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幽闪光的萤火虫,如水夜色还是会轻轻拍击我们的心头。这么说来,对于自然的渴望也是不 变的,变化的只是亲近自然地难易程度罢了。 在纯粹的欣赏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表达。苏轼在《海棠》中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 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自是秉烛夜游,对海棠花看不够地喜欢。 而再翻不过几页,谢枋得就在《花影》中埋怨:“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 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虽然评解说此诗以花影比小人,讽刺了小人的除之不尽,但若 只看表意,则在苏轼那里百看不厌的花树,到了这里就连影子都惹人厌了。所以不要说世殊 时异,就是年代相差不甚远的人也会因为一时情绪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正是王国维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除了个人情感,自然的景还被用来表达政治等更社会化的主题。贾至的《早 朝大明宫》及杜甫、王维、岑参等人唱和的《和贾舍人早朝》就是一个例子。在诗人笔下, 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成为了朝廷升平的象征,从而把自然之景与人间事联系在一起。这组唱 和的诗也提醒了我,诗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们也要应酬、交往。并且现在声名显 赫的诗人在当时也不是遗世独立的。有着许许多多的诗人,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和许 许多多像我们一样敏感的心灵。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相隔悠悠岁月,但古人还是与我们有很多共通之处的。若 要说到不同之处,想来送别可为一例。由于现代便捷的交通以及发达的信息技术,我们几乎 不把离别看得很重要。古人则不。《千家诗》中收录了许多送别诗,依依惜别之际,那种诉说 不尽的离愁让人动容。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道: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要离开挚友了,宝剑千金又有什么用呢,不如赠君,留个念想。在那个年代,“相见时难别亦 难”,一别之后,再要相见就不知是何年月。因此每一次离别都值得深深记着。就像王维在《送 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伤感时刻,想到不知何时 再见,唯有将这真挚情感表达出来,一吐为快。所以离别之时,就产生了这许多脍炙人口的 诗歌。 除此之外,古人还对登高远望情有独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层楼之上,诗人获 得了开阔的视野,也看到或是想到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绕不过便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崔颢在高楼上看到的是浓浓乡愁。在《登兖州城楼》中,杜甫看见的,是历史更替的苍 凉,“从来多古意,临跳独踌躇”。而在《登岳阳楼》中,自己的不得志与国家的风雨飘摇交 织在一起,让杜甫“凭轩涕泗流”。可以想见,当攀上百尺危楼,视角由平时总被遮挡的平视 转换为开阔的的俯视,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或是千里戈壁,或是连绵山岭,或是俨然屋舍, 一下子撞入眼中,也许还有浩荡长风吹个满怀,人内心的情感进发开来,自然文思泉涌。这 种特定的情景把人和琐碎平淡的日常生活隔离开来,让人和最纯粹的东西相处,给了人释放 自己的契机,“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想来辛弃疾不是一个人。在这个意义上,登 高与夜雨还有孤独的旅途是一样的。这样,也使得古人的登高显得别有一番味道。 此外,古人对于泛舟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时候古人都在借助水路旅行。例如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幽闪光的萤火虫,如水夜色还是会轻轻拍击我们的心头。这么说来,对于自然的渴望也是不 变的,变化的只是亲近自然地难易程度罢了。 在纯粹的欣赏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表达。苏轼在《海棠》中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 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自是秉烛夜游,对海棠花看不够地喜欢。 而再翻不过几页,谢枋得就在《花影》中埋怨:“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 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虽然评解说此诗以花影比小人,讽刺了小人的除之不尽,但若 只看表意,则在苏轼那里百看不厌的花树,到了这里就连影子都惹人厌了。所以不要说世殊 时异,就是年代相差不甚远的人也会因为一时情绪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正是王国维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除了个人情感,自然的景还被用来表达政治等更社会化的主题。贾至的《早 朝大明宫》及杜甫、王维、岑参等人唱和的《和贾舍人早朝》就是一个例子。在诗人笔下, 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成为了朝廷升平的象征,从而把自然之景与人间事联系在一起。这组唱 和的诗也提醒了我,诗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们也要应酬、交往。并且现在声名显 赫的诗人在当时也不是遗世独立的。有着许许多多的诗人,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和许 许多多像我们一样敏感的心灵。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相隔悠悠岁月,但古人还是与我们有很多共通之处的。若 要说到不同之处,想来送别可为一例。由于现代便捷的交通以及发达的信息技术,我们几乎 不把离别看得很重要。古人则不。《千家诗》中收录了许多送别诗,依依惜别之际,那种诉说 不尽的离愁让人动容。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道: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要离开挚友了,宝剑千金又有什么用呢,不如赠君,留个念想。在那个年代,“相见时难别亦 难”,一别之后,再要相见就不知是何年月。因此每一次离别都值得深深记着。就像王维在《送 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伤感时刻,想到不知何时 再见,唯有将这真挚情感表达出来,一吐为快。所以离别之时,就产生了这许多脍炙人口的 诗歌。 除此之外,古人还对登高远望情有独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层楼之上,诗人获 得了开阔的视野,也看到或是想到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绕不过便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崔颢在高楼上看到的是浓浓乡愁。在《登兖州城楼》中,杜甫看见的,是历史更替的苍 凉,“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而在《登岳阳楼》中,自己的不得志与国家的风雨飘摇交 织在一起,让杜甫“凭轩涕泗流”。可以想见,当攀上百尺危楼,视角由平时总被遮挡的平视 转换为开阔的的俯视,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或是千里戈壁,或是连绵山岭,或是俨然屋舍, 一下子撞入眼中,也许还有浩荡长风吹个满怀,人内心的情感迸发开来,自然文思泉涌。这 种特定的情景把人和琐碎平淡的日常生活隔离开来,让人和最纯粹的东西相处,给了人释放 自己的契机,“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想来辛弃疾不是一个人。在这个意义上,登 高与夜雨还有孤独的旅途是一样的。这样,也使得古人的登高显得别有一番味道。 此外,古人对于泛舟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时候古人都在借助水路旅行。例如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