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邱双成:论《易传》变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变谓之通。”《系辞下》说: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γ意思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穷困既是先前是说,《易经》的兴起,也许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易 发展的终极,又是未来变化的发端,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经》的作者,也许是有忧虑患难的人吧?这里指出易经的 发展中走向通达。其内在涵义是:肯定的判断中包含着差卦辞,用意在于防止忧患。《系辞下》又说:“是故,履,德之 别联系、转化。而以“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变谓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 通。’来说明“变则通”,则进一步指出了肯定的东西与否定修也;益,德之裕也;固,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转,德之 的东西的联系。在这里,《易传》用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制也。”《易经》中所启示的,都是修养德行,防止忧患的方 到否定与肯定的统一这样一种辩证思维的形式,对发展是法。例如:履卦教导礼仪,是德行的基础;谦卦教导谦逊 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作了极好的表述。可以说,它已经真是德行的把柄;复卦教导返回原始的本性,是德行的根本 正达到了辩证法的两点论。因为事物内部包含着对立统 教导有恒,使德行稳固;损卦教导克制欲望,以修养德 的矛盾,所以它总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发展体现于行;益卦教导向善,使德行更为充裕;困卦教导在困境中 逻辑思维,即具体化为概念的流动性、灵活性。《易传》以如何明辨德行;井卦教导德行要象井一般,位置永远不动 卦的转化表述了这一思想。《序卦》说:“履而泰,然后安,转卦教导因势利导,使德行能够制宜。《系辞下》又说:“危 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 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在这里“履”一“泰”一“否”一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同人”,表现为一个灵活的转化过程。由此可见,《易传》意思是说,危险,由于认为安全而发生;灭亡,由于认为可 在充分肯定“变化发展”的同时,对产生变化的根源作了详以长久而发生。混乱,由于认为治安良好而发生;因而,君 细探讨,指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子在安稳的时刻,不可忘记危险在生存的时刻,不可忘记 灭亡;在治安良好的时刻,不可忘记混乱;这样,自身才能 三、《易传》变易思想的应变方法“唯变所适 安全,国家才能保存。《易传》对忧患意识的讨论,重要在 于对“变化”之普遍规律的揭示。《系辞下》又说“刚柔相 《易传》作者在充分肯定“变易”的基础上,指出了“唯推,变在其中矣。”“《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 变所适”才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这种观点在中国古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异,不可为典要唯 代,对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并且在现变所适。”《易传》在对天道之变异的阐释中,其实也有对人 今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易传》作者一再强调“变”的重道的暗示与启发。“变化”是普遍而永恒的,如果无视它的 要性,并提醒人们要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如果人存在,或者不能因变而变,就会有败亡的危险。所以做人 们不能了解变化发展的重要性规律性,不能做到“唯变所就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如此才能 适”,就不能够正确了解世界万物本来面目,就不能了解人“身安而国家可保”。圣人的职责就在于体悟天人之道,以 们行事的吉凶祸福。《易传》作者从而构造了一套由“天达到“极深而研几”的效果,从而“与时偕行”,“顺乎天 道”推及“人道”,由“人道推及“天道”的运行机制。《系辞“应乎人”,才能防患于未然。《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 上》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穷困既是先前发展的终极,又 变化。意思是说,“圣人脂指伏羲、周文王与周公,(他们观是未来变化的发端,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走向通 察万物的现象设定卦爻,并将卦爻显示的象征,在卦爻之 “变化”说明了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发展”则指出了变 下,附以说明的文辞,使人们了解未来的吉凶趋势;并以刚化的方向和前途。《易传》作者指出在《易经》的六十四卦 与柔相互推演,产生变化。它表现的是时空的统一过程,中,几乎每一卦都是以“盛极必衰”和“物极必反”的必然道 是万物生成的本身,所以“发展变化”成为了《易传》的中心理,谆谆告诫揭示人生必须时刻以戒慎恐惧的心态处世, 思想。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之中,所以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时刻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的安泰。在 能太固执,“唯变所适”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易传》作者这里《易传》指出了面对“变易”,人们应该怎样处理有关问 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感到的不是趾高气扬的骄傲和题,指出了“唯变所适”才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在现今 自得,而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与焦社会这种“居安思危”、“唯变所适”的思想意识,对指导人 虑这是因为他们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所谓的们的生活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天命弥常”,看到了由安而危,由存而亡,由治而乱的真实 总之,《易传》的变易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 存在,从而不得不从当事者的角度来对吉凶成败进行深切其合理内涵,二千多年来孕育了中国人对于变化观的独特 的考量与反思。所谓的“居安思危”就是对这种“忧患意的理解,启迪了无数先哲的智慧。但是易传的变易思想也 识”的真切的表白。“忧患意识”还来自于所谓“圣人”对民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 智未开、风俗愚陋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焦虑。《系辞下》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实际上是否定了尊卑贵贱可 2 o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wn cnki ner©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变谓之通。”《系辞下》说 : “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意思是说 ,穷困既是先前 发展的终极 ,又是未来变化的发端 ,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 发展中走向通达。其内在涵义是 :肯定的判断中包含着差 别、联系、转化。而以“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变谓之 通。”来说明“变则通”,则进一步指出了肯定的东西与否定 的东西的联系。在这里《, 易传》用从肯定到否定 ,从否定 到否定与肯定的统一这样一种辩证思维的形式 ,对发展是 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作了极好的表述。可以说 ,它已经真 正达到了辩证法的两点论。因为事物内部包含着对立统 一的矛盾 ,所以它总是发展变化的 ,这种变化发展体现于 逻辑思维 ,即具体化为概念的流动性、灵活性。《易传》以 卦的转化表述了这一思想。《序卦》说“: 履而泰 ,然后安 , 故受之以泰。泰者 ,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 ,故受之以否。物 不可以终否 ,故受之以同人。”在这里“履”—“泰”—“否”— “同人”,表现为一个灵活的转化过程。由此可见 《, 易传》 在充分肯定“变化发展”的同时 ,对产生变化的根源作了详 细探讨 ,指出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 源。 三《、易传》变易思想的应变方法“唯变所适” 《易传》作者在充分肯定“变易”的基础上 ,指出了“唯 变所适”才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这种观点在中国古 代 ,对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并且在现 今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易传》作者一再强调“变”的重 要性 ,并提醒人们要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如果人 们不能了解变化发展的重要性规律性 ,不能做到“唯变所 适”,就不能够正确了解世界万物本来面目 ,就不能了解人 们行事的吉凶祸福。《易传》作者从而构造了一套由“天 道”推及“人道”,由“人道”推及“天道”的运行机制。《系辞 上》说“: 圣人设卦观象 ,系辞焉 ,而明吉凶 ,刚柔相推而生 变化。”意思是说“, 圣人”指伏羲、周文王与周公 , (他们) 观 察万物的现象设定卦爻 ,并将卦爻显示的象征 ,在卦爻之 下 ,附以说明的文辞 ,使人们了解未来的吉凶趋势 ;并以刚 与柔相互推演 ,产生变化。它表现的是时空的统一过程 , 是万物生成的本身 ,所以“发展变化”成为了《易传》的中心 思想。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之中 ,所以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 能太固执“, 唯变所适”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易传》作者 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 ,感到的不是趾高气扬的骄傲和 自得 ,而是“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的忧患与焦 虑 ,这是因为他们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所谓的 “天命弥常”,看到了由安而危 ,由存而亡 ,由治而乱的真实 存在 ,从而不得不从当事者的角度来对吉凶成败进行深切 的考量与反思。所谓的“居安思危”就是对这种“忧患意 识”的真切的表白。“忧患意识”还来自于所谓“圣人”对民 智未开、风俗愚陋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焦虑。《系辞下》 说“: 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 ? 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意思 是说《, 易经》的兴起 ,也许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 ?《易 经》的作者 ,也许是有忧虑患难的人吧 ? 这里指出易经的 卦辞 ,用意在于防止忧患。《系辞下》又说“: 是故 ,履 ,德之 基也 ;谦 ,德之柄也 ;复 ,德之本也 ;恒 ,德之固也 ;损 ,德之 修也 ;益 ,德之裕也 ;固 ,德之辨也 ;井 ,德之地也 ;转 ,德之 制也。”《易经》中所启示的 ,都是修养德行 ,防止忧患的方 法。例如 :履卦教导礼仪 ,是德行的基础 ;谦卦教导谦逊 , 是德行的把柄 ;复卦教导返回原始的本性 ,是德行的根本 ; 恒卦教导有恒 ,使德行稳固 ;损卦教导克制欲望 ,以修养德 行 ;益卦教导向善 ,使德行更为充裕 ;困卦教导在困境中 , 如何明辨德行 ;井卦教导德行要象井一般 ,位置永远不动 ; 转卦教导因势利导 ,使德行能够制宜。《系辞下》又说“: 危 者 ,安其位者也 ;亡者 ,保其存者也。是故 ,君子安而不忘 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是以 ,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意思是说 ,危险 ,由于认为安全而发生 ;灭亡 ,由于认为可 以长久而发生。混乱 ,由于认为治安良好而发生 ;因而 ,君 子在安稳的时刻 ,不可忘记危险 ;在生存的时刻 ,不可忘记 灭亡 ;在治安良好的时刻 ,不可忘记混乱 ;这样 ,自身才能 安全 ,国家才能保存。《易传》对忧患意识的讨论 ,重要在 于对“变化”之普遍规律的揭示。《系辞下》又说“刚柔相 推 ,变在其中矣。”“,《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异 ,不可为典要 ,唯 变所适。”《易传》在对天道之变异的阐释中 ,其实也有对人 道的暗示与启发。“变化”是普遍而永恒的 ,如果无视它的 存在 ,或者不能因变而变 ,就会有败亡的危险。所以做人 就要“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如此才能 “身安而国家可保”。圣人的职责就在于体悟天人之道 ,以 达到“极深而研几”的效果 ,从而“与时偕行”“, 顺乎天”而 “应乎人”,才能防患于未然。《系辞下》说“: 易 ,穷则变 ,变 则通 ,通则久。”意思是说 ,穷困既是先前发展的终极 ,又 是未来变化的发端 ,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走向通 达。“变化”说明了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发展”则指出了变 化的方向和前途。《易传》作者指出在《易经》的六十四卦 中 ,几乎每一卦都是以“盛极必衰”和“物极必反”的必然道 理 ,谆谆告诫 ,揭示人生必须时刻以戒慎恐惧的心态处世 , 时刻警惕 ,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才能确保长久的安泰。在 这里《易传》指出了面对“变易”,人们应该怎样处理有关问 题 ,指出了“唯变所适”才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在现今 社会这种“居安思危”、“唯变所适”的思想意识 ,对指导人 们的生活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总之《, 易传》的变易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 其合理内涵 ,二千多年来孕育了中国人对于变化观的独特 的理解 ,启迪了无数先哲的智慧。但是易传的变易思想也 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系辞》上说“: 天尊地卑 ,乾坤定 矣 ,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这里实际上是否定了尊卑贵贱可 第 5 期 邱双成 :论《易传》变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