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部分死之思考 生有时,死有时 孔子的学生季路有一次向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教有关“死是怎么回事”的问 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搞不清楚,怎么知道死的道 理呢?”)也许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当致力于“生”,完成其应负责任,而不 必关切那冥冥不可测的“死”。也许这位“老夫子”对死的问题真的一无所知, 所以只好诡辩,答非所问 然而,不回答死的问题,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盈、生龙活虎的人,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成了一具 僵硬冰冷、沉默无声的尸体。这现象难道不能令人思考、不能逼人思考么? 婴儿呱呱坠地,那哭声既是生之庆贺,又是死之抗议。有谁不是一生下来就 面向坟墓而奔呢?每一个人虽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里,用各自的方法驾 驶,驰骋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无例外,人人都将至终赴向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死亡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亿个生命消逝了。根据有关方面评估,全世界每年 死亡人数在五千万至五千五百万之间。德国《图片报》97年11月1日报道: 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147137人撒手尘寰。(每天出生364321人)。也就是说, 滴答一秒钟,就平均有1.7人向世界说“再见”! 对于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在人身边的事,人却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目光佯作 转注或干脆不予承认,要么就像那位孔夫子那样对自身的底细处于蒙懂状态。人 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呢?连自己的生死大端都糊里糊涂。被人 逼急了,只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明显是一种对问题的 敷衍,实际上不也是对生命的敷衍么?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位丹麦 王子却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的,在《圣经》 真理里面,生与死是相连的。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一个人 如何面对死,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死与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这 是因为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圣经·希伯来书》9:27,《腓立 比书》1:21) 因为“死”和“死后”的存在,“生”才显得格外的重要和严肃。同样,因 为“生”的踏踏实实,“死”也就显得坦坦然然了。所以,孔子的话,存在一个 反问: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得承认,“生”已经包涵了大多太复杂的问题,通 常,许多人不大会急于把“死”拉到眼前作一番思考。平民百姓么,油盐酱醋已 够烦了;至于权势豪门,勾心斗角都来不及;也许只有哲人,才会在生与死之间 去殚精竭虑。 但是,当死亡的敲门声越来越响,就没有人敢对它漠然置之。就是蠢夫、村 妇也得认真得像“哲学家”一样地去想一想生与死的问题。尽管显得有些迟了。 当然,也有人突然去世,突然得死者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但这却对周围的生者 以巨大的震惊,逼使他们对于随时可能碰上的“死”在内心里引起诚惶诚恐。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人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稍 纵即逝的过隙白驹,人不仅应当懂得如何面对生,也当把握怎样面对死。只有见 彻“死”字内涵的人生,方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人生3 第一部分 死之思考 生有时,死有时 孔子的学生季路有一次向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教有关“死是怎么回事”的问 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搞不清楚,怎么知道死的道 理呢?”)也许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当致力于“生”,完成其应负责任,而不 必关切那冥冥不可测的“死”。也许这位“老夫子”对死的问题真的一无所知, 所以只好诡辩,答非所问。 然而,不回答死的问题,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盈、生龙活虎的人,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成了一具 僵硬冰冷、沉默无声的尸体。这现象难道不能令人思考、不能逼人思考么? 婴儿呱呱坠地,那哭声既是生之庆贺,又是死之抗议。有谁不是一生下来就 面向坟墓而奔呢?每一个人虽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里,用各自的方法驾 驶,驰骋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无例外,人人都将至终赴向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死亡。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 800 亿个生命消逝了。根据有关方面评估,全世界每年 死亡人数在五千万至五千五百万之间。德国《图片报》97 年 11 月 1 日报道: 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 147137 人撒手尘寰。(每天出生 364321 人)。也就是说, 滴答一秒钟,就平均有 1.7 人向世界说“再见”! 对于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在人身边的事,人却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目光佯作 转注或干脆不予承认,要么就像那位孔夫子那样对自身的底细处于蒙懂状态。人 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呢?连自己的生死大端都糊里糊涂。被人 逼急了,只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明显是一种对问题的 敷衍,实际上不也是对生命的敷衍么?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位丹麦 王子却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的,在《圣经》 真理里面,生与死是相连的。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一个人 如何面对死,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死与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这 是因为: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圣经·希伯来书》9:27,《腓立 比书》1:21) 因为“死”和“死后”的存在,“生”才显得格外的重要和严肃。同样,因 为“生”的踏踏实实,“死”也就显得坦坦然然了。所以,孔子的话,存在一个 反问: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得承认,“生”已经包涵了大多太复杂的问题,通 常,许多人不大会急于把“死”拉到眼前作一番思考。平民百姓么,油盐酱醋已 够烦了;至于权势豪门,勾心斗角都来不及;也许只有哲人,才会在生与死之间 去殚精竭虑。 但是,当死亡的敲门声越来越响,就没有人敢对它漠然置之。就是蠢夫、村 妇也得认真得像“哲学家”一样地去想一想生与死的问题。尽管显得有些迟了。 当然,也有人突然去世,突然得死者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但这却对周围的生者 以巨大的震惊,逼使他们对于随时可能碰上的“死”在内心里引起诚惶诚恐。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人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稍 纵即逝的过隙白驹,人不仅应当懂得如何面对生,也当把握怎样面对死。只有见 彻“死”字内涵的人生,方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人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