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一兼论“俳优”与“锋身”113 必须指出儒家论修身兼顾“穷”与“达”两面。“达”是得君行道,可以使 天下治;“穷”则不为权势所屈,以致枉“道”以从之。而后一义尤为吃 紧,因为不如此个人即不能维护住“道”的尊严。荀子在《修身》篇中讨 论了“治气养心”之术以后,接着便说: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士 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可见在这个大关节上,孟子和荀子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论中国知识分子注重修身的特色,旨在发掘其历史的背景。 总之,一方面中国的“道”以人间秩序为中心,直接与政治权威打交道; 另一方面,“道”又不具备任何客观的外在形式,“弘道”的担子完全落到 了知识分子个人的身上。在“势”的重大压力之下,知识分子只有转而 走“内圣”一条路,以自已的内在道德修养来作“道”的保证。所以“中 庸”说“修身则道立”。儒家因此而发现了一个独立自足的道德天地,固 是事实。但是从历史的观点看,儒家的最初与最后的向往都是在政治 杜会秩序的重建上面。不但《大学》的修、齐、治、平明确地揭示了儒学 的方向,《中庸》也同样说:“知所以修身,测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划 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我不否认心性之学在宋明思想史上的中心意 义,但“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原始儒学至 少是不甘心如此退藏于密的。朱子重订“四书”而必要人先读《大学》, 以定其规模(《朱子语类》卷十四)。又说“平生精力全在此书”(同上)。 这些话都值得我们深思。不但如此,前已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修 身者并不止儒家一家,《墨子》与《管子》书中都有专篇讨论。这个重要 的事实,如果不从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以及“道”与“势”的关系多方面 去着眼,则将无从索解了。 中国知识分子虽然自始便有重视“修身”的传统,但是我们绝不能 因此肯定他们人人都在精神修养上有了真实的造诣。事实上,在战国 中晚期“修身”不但已成为“土”的标记,而且世主也以此为取“土”的标 准。“修身”既人于利禄之途就必然不免要流为虚伪。《准南子·主术 训》篇末云: 士处卑隐,欲上达必先反诸己。上达有道,名誉不起而不能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