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泰山学院学报 第28卷 不过是暂时的伸张;屈与伸的交互感应,产生了利益 身所包含的矛盾以及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认为事 里是说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刚柔对 第二,《易传》的历史观把变化作为最根本的原则 立统一的力量相互作用引起的。冯友兰先生说:“易传作 冯契先生说过:“从‘古今’之争来看《易传》不同于早者接触到事物变化的根源问题,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 期的儒家著作,它具有历史进化观念。《易传》认为事物本身有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有事物的 社会历史也是按太古时代一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商业变化。《易传》给宇宙万物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双 时代→文明时代这一规律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方,立了一对基本范畴,叫做“乾”与“坤”。它们的性质是 《易传》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相反的,表现为阴与阳、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 过程,《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等。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易传》中所描 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述的“阴阳相感”“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就说明事物内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部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万物的变化。所以《易 是说,在太古时代,包牺氏统治天下,向上观察天的现象,传》把乾坤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没 向下则观察地的法则,观察鸟兽的斑纹,以及适宜于草木有乾坤的交互作用,就无从认识事物的一切变易。《系辞 等的地利,近处取法人体的形象,远处模仿万物的形象,于上》说:“乾坤其易之温邪?乾坤成列而立乎其中矣!乾坤 是制作八卦,以融会贯通神的明智的造化德形,以分类比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矣!”没有乾坤 拟万物的情况。《系辞下》又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的对立,就看不到易象的变化。没有对立面的矛盾,也就 渔,盖取诸离。”意思是说圣人用绳子编结成捕兽的网,捕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要终止了 鱼的罟,教导人们用来捕兽捉鱼。这指的是历史进入了渔《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猎时代。《系辞下》又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耜,也。”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 揉木为未,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意思是说,包相互作用,这两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牺氏死后,神农氏成为共主,削木头作成犁头,弯木棒当作少了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正是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 犁柄将锄草耕种的便利,教给天下人民。历史已经由渔“相感”、“相推”“相摹”、“相荡”从而引起了事物的运动 猎时代进入了农业生产时代。《系辞下》接着又说:“日中变化,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等。有阴必有阳, 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益取有阳必有阴,界限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在阴 诸噬嗑。意思是说,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来天下的人阳交错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隐阴显,多少虽然不一致,但 民,聚集天下的财货,相互交换然后各自散去,各自得到必然交互作用,相反相成,循环不已。这一阴一阳的交互 所需要的物品。这说明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已作用就是天的法则。《易传》作者认为《易经》中所说的阴 经进步到商业时代。《系辞下》再接着说:“神农氏没,黄与阳,并不单纯的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要素。最主要 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宣之。的,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属性。象征并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垂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阳 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相刚与阴柔的的性质与作用相对相反,但并非不变,而是动 继成为天子,由于时代进步,社会繁荣,太古朴素的文物制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者成为阳刚,或 度,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开辟通达改变生活方法的者成为阴柔,阳刚中潜伏着阴柔,阴柔中包藏着阳刚,相辅 途径,使人民不会倦怠;而且,改变的方法神秒,在不知不相成表里两面。“变化说明了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发展 觉中,潜移默化,使人民得到利益。“易”的道理,就是在无则指出了变化的方向和前途。《易传》不仅突出强调了变 路可走时,就要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化对于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还指出了事物变化之 这说明历史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间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 出现了“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的局面,即有了家质变之分。在一定量的限度内,质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 庭和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国家和军队。人类历史故四象之间,从少阳(春)到老阳(夏);少阴(秋)到老阴 就是这样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 (冬)的单纯量的增长便属于“量变”,而从老阳到少阴,老 二、《易传》变易思想的根源 阴到少阳则属于根本性质的变化即“质变”。但质变又是 由量变发展而来的,阴、阳的对立和冲突突破了一定的数 《易传》在充分肯定变易思想的同时,对产生变化的原量界限就必然引起质变“物极必反”是《易传》所揭示的宇 因作了详细探求—指出事物内部矛盾及矛盾对立面的宙间的最普遍的规律。在这里,可以说是真正确立了发展 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源。《易传》认为,事是对立面的统一的原理。《易传》是以什么样的判断来把 物的变化并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引起的,而是由于事物自握宇宙发展的法则呢?《系辞上》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 2 o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wwn. cnki met©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过是暂时的伸张 ;屈与伸的交互感应 ,产生了利益。这 里是说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第二《, 易传》的历史观把变化作为最根本的原则。 冯契先生说过“: 从‘古今’之争来看《易传》不同于早 期的儒家著作 ,它具有历史进化观念。”[4 ] (341)《易传》认为 社会历史也是按太古时代 →渔猎时代 →农业时代 →商业 时代 →文明时代这一规律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 《易传》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 过程《, 系辞下》说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 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 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这里 是说 ,在太古时代 ,包牺氏统治天下 ,向上观察天的现象 , 向下则观察地的法则 ,观察鸟兽的斑纹 ,以及适宜于草木 等的地利 ,近处取法人体的形象 ,远处模仿万物的形象 ,于 是制作八卦 ,以融会贯通神的明智的造化德形 ,以分类比 拟万物的情况。《系辞下》又说“: 作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以 渔 ,盖取诸离。”意思是说圣人用绳子编结成捕兽的网 ,捕 鱼的罟 ,教导人们用来捕兽捉鱼。这指的是历史进入了渔 猎时代。《系辞下》又说 :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 ,斩木为耜 , 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意思是说 ,包 牺氏死后 ,神农氏成为共主 ,削木头作成犁头 ,弯木棒当作 犁柄 ,将锄草耕种的便利 ,教给天下人民。历史已经由渔 猎时代进入了农业生产时代。《系辞下》接着又说 “: 日中 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益取 诸噬嗑。”意思是说 ,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 ,招来天下的人 民 ,聚集天下的财货 ,相互交换 ,然后各自散去 ,各自得到 所需要的物品。这说明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社会已 经进步到商业时代。《系辞下》再接着说 :“神农氏没 ,黄 帝、尧、舜氏作 ,通其变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垂 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神农氏死后 ,黄帝、尧、舜 ,相 继成为天子 ,由于时代进步 ,社会繁荣 ,太古朴素的文物制 度 ,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开辟通达改变生活方法的 途径 ,使人民不会倦怠 ;而且 ,改变的方法神秒 ,在不知不 觉中 ,潜移默化 ,使人民得到利益。“易”的道理 ,就是在无 路可走时 ,就要变化 ,变化就能通达 ,通达就能保持长久。 这说明历史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 出现了“重门击柝 ,以待暴客 ,盖取诸豫”的局面 ,即有了家 庭和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国家和军队。人类历史 就是这样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 二《、易传》变易思想的根源 《易传》在充分肯定变易思想的同时 ,对产生变化的原 因作了详细探求 ———指出事物内部矛盾及矛盾对立面的 相互作用 ,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源。《易传》认为 ,事 物的变化并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引起的 ,而是由于事物自 身所包含的矛盾以及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认为事 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 ,而在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刚柔对 立统一的力量相互作用引起的。冯友兰先生说 “: 易传作 者接触到事物变化的根源问题 ,认为事物的变化 ,是由于 事物本身有对立面 ;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才有事物的 变化。”[5 ] (664)《易传》给宇宙万物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双 方 ,立了一对基本范畴 ,叫做“乾”与“坤”。它们的性质是 相反的 ,表现为阴与阳、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 等。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易传》中所描 述的“阴阳相感”“, 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就说明事物内 部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可以产生万物的变化。所以《易 传》把乾坤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 ,没 有乾坤的交互作用 ,就无从认识事物的一切变易。《系辞 上》说“: 乾坤其易之 邪 ? 乾坤成列而立乎其中矣 ! 乾坤 毁 ,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 ,则乾坤或几乎矣 !”没有乾坤 的对立 ,就看不到易象的变化。没有对立面的矛盾 ,也就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要终止了。 《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 也。”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变化 ,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 相互作用 ,这两方面既互相对立 ,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 少了一方 ,它方就不能存在。正是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 “相感”“、相推”“、相摹”、“相荡”,从而引起了事物的运动 变化 ,天与地 ,明与暗 ,刚与柔 ,强与弱 ,等。有阴必有阳 , 有阳必有阴 ,界限明确 ,但必须相互会合 ,才能成立。在阴 阳交错往来中 ,阴退阳进 ,阳隐阴显 ,多少虽然不一致 ,但 必然交互作用 ,相反相成 ,循环不已。这一阴一阳的交互 作用就是天的法则。《易传》作者认为《易经》中所说的阴 与阳 ,并不单纯的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要素。最主要 的 ,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属性。象征并说 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阳 刚与阴柔的的性质与作用 ,相对相反 ,但并非不变 ,而是动 极则静 ,静极则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或者成为阳刚 ,或 者成为阴柔 ,阳刚中潜伏着阴柔 ,阴柔中包藏着阳刚 ,相辅 相成表里两面。“变化”说明了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发展” 则指出了变化的方向和前途。《易传》不仅突出强调了变 化对于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而且还指出了事物变化之 间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 质变之分。在一定量的限度内 ,质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 , 故四象之间 ,从少阳 (春) 到老阳 (夏) ;少阴 (秋) 到老阴 (冬) 的单纯量的增长便属于“量变”,而从老阳到少阴 ,老 阴到少阳则属于根本性质的变化即“质变”。但质变又是 由量变发展而来的 ,阴、阳的对立和冲突突破了一定的数 量界限就必然引起质变“, 物极必反”是《易传》所揭示的宇 宙间的最普遍的规律。在这里 ,可以说是真正确立了发展 是对立面的统一的原理。《易传》是以什么样的判断来把 握宇宙发展的法则呢 ?《系辞上》说“: 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 28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第 28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