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放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书。 提到死,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 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 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 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 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 对它。有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 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 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 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 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 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 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 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 传统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 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 字在古代起始于“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 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 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 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 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 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 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但必须指出,要理性 地对待死亡,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信仰(信念)作积垫 基督教传讲的信息概括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是非常独特的。首 先,耶稣基督是信仰的核心,他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等构成了信仰的纲 要,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特点乃是根据于一个人,一个有独特身份与工作的人 这就与“一般宗教”把教义定位于一套理论学说有所不同。耶稣不是教主,我们 值得去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曾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就告诉我们,对基督的信仰并不等同于 在观念上认同某些教导,而是必须与基督在生命上相联属,与他建立个人的爱的 关系,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 第二,所谓十字架是指耶稣死的意义,十字架本来为一种刑具,但它却成为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标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同样也是很独特的。根本 原因在于基督的复活。基督教从早期的使徒开始,所传讲的内容核心,正是基督 的钉死、埋葬、复活(见林前15:3-4)。复活是如此重要,以致使徒保罗曾 宣称:“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
1 序 言 放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书。 提到死,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 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 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 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 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 对它。有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 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 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 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 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 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 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 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 传统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 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 一字在古代起始于 “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 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 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 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 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 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 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但必须指出,要理性 地对待死亡,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信仰(信念)作积垫。 基督教传讲的信息概括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是非常独特的。首 先,耶稣基督是信仰的核心,他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等构成了信仰的纲 要,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特点乃是根据于一个人,一个有独特身份与工作的人, 这就与“一般宗教”把教义定位于一套理论学说有所不同。耶稣不是教主,我们 值得去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曾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就告诉我们,对基督的信仰并不等同于 在观念上认同某些教导,而是必须与基督在生命上相联属,与他建立个人的爱的 关系,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 第二,所谓十字架是指耶稣死的意义,十字架本来为一种刑具,但它却成为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标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同样也是很独特的。根本 原因在于基督的复活。基督教从早期的使徒开始,所传讲的内容核心,正是基督 的钉死、埋葬、复活(见林前 15:3-4)。复活是如此重要,以致使徒保罗曾 宣称:“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
15:14)。基督徒能面对死亡的勇气正是在此。这种确认的铁一般的事实,才使 基督十二使徒们除了犹大(因自杀)和约翰(因照顾马利亚)之外,个个都为宣 讲福音而视死如归,为福音捐躯,初期那种胆小懦弱、食生怕死的形象烟消云散 个至今仍在的空的坟墓说明了一切。这一历史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人思索吗? 这本《跨越死亡》从思考死亡问题开始,对基督教有关信仰内容作了开门见 山的介绍。在第一部分“死亡思考”中,作者以他丰富的知识考察了古今中外历 史名人对死亡的思索,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生动的故事寓言。在后半部分“生之 追寻”中,作者把视角定位于如何着眼今生,把握今世,完整的基督信仰并非 使人消极遁世,而是勇于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积极开拓进取,让人生按造物主 的旨意而活,活得更丰富、更精彩。作者提醒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全书并不 冗长,前后共20篇,许多段落令人感到像在读文笔隽永优美的哲理散文,引人 入胜。 作者计文(笔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牧师。一直来勤于思考动笔,常有文字 发表。求主籍着他的灵便用本书,让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祝福,让我们与复活在天 的主耶稣一同跨越死亡,迎接生机盎然的新生命的黎明的到来
2 15:14)。基督徒能面对死亡的勇气正是在此。这种确认的铁一般的事实,才使 基督十二使徒们除了犹大(因自杀)和约翰(因照顾马利亚)之外,个个都为宣 讲福音而视死如归,为福音捐躯,初期那种胆小懦弱、食生怕死的形象烟消云散。 一个至今仍在的空的坟墓说明了一切。这一历史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人思索吗? 这本《跨越死亡》从思考死亡问题开始,对基督教有关信仰内容作了开门见 山的介绍。在第一部分“死亡思考”中,作者以他丰富的知识考察了古今中外历 史名人对死亡的思索,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生动的故事寓言。在后半部分“生之 追寻” 中,作者把视角定位于如何着眼今生,把握今世,完整的基督信仰并非 使人消极遁世,而是勇于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积极开拓进取,让人生按造物主 的旨意而活,活得更丰富、更精彩。作者提醒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全书并不 冗长,前后共 20 篇,许多段落令人感到像在读文笔隽永优美的哲理散文,引人 入胜。 作者计文(笔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牧师。一直来勤于思考动笔,常有文字 发表。求主籍着他的灵便用本书,让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祝福,让我们与复活在天 的主耶稣一同跨越死亡,迎接生机盎然的新生命的黎明的到来
第一部分死之思考 生有时,死有时 孔子的学生季路有一次向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教有关“死是怎么回事”的问 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搞不清楚,怎么知道死的道 理呢?”)也许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当致力于“生”,完成其应负责任,而不 必关切那冥冥不可测的“死”。也许这位“老夫子”对死的问题真的一无所知, 所以只好诡辩,答非所问 然而,不回答死的问题,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盈、生龙活虎的人,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成了一具 僵硬冰冷、沉默无声的尸体。这现象难道不能令人思考、不能逼人思考么? 婴儿呱呱坠地,那哭声既是生之庆贺,又是死之抗议。有谁不是一生下来就 面向坟墓而奔呢?每一个人虽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里,用各自的方法驾 驶,驰骋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无例外,人人都将至终赴向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死亡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亿个生命消逝了。根据有关方面评估,全世界每年 死亡人数在五千万至五千五百万之间。德国《图片报》97年11月1日报道: 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147137人撒手尘寰。(每天出生364321人)。也就是说, 滴答一秒钟,就平均有1.7人向世界说“再见”! 对于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在人身边的事,人却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目光佯作 转注或干脆不予承认,要么就像那位孔夫子那样对自身的底细处于蒙懂状态。人 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呢?连自己的生死大端都糊里糊涂。被人 逼急了,只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明显是一种对问题的 敷衍,实际上不也是对生命的敷衍么?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位丹麦 王子却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的,在《圣经》 真理里面,生与死是相连的。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一个人 如何面对死,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死与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这 是因为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圣经·希伯来书》9:27,《腓立 比书》1:21) 因为“死”和“死后”的存在,“生”才显得格外的重要和严肃。同样,因 为“生”的踏踏实实,“死”也就显得坦坦然然了。所以,孔子的话,存在一个 反问: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得承认,“生”已经包涵了大多太复杂的问题,通 常,许多人不大会急于把“死”拉到眼前作一番思考。平民百姓么,油盐酱醋已 够烦了;至于权势豪门,勾心斗角都来不及;也许只有哲人,才会在生与死之间 去殚精竭虑。 但是,当死亡的敲门声越来越响,就没有人敢对它漠然置之。就是蠢夫、村 妇也得认真得像“哲学家”一样地去想一想生与死的问题。尽管显得有些迟了。 当然,也有人突然去世,突然得死者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但这却对周围的生者 以巨大的震惊,逼使他们对于随时可能碰上的“死”在内心里引起诚惶诚恐。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人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稍 纵即逝的过隙白驹,人不仅应当懂得如何面对生,也当把握怎样面对死。只有见 彻“死”字内涵的人生,方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人生
3 第一部分 死之思考 生有时,死有时 孔子的学生季路有一次向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教有关“死是怎么回事”的问 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搞不清楚,怎么知道死的道 理呢?”)也许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当致力于“生”,完成其应负责任,而不 必关切那冥冥不可测的“死”。也许这位“老夫子”对死的问题真的一无所知, 所以只好诡辩,答非所问。 然而,不回答死的问题,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盈、生龙活虎的人,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成了一具 僵硬冰冷、沉默无声的尸体。这现象难道不能令人思考、不能逼人思考么? 婴儿呱呱坠地,那哭声既是生之庆贺,又是死之抗议。有谁不是一生下来就 面向坟墓而奔呢?每一个人虽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里,用各自的方法驾 驶,驰骋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无例外,人人都将至终赴向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死亡。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 800 亿个生命消逝了。根据有关方面评估,全世界每年 死亡人数在五千万至五千五百万之间。德国《图片报》97 年 11 月 1 日报道: 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 147137 人撒手尘寰。(每天出生 364321 人)。也就是说, 滴答一秒钟,就平均有 1.7 人向世界说“再见”! 对于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在人身边的事,人却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目光佯作 转注或干脆不予承认,要么就像那位孔夫子那样对自身的底细处于蒙懂状态。人 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呢?连自己的生死大端都糊里糊涂。被人 逼急了,只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明显是一种对问题的 敷衍,实际上不也是对生命的敷衍么?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位丹麦 王子却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的,在《圣经》 真理里面,生与死是相连的。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一个人 如何面对死,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死与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这 是因为: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圣经·希伯来书》9:27,《腓立 比书》1:21) 因为“死”和“死后”的存在,“生”才显得格外的重要和严肃。同样,因 为“生”的踏踏实实,“死”也就显得坦坦然然了。所以,孔子的话,存在一个 反问: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得承认,“生”已经包涵了大多太复杂的问题,通 常,许多人不大会急于把“死”拉到眼前作一番思考。平民百姓么,油盐酱醋已 够烦了;至于权势豪门,勾心斗角都来不及;也许只有哲人,才会在生与死之间 去殚精竭虑。 但是,当死亡的敲门声越来越响,就没有人敢对它漠然置之。就是蠢夫、村 妇也得认真得像“哲学家”一样地去想一想生与死的问题。尽管显得有些迟了。 当然,也有人突然去世,突然得死者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但这却对周围的生者 以巨大的震惊,逼使他们对于随时可能碰上的“死”在内心里引起诚惶诚恐。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人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稍 纵即逝的过隙白驹,人不仅应当懂得如何面对生,也当把握怎样面对死。只有见 彻“死”字内涵的人生,方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人生
苏罗兹的安东尼主教在他的《死亡》一文中写道:“对死亡的彻悟,给人生 以深沉度与紧迫感,也会给人生带来生命的活力,并使之炙热如斯,整个人生是 在任何一刹那的最后一幕。” 然而,要真正从对死闻之色变到临死处之泰然,从企图违避死亡到满有盼望 地跨越死亡,如果不与那生命的主宰耶稣基督相遇是不可能的 哲学家巴斯噶(帕斯卡尔)这样说:“没有耶稣基督,我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也不认识神和我自己。有了耶稣,我便能认识一切。” 认识死亡,认识耶稣,才能跨越死亡!得胜死亡! 曾经有这样一个心理猜谜游戏:有人问:“路上碰到一堵高墙,你怎么办?” (指无论右左上下,目力所及,全是墙)有人不了解此问题底蕴,便考虑出各样 的行动方案:试图越墙而过,或用脑袋碰穿墙壁。提问者看尽他们的窘相后,才 郑重宣布:这问题暗含一种测试,看人对死亡的态度如何。那高墙乃象征死亡。 死亡常如朋友伴随我们左右,或同桌共餐,或隔墙而眠;人们多数视其为 位放肆无礼的不速之客。由于人深感到它:“位高职尊”,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接 纳忍受。只有少数人(哲学家、科学家)试图对它下逐客令,但最终均是徒劳无 益。大多数人对这无可避免的死亡听天由命,不想去硬撞高墙,而掉转方向回到 顺从死亡的传统队伍里。人面对这死亡的高墙,难道就显得如此无可奈何,没有 希望么? 是的,在人是不能的,但在神却能!“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 你的毒钩在哪里?…感谢神!使我们籍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他 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籍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 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圣经·哥林多前书》15:55-58;《圣经·希 伯来书》2:14-15)这些来自神所启示的《圣经》里的信息,对每一个凡 有气息、却又“离死不过一步”的人无疑是个喜讯。这喜讯不但能驱除人心灵中 对死亡的茫然与恐惧,而且因此可能爆发出生生不息的积极强大的人生动源。因 为有基督真理的引导,人可以向死而生、以死促生。不再彷惶、不再叹息! 被那“为人人尝了死味”之主的大爱激励,我十分乐意将自己领受的这份喜 悦与人分享,在这本充满稚气的小书里,读者会发现笔者的善意和热心大大超过 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在这里要表达这个深奥主题的,仅是一些幼稚的思想和 支拙秃的笔。但假若圣灵能膏抹这些文字,相信这将会在读者中发生使人生命 改变的奇迹!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增加! 我祈祷着,也期待着!
4 苏罗兹的安东尼主教在他的《死亡》一文中写道:“对死亡的彻悟,给人生 以深沉度与紧迫感,也会给人生带来生命的活力,并使之炙热如斯,整个人生是 在任何一刹那的最后一幕。” 然而,要真正从对死闻之色变到临死处之泰然,从企图违避死亡到满有盼望 地跨越死亡,如果不与那生命的主宰耶稣基督相遇是不可能的。 哲学家巴斯噶(帕斯卡尔)这样说:“没有耶稣基督,我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也不认识神和我自己。有了耶稣,我便能认识一切。” 认识死亡,认识耶稣,才能跨越死亡!得胜死亡! 曾经有这样一个心理猜谜游戏:有人问:“路上碰到一堵高墙,你怎么办?” (指无论右左上下,目力所及,全是墙)有人不了解此问题底蕴,便考虑出各样 的行动方案:试图越墙而过,或用脑袋碰穿墙壁。提问者看尽他们的窘相后,才 郑重宣布:这问题暗含一种测试,看人对死亡的态度如何。那高墙乃象征死亡。 死亡常如朋友伴随我们左右,或同桌共餐,或隔墙而眠;人们多数视其为一 位放肆无礼的不速之客。由于人深感到它:“位高职尊”,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接 纳忍受。只有少数人(哲学家、科学家)试图对它下逐客令,但最终均是徒劳无 益。大多数人对这无可避免的死亡听天由命,不想去硬撞高墙,而掉转方向回到 顺从死亡的传统队伍里。人面对这死亡的高墙,难道就显得如此无可奈何,没有 希望么? 是的,在人是不能的,但在神却能!“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 你的毒钩在哪里?„„ 感谢神!使我们籍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他 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籍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 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圣经·哥林多前书》15:55—58;《圣经·希 伯来书》2:14—15) 这些来自神所启示的《圣经》里的信息,对每一个凡 有气息、却又“离死不过一步”的人无疑是个喜讯。这喜讯不但能驱除人心灵中 对死亡的茫然与恐惧,而且因此可能爆发出生生不息的积极强大的人生动源。因 为有基督真理的引导,人可以向死而生、以死促生。不再彷惶、不再叹息! 被那“为人人尝了死味”之主的大爱激励,我十分乐意将自己领受的这份喜 悦与人分享,在这本充满稚气的小书里,读者会发现笔者的善意和热心大大超过 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在这里要表达这个深奥主题的,仅是一些幼稚的思想和 一支拙秃的笔。但假若圣灵能膏抹这些文字,相信这将会在读者中发生使人生命 改变的奇迹!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增加! 我祈祷着,也期待着!
人人都有一死 (来9:27) 小时候,在上学路上,经过一个坟场。只见有一块石碑上刻写着这样二个 句子 “今朝吾躯归故土 明日君体也相同” 幼年时只是惯性地每一次读这副并不那么工正的挽联,熟视无睹,并不知道 它所要揭示的乃是人生的一个基本规律。若用《圣经》的话来表达则是: “人人都有一死”。(《圣经·希伯来书》9:27) 如果说人的未来有一件事可以百分之百地准确预言,那也只有是“人人都有 死 早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是真的。 某城县官老爷老年得贵子,大喜。众人异口同声前去祝贺。一个说:“老爷, 你这孩子长得眉目清秀,将来必中状元!”又一个说:“老爷,你这儿子肥头大 耳,天生富贵相啊!日后不是大官爷也必是大财主!”附近有一个穷阿三,走过 来也凑热闹,对县老爷说:“这孩子确实是一个宝贝。可是,他将来也一定会死 的!”一语既出,众人怒目,县老爷更是气得目瞪口呆 穷阿三确实也太不分场合说话了。然而,仔细一想,谁的话更准确些呢?谁 能保证这孩子将来“必中状元”或“必发大财”呢?可是,又有谁能保证这孩子 将来一定不死呢? “星月之光长存,人间盛衰变迁”。(《古城之月》) 一个人在无限巨大的宇宙的一个点上只能存在一次。人生犹如在一个落日余 辉的晴朗下午沿着河划船。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随着动植物界的行列 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花 开花谢,更换无常。 在《教义八讲》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其顿的菲力蒲皇帝分配他的 一个仆人每天一项固定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晨无论皇帝在干什么,他都得站在皇 帝面前,认真诚恳地高喊:“菲力薄!记住,你一定会死的!” 也许这仅是个寓言,但从中可见皇帝的良苦用心可嘉!人在富贵荣华中容易 沉迷,“死亡”是对活着之人的警钟。这个寓言故事事实上是准对着每一个人而 说的。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有耳的都当听一听! 古龙在他的《楚留香传奇·画眉鸟》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最伟大的人也会变得平凡”。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宋·欧阳修 《唐华阳颂》) 文坛巨星莎士比亚曾作诗道 “那时,烈日严冬已逝,人们畏惧全消。 世务完毕,工价已得。 金童玉女和衣衫褴褛的清道夫同归尘土, 权杖、学问和健美的体格一同归于尘土,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也要一同归于尘土
5 人人都有一死 (来 9:27) 小时候,在上学路上,经过一个坟场。只见有一块石碑上刻写着这样二个 句子: “今朝吾躯归故土 明日君体也相同”。 幼年时只是惯性地每一次读这副并不那么工正的挽联,熟视无睹,并不知道 它所要揭示的乃是人生的一个基本规律。若用《圣经》的话来表达则是: “人人都有一死”。(《圣经·希伯来书》9:27) 如果说人的未来有一件事可以百分之百地准确预言,那也只有是“人人都有 一死”。 早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是真的。 某城县官老爷老年得贵子,大喜。众人异口同声前去祝贺。一个说:“老爷, 你这孩子长得眉目清秀,将来必中状元!”又一个说:“老爷,你这儿子肥头大 耳,天生富贵相啊!日后不是大官爷也必是大财主!”附近有一个穷阿三,走过 来也凑热闹,对县老爷说:“这孩子确实是一个宝贝。可是,他将来也一定会死 的!”一语既出,众人怒目,县老爷更是气得目瞪口呆 穷阿三确实也太不分场合说话了。然而,仔细一想,谁的话更准确些呢?谁 能保证这孩子将来“必中状元”或“必发大财”呢?可是,又有谁能保证这孩子 将来一定不死呢? “星月之光长存,人间盛衰变迁”。(《古城之月》) 一个人在无限巨大的宇宙的一个点上只能存在一次。人生犹如在一个落日余 辉的晴朗下午沿着河划船。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随着动植物界的行列 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花 开花谢,更换无常。 在《教义八讲》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其顿的菲力蒲皇帝分配他的 一个仆人每天一项固定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晨无论皇帝在干什么,他都得站在皇 帝面前,认真诚恳地高喊:“菲力薄!记住,你一定会死的!” 也许这仅是个寓言,但从中可见皇帝的良苦用心可嘉!人在富贵荣华中容易 沉迷,“死亡”是对活着之人的警钟。这个寓言故事事实上是准对着每一个人而 说的。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有耳的都当听一听! 古龙在他的《楚留香传奇·画眉鸟》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最伟大的人也会变得平凡”。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宋·欧阳修 《唐华阳颂》) 文坛巨星莎士比亚曾作诗道: “那时,烈日严冬已逝,人们畏惧全消。 世务完毕,工价已得。 金童玉女和衣衫褴褛的清道夫同归尘土, 权杖、学问和健美的体格一同归于尘土,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也要一同归于尘土
世界上有太多的事因为环境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不同,而使人的遭遇不同。 而面对死亡,没有人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使他与“死亡”的关系得以改善得与众 不同。 “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 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圣经·传道书》2: 163:19) 在已故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的家里,存放着一只停止摆动的钟。钟面上指针 指的时刻就是总统死的那一刻。前去吊念参观的人,看到这只钟,心里好像被什 么刺了一下似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时钟后面还有那只人的“心钟”。当心跳停止 时,时钟也就应该停了。因为人生命的终止,就是他时间的终止。对于每一个人 而言,不论你曾经是那么叱咤风云,墙上时钟指针所指向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 而且必然有一个时刻是你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刻 死是“世人必走的路”(《圣经·列王记上》2:2) 美国纽约曾有一位所谓的“玄学大师”,名叫克弗尔。他主持“美国玄学学 院”,专门传授“长生不老”的玄学。门生约有五千。然而,这位声称自己永远 不死的大师,享年五十九岁就撒手尘世,不能不说是个讽刺。 “太阳纵然还很美丽,但最后都总要西沉——不管他愿不愿意”。(海涅《诗 歌集》)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典籍中,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传说多而又多,而且 都十分精彩纷呈,美妙得引人入胜。直到今日,中国许多儿童的精神食粮中还不 乏神仙的身影,不乏成仙的说教,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然而,不管你文学小 说如何喧闹折腾,严肃的史书告诉人们:长生只是一种企望、一种梦想、一种潜 意识的自然向往,甚至只是一种本能的追求。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尤其是 帝王贵族、高官名士,生活优裕、乘龙驭凤,春风得意,当然企盼“幸福生活万 年长”,巴不得这自由享乐的生存环境像今日电视里的画面永远“定格” 为求长生,秦始皇几次亲赴蓬莱,并挥兵于海上射姣求仙。结果,仙不得见, 转而大兴土木,修造陵墓 为求长生,汉武帝召见方士,礼遇有加,并习练长生之术,却仍然无法不死。 为求长生,唐太宗坚持服丹,不仅自己中毒身亡,五十三岁就告别人间。唐 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个个也都步了他的后尘 有养生之道,无长生之方”。 看来,这句俗语是在一个又一个死亡事实的面前所得出的一个并不情愿的归 纳! 还有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 楚王到处求仙访道,欲求不死之药。某日,有人来楚宫献“不死之药”。不 巧迎面遇到一个王宫卫队的射手。射手问:“这是什么?”答:“不死之药”。 射手想,既然是不死之药,吃则永远不死,就一把夺过来把药给吞下了。楚王自 然怒不可遏,下令斩杀射手。射手有些辨白本领,就说:“皇上,这人说那药 是不死之药,我刚下肚,你就要杀我,说明这是‘死药’,因而这人分明是在欺 骗国王。要是今日杀了我这无罪亡人,无异让天下人皆知,国王宁愿听凭别人欺 骗… 毫无疑问,死是无法改变的结局。死寓于生,生趋于死。日复一日,年复 年地活着,也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近死亡
6 世界上有太多的事因为环境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不同,而使人的遭遇不同。 而面对死亡,没有人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使他与“死亡”的关系得以改善得与众 不同。 “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 “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圣经·传道书》2: 16 3:19) 在已故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的家里,存放着一只停止摆动的钟。钟面上指针 指的时刻就是总统死的那一刻。前去吊念参观的人,看到这只钟,心里好像被什 么刺了一下似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时钟后面还有那只人的“心钟”。当心跳停止 时,时钟也就应该停了。因为人生命的终止,就是他时间的终止。对于每一个人 而言,不论你曾经是那么叱咤风云,墙上时钟指针所指向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 而且必然有一个时刻是你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刻。 死是“世人必走的路”(《圣经·列王记上》2:2) 美国纽约曾有一位所谓的“玄学大师”,名叫克弗尔。他主持“美国玄学学 院”,专门传授“长生不老”的玄学。门生约有五千。然而,这位声称自己永远 不死的大师,享年五十九岁就撒手尘世,不能不说是个讽刺。 “太阳纵然还很美丽,但最后都总要西沉——不管他愿不愿意”。(海涅《诗 歌集》)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典籍中,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传说多而又多,而且 都十分精彩纷呈,美妙得引人入胜。直到今日,中国许多儿童的精神食粮中还不 乏神仙的身影,不乏成仙的说教,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然而,不管你文学小 说如何喧闹折腾,严肃的史书告诉人们:长生只是一种企望、一种梦想、一种潜 意识的自然向往,甚至只是一种本能的追求。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尤其是 帝王贵族、高官名士,生活优裕、乘龙驭凤,春风得意,当然企盼“幸福生活万 年长”,巴不得这自由享乐的生存环境像今日电视里的画面永远“定格”。 为求长生,秦始皇几次亲赴蓬莱,并挥兵于海上射姣求仙。结果,仙不得见, 转而大兴土木,修造陵墓。 为求长生,汉武帝召见方士,礼遇有加,并习练长生之术,却仍然无法不死。 为求长生,唐太宗坚持服丹,不仅自己中毒身亡,五十三岁就告别人间。唐 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个个也都步了他的后尘。 “有养生之道,无长生之方”。 看来,这句俗语是在一个又一个死亡事实的面前所得出的一个并不情愿的归 纳! 还有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 楚王到处求仙访道,欲求不死之药。某日,有人来楚宫献“不死之药”。不 巧迎面遇到一个王宫卫队的射手。射手问:“这是什么?”答:“不死之药”。 射手想,既然是不死之药,吃则永远不死,就一把夺过来把药给吞下了。楚王自 然怒不可遏,下令斩杀射手。射手有些辨白本领,就说:“皇上,这人说那药 是不死之药,我刚下肚,你就要杀我,说明这是‘死药’,因而这人分明是在欺 骗国王。要是今日杀了我这无罪亡人,无异让天下人皆知,国王宁愿听凭别人欺 骗„„” 毫无疑问,死是无法改变的结局。死寓于生,生趋于死。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地活着,也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近死亡
“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晃动着一个小黑点,待看清楚时,才知道那原来是自 己的一个坟墓”。(一一契柯夫) 死亡的脚步以铁的法则向前迈进,任何人最多只能延缓死亡或叫那个“小黑 点”放慢走近自己的脚步。却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它前来与你“握手”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战争 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圣经·传道书》8:8) 在生命与死亡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能逃避这战火的漫延,无人能免 疫这死亡的毒素。这曾经使多少英雄好汉感到悲哀。 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比较睿智。尽管这位好汉武功盖世 但面对死亡的驾临,他显得百愁莫展,无可奈何。临终前,金国使者献明珠求降, 然而成吉思汗叹道:“纵使明珠千颗,又怎能让我多活一口呢?” 日头出来,回头落下,一代复一代,吹去多少雪月风花,卷走多少风云人物 有谁能保证自己是永不被尘封湮灭的那一个 人人都想追求长寿。然而,长寿的动物,口碑倒并不见好。民谚所谓千年的 王八、一百年的老刺猬,便有着对老态之萎缩、枯朽的嘲讽。其实,不知有没有 人注意,这个长寿的“寿”字里面有一个“寸”字?寿该希望是长的,为什么要 在里面藏有一个明显具有“短”意的“寸”字?这不就在告诉热衷于追求长寿 之人们一个并不中听的信息么? 在某博物馆里,看见一个数百年前的沙钟,是用瓶子制成的。瓶的上部装满 了细沙,中部是一个很细小的颈口,细沙由口慢慢漏下,按其速度计时。细沙漏 下时,由中心部分开始,周围靠瓶的沙不见变动。但是当中心的沙漏完时,四周 的沙便突然塌下——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人生也正是这样:突然来到 尽头,一切都就完了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弗闻”。 仰望茫茫无垠之宇宙穹苍,回想人类个体的渺小和短暂。不得不使伟大的诗 人屈原发出如此悲怆和孤寂的感喟! 随着人类文明进展,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食物渐渐充足,疾病得到控 制。从而使非自然死亡率大大降底,寿命渐渐延长。于是,又有人萌发奇想:随 着文明进展,人类是否可以把寿命增长到几百岁,乃至最终与死亡告别? 无论从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结论,完全否定了这种人的奢望。科学的昌 明和医疗技术的先进不可能超越人寿命的极限。 按旧约《圣经》的记载,旧约人物约伯他很早就提出了人类生命是由造物主 所限定的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你那里,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 过。”(《圣经·约伯记》14:5) 对一些特别的人,似乎上帝用特殊的方法为他们设计安排了一定的寿数。又 用神权保守他们活到那个日子,直到息劳谢世!但无论何人,总归也有“日子满 足”、“时候到了”的时限。以下是《圣经》对一些重要人物逝世的描述 “以撒年纪老迈,日子满足,气绝而死”。(《圣经·创世记》35:29) 大卫“年纪老迈,日子满足,享受丰富、尊荣,就死了”。(《圣经·列 代志上》29:28) “约伯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以圣经·约伯记》42:17) 我“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圣经·约翰福音》13:1)
7 “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晃动着一个小黑点,待看清楚时,才知道那原来是自 己的一个坟墓”。(--契柯夫) 死亡的脚步以铁的法则向前迈进,任何人最多只能延缓死亡或叫那个“小黑 点”放慢走近自己的脚步。却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它前来与你“握手”。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战争, 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圣经·传道书》8: 8) 在生命与死亡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能逃避这战火的漫延,无人能免 疫这死亡的毒素。这曾经使多少英雄好汉感到悲哀。 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比较睿智。尽管这位好汉武功盖世, 但面对死亡的驾临,他显得百愁莫展,无可奈何。临终前,金国使者献明珠求降, 然而成吉思汗叹道:“纵使明珠千颗,又怎能让我多活一口呢?” 日头出来,回头落下,一代复一代,吹去多少雪月风花,卷走多少风云人物? 有谁能保证自己是永不被尘封湮灭的那一个? 人人都想追求长寿。然而,长寿的动物,口碑倒并不见好。民谚所谓千年的 王八、一百年的老刺猬,便有着对老态之萎缩、枯朽的嘲讽。其实,不知有没有 人注意,这个长寿的“寿”字里面有一个“寸”字?寿该希望是长的,为什么要 在里面藏有一个明显具有“短”意的“寸”字?这不就在告诉热衷于追求长寿 之人们一个并不中听的信息么? 在某博物馆里,看见一个数百年前的沙钟,是用瓶子制成的。瓶的上部装满 了细沙,中部是一个很细小的颈口,细沙由口慢慢漏下,按其速度计时。细沙漏 下时,由中心部分开始,周围靠瓶的沙不见变动。但是当中心的沙漏完时,四周 的沙便突然塌下——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人生也正是这样:突然来到 尽头,一切都就完了。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弗闻”。 仰望茫茫无垠之宇宙穹苍,回想人类个体的渺小和短暂。不得不使伟大的诗 人屈原发出如此悲怆和孤寂的感喟! 随着人类文明进展,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食物渐渐充足,疾病得到控 制。从而使非自然死亡率大大降底,寿命渐渐延长。于是,又有人萌发奇想:随 着文明进展,人类是否可以把寿命增长到几百岁,乃至最终与死亡告别? 无论从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结论,完全否定了这种人的奢望。科学的昌 明和医疗技术的先进不可能超越人寿命的极限。 按旧约《圣经》的记载,旧约人物约伯他很早就提出了人类生命是由造物主 所限定的: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你那里,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 过。”(《圣经·约伯记》14:5) 对一些特别的人,似乎上帝用特殊的方法为他们设计安排了一定的寿数。又 用神权保守他们活到那个日子,直到息劳谢世!但无论何人,总归也有“日子满 足”、“时候到了”的时限。以下是《圣经》对一些重要人物逝世的描述: “以撒年纪老迈,日子满足,气绝而死”。(《圣经·创世记》35:29) 大卫“年纪老迈,日子满足,享受丰富、尊荣,就死了”。( 《圣经·列 代志上》29:28) “约伯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以圣经·约伯记》42:17) 我“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圣经·约翰福音》13:1)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圣经·提摩大后书》4:7) 基督教真理承认人的生命由神掌握,但也不否认人类客观的卫生条件、主观 的养生之道及个人的体育锻炼对人体质的影响。然而,人对自身寿命的争取和努 力其果效显得多么的软弱!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 现代人什么都逃避得了,就是死亡无法逃过。” 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圣经·传道书》7:2) 一位十分挚爱生命的朋友,健康偏偏很差。最后他只好听从医生劝告,换换 环境,选地为良。于是外出旅行,便于选择合宜之地定居。他来到一个山明水秀 的乡村,就问当地居民:“这里人的死亡率如何?” 哦,这个么,还不是跟别处一样 到底怎么样呢”?这位朋友有些心急了 每个人都得死一次!”那居民十分坦然地说。 人无论去那儿,无论去干什么。他忠实的伙伴—一死亡,都会永远跟着 阿索尔·富加德) 人无论如何富有,不能用钱向神买赎生命,要人长生不死需付出的代价极重, 世上无人有能力办到,企妄长生的人,还是早些罢休吧 “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 赎价给神。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 (《圣经·诗篇》49:6-9) 传说有人曾与“死亡”订过协议,说他愿意到时随死亡而去。但讲定死亡必 须预先有所通知 后来,某日那人突然离世而去。他不服,对死亡说:“你怎么可以违约? 声不吭就把我带走了呢”? 死亡道:“谁说我没捎信给你?你去照照镜子,看看你的头发,本来乌黑发 亮的秀发如今怎么变得稀疏而发白?还有你的牙,还像过去一样洁白整齐么?你 的腿还像过去一样灵活么?……” “好了!我懂了。原来这就是信号啊,我怎么一点不注意呢?”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诚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 (《圣经·传道书》12:13)
8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圣经·提摩大后书》4:7) 基督教真理承认人的生命由神掌握,但也不否认人类客观的卫生条件、主观 的养生之道及个人的体育锻炼对人体质的影响。然而,人对自身寿命的争取和努 力其果效显得多么的软弱!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 ‘现代人什么都逃避得了,就是死亡无法逃过。” “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圣经·传道书》7:2) 一位十分挚爱生命的朋友,健康偏偏很差。最后他只好听从医生劝告,换换 环境,选地为良。于是外出旅行,便于选择合宜之地定居。他来到一个山明水秀 的乡村,就问当地居民:“这里人的死亡率如何?” “哦,这个么,还不是跟别处一样”。 “到底怎么样呢”?这位朋友有些心急了。 “每个人都得死一次!”那居民十分坦然地说。 “人无论去那儿,无论去干什么。他忠实的伙伴——死亡,都会永远跟着 他”。(一阿索尔·富加德) 人无论如何富有,不能用钱向神买赎生命,要人长生不死需付出的代价极重, 世上无人有能力办到,企妄长生的人,还是早些罢休吧! “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 赎价给神。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 (《圣经·诗篇》49:6-9) 传说有人曾与“死亡”订过协议,说他愿意到时随死亡而去。但讲定死亡必 须预先有所通知。 后来,某日那人突然离世而去。他不服,对死亡说:“你怎么可以违约?一 声不吭就把我带走了呢”? 死亡道:“谁说我没捎信给你?你去照照镜子,看看你的头发,本来乌黑发 亮的秀发如今怎么变得稀疏而发白?还有你的牙,还像过去一样洁白整齐么?你 的腿还像过去一样灵活么?„„” “好了!我懂了。原来这就是信号啊,我怎么一点不注意呢?”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诚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 分„„”(《圣经·传道书》12:13)
死后且有审判 (来9:27)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这两句话,写在同一节经文里。但是 有不少人无可奈何地承认第一句,却硬着颈项否定第二句:“死后且有……” 死后也有什么呢?不是说,“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么?不是说,“人死 如灯灭,死后一切都完结”吗?不是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么?怎么还有“死 后……”人“死后”不就是没有了么? 对于那些生前无恶不作的人来说,死后最好没有什么,因为他们生前最讨厌 那句别人不知骂过他们多少遍的话:“你死后会有报应的!”要是真的死后还有 什么审判之类,那岂不大被嘲笑了?多没面子! 对于一般的大众来说;听说要受“审判”,总也感到是什么烦的事。难道生 前的劳苦愁烦还折腾得不够?不是说是“安息”了么?怎么又来一个审判?真 没完! 其实,人死后有审判,并不是上苍故意与人为难,也非他原本决定要做的事, 乃是因为人类的违逆和不洁行为所引发。受造者的弯曲使得创造者不得不显明他 的公义与审判。不但是在当代或在历史中有审判,更显明人类历史结束之后永远 的审判。而后者的审判是最根本的。中国人不是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么? 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圣经·传 道书》12:14) “案卷展开了……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 判。”(《圣经·启示录》20:12) 案卷一词的原义是指有许多页数并且一边被封钉的书。世上每一个人的一生 都个别地被记载在天上的书卷上。神在天上使用特别的书卷记录了人一生中的 言一行。当有的人自作聪明认为他作的事“神不知,鬼不觉”时,却不知已是“天 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人平时讲过的“闲话”“悄悄话”,到审判之日,也 必一一供布于众: “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 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圣经·马太福音》12:36-37 也许有人以为这太夸张了吧!人一生这么多的话何以记下来?将来又如何供 出来?其实,如今科技发达了,录音、录像带已经快要淘汰,被先进的激光光盘 以及更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取而代之。据说,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只要用一个计算 机软盘就可把里面所有书的内容尽收其中。人的能力尚且如此高明,而况神呢? 《圣经》中多次表明,神是“审判之主”! 有审判众人的神……”《圣经·希伯来书》12:23 “…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圣经·创世纪》18:25) “……愿审判人的耶和华…··判断是非”。(《圣经·士师记》11:27) “……审判世界的主啊,求你挺身而立”。(《圣经·诗篇》94:2) 他审判的原则是: 神必照真理审判”。(《圣经·罗马书》2:2) 按各人行为审判”。(《圣经·彼得前书》1:17) 尽管《圣经》强调,他审判是根据个人的行为,但不必把这“行为”二字的 意义局限于人外表,就如那些常人能觉察到的行动。事实上他不仅要顾到人的行 为,还要监察人内心深处的心思意念。 “神籍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圣经·罗马书》2:16)
9 死后且有审判 (来 9:27)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这两句话,写在同一节经文里。但是, 有不少人无可奈何地承认第一句,却硬着颈项否定第二句:“死后且有„„” 死后也有什么呢?不是说,“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么?不是说,“人死 如灯灭,死后一切都完结”吗?不是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么?怎么还有“死 后„„”人“死后”不就是没有了么? 对于那些生前无恶不作的人来说,死后最好没有什么,因为他们生前最讨厌 那句别人不知骂过他们多少遍的话:“你死后会有报应的!”要是真的死后还有 什么审判之类,那岂不大被嘲笑了?多没面子! 对于一般的大众来说;听说要受“审判”,总也感到是什么烦的事。难道生 前的劳苦愁烦还折腾得不够?不是说是“安息”了么?怎么又来一个审判?真 没完! 其实,人死后有审判,并不是上苍故意与人为难,也非他原本决定要做的事, 乃是因为人类的违逆和不洁行为所引发。受造者的弯曲使得创造者不得不显明他 的公义与审判。不但是在当代或在历史中有审判,更显明人类历史结束之后永远 的审判。而后者的审判是最根本的。中国人不是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么? “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圣经·传 道书》12:14) “案卷展开了„„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 判。”(《圣经·启示录》20:12) 案卷一词的原义是指有许多页数并且一边被封钉的书。世上每一个人的一生 都个别地被记载在天上的书卷上。神在天上使用特别的书卷记录了人一生中的一 言一行。当有的人自作聪明认为他作的事“神不知,鬼不觉”时,却不知已是“天 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人平时讲过的“闲话”“悄悄话”,到审判之日,也 必—一供布于众: “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 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圣经·马太福音》12:36 一 37) 也许有人以为这太夸张了吧!人一生这么多的话何以记下来?将来又如何供 出来?其实,如今科技发达了,录音、录像带已经快要淘汰,被先进的激光光盘 以及更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取而代之。据说,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只要用一个计算 机软盘就可把里面所有书的内容尽收其中。人的能力尚且如此高明,而况神呢? 《圣经》中多次表明,神是“审判之主”! “„„有审判众人的神„„”《圣经·希伯来书》12:23) “„„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圣经·创世纪》18:25) “„„愿审判人的耶和华„··判断是非”。(《圣经·士师记》11:27) “„„审判世界的主啊,求你挺身而立”。(《圣经·诗篇》94:2) 他审判的原则是: “神必照真理审判”。(《圣经·罗马书》2:2) “按各人行为审判”。(《圣经·彼得前书》1:17) 尽管《圣经》强调,他审判是根据个人的行为,但不必把这“行为”二字的 意义局限于人外表,就如那些常人能觉察到的行动。事实上他不仅要顾到人的行 为,还要监察人内心深处的心思意念。 “神籍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圣经·罗马书》2:16)
“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圣经·哥林多 前书》4:5) 神对人类行为的记载,不只外在可见的行为,还包括内在思念、意图及最深 处的动机。作为将来审判的依据。 在人的历史和传记中,有不少事的记录是并不真确的,有的过分描写,有的 是歪曲事实,有的隐避不记。但神案卷的记录则绝对“保真”!丝毫不爽。也许 在人前,对有些事人可以隐庇或躲闪;但人在神面前,却是无法保密或回避: “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圣经·希 伯来书》4:13下) 人间的法庭审判人需要证人、证据,可当人在无所不知的神面前受审判时, 用不着人来见证什么,也无法请高明的“律师”来为你辩护或推托罪责。《圣经》 “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为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其实,即使神那里没有“案卷”,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也有一部隐密的案卷 它记录了人一生中大小事情。有美丽、快乐、光荣、可爱、令人回味的一页,也 有羞耻、污秽、犯罪、欺诈、令人呕心的一页。作家惠蒂尔在他的《写在一位女 士的纪念册上》的话说: “人一生是一本记事本,写满了好事或坏事,真理与谬误。有福的天使翻阅 我们度过的岁月,(如果上帝允许的话)。他们带着微笑阅读我们的好事,然而, 他们也用泪珠使那些坏事模糊”。 多么生动形象又逼真的描写。事实上不仅天使在阅读时有欢笑或眼泪。这记 录一生的案卷就是叫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自己翻阅,恐怕也不会那么无动于衷。 当揭开那美丽的一篇,必然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并且愿意向身边的人张扬。 可是,当翻到那丑恶的一页时,必定心慌意乱,想方设法竭力地遮掩它。生怕他 人会发现。因为这里面所记录的事,可能连你的爱人都未曾听说过,却实事求是, 清清楚楚地印在这部隐密的案卷中。它不是纸的,也不是布的,既不像录音带, 也不像CD片。这案卷写进在你的生命中。人离世时,属物质的东西都将过去废 坏,唯有这案卷带至神的宝座前,人必须面对这无可逃脱的审判。 “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圣经·罗马书》14:12) 人的判断常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种、社会地位、外表相貌、财富、学 历等等,但神的审判不受任何事物影响或左右: 耶和华不象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圣经·撒母耳 记上》)16:7) “神不偏待人。”(《圣经·罗马书》2:11) 很有趣味的是,这“偏待”一词,照钦定本圣经的字面意思是:“面子”。 社会上很多人办什么事都希望他人给予“面子”,可是,到了审判大日,在神宝 座前,谁也休想神给他予以特别的“优惠’与“面子”,除非他生前就能因信基 督而得蒙神思典的庇护!但即便如此,信徒也必须接受基督台前的审判。然而这 是最先审判的一群,不是为被定罪,而是为得赏赐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圣经·彼得前书》4:17-18) 信他(基督)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 (《圣 经·约翰福音》3:18)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 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圣经·约翰福音》5:24)
10 “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圣经·哥林多 前书》4:5) 神对人类行为的记载,不只外在可见的行为,还包括内在思念、意图及最深 处的动机。作为将来审判的依据。 在人的历史和传记中,有不少事的记录是并不真确的,有的过分描写,有的 是歪曲事实,有的隐避不记。但神案卷的记录则绝对“保真”!丝毫不爽。也许 在人前,对有些事人可以隐庇或躲闪;但人在神面前,却是无法保密或回避: “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圣经·希 伯来书》4: 13 下) 人间的法庭审判人需要证人、证据,可当人在无所不知的神面前受审判时, 用不着人来见证什么,也无法请高明的“律师”来为你辩护或推托罪责。《圣经》 说: “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为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其实,即使神那里没有“案卷”,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也有一部隐密的案卷。 它记录了人一生中大小事情。有美丽、快乐、光荣、可爱、令人回味的一页,也 有羞耻、污秽、犯罪、欺诈、令人呕心的一页。作家惠蒂尔在他的《写在一位女 士的纪念册上》的话说: “人一生是一本记事本,写满了好事或坏事,真理与谬误。有福的天使翻阅 我们度过的岁月,(如果上帝允许的话)。他们带着微笑阅读我们的好事,然而, 他们也用泪珠使那些坏事模糊”。 多么生动形象又逼真的描写。事实上不仅天使在阅读时有欢笑或眼泪。这记 录一生的案卷就是叫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自己翻阅,恐怕也不会那么无动于衷。 当揭开那美丽的一篇,必然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并且愿意向身边的人张扬。 可是,当翻到那丑恶的一页时,必定心慌意乱,想方设法竭力地遮掩它。生怕他 人会发现。因为这里面所记录的事,可能连你的爱人都未曾听说过,却实事求是, 清清楚楚地印在这部隐密的案卷中。它不是纸的,也不是布的,既不像录音带, 也不像 CD 片。这案卷写进在你的生命中。人离世时,属物质的东西都将过去废 坏,唯有这案卷带至神的宝座前,人必须面对这无可逃脱的审判。 “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圣经·罗马书》14:12) 人的判断常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种、社会地位、外表相貌、财富、学 历等等,但神的审判不受任何事物影响或左右: “耶和华不象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圣经·撒母耳 记上》)16:7) “神不偏待人。”(《圣经·罗马书》2:11) 很有趣味的是,这“偏待”一词,照钦定本圣经的字面意思是:“面子”。 社会上很多人办什么事都希望他人给予“面子”,可是,到了审判大日,在神宝 座前,谁也休想神给他予以特别的“优惠’与“面子”,除非他生前就能因信基 督而得蒙神思典的庇护!但即便如此,信徒也必须接受基督台前的审判。然而这 是最先审判的一群,不是为被定罪,而是为得赏赐。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圣经·彼得前书》4:17—18) “信他(基督)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 ”(《圣 经·约翰福音》3:18)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 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圣经·约翰福音》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