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一兼论“俳优”与“修身”111 己”的必要。政治中心无“德”而能达到“天下有理”的境界是不可想象 的。后世儒家特别强调皇帝必须“正心诚意”,其故即在于是。朱子… 生对皇帝便只说“正心诚意”四个字。不但如此,“道”的重任虽在“士” 的身上,而“道"的实现则是社会上:人人分内之事。在这个意义上,“修 己”是一个普遍性的价值。荀子论“君道”一再说“闻修身,未尝闻为 国”。义说:“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均见《荀子·君 道》篇)稍后《大学》所谓“自天下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 从荀子思想中演变出来的。 “修身”之为内在道德实践虽最早由孔子正式提出,但它并不是儒 家的专利品。事实上,最先用这两个字为篇名的是器子(孔子言“修 己”,义则一致,当时各家皆言修身,故近人疑《墨子》此篇为伪作是缺 乏充分根据的)。《老子》第五十四章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说法。 《管子》一书中原来也有《修身》一篇,可惜早已遗失了。荀子的《修身》 篇反而最后出。可见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共有的视念。墨子论修身有特 别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他开宗明义即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则他讲“修身”是专为知识分子而发的。第二,篇中数见“…不可虚 假,反之身者也”。至少在字面上很接近孟子的“反身而诚”。第三,他 论不“修身”的弊病,其中有一项便是“守道不笃”,尤可证他相信“修身” 足以坚定知识分子对于“道”的信持。在墨子的时代,“士”与“势”的关 系已十分密切,常常面临出处辞受的问题、墨子是主张出仕当以“义” 为根据的人,因此“修身”便更为迫切不可缓了。他说: 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用一布之慎也。…世之君子欲其义 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 岂不悖哉!(《墨子·贵义》篇) “修身”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处境息息相关,这在墨子思想中已表现 得很清楚了。 后世儒家修身最推重孟子:《孟子·公孙丑》上篇中的所谓《知言养 气》章和《尽心》上.下两篇,尤为古今儒家聚讼之所在。我们稍一检讨其 中所透露的有关精神修养的效用方面,即可知孟子之强调修身,尤其和 他之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的出处辞受有不可分的关系。《知言养气》章 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