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春、夏玉米混播区,夏玉米往往比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密切关系 品种抗病性:玉米品种之间对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目前尚未发现免疫 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感病品种或杂交种是导致该病大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剖析美 国1970年小斑病大流行的原因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了制种方便,80%以上的玉 米产区推广Tcms玉米,遗传单一的结果使T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抗病性的丧失。相 反,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甚至目前在某些山区一直种植农家种,这种遗传种质的多 样化使小斑病发生很轻。生产中出现的这些经验和教训很值得人们重视 目前发现隐性单基因rⅧm控制的褪绿斑抗性属于质量抗性类型,在抗病的幼苗和在田 间成株上的病斑都表现为褪绿斑,其孢子形成数量极少;而在感病植株的病斑上,孢子形 成数量很多。玉米对不同小种的抗病性受不同基因的控制,对小斑病菌O小种的抗性主要 受核基因控制,而对T小种的抗性主要受细胞质基因的影响。所有O小种的菌株都对T小 种菌株具有高度的交互保护作用,在O小种占优势的地区,延缓T小种群体增长是一个有 效的因素 在同一植株的不同生育期或不同叶位对小斑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差异。一般新叶生长旺 盛,抗病性强,老叶和苞叶抗病性差;玉米生长前期抗病性强,后期抗病性差。因此玉米 存在着阶段抗病性问题,即玉米在拔节前期,发病多局限于下部叶片,当抽雄后营养生长 停止,叶片老化,抗病性衰退,病情迅速扩展,常导致病害流行。 气候条件: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和有足够菌源存在的前提下,限制小斑病发生和流 行的关键因素是温湿度和降雨量。特别是在7~8月份,如果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雨日 雨量、露日、露量多的年份和地区,小斑病发生重;6月份的雨量和气温也起很大作用 因为此时的气温和雨量利于菌源的积累。由于不同小种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在进行预测预 报时必须掌握病菌小种的动态变化 栽培管理:凡是田间湿度増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利于小斑病的发生 小斑菌对氮肥敏感,如果拔节期肥力低,植株生长不良,发病早且重,相反肥料充足,发 病迟且轻。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 潮湿、土质黏重及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的地块发病都重,而实施窄行种植或与矮秆作物 间套种者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此外,由于菌量的逐渐积累,一般夏玉米比春播玉米发病 重,夏玉米中的晚播田比早播田发病重,因此生产中实施轮作和适期早播都会减轻病害的 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 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利用抗病、优质和高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种是保证玉米稳产増 收的重要措施。杂交种对小斑病的反应主要决定于亲本的抗病性状,因此对亲本进行抗病性 鉴定至关重要。目前用抗病自交系Mo17、330、E28、黄早四等培育的杂交种,如丹玉13 中单2、豫玉11号、烟单14和掖单4等也都抗小斑病。为防止品种抗病性退化和丧失,必春、夏玉米混播区,夏玉米往往比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密切关系。 品种抗病性:玉米品种之间对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目前尚未发现免疫 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感病品种或杂交种是导致该病大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剖析美 国 1970 年小斑病大流行的原因就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为了制种方便,80%以上的玉 米产区推广 T-cms 玉米,遗传单一的结果使 T 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抗病性的丧失。相 反,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甚至目前在某些山区一直种植农家种,这种遗传种质的多 样化使小斑病发生很轻。生产中出现的这些经验和教训很值得人们重视。 目前发现隐性单基因 rhm 控制的褪绿斑抗性属于质量抗性类型,在抗病的幼苗和在田 间成株上的病斑都表现为褪绿斑,其孢子形成数量极少;而在感病植株的病斑上,孢子形 成数量很多。玉米对不同小种的抗病性受不同基因的控制,对小斑病菌 O 小种的抗性主要 受核基因控制,而对 T 小种的抗性主要受细胞质基因的影响。所有 O 小种的菌株都对 T 小 种菌株具有高度的交互保护作用,在 O 小种占优势的地区,延缓 T 小种群体增长是一个有 效的因素。 在同一植株的不同生育期或不同叶位对小斑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差异。一般新叶生长旺 盛,抗病性强,老叶和苞叶抗病性差;玉米生长前期抗病性强,后期抗病性差。因此玉米 存在着阶段抗病性问题,即玉米在拔节前期,发病多局限于下部叶片,当抽雄后营养生长 停止,叶片老化,抗病性衰退,病情迅速扩展,常导致病害流行。 气候条件: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和有足够菌源存在的前提下,限制小斑病发生和流 行的关键因素是温湿度和降雨量。特别是在 7~8 月份,如果月平均温度在 25℃以上,雨日、 雨量、露日、露量多的年份和地区,小斑病发生重;6 月份的雨量和气温也起很大作用, 因为此时的气温和雨量利于菌源的积累。由于不同小种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在进行预测预 报时必须掌握病菌小种的动态变化。 栽培管理:凡是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利于小斑病的发生。 小斑菌对氮肥敏感,如果拔节期肥力低,植株生长不良,发病早且重,相反肥料充足,发 病迟且轻。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 潮湿、土质黏重及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的地块发病都重,而实施窄行种植或与矮秆作物 间套种者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此外,由于菌量的逐渐积累,一般夏玉米比春播玉米发病 重,夏玉米中的晚播田比早播田发病重,因此生产中实施轮作和适期早播都会减轻病害的 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 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 利用抗病、优质和高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种是保证玉米稳产增 收的重要措施。杂交种对小斑病的反应主要决定于亲本的抗病性状,因此对亲本进行抗病性 鉴定至关重要。目前用抗病自交系 Mo17、330、E28、黄早四等培育的杂交种,如丹玉 13、 中单 2、豫玉 11 号、烟单 14 和掖单 4 等也都抗小斑病。为防止品种抗病性退化和丧失,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