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以象征“地”的《坤》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经》,以象征“天”的《乾》 为首卦。 因此,《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应混称。 《易传》则是在《周易》诞生几百年之后的人阐解《周易》的十篇文章,其中的 些阐解文字还未必符合《周易》原意,所以不能归入《周易》,更不能称为《易 前年央视青歌赛上有一道问答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 部古代经典?答案:《易经》。其实,这一“标准答案”是不标准的。因为这 句话出自《易传》。《易传》体现了《周易》对后世的影响。而《周易》在诞生 之前,已经有《连山》、《归藏》的存在。在《连山》之前,则是“数字卦”的 时代,那是一个直接将占筮所得到的六个数字依次从下往上排列的“数字组 后来,先人按奇、偶原则用阴、阳两爻替代数字,占筮的结果便成了由阴、阳爻 画构成的“卦”,也便相继诞生了连山、归藏、周易这三部易经。这三部易经 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治国大纲,同时也是上古三代先人决疑解难、预测未来 的工具书。说连山、归藏是占筮之书,符合历史。说周易是占筮之书,则未必尽 然。因为周易这部古经经历了一个由具有占筮功能之书到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功能而居于儒家“五经之首”位置的历史过程。 《周易》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精心 编撰的又一部易经,他的主要工作是重新拟定六十四卦卦名,重新选编六十四卦 卦辞及三百八十四爻爻辞,并根据各卦内容重新排列六十四卦次序。周王朝建立 之后,《周易》便是一部最具权威性的书;凡遇重大事情,都要由专职筮(史) 官运筹占卦,然后根据筮规选择相应的卦象及卦爻辞类推事情的吉凶祸福。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周易》的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通过占筮而直接 援引卦象与卦爻辞作为类比依据,进行决疑解难。 《左传》、《国语》中保存下来的22个筮例,向我们展示了《周易》由 占筮书向思维工具书转变的趋势。22个筮例中,最早的记录发生在公元前672年, 最晚的记录发生在公元前486年。其间,公元前600年之前的筮例有10次,其中 占筮9次、未经占筮而直接援引爻辞1次:公元前600年之后的筮例有12次,其 中占筮7次,未经占筮而直接援引卦象或爻辞5次。不举行筮仪而直接援引卦象 或卦爻辞进行推理论证、决疑解难,说明《周易》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性逐渐淡 化,《周易》智慧及其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晚年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萌生对《周易》的阅读兴 趣,以致“韦编三绝”。反复硏读《周易》之后,孔子感叹道:“假我数年,五 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孔子曾自称“五十知天命”,但是五十岁以后的 十多年时间里还是难免有“大过”,这才有后悔《周易》学晚之叹。孔子读《周 易》,不是占筮,而是参悟卦象及卦爻辞蕴含的“义理”:《易传》大致表达了 孔子学易之后的体悟。 孔子注重《周易》义理发掘的研究风气,影响了整个学术界。战国末期以象征“地”的《坤》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经》,以象征“天”的《乾》 为首卦。 因此,《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应混称。 《易传》则是在《周易》诞生几百年之后的人阐解《周易》的十篇文章,其中的 一些阐解文字还未必符合《周易》原意,所以不能归入《周易》,更不能称为《易 经》。 前年央视青歌赛上有一道问答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 一部古代经典?答案:《易经》。其实,这一“标准答案”是不标准的。因为这 句话出自《易传》。《易传》体现了《周易》对后世的影响。而《周易》在诞生 之前,已经有《连山》、《归藏》的存在。在《连山》之前,则是“数字卦”的 时代,那是一个直接将占筮所得到的六个数字依次从下往上排列的“数字组”。 后来,先人按奇、偶原则用阴、阳两爻替代数字,占筮的结果便成了由阴、阳爻 画构成的“卦”,也便相继诞生了连山、归藏、周易这三部易经。这三部易经, 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治国大纲,同时也是上古三代先人决疑解难、预测未来 的工具书。说连山、归藏是占筮之书,符合历史。说周易是占筮之书,则未必尽 然。因为周易这部古经经历了一个由具有占筮功能之书到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功能而居于儒家“五经之首”位置的历史过程。 《周易》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精心 编撰的又一部易经,他的主要工作是重新拟定六十四卦卦名,重新选编六十四卦 卦辞及三百八十四爻爻辞,并根据各卦内容重新排列六十四卦次序。周王朝建立 之后,《周易》便是一部最具权威性的书;凡遇重大事情,都要由专职筮(史) 官运筹占卦,然后根据筮规选择相应的卦象及卦爻辞类推事情的吉凶祸福。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周易》的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通过占筮而直接 援引卦象与卦爻辞作为类比依据,进行决疑解难。 《左传》、《国语》中保存下来的 22 个筮例,向我们展示了《周易》由 占筮书向思维工具书转变的趋势。22 个筮例中,最早的记录发生在公元前 672 年, 最晚的记录发生在公元前 486 年。其间,公元前 600 年之前的筮例有 10 次,其中 占筮 9 次、未经占筮而直接援引爻辞 1 次;公元前 600 年之后的筮例有 12 次,其 中占筮 7 次,未经占筮而直接援引卦象或爻辞 5 次。不举行筮仪而直接援引卦象 或卦爻辞进行推理论证、决疑解难,说明《周易》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性逐渐淡 化,《周易》智慧及其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晚年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萌生对《周易》的阅读兴 趣,以致“韦编三绝”。反复研读《周易》之后,孔子感叹道:“假我数年,五 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孔子曾自称“五十知天命”,但是五十岁以后的 十多年时间里还是难免有“大过”,这才有后悔《周易》学晚之叹。孔子读《周 易》,不是占筮,而是参悟卦象及卦爻辞蕴含的“义理”;《易传》大致表达了 孔子学易之后的体悟。 孔子注重《周易》义理发掘的研究风气,影响了整个学术界。战国末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