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2士与中国文化 公孙丑问日: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日:若是,则夫子过 孟贲远矣。日: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日: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 以下即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养勇,并旁及子夏之笃信和曾子之反求诸已 云云。由此可见孟子的修养E是使他能对权势“不动心”的根据。此处 论“养”专引古代勇士为证,则这种功夫大约与武的传统有特殊渊源。 但至孟子之世已为知识分子所普遍地借用了。精神修养不限于儒家, 这一章也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告子“不动心”先于孟子,当然也是修 养的结果。《管子·心术》上下篇与《内业》篇专言治心养气之道,大约也 是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的记录。现在传世的尚有一件讲“行气”的玉珮 铭文,考古学家断其作于公元前三八○年,尚在孟子生年之前,更可证 “养气”传统远有来源(铭文著录于《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但战国时 代的知识分子则往往强调养气治心可以得“道”,有了“道”然后才能治 天下。如《心术》下云: 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 民不服。…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内业》篇说: 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音,道乃可得。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这都是要用个人的修养来保“道”的真实性,以坚定一般人对于“道” 的信念。《孟子·尽心》篇屡言“修身”,兹引两节于下: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 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 心》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