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从《千家诗》看古人的生活意趣 王科宇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千家诗》文本的阅读,在其中发现、分析古人的生活,以一个不是很 正统的角度来理解《千家诗》。 关键词:千家诗生活意趣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对于远隔时空的先人,我们总是充满好奇。一方面, 一脉相承的文化让先人的许多习惯保留至今,比如洛阳久负盛名的赏牡丹活动:另一方面, 随着岁月的变迁,我们在很多方面改弦易张,比如近代白酒对黄酒的取代。本文立足启蒙读 本《千家诗》,希望能够一窥唐宋时期先人们的生活意趣,也算是读《千家诗》的一点小小收 获。 《千家诗》作为启蒙读物,历经各代编选者的增补,流传广泛,与《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这足以说明它代表了较为主流的审美与价值观。另外,《千家 诗》所选诗作的作者三教九流,上至显赫权贵,下有无名牧童。因此在我看来,读《千家诗》 有些看众生相的意味。总而言之,在不到一个月的泛泛阅读下,除去大部分“消化不良”的 说理诗,《千家诗》为我展现了千余年前先人们精神世界的小小一隅。 三月,大地回暖。春的喜悦盈满诗人的胸怀。《千家诗》开首程颢便道: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对程颢了解极少,刻板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学究。而这首诗中程颢一副率真儿 郎的形象让人不禁莞尔,更让人感受到他的由衷欢喜。为春天而喜悦的诗人不只是程颢。“诗 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脱去臃肿的冬衣,人们欣欣然出门踏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想来那时的 春景是很美的,不消半日的行程,便可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 四围”。即使是在最繁华的都市长安,也有玄都寺这样的地方留春长驻。这一点与现在难见绿 意的城市生活大为不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千家诗》中许多诗歌都对四时之景有着精妙的描写。 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大自然的亲近热爱。牧童有着这样的生活状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样的生活真是随性极了,也惬意极了。这样的诗句大量出现在《千家诗》里,既是启蒙幼 童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也是广大人民对于大自然美的由衷感叹。相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先 人们显然有更多时间体味自然。可以在窗前听“两个黄鹂鸣翠柳”,可以在初夏“闲看儿童捉 柳花”,当然也会在秋天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俯仰之间,皆有所得。 这种对自然的向往,不仅仅存在于文人之中,且看这首《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无论说是深闺中的少女,还是深宫中的仕女,对于自然的亲近是一样的。这首诗我尤其喜欢。 每每读到“天阶夜色凉如水”,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想来正是由于此情此景我也经历过, 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是啊,千年以来,沧海桑田,清清淡淡的夜色却一直不变。少了幽从《千家诗》看古人的生活意趣 王科宇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 20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千家诗》文本的阅读,在其中发现、分析古人的生活,以一个不是很 正统的角度来理解《千家诗》。 关键词:千家诗 生活意趣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对于远隔时空的先人,我们总是充满好奇。一方面, 一脉相承的文化让先人的许多习惯保留至今,比如洛阳久负盛名的赏牡丹活动;另一方面, 随着岁月的变迁,我们在很多方面改弦易张,比如近代白酒对黄酒的取代。本文立足启蒙读 本《千家诗》,希望能够一窥唐宋时期先人们的生活意趣,也算是读《千家诗》的一点小小收 获。 《千家诗》作为启蒙读物,历经各代编选者的增补,流传广泛,与《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这足以说明它代表了较为主流的审美与价值观。另外,《千家 诗》所选诗作的作者三教九流,上至显赫权贵,下有无名牧童。因此在我看来,读《千家诗》 有些看众生相的意味。总而言之,在不到一个月的泛泛阅读下,除去大部分“消化不良”的 说理诗,《千家诗》为我展现了千余年前先人们精神世界的小小一隅。 三月,大地回暖。春的喜悦盈满诗人的胸怀。《千家诗》开首程颢便道: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对程颢了解极少,刻板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学究。而这首诗中程颢一副率真儿 郎的形象让人不禁莞尔,更让人感受到他的由衷欢喜。为春天而喜悦的诗人不只是程颢。“诗 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脱去臃肿的冬衣,人们欣欣然出门踏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想来那时的 春景是很美的,不消半日的行程,便可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 四围”。即使是在最繁华的都市长安,也有玄都寺这样的地方留春长驻。这一点与现在难见绿 意的城市生活大为不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千家诗》中许多诗歌都对四时之景有着精妙的描写。 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大自然的亲近热爱。牧童有着这样的生活状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样的生活真是随性极了,也惬意极了。这样的诗句大量出现在《千家诗》里,既是启蒙幼 童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也是广大人民对于大自然美的由衷感叹。相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先 人们显然有更多时间体味自然。可以在窗前听“两个黄鹂鸣翠柳”,可以在初夏“闲看儿童捉 柳花”,当然也会在秋天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俯仰之间,皆有所得。 这种对自然的向往,不仅仅存在于文人之中,且看这首《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无论说是深闺中的少女,还是深宫中的仕女,对于自然的亲近是一样的。这首诗我尤其喜欢。 每每读到“天阶夜色凉如水”,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想来正是由于此情此景我也经历过, 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是啊,千年以来,沧海桑田,清清淡淡的夜色却一直不变。少了幽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