,字知季。晋荀林父之弟 即荀首。宣公十二年,晋楚邺之战时,荀林父掌中军,荀首为下军大夫,知庄子 预测晋三军军心不齐,出师不守军律,引《周易》《师》卦爻辞“师出以律,否 臧凶”预言晋军失败的结局 8、子大叔 即郑游吉,是继子产之后的郑国执政。子大叔气质美秀,文采斐然,擅长外 交应对。王子朝之乱,子大叔随郑伯到晋国,提醒晋卿范献子,晋国应为安宁王 室出力:“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子大叔一言几定王室。襄公二十八年,郑伯 ①梁玉绳:《古今人表考》,394页。 ②以上《竹书》、《通志》、《世本》均见于梁玉绳:《古今人表考》引文,参王利器《汉书古 今人表疏证》第179页
6 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 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显然将《周易》之卦辞,作为立命行身的“四德”标 尺,来衡量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左传·成十六年》记载了穆姜和宣伯侨如私通, 欲去季孟公室,谋立宣伯的丑行。她被贬黜于东宫,鲁襄公九年薨。 5、陈文子 即陈须无。《史记·田齐世家》:“陈完生穉孟夷,穉孟夷生愍孟庄,愍孟庄 生文子。”陈文子是陈完曾孙。陈完奔齐,齐国开始有陈氏,陈氏自齐桓子得政, 家族始大。文子曾参与陈、鲍两族逐栾、高两族的政治斗争;鲁襄公二十八年, 参与齐人灭庆氏的斗争。作为陈氏家族文化学识很高的成员,《左传》中时时见 到他对时人的评论。如对崔武子的评价:“谓君甚,而又过之,不得其死。过君 以义,犹自抑也,况以恶乎?”在外交方面,陈文子的政治主张也是积极有效的。 如鲁襄公二十五年,主张齐国参与宋向戌主持的弥兵会盟。《左传·襄公二十五 年》崔武子占娶妻,“史皆曰吉”,陈文子用异于史官的另一套取象系统,且据 爻辞断为凶,在占断语中加入了理性判断。 6、王子伯廖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伯廖莫知何王之子,杜《谱》在杂人,《襄八年传》 郑又有王子伯骈,高氏《春秋姓名考》以为伯廖之子,未知何据。”①伯廖可能是 周王之庶子,但事迹不彰。《左传·宣公六年》伯廖借用《周易》《丰》上六爻辞 对郑公子曼满的结局预测。以“丰其屋,蔀其家”,象征曼满的贪婪;以“窥其 户,阒其无人”象征曼满之无德;以“三岁不觌,凶”比附曼满不过三年,必有 灾凶。 7、知庄子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案语”引《竹书》:“晋曲沃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 黯,是为荀叔。”《通志·氏族略》三“荀氏晋之公族”,“荀首别食智邑,又为智 氏”。 《世本》云,知氏与荀氏同祖逝遨。②知庄子,字知季。晋荀林父之弟, 即荀首。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时,荀林父掌中军,荀首为下军大夫,知庄子 预测晋三军军心不齐,出师不守军律,引《周易》《师》卦爻辞“师出以律,否 臧凶”预言晋军失败的结局。 8、子大叔 即郑游吉,是继子产之后的郑国执政。子大叔气质美秀,文采斐然,擅长外 交应对。王子朝之乱,子大叔随郑伯到晋国,提醒晋卿范献子,晋国应为安宁王 室出力:“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子大叔一言几定王室。襄公二十八年,郑伯 ①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394 页。 ② 以上《竹书》、《通志》、《世本》均见于梁玉绳:《古今人表考》引文,参王利器《汉书古 今人表疏证》第 179 页
派子大叔到楚,告知楚王将举行宋之盟,楚王对郑伯不亲往表示不满。子大叔归 国复命,引用《周易》《复》卦上六爻辞“迷复,凶”预言楚子“不修其政德, 而贪昧于诸侯,欲复愿而弃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不能久存于诸侯。 9、司空季子 《国语·晋语四》之司空季子,即胥臣。胥臣一曰臼季,字季子,尝为司空 又曰司空季子。从《左传》、《国语》记载来看,季子是重耳的重要谋臣,他追随 重耳流亡十九年。《国语·晋语四》记载秦穆公将子圉的故妻嫁给重耳,重耳不 欲受,季子曰:“其国且伐,況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 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后晋文公筮卦,史认为不吉,季子 认为:“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 从以上人物的家世可见,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地位上虽有执政国卿与家臣 之别,但他们在春秋乱世都不可避免地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参与重要的政治事 件及斗争,在复杂的形势下深谙进退之道,努力维护本宗族的利益与地位。政治 斗争的惨烈,使得他们更注重内在道德和理性思想的培养,在解《易》时,他们 表现出极高的文化修养,其言论中蕴含着髙明的政治观点与哲理内涵。如韩简曰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徳 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左传·僖公十五年》)子服惠伯曰:“君子 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左传·襄二十八年》)穆姜曰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左传·襄 九年》)季子曰:“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国语·晋语四》)这些言论,无 不富有真知灼见,千载以下,仍可见其真理的光芒 二、贵族系统的说易方式 贵族系统说易,表现出对卜史传统易学的接受和反动,具有德性至上的特点。 略论如下。 1、《周易》德性内涵超越龟卜象数。《左传·僖公十五年》晋惠公悔先君不 从史苏之占,韩简认为,非占断定吉凶,乃败德所致,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 乎?”杜注:“先君败德非筮数所生。”《襄公九年》穆姜对“元亨利贞”四字的 发挥,也是完全以伦理道德来占吉凶,认为占筮不能拯救丧德之人。《昭公十二 年》南蒯筮得“黄裳元吉”之大吉之辞,认为可以举事。但惠伯说:“吾常学此 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从动机善恶已见事之吉凶,具有善、忠、恭等 德才可以占断得吉。占筮本需占筮者综合判断,如《洪范》就有“谋之乃心,谋 之卿士,谋之筮龟”等考虑,清赵汝楳言占筮有五法:“夫儒者命占之要,本于 圣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时,曰事,曰占。求占之谓身,所居之谓位, 所遇之谓事,兆吉凶之谓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与居位之
7 派子大叔到楚,告知楚王将举行宋之盟,楚王对郑伯不亲往表示不满。子大叔归 国复命,引用《周易》《复》卦上六爻辞“迷复,凶”预言楚子“不修其政德, 而贪昧于诸侯,欲复愿而弃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不能久存于诸侯。 9、司空季子 《国语·晋语四》之司空季子,即胥臣。胥臣一曰臼季,字季子,尝为司空, 又曰司空季子。从《左传》、《国语》记载来看,季子是重耳的重要谋臣,他追随 重耳流亡十九年。《国语·晋语四》记载秦穆公将子圉的故妻嫁给重耳,重耳不 欲受,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 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后晋文公筮卦,史认为不吉,季子 认为:“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 从以上人物的家世可见,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地位上虽有执政国卿与家臣 之别,但他们在春秋乱世都不可避免地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参与重要的政治事 件及斗争,在复杂的形势下深谙进退之道,努力维护本宗族的利益与地位。政治 斗争的惨烈,使得他们更注重内在道德和理性思想的培养,在解《易》时,他们 表现出极高的文化修养,其言论中蕴含着高明的政治观点与哲理内涵。如韩简曰: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徳 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左传·僖公十五年》)子服惠伯曰:“君子 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左传·襄二十八年》)穆姜曰: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左传·襄 九年》)季子曰:“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国语·晋语四》)这些言论,无 不富有真知灼见,千载以下,仍可见其真理的光芒。 二、贵族系统的说易方式。 贵族系统说易,表现出对卜史传统易学的接受和反动,具有德性至上的特点。 略论如下。 1、《周易》德性内涵超越龟卜象数。《左传·僖公十五年》晋惠公悔先君不 从史苏之占,韩简认为,非占断定吉凶,乃败德所致,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 乎?”杜注:“先君败德非筮数所生。”《襄公九年》穆姜对“元亨利贞”四字的 发挥,也是完全以伦理道德来占吉凶,认为占筮不能拯救丧德之人。《昭公十二 年》南蒯筮得“黄裳元吉”之大吉之辞,认为可以举事。但惠伯说:“吾常学此 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从动机善恶已见事之吉凶,具有善、忠、恭等 德才可以占断得吉。占筮本需占筮者综合判断,如《洪范》就有“谋之乃心,谋 之卿士,谋之筮龟”等考虑,清赵汝楳言占筮有五法:“夫儒者命占之要,本于 圣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时,曰事,曰占。求占之谓身,所居之谓位, 所遇之谓事,兆吉凶之谓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与居位之
当否,遭时之险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吉凶无常,占由人事 固有卦吉占凶,卦凶占吉;亦有同卦异占,异卦同占,非参稽五物,无以得蓍之 情而穷其神也。”①而《左传》贵族系统将德性凌驾于占筮之上,或认为德与筮无 关(“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或认为无德,即使卦吉也无济于事(“忠信之事 则可,不然必败”),表现出德性独尊、以道德伦理解易的倾向。 2、超越卜筮之用,借用《周易》说理,纯言德性之理,德具有形而上的意 味。《宣公六年》王子伯廖借用《周易·丰》上六爻辞比附曼满的贪婪无德,认 为郑不过三年,必有灾凶。《宣公十二年》借用《师》初六爻辞所蕴含之军事思 想来预测战争结局。《襄公二十八年》鲁、蔡、郑等为盟会到楚国,楚子对郑伯 不亲来会盟表示不满。子大叔认为“楚子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欲复愿而 弃本,复归无所”,以《复》上六爻辞“迷复”比附德政思想解之。其实,以《周 易》证事、说理的风气,同样表现在卜史系统的说易方式上。如《左传·昭公元 年》秦医和以《蛊》卦之乂来解说晋侯病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援引《周易呓》 之各爻辞及坤之用爻爻辞来证实龙存在的事实。《昭公三十二年》,史墨以《周 易·大壮》之象“雷承乾”来说明变乃天之道。与贵族系统略异之处为,卜史在 说理时重历数、星象、五行,重变通原则,这些单纯说理的地方,仍然带有官守 的职业特点,如医和解《蛊》卦,即带有阴阳之学的特点:“女,阳物而晦时, 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②表现了官司系统的知识序列和丰富储备 3、对史官判断的反动。《襄公二十五年》崔武子占娶妻,“史皆曰吉”,陈 文子认为凶。为崔子婚配占断,史官应采纳的是父母六子女之卦象,可谓顺理成 章。而陈文子用的是另一取象系统,且据爻辞断为凶,在占断语中加入了理性判 断,以此推翻了史官的吉占。随着《周易》运用的广泛,其取象系统也变得复杂, 以适应大千世界的纷繁万象,不同的取象可以推断出吉凶相反的结论。《国语·晋 语四》为晋文公立国占断,两卦皆遇八。史曰:“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 子不仅引用两卦卦辞,而且以卦德和卦象来解卦:“屯,厚也;豫,乐也;车班 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卦象本为史官擅长,季子此处完全 以其人之道批判其人之非。 《四库总目》谓《左传》占筮之法为“太卜遗法”。卜史系统的解易筮例在 《左传》中是今见最早也是最多的,他们的占筮具有传统官守文化的特色,灵活 运用各种卦象,是他们占断的重要手段。如《庄公二十二年》,遇《观》之《否》 ①赵汝楳:《周易辑闻·易雅占释第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五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586页 ②天有六气,为阴阳风雨明晦;地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春秋时期,六气与五行对待, 表示了人们对天地的分析,且土地之气会相应投射到人的身上,人亦秉五行之质,阴阳之气 成为后来鉴断人才的物理分析方法,如刘劭《人物志》
8 当否,遭时之险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吉凶无常,占由人事。 固有卦吉占凶,卦凶占吉;亦有同卦异占,异卦同占,非参稽五物,无以得蓍之 情而穷其神也。”①而《左传》贵族系统将德性凌驾于占筮之上,或认为德与筮无 关(“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或认为无德,即使卦吉也无济于事(“忠信之事 则可,不然必败”),表现出德性独尊、以道德伦理解易的倾向。 2、超越卜筮之用,借用《周易》说理,纯言德性之理,德具有形而上的意 味。《宣公六年》王子伯廖借用《周易·丰》上六爻辞比附曼满的贪婪无德,认 为郑不过三年,必有灾凶。《宣公十二年》借用《师》初六爻辞所蕴含之军事思 想来预测战争结局。《襄公二十八年》鲁、蔡、郑等为盟会到楚国,楚子对郑伯 不亲来会盟表示不满。子大叔认为“楚子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欲复愿而 弃本,复归无所”,以《复》上六爻辞“迷复”比附德政思想解之。其实,以《周 易》证事、说理的风气,同样表现在卜史系统的说易方式上。如《左传·昭公元 年》秦医和以《蛊》卦之义来解说晋侯病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援引《周易·乾》 之各爻辞及坤之用爻爻辞来证实龙存在的事实。《昭公三十二年》,史墨以《周 易·大壮》之象“雷承乾”来说明变乃天之道。与贵族系统略异之处为,卜史在 说理时重历数、星象、五行,重变通原则,这些单纯说理的地方,仍然带有官守 的职业特点,如医和解《蛊》卦,即带有阴阳之学的特点:“女,阳物而晦时, 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②表现了官司系统的知识序列和丰富储备。 3、对史官判断的反动。《襄公二十五年》崔武子占娶妻,“史皆曰吉”,陈 文子认为凶。为崔子婚配占断,史官应采纳的是父母六子女之卦象,可谓顺理成 章。而陈文子用的是另一取象系统,且据爻辞断为凶,在占断语中加入了理性判 断,以此推翻了史官的吉占。随着《周易》运用的广泛,其取象系统也变得复杂, 以适应大千世界的纷繁万象,不同的取象可以推断出吉凶相反的结论。《国语·晋 语四》为晋文公立国占断,两卦皆遇八。史曰:“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 子不仅引用两卦卦辞,而且以卦德和卦象来解卦:“屯,厚也;豫,乐也;车班 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卦象本为史官擅长,季子此处完全 以其人之道批判其人之非。 《四库总目》谓《左传》占筮之法为“太卜遗法”。卜史系统的解易筮例在 《左传》中是今见最早也是最多的,他们的占筮具有传统官守文化的特色,灵活 运用各种卦象,是他们占断的重要手段。如《庄公二十二年》,遇《观》之《否》 ① 赵汝楳:《周易辑闻·易雅占释第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五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586 页。 ② 天有六气,为阴阳风雨明晦;地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春秋时期,六气与五行对待, 表示了人们对天地的分析,且土地之气会相应投射到人的身上,人亦秉五行之质,阴阳之气, 成为后来鉴断人才的物理分析方法,如刘劭《人物志》
卦,卜史取富贵之象,如坤为布帛,乾为金玉,艮为门庭等等,组合成“诸侯朝 王陈贽币之象”。《僖公十五年》,遇《归妹》之《睽》,取恐怖之象解晋败于秦的 战争惨象,如《震》变为《离》解作“为雷为火,为败嬴姬。”取兑为毁折之象, 解作“车说其蝮,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昭公五年》,遇《明夷》 之《谦》,卜楚丘以离为火,艮为山、为言,解作“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 败言为谗”。笔者曾将《左传》卜史取象对照《说卦传》,大部分都可以相互对应, 后者无疑是对前者的搜集总结。取象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占段者运用卦象,巧 为弥缝,曲为之说,自神其道。由于取象系统的复杂多变,导致了贵族系统运用 取象说对卜史占断进行颠覆。他们知象数又不为所囿,以理性判断为唯一标准, 体现了春秋时代的理性精神。 贵族系统在继承卜史官学的解易手法的过程中,遗弃了官守之学的独特占 法。如卜史占筮时往往以多种占筮手段配合使用。如闵公二年、僖公十五年、僖 公二十年先卜后筮,且有“筮短龟长”之说;昭公七年所载“筮袭于梦”,和《周 礼》太卜掌三兆、三易、三梦的记载吻合。①《国语·晋语四》记载董因运用岁 星当晋国分野、引证《瞽史记》等多种手段来印证晋文公入国后必霸诸侯,这体 现了史官以天道说人事的官守传统。而且,《左传》在记载卜史系统的说易之辞 时,一些占断之辞不见《周易》卦爻辞,后人推测这是《左传》卜史系统用三易 并占,除了《周易》,还引《连山》、《归藏》等占书。而贵族系统往往直接引用 《周易》卦爻辞,说易方式一味偏重忠信思想与德政内涵,德性判断在一定程度 上取代神秘的占筮,成为无所不能的评价系统了。筮史系统是贵族系统的传授者, 但在这种传授的过程中,一些技术传统或因太专业,或因不适应时代变化,而出 现了易学传承的扬弃,前者比后者体现出更多的传统规范,后者不为占筮所囿, 在新变的路上走得更远。 三、贵族易学的历史地位。 与卜史系统相比,贵族解《易》没有将天道、阴阳、历象、史记等官守之学 与《周易》占筮之道杂糅,而是表现出德性至上的偏好,德性已经成为占筮吉凶 的决定因素,卜史之官的精深学问被贵族之学遗弃。春秋理性精神的觉醒表现有 二:在民神关系中重民轻神,天人关系中重人轻天。贵族易学与此种时代精神相 ①《周礼·春官·宗伯》有大卜掌三易的记述:“大卜,掌三兆之法……掌三易之法,一曰《连 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以邦事 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 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吉凶,以诏救政。” ②引用爻辞不见《周易》者,如闵公二年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再如成公十六年遇《复》,曰:“南国碱,射其元王,中厥目。”学者据这些不见《周易》的 辞句推测,《左传》有三易并占的情况存在。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筮者据占断结果的自为之 辞,孔颖达《正义》曰:“此虽六五爻变,不取周易之文。筮者推演卦意,自为其辞也
9 卦,卜史取富贵之象,如坤为布帛,乾为金玉,艮为门庭等等,组合成“诸侯朝 王陈贽币之象”。《僖公十五年》,遇《归妹》之《睽》,取恐怖之象解晋败于秦的 战争惨象,如《震》变为《离》解作“为雷为火,为败嬴姬。”取兑为毁折之象, 解作“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昭公五年》,遇《明夷》 之《谦》,卜楚丘以离为火,艮为山、为言,解作“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 败言为谗”。笔者曾将《左传》卜史取象对照《说卦传》,大部分都可以相互对应, 后者无疑是对前者的搜集总结。取象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占段者运用卦象,巧 为弥缝,曲为之说,自神其道。由于取象系统的复杂多变,导致了贵族系统运用 取象说对卜史占断进行颠覆。他们知象数又不为所囿,以理性判断为唯一标准, 体现了春秋时代的理性精神。 贵族系统在继承卜史官学的解易手法的过程中,遗弃了官守之学的独特占 法。如卜史占筮时往往以多种占筮手段配合使用。如闵公二年、僖公十五年、僖 公二十年先卜后筮,且有“筮短龟长”之说;昭公七年所载“筮袭于梦”,和《周 礼》太卜掌三兆、三易、三梦的记载吻合。①《国语·晋语四》记载董因运用岁 星当晋国分野、引证《瞽史记》等多种手段来印证晋文公入国后必霸诸侯,这体 现了史官以天道说人事的官守传统。而且,《左传》在记载卜史系统的说易之辞 时,一些占断之辞不见《周易》卦爻辞,后人推测这是《左传》卜史系统用三易 并占,除了《周易》,还引《连山》、《归藏》等占书。②而贵族系统往往直接引用 《周易》卦爻辞,说易方式一味偏重忠信思想与德政内涵,德性判断在一定程度 上取代神秘的占筮,成为无所不能的评价系统了。筮史系统是贵族系统的传授者, 但在这种传授的过程中,一些技术传统或因太专业,或因不适应时代变化,而出 现了易学传承的扬弃,前者比后者体现出更多的传统规范,后者不为占筮所囿, 在新变的路上走得更远。 三、贵族易学的历史地位。 与卜史系统相比,贵族解《易》没有将天道、阴阳、历象、史记等官守之学 与《周易》占筮之道杂糅,而是表现出德性至上的偏好,德性已经成为占筮吉凶 的决定因素,卜史之官的精深学问被贵族之学遗弃。春秋理性精神的觉醒表现有 二:在民神关系中重民轻神,天人关系中重人轻天。贵族易学与此种时代精神相 ① 《周礼•春官•宗伯》有大卜掌三易的记述:“大卜,掌三兆之法……掌三易之法,一曰《连 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以邦事 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 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吉凶,以诏救政。” ② 引用爻辞不见《周易》者,如闵公二年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再如成公十六年遇《复》,曰:“南国 䠞,射其元王,中厥目。”学者据这些不见《周易》的 辞句推测,《左传》有三易并占的情况存在。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筮者据占断结果的自为之 辞,孔颖达《正义》曰:“此虽六五爻变,不取周易之文。筮者推演卦意,自为其辞也
呼应,官学之道、术混融的境界于此分裂。卜史系统将历象、星辰、阴阳等学问 融合到易学领域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天道之学代表着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对 自然规律的探索,成为数代累积的专门学问,和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切切相关 将其融入对易学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官思维和视野的整体性观照。由 于迫切焦灼的现实政治问题,贵族解易大多顾其一端,摒弃艰深、经验的天学而 重明确、先验的德性,这一趋向发展到孔子就断然提出“不占而已矣”的价值判 断。《易传》为代表的孔子一系易学发展到汉代,成为义理易学的代表,传统的 象数之学在目录书的记载中被排挤出“六艺之学”,而屈尊于《汉志·术数略·蓍 龟类》,史官易学趋于没落;西汉新兴的孟京易学作为变“家法”的象数之学大 兴,孔门易学上承贵族易学而于汉独尊。可见,易分为象数和义理两途由春秋之 贵族易学已肇其端。 易本卜筮之书,义理寓于占筮之中。春秋时期,易学分取象、取义二途,贵 族易学将德性凌驾占筮之上,更重易理,有些舍器即道、舍术守学的意味存在。 章学诚认为:西周时期“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这 阶段可对应卜史易学系统道术并存的浑融传统);春秋后期“夫子述而不作, 而表章六艺,以存周公之旧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 义理分途并进的阶段;战国阶段“官守失传,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人人皆自以 为道德矣”,“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义理各重一端 分疆而治,大道为天下裂的阶段。 《左传》中卜史系统的易学代表着道术混融的阶段,《周易》作为占筮书, 依然发挥着沟通天人的神秘作用,具有“易以天道而切人事”(《文史通义·易教 下》)的功能。左氏在采纳这些筮例时亦有自神其道的意味,但《左传》所述天 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等五事,“其失也巫”,但“皆未尝废人事也”。④史官 理性在春秋期的发达,表现在他们将《周易》作为证事、证理的哲理书看待,可 见史官系统的易学在春秋时代已经有新的表现。西周初年的文献反映出,周人对 ①一般认为,卦气说代表汉易象数学的发展。但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 龚氏《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50页。刘大 钧据帛易《二三子》、《衷》篇与《易传》等双重文献证明孔子吸收了先秦史官创立的卦气说 见刘氏《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由孔子重《夏小 正》等历象文献亦可推知孔子对卦气说探索的意义。但帛易在总体上更表现出孔子重德易的 义理学倾向,详见下文。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中》,中华书局,1985年,132页 ③《左传》运用大量预言性质的筮例为春秋社会阶层的变动张本,以致后人运用那些占验 的预言来断定《左传》成书的年代。因此有学者怀疑《左传》筮例的真实性。本文认为,《左 传》所采筮例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有踵事增华、自神其道的可能,但其必有所据,大致是可 信的。 ④汪中:《述学→左氏春秋释疑》,中华书局,1991年,27-30页
10 呼应,官学之道、术混融的境界于此分裂。卜史系统将历象、星辰、阴阳等学问 融合到易学领域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天道之学代表着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对 自然规律的探索,成为数代累积的专门学问,和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切切相关; 将其融入对易学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官思维和视野的整体性观照。由 于迫切焦灼的现实政治问题,贵族解易大多顾其一端,摒弃艰深、经验的天学而 重明确、先验的德性,这一趋向发展到孔子就断然提出“不占而已矣”的价值判 断①。《易传》为代表的孔子一系易学发展到汉代,成为义理易学的代表,传统的 象数之学在目录书的记载中被排挤出“六艺之学”,而屈尊于《汉志·术数略·蓍 龟类》,史官易学趋于没落;西汉新兴的孟京易学作为变“家法”的象数之学大 兴,孔门易学上承贵族易学而于汉独尊。可见,易分为象数和义理两途由春秋之 贵族易学已肇其端。 易本卜筮之书,义理寓于占筮之中。春秋时期,易学分取象、取义二途,贵 族易学将德性凌驾占筮之上,更重易理,有些舍器即道、舍术守学的意味存在。 章学诚认为:西周时期“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这 一阶段可对应卜史易学系统道术并存的浑融传统);春秋后期“夫子述而不作, 而表章六艺, 以存周公之旧典也, 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 义理分途并进的阶段;战国阶段“官守失传,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人人皆自以 为道德矣”,“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②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义理各重一端、 分疆而治,大道为天下裂的阶段。 《左传》中卜史系统的易学代表着道术混融的阶段,《周易》作为占筮书, 依然发挥着沟通天人的神秘作用,具有“易以天道而切人事”(《文史通义·易教 下》)的功能。左氏在采纳这些筮例时亦有自神其道的意味③,但《左传》所述天 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等五事,“其失也巫”,但“皆未尝废人事也”。④史官 理性在春秋期的发达,表现在他们将《周易》作为证事、证理的哲理书看待,可 见史官系统的易学在春秋时代已经有新的表现。西周初年的文献反映出,周人对 ① 一般认为,卦气说代表汉易象数学的发展。但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 龚氏《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250 页。刘大 钧据帛易《二三子》、《衷》篇与《易传》等双重文献证明孔子吸收了先秦史官创立的卦气说。 见刘氏《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 年第 11 期。由孔子重《夏小 正》等历象文献亦可推知孔子对卦气说探索的意义。但帛易在总体上更表现出孔子重德易的 义理学倾向,详见下文。 ② 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中》,中华书局,1985 年,132 页。 ③ 《左传》运用大量预言性质的筮例为春秋社会阶层的变动张本,以致后人运用那些占验 的预言来断定《左传》成书的年代。因此有学者怀疑《左传》筮例的真实性。本文认为,《左 传》所采筮例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有踵事增华、自神其道的可能,但其必有所据,大致是可 信的。 ④ 汪中:《述学•左氏春秋释疑》,中华书局,1991 年,27-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