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讲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说圣人亦需饮食宴乐,只从圣人“崇德广业”的思想就 可窥见一斑。《系辞下》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 辞、禁民为非曰义。”善于理财而用度不溃方可聚人(仁),得人之归附方能守位,守住圣位 方能完成圣人之大业。这一切又怎能离得了一个“财”字呢?所以《易传》把理财同正辞、 禁民为非一同定义为“义”。 《易传》要求以义来节制利,同时,通过分析其言“利”的各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凡是 利的结果,必有义的动机,反过来讲,只要合于义就有利的存在,正如朱熹所言:“正其谊则 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朱子语类》卷三十七)。《坤·文言》讲“直其正也,方’其义 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 也。”品性纯正,行为合宜就能使美德广布,美德充沛则“不习无不利”,这句话说明一切行 为应以义为准则,同时又说明,行为合义就会获得利益。《系辞上》曰:“谦也者,致恭以存 其位。”位者,圣人之大宝;行谦合于义,义则生利。反之,若无德行则只能处于不利地位: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系辞下》所引孔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不义之举很少不及于祸患。《系辞下》另引孔子之语进一步说明此意:“君子安其身而后 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浯 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託之,或音之,立 心勿恒,凶’。”意即君子若能修养上述三种德性则行为合义,于已于人便能两全其益,反之 则会遭人伤害。对于这一意旨,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作了细致说明:“理者天下至公,利 者众人所同欲。苟其公心,不失其正理則与众同利;无優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 利,蔽于自私,求白损以损于入,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云莫益 之者,非其偏已之辞也。苟不偏已,合于公道,则人亦益之,何为击之乎?既求益于人至于 甚极,则人皆恶而欲攻之,故击之者自外来也。人为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卷三《益》)指 出取利的原则是公理、公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符合于义的利,既不损人,又能利己, 是合理的。否则,为己之利而侵人之利,便会引起互相争夺、攻击,大家都得不到利。故尚 义则有利,害义而无利,利即在义中。后世被认为是功利主义者的颜元,把《易传》的这种 义利思想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利贞,利用安身,利用 刑人,无不利。利者,义之和也。《易》之言利更多……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颜习斋 先生言行录》卷下《教及门》) (三)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易传》并不是在对“义”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效果上将义落到实处,为义寻 找物质根基,同时坚持物质利益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义利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系辞 下》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 之盛也。”精研事物之义,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的改善又能增崇美德。《易传》这 思想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看到了物质利益是德行产生和维持并得以提高的基础。另 外,《颐》卦的颐养之道也体现了这一观点。《颐》卦强调“养正”,即在自养的基础上还应养 人。自养之道,讲究适宜,不可过度求欲而弃德;养人之道须养德及物。这就把养体与养 德、养已与养人相互结合了起来。 比较明显地体现《易传》义利合一思想的是《乾·文言》中的两句话。“利’者,义之和 67讲 , 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 的 。 且不说圣人亦需饮食宴乐 , 只从圣人 “ 崇德广业 ” 的思想就 可窥见一斑 。 《系辞下 》曰 “ 圣人之大宝 曰 位 。 何以守位 曰 仁 。 何以聚人 , 曰 财 。 理财 、 正 辞 、禁 民为非 日 义 。 ” 善于理财而用度不溃方可 聚人 仁 , 得人之归 附方 能守位 , 守住圣位 方能完成圣人之大业 。 这一切又怎能离得 了一 个 “ 财 ” 字 呢 所 以《易传 》把理财 同正辞 、 禁 民为非一 同定义为 “ 义 ” 。 《易传 》要求以义来节制利 , 同时 , 通过分析其言 “ 利 ” 的各种情况 , 我们可 以看到 , 凡是 利的结果 , 必有义 的动机 , 反过来讲 , 只要合于义就有利 的存在 , 正如朱熹所言 “ 正其谊则 利 自在 , 明其道则功 自在 ” 《朱子语类 》卷三 十七 。 《坤 · 文言 》讲 “ ‘ 直 ’其正也 , ‘ 方 ’其义 也 , 君子敬以直 内 , 义 以方外 , 敬义 立而 德 不孤 。 ‘ 直方大 , 不 习无不利 ’ , 则 不 疑 其所行 也 。 ” 品性纯正 , 行为合宜就能使美德广布 , 美德充沛则 “ 不 习无不利 ” , 这句话说 明一 切行 为应 以义为准则 , 同时又说明 , 行为合义就会获得利益 。 《系辞上 》曰 “ 谦也者 , 致恭 以存 其位 。 ”位者 , 圣人之大宝 行谦合于义 , 义则生利 。 反之 , 若无德行则 只能处 于不利地位 “ 德薄而位尊 , 智小而谋大 , 力小而任重 , 鲜不及矣 。 ”《系辞下 》所引孔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不义之举很少不及于 祸 患 。 《系辞下 》另 引孔子之语进一 步说 明此意 “ 君 子安其身而后 动 , 易其心而后语 , 定其交而后求 。 君子修此三者 , 故全也 。 危以动 , 则 民不与也 惧以语 , 则民不应也 无交而求 , 则 民不与也 莫之与 , 则伤之者至矣 。 《易 》日 ‘ 莫益之 , 或击之 , 立 心勿恒 , 凶 ’ 。 ” 意 即君子若能修养上述三种德性则行为合义 , 于 己于人便能两全其益 , 反之 则会遭人伤害 。 对于这一意 旨 , 程颐在其 程 氏易传 》中作 了细致说明 “ 理者天下至公 , 利 者众人所同欲 。 苟其公心 , 不 失其正理 , 则与 众 同利 无侵于人 , 人亦欲与之 。 若切于好 利 , 蔽于 自私 , 求 自损 以损于人 , 则人亦与之力争 , 故莫肯益之 , 而有击夺之者矣 。 云莫益 之者 , 非其偏 己之辞也 。 苟不偏己 , 合于公道 , 则人亦益之 , 何为击之乎 既求益于人至于 甚极 , 则人 皆恶而欲攻之 , 故击之者 自外来也 。 人为善 , 则 千里之外应之 。 ” 卷三《益 》指 出取利的原则是公理 、公道 ,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 , 符合于义 的利 , 既不损人 , 又能利 己 , 是合理的 。 否则 , 为己之利而侵人之利 , 便会引起互相争夺 、 攻击 , 大家都得不到利 。 故 尚 义则有利 , 害义而无利 , 利即在义 中 。 后世被认为是功利 主义者 的颜元 , 把《易传 》的这种 义利思想更加明确地表达 了出来 “ 以义为利 , 圣 贤平正道理也 … …利贞 , 利用 安身 , 利用 刑人 , 无不利 。 利者 , 义之和也 。 《易 》之言利更多 … …义 中之利 , 君子所贵也 。 ” 《颜 习斋 先生言行录 》卷下《教及 门 》 三 义利合 一 , 相互 为用 。 《易传 》并不是在对 “ 义 ”进行抽象 、 空洞 的说教 , 而是从效果上将义落到实处 , 为义 寻 找物质根基 , 同时坚持物质利益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 使义利相互为用 , 相互促进 。 《系辞 下 》说 “ 精义人神 , 以致用也 。 利用安身 , 以崇德也 。 过此 以往 , 未之或知也 , 穷神知化 , 德 之盛也 。 ”精研事物之义 , 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 , 物质生活 的改善又能增崇美德 。 《易传 》这 一思想 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看 到了物质利益是德行产生 和维持并得 以提高的基础 。 另 外 ,《颐 》卦的颐养之道 也体现 了这一观点 。 《颐 》卦强调 “ 养正 ” , 即在 自养的基础上还应养 人 。 自养之道 , 讲究适宜 , 不可过度求欲而弃德 养人之道 , 须养德及物 。 这就把养体与养 德 、 养己与养人相互结合 了起来 。 比较明显地体现《易传 》义利合一思想 的是《乾 · 文言 》中的两句话 。 “ ‘ 利 ’者 , 义之和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