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张爱玲全集 比较,认为《怨女》在情节上,欠缺《金锁记》那种复杂与深入,也缺乏深度和严谨的结构 (王拓:《(怨女〉和〈金锁记〉的比较》)。也有人认为,《怨女》削除了女主角的女儿,减 低了悲剧的力量;但在结构和文字表现方面,《怨女》处处胜过《金锁记》(李元贞:《文学 论评一古典与现代》)。 应该指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虽然也喜爱张爱玲的作品,赞同对张爱玲的小说成就及其 创作才能予以较高评价,却不同意盲目推崇,这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 国内对张爱玲的介绍和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再度开始的,张葆莘的《张爱玲传奇》(《文 汇月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和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读书》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以散文的笔调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特别是后一篇,作者以张爱玲老友与历史见 证人身份,夹叙夹议,写来真情动人,评品允当。陆续发布的研究文章,有的看重张爱玲独 特的艺术表现领域,认为:“她的作品对沪港畸形社会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索,很能体现出半 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独特的一角,一定程度地把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 媾合所缔造的文化畸形儿的特点作了传神的勾勒。这一幅幅旧中国的社会风情画及其道德性 极强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较少为人涉及,因而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丁尔纲: 【“龙”的生活与“龙”的艺术一读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也有的看重她“将现实主 义和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和特点溶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 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朦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实、精细的刻绘:强调启示和联想,而又不摒 弃传统小说的路数”,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小说的 现代化和民族化会有启发。(金宏达:《张爱玲短篇小说选。前言》)还有人感兴趣的是:“一 方面,是小说十足的‘现代气息',在她精心营构的艺术世界里所展示的地道文化人意识实 现了对以往小说镜子般反映生活模式的超越,… 另一方面,却是小说的平民化表现。“(王嘉良:《贵族艺术的平民化表现》,《天津社会 科学》一九九○年第一期)。也还有些研究文章试图从不同角度切入张爱玲的创作,如从作 为创作主体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对创作的影响来理解她的作品(宋家宏:《张爱玲的” 失落者“心态及创作》,《文学评论》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对张爱玲的作品与《红楼梦》作 具体的比较研究(吕启祥:《(金锁记〉与〈红楼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七 年第一期),以及从女性文学演进的角度阐述张爱玲作品的思想内涵(于青:《女奴时代的谢 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所有这些研究都显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有着众多幽丽、迷人的景观值得发现和欣赏 的。 三 关于张爱玲著作出版情况:《传奇》最早于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同月再 版,加上一篇序言。《传奇》增订本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流言》则于一九 四五年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十八春》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一九 五四年,《传奇》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改名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依一九四七年版 印,加一篇再版序。另外,《秧歌》与《赤地之恋》,也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和中文本。 一九六八年,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和新印张氏作品:《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秧 歌》、《怨女》、《半生缘》、《赤地之恋》。一九七六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内收《连 环套》、《创世纪》、《姑姑语录》、《忆胡适之》、《谈看书》、《谈看书后记》、《论写作》、《天才 梦》,另有自序一篇。一九七七年,皇冠出版社出版《红楼梦魇》,一九八三年,又出版《惘 然记》,内收旧作小说及《五四遗事》和《色。戒》(《惘然记》系《半生缘》改名)等。 近年来,国内主要有上海书店影印旧版《传奇》、《流言》发行,也有一些出版社出了不 同的选本。 第4页共313页张爱玲全集 第 4 页 共 313 页 比较,认为《怨女》在情节上,欠缺《金锁记》那种复杂与深入,也缺乏深度和严谨的结构 (王拓:《〈怨女〉和〈金锁记〉的比较》)。也有人认为,《怨女》削除了女主角的女儿,减 低了悲剧的力量;但在结构和文字表现方面,《怨女》处处胜过《金锁记》(李元贞:《文学 论评——古典与现代》)。 应该指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虽然也喜爱张爱玲的作品,赞同对张爱玲的小说成就及其 创作才能予以较高评价,却不同意盲目推崇,这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 国内对张爱玲的介绍和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再度开始的,张葆莘的《张爱玲传奇》(《文 汇月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和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读书》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以散文的笔调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特别是后一篇,作者以张爱玲老友与历史见 证人身份,夹叙夹议,写来真情动人,评品允当。陆续发布的研究文章,有的看重张爱玲独 特的艺术表现领域,认为:“她的作品对沪港畸形社会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索,很能体现出半 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独特的一角,一定程度地把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 媾合所缔造的文化畸形儿的特点作了传神的勾勒。这一幅幅旧中国的社会风情画及其道德性 极强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较少为人涉及,因而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丁尔纲: 《“龙”的生活与“龙”的艺术——读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也有的看重她“将现实主 义和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和特点溶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 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朦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实、精细的刻绘;强调启示和联想,而又不摒 弃传统小说的路数”,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小说的 现代化和民族化会有启发。(金宏达:《张爱玲短篇小说选。前言》)还有人感兴趣的是:“一 方面,是小说十足的‘现代气息’,在她精心营构的艺术世界里所展示的地道文化人意识实 现了对以往小说镜子般反映生活模式的超越,…… 另一方面,却是小说的平民化表现。“(王嘉良:《贵族艺术的平民化表现》,《天津社会 科学》一九九○年第一期)。也还有些研究文章试图从不同角度切入张爱玲的创作,如从作 为创作主体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对创作的影响来理解她的作品(宋家宏:《张爱玲的” 失落者“心态及创作》,《文学评论》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对张爱玲的作品与《红楼梦》作 具体的比较研究(吕启祥:《〈金锁记〉与〈红楼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七 年第一期),以及从女性文学演进的角度阐述张爱玲作品的思想内涵(于青:《女奴时代的谢 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所有这些研究都显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有着众多幽丽、迷人的景观值得发现和欣赏 的。 三 关于张爱玲著作出版情况:《传奇》最早于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同月再 版,加上一篇序言。《传奇》增订本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流言》则于一九 四五年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十八春》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一九 五四年,《传奇》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改名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依一九四七年版 印,加一篇再版序。另外,《秧歌》与《赤地之恋》,也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和中文本。 一九六八年,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和新印张氏作品:《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秧 歌》、《怨女》、《半生缘》、《赤地之恋》。一九七六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内收《 连 环 套 》、《 创 世 纪 》、《 姑 姑 语 录 》、《 忆 胡 适 之 》、《 谈 看 书 》、《 谈 看 书 后 记 》、《 论 写 作 》、《 天才 梦》,另有自序一篇。一九七七年,皇冠出版社出版《红楼梦魇》,一九八三年,又出版《惘 然记》,内收旧作小说及《五四遗事》和《色。戒》(《惘然记》系《半生缘》改名)等。 近年来,国内主要有上海书店影印旧版《传奇》、《流言》发行,也有一些出版社出了不 同的选本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