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JT164-2004 和地下水质量空间变化 212监测重点为供水目的的含水层。 2.13监控地下水重点污染区及可能产生污染的地区,监视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及动态变 化,以反映所在区域地下水的污染特征 2.14能反映地下水补给源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2.1.5监控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漏斗区、地面沉降以及本区域的特殊水文地质问题。 2.1.6考虑工业建设项目、矿山开发、水利工程、石油开发及农业活动等对地下水的影响。 217监测点网布设密度的原则为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城区密,农村稀;地下水污染严重 地区密,非污染区稀。尽可能以最少的监测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 218考虑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实际采样的可行性、方便性,尽可能从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以 及泉水中选择布设监测点。 2.19监测点网不要轻易变动,尽量保持单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22监测点网布设要求 22.1在布设监测点网前,应收集当地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包括: 22.1.1地质图、剖面图、现有水井的有关参数(井位、钻井日期、井深、成井方法、含水层位 置、抽水试验数据、钻探单位、使用价值、水质资料等)。 2.2.1.2作为当地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江、河、湖、海的地理分布及其水文特征(水位、水深、流 速、流量),水利工程设施,地表水的利用情况及其水质状况。 2213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方向,地下水质类型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2.1.4对泉水出露位置,了解泉的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和利用情况 2.2.1.5区域规划与发展、城镇与工业区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化肥农药施用情况,水 污染源及污水排放特征。 222国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一般不少于每一百平方千米0.1眼井,每个县至少应有1-2眼井, 平原(含盆地)地区一般为每一百平方千米0.2眼井,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适当加密,沙漠 区、山丘区、岩溶山区等可根据需要,选择典型代表区布设监测点。省控、市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 可根据2.1和223的要求自定。 223在下列地区应布设监测点(监测井) 223.1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 2232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 2233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 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23监测点(监测井)设置方法 23.1背景值监测井的布设 为了解地下水体未受人为影响条件下的水质状况,需在研究区域的非污染地段设置地下水背景值 监测井(对照井)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污染区外围地下水水流上方垂直水流方 向,设置一个或数个背景值监测井。背景值监测井应尽量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 区、农灌区及交通要道 232污染控制监测井的布设 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是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的首要考虑因素。各地可根据 当地地下水流向、污染源分布状况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布设污染控制 监测井,监测重点是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2.3.2.1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以条带状污染扩散,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