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凹陷,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苦。 贮藏期症状: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直径1~5cm不等,轮廓清晰。病部组织坚 硬,可深入薯肉2~3m,薯肉呈黑绿色,味苦。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 生黑色刺状物(病菌子囊壳的颈),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病菌的子囊孢子)。贮藏后 期常与其他真菌、细菌病害并发,引起腐烂。 病原 病原为薯长喙壳 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异名 H: Ceratostomella fimbriatum(Ell& Halst )Elliott Ophiostoma fimbriatum (Ell. & Halst. )Nannf. 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 寄生于寄主细胞间或偶有分枝伸入细胞内。直径约 3~5μm。无性繁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 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 为9.3~50.6um×2.8~5.6μm。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 芽管,芽管顶端再串生次生内生孢子,可连续产生 2~3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形成内生厚 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 大小为10.3~18.9μm×6.7~10.3μm。大量产生于 病薯皮下,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经一段时 间休眠后才可萌发。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子囊壳 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直径为105~140μm;颈 图41甘暮黑斑病菌 部极长,称壳喙,长度为350~800μm。子囊梨形或 分生孢子2厚垣孢子 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壁薄,成熟后自溶, 3.子囊和子囊孢子4子囊壳 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壳内,潮湿时,子囊壳吸水产生 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5.6~7.9μm×3.4~5.6μm。见图4-1。子囊孢子形成后不经 休眠即可萌发,在病害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6℃,适温为25~30℃。3种孢子的形成对温度要 求不同,分生孢子在较低的温度下(10℃,30d形成,厚垣孢子在较高的温度下(15℃;8d 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求更高的温度(15℃,15d:20℃,45d)。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l~53℃。 生长的pH范围为37~9.2,最适pH66。3种孢子在薯汁、薯苗茎汁、1%蔗糖溶液中或薯块 伤口处很易萌发,但在水中萌发率很低。 甘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易产生有性态。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似但有高度寄生 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牵牛花、绿豆、红豆、四 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植物 病害循环 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7~9cm深 处的土壤内,病菌能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 组织的土壤和肥料。病菌附着于种薯表面或潜伏在种薯皮层组织内,育苗时,在病部产生大 量孢子,传播并侵染附近的种薯和秧苗,发病轻则减少拔苗茬数,重则造成烂炕。带病薯苗凹陷,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苦。 贮藏期症状: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直径 1~5cm 不等,轮廓清晰。病部组织坚 硬,可深入薯肉 2~3mm,薯肉呈黑绿色,味苦。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 生黑色刺状物(病菌子囊壳的颈),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病菌的子囊孢子)。贮藏后 期常与其他真菌、细菌病害并发,引起腐烂。 病原 病原为薯长喙壳 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 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异名 有:Ceratostomella fimbriatum (Ell.& Halst.) Elliott、 Ophiostoma fimbriatum (Ell. &Halst.)Nannf.。 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 寄生于寄主细胞间或偶有分枝伸入细胞内。直径约 3~5μm。无性繁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 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 为 9.3~50.6µm×2.8~5.6μm。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 芽管,芽管顶端再串生次生内生孢子,可连续产生 2~3 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形成内生厚 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 大小为 10.3~18.9μm×6.7~10.3μm。大量产生于 病薯皮下,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经一段时 间休眠后才可萌发。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子囊壳 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直径为 105~140μm;颈 部极长,称壳喙,长度为 350~800μm。子囊梨形或 卵圆形,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壁薄,成熟后自溶, 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壳内,潮湿时,子囊壳吸水产生 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5.6~7.9μm×3.4~5.6μm。见图 4-1。子囊孢子形成后不经 休眠即可萌发,在病害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9~36℃,适温为 25~30℃。3 种孢子的形成对温度要 求不同,分生孢子在较低的温度下(10℃,30d)形成,厚垣孢子在较高的温度下(15℃;8d) 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求更高的温度(15℃,15d;20℃,4.5d)。病菌的致死温度为 51~53℃。 生长的 pH 范围为 3.7~9.2,最适 pH6.6。3 种孢子在薯汁、薯苗茎汁、1%蔗糖溶液中或薯块 伤口处很易萌发,但在水中萌发率很低。 甘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易产生有性态。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似但有高度寄生 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牵牛花、绿豆、红豆、四 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植物。 病害循环 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 7~9cm 深 处的土壤内,病菌能存活 2 年以上。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 组织的土壤和肥料。病菌附着于种薯表面或潜伏在种薯皮层组织内,育苗时,在病部产生大 量孢子,传播并侵染附近的种薯和秧苗,发病轻则减少拔苗茬数,重则造成烂炕。带病薯苗 图 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 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 子囊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