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插秧后,污染土壤导致大田发病,重病苗在短期内死亡,轻病苗生根后,在近土表的蔓上病 斑易形成愈伤组织,病情有所缓解。大田土壤带菌传病率较低,病菌一般是由薯蔓蔓延到新 结薯块上,形成病薯。鼠害、地下害虫、收获和运输过程中人的操作、农机具、种薯接触有 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入窖前,如果已造成大量创伤,入窖后温湿度适宜病菌侵入,可造 成大量潜伏侵染,春季出窖病薯率明显增加。贮藏期一般只有一次侵染。黑斑病菌寄生性不 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 要途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他自然裂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 要靠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畜、昆虫、田 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发病条件 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其抗病性与皮层薄厚、薯块质地、含 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特性有关。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 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目前,尚未发现甘薯对黑斑病免疫的品种。任何甘薯品种被病 菌侵入后,都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植物保卫素,如甘薯酮( Ipomeamarone)、茛菪素 ( Scopoletin)、氯原酸 Chlorogenic acid)、异氯原酸( Isochlorogenic acid)、香豆素( Coumarin)等 酚类化合物,其产生量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感病品种的产生速度和产生量不能阻止病菌 的扩展和发病,因而病重。植株不同部位感病差异明显。秧苗地下部的白色部分组织幼嫩 易于病原菌侵入,因此,较地上部的绿色部位感病。 温度影响着寄主木栓层的形成和植物保卫素的产生,从而影响寄主的抗病性,在 20~38℃范围内,温度越高,寄主抗病性越强 温度和湿度:黑斑病的发病温度与病菌的发育温度一致,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 最适温度为25℃,低于8℃或高于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于发 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 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多雨年份,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地 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发病轻 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 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菌乘机侵入, 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 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得到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 此必须作到: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②留种地要选3 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及贮藏窖插秧后,污染土壤导致大田发病,重病苗在短期内死亡,轻病苗生根后,在近土表的蔓上病 斑易形成愈伤组织,病情有所缓解。大田土壤带菌传病率较低,病菌一般是由薯蔓蔓延到新 结薯块上,形成病薯。鼠害、地下害虫、收获和运输过程中人的操作、农机具、种薯接触有 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入窖前,如果已造成大量创伤,入窖后温湿度适宜病菌侵入,可造 成大量潜伏侵染,春季出窖病薯率明显增加。贮藏期一般只有一次侵染。黑斑病菌寄生性不 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 要途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他自然裂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 要靠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畜、昆虫、田 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发病条件 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其抗病性与皮层薄厚、薯块质地、含 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特性有关。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 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目前,尚未发现甘薯对黑斑病免疫的品种。任何甘薯品种被病 菌侵入后,都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植物保卫素,如甘薯酮(Ipomeamarone) 、莨菪素 (Scopoletin)、氯原酸(Chlorogenic acid)、异氯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香豆素(Coumarin)等 酚类化合物,其产生量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感病品种的产生速度和产生量不能阻止病菌 的扩展和发病,因而病重。植株不同部位感病差异明显。秧苗地下部的白色部分组织幼嫩, 易于病原菌侵入,因此,较地上部的绿色部位感病。 温度影响着寄主木栓层的形成和植物保卫素的产生,从而影响寄主的抗病性,在 20~38℃范围内,温度越高,寄主抗病性越强。 温度和湿度:黑斑病的发病温度与病菌的发育温度一致,土温在 15~30℃之间均能发病, 最适温度为 25℃,低于 8℃或高于 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于发 病,最适发病温度为 23~27℃,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在 14%~60%时,病害随湿度 的增高而加重,超过 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多雨年份,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地 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发病轻。 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 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菌乘机侵入, 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 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得到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 此必须作到: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②留种地要选 3 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及贮藏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