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默读全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文字。 3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增强语感,熟悉内容。 4学生再次迅速默读全文,找出六个表疑问的不同句子。并提示思考:(1)这六个问句的 大意怎样?分别是谁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2)这六个问句之间有何联系? 6.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归纳 (1)“好乐何如?”是庄暴向孟子发问。初步提出这个问题,又暗示这个话题的难度,暗衬 后文孟子论辩艺术之高明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是孟子向齐王发问。承接上文,提起话题。 (3)“可得闻与?”是齐王向孟子发问。齐王由“变乎色”到希望“得闻”,孟子巧妙地 抓住了齐王的兴趣,为下文开了个好头 (4)“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是孟子向齐王发问。这是最关键的一问,孟子借助一 个“乐”字,巧妙地转入正题 (5)“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是百姓之问。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强烈 的不满之情。孟子借此来说明国君贪图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后果。 (6)“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也是百姓之问。这是“欣欣然有喜色”之问 恰与前一问构成对比,突出了国君“与民同乐”的结果。 6.小结:这六个问充分体现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联系高一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加以比较,加深理解。) 7.学生齐读课文,加深体会。 8.布置课后练习: (1)找出上面六个句子中表疑问的词语,并翻译该句。(说明:本题的训练目的一是让学 生掌握三个文言中的疑问代词何、诸、孰,以及两个疑问语气词与、乎;二是注意疑问句 中宾语前置的现象。) (2)“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第2、4两组句子,重点掌握今、疾两个词的用法。2.学生默读全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文字。 3.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增强语感,熟悉内容。 4.学生再次迅速默读全文,找出六个表疑问的不同句子。并提示思考:(1)这六个问句的 大意怎样?分别是谁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2)这六个问句之间有何联系? 6.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归纳。 (1)“好乐何如?”是庄暴向孟子发问。初步提出这个问题,又暗示这个话题的难度,暗衬 后文孟子论辩艺术之高明。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是孟子向齐王发问。承接上文,提起话题。 (3)“可得闻与?”是齐王向孟子发问。齐王由“变乎色”到希望“得闻”,孟子巧妙地 抓住了齐王的兴趣,为下文开了个好头。 (4)“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是孟子向齐王发问。这是最关键的一问,孟子借助一 个“乐”字,巧妙地转入正题。 (5)“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是百姓之问。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强烈 的不满之情。孟子借此来说明国君贪图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后果。 (6)“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也是百姓之问。这是“欣欣然有喜色”之问, 恰与前一问构成对比,突出了国君“与民同乐”的结果。 6.小结:这六个问充分体现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联系高一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加以比较,加深理解。) 7.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体会。 8. 布置课后练习: (1)找出上面六个句子中表疑问的词语,并翻译该句。(说明:本题的训练目的一是让学 生掌握三个文言中的疑问代词何、诸、孰,以及两个疑问语气词与、乎;二是注意疑问句 中宾语前置的现象。) (2)“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第2、4两组句子,重点掌握今、疾两个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