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经济和国际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主权国家就不完全是 应资本主义这个生产方式的要求而产生的了。新的主权国家既 然诞生,自然强调它们在国际社会的非从属地位,因此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状态”似乎更加剧了。但历史地看,这和欧洲民族国家 摆脱中世纪封建统治不久彼此间便发生冲突乃至战争是一样的 道理。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有过所谓“百年和平”的“黄金时代”, 为均势论者津津乐道,其原因恐怕不在梅特涅等人纵横捭阖的 外交手段,而在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熟壮大,即可以在世界其他 地区瓜分殖民地。 华尔兹教授此书出版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最长的不过四 十多年历史,亚非万隆会议也不过四年,比起早就参加这个“无 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着实年轻得多,更谈不上 成熟。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第三世界各国 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一个国家的国内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的改 造,自然不可能消除战争,但应该承认,这种变化有利于使战争 不再成为不可避免。 这样看来,华尔兹再三强调的“第三个基本概念”虽对研究 国际关系提供了很有启迪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但对“第二个基 本概念”即国家结构的承上启下作用,却有所忽视。西方有些学 者,包括哈佛的斯坦莱·霍夫曼,批评华尔兹只谈“体系层次”,不 问国内结构对体系的影响,主要是想指出华尔兹的方法只能说 明体系的宏观变化,说明不了国际政治的现实过程。然而他们没 有或很少指出,国际社会这个“无政府状态”是否一成不变,如果 有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变化,这个变化如何体现。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倪世雄、林至敏和王建伟三位同志把 华尔兹教授的名作《人、国家与战争》译成中文,介绍给读者,虽 说译本问世稍稍迟了些,但它毕竟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本 ·V·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