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死亡看法 死亡是自然现象 是生命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人们有时会认为死亡是一种对造恶者的惩罚,或者是 种失败或错误,然而上述的认知皆不正确。死亡是生命中自 然的一部分,日出日落,四季递转,花开花谢,人类及其他 生物出世,在生存一段时间之后,迈向死亡 佛陀发现并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无常的真理 即万事万物皆会改变及过去。无常有两种形态:粗略及微细 之分。粗略的无常指的是所有存在的一切,这包括人类及其 他的生物,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及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以上的 一切皆无法永恒地存在,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消失。如佛陀所
1 !" !"#$ !"#$% !"#$%&'()* !"#$%&'()*+,-./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积必有尽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亏 有高必有低 而且 我们的存在犹如秋天的云朵一般虚幻不实 观照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的变换, 人的一生就好比天空中的闪电,匆匆掠过 也像山涧流水冲泻而下,稍纵即逝。 微细的无常指的是生命及非生命物体中无时无刻的转 变。佛陀说万物从此刻到下一刻都不会保持原状,是处在 种持续变化的状态。这种观点在现代物理学中得到印证,如 葛瑞·如可夫( Gary Zukaⅵ于《物理之舞》中指出:“每个次 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 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 形体短暂岀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 体。”( Zukav,1980.p.197) 生死两相安
!" 2 ! ! ! ! ! ! !"#$%& '()*+,-./ !"!#$ !"#$%&' !"#$%&'() ! !"#$%&'( !" !"# $%&'(%&)*+!,!- . !"#$%&'(%)*+,-./0 ! !"#$%& !"#$%&'()*+,- (Gary Zukav) !"# ! !"# !"#$%&'(#$)*+ ! !"#$%&'() !"# !"#$ !"#$%&'() !"#$% !"# EZukav, 1980, p.197)
佛陀以非常善巧的方式教授其弟子琪莎·高达米(Kisa Gotam)有关死亡是不可避免之事。琪莎是一位已婚妇女,有 个非常心爱的儿子。当孩子大约1岁时,却病死了。琪莎无 法接受孩子的离世而陷入深沉的悲痛,她抱着尸首四处寻求 可以让孩子起死回生之人。最终,她遇到了佛陀,请求佛陀 的帮助。佛陀答应并要求她带回四或五个芥子,但是它们必 须是来自从没有人去世的家庭 琪莎寻遍村庄的每一户人家,虽然大家都愿意给她一些 芥子,然而却无法找到任何一户人家是从没经历过亲人死亡 的情况。渐渐地她开始明白毎一个人都会死,因此,她回到 佛陀的身边,将儿子的尸体埋葬后便成为佛弟子。在佛陀的 引导下,她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从轮回中彻底地解脱出来。 人们可能害怕接受或思惟死亡,认为如此会令他们变得 病态或破坏其生活的乐趣。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真实 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否定死亡让我们感到焦虑,接受死亡则 带来平静。同时,也帮助我们认清生命中的重要事物:例如 关爱及善待他人,做个诚实及不自私的人。因此,我们会将 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而避免做会令自己在死 亡时感到恐惧及后悔之事
3 !" !"#$%&'()*+,-. (Kisa Gotami) !"#$%&'() !"#$%&' !"#$%&' !" 1 !" !"#$%&'()*#+,- !"#$%& !"#$%&'() !"#$ ! ! !"#$%&'()*+,-. !" !"#$%&'()*+ !"#$%&'()* !"#$%&'( !"#$%&'()*+,-./01)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受井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涅槃经》( Great Nirvana Sutra)中佛陀说 在所有耕种的季节中 秋天的耕种是最理想的。 在所有的脚印中, 大象的脚印是最大的 在所有的认知中 记得死亡与无常是最至高无上的 对于佛教徒而言觉知并记得死亡是极度重要的,其原因 有 了知到生命的短暂无常,我们会更愿意善用自己的 时间,从事正面及有意义的善行,并避免造下恶行。因此我 们将死而无憾,并能在未来生中有美好的转世。 谨记死亡能促使我们为死亡做准备。其实,有几种方 式(例如,祈祷、静坐、调伏心性等)都能协助我们克服恐惧 执着及在临终时所产生的干扰,焦虑等负面情绪。为死亡做准 备将会让我们在死亡时拥有清明、平静及正面的心灵状态 4 生死两相安
!" 4 !"#$%&'()*+,-& (Great Nirvana Sutra) ! !"#$%&' !"#$%& ' !"#$% !"#$ % !"#$% !"#$%&'(#)*+ !"#$%&'()*+,-./012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些濒临死亡者的经历可以证实了解死亡对人们是有 益的。濒临死亡的经验是当事人看起来似乎已经死了,例如 在手术台上或车祸中,他们仿佛已经死去但是却又突然活过 来,并讲述自己的经历。如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 也许其中一项最令人吃惊的发现是它(濒临死亡 的经验)能转换经历者的生命。研究者记录了过后令人 吃惊的改变:接受死亡并对它的恐惧减低;加强帮助他 人的心态;加深对于爱的重要性的观念;对于物质享受 的追求欲望降低;对于灵界及生命的灵性意义产生信 念;当然,对于死后的世界有更开放的态度。” 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 而是进入另一世的门槛 我们每一个人皆由肉体与心识所组成,肉体包含了皮 肤、骨骼、内脏等部分;心识则包含了我们的想法,观念及 情感等。心识是一种持续不断转变的经历,当我们死亡时,我 们的心识将与肉体分离而进入另一个新的生命形态。能够接
5 !" !"#$%&'()*+,-.#$/0123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
受并领会这种观点对于克服死亡的恐惧及减少对生活中事物 的执着是很有帮助的。藏传佛教建议大家思惟此世犹如旅人 于旅馆中借宿一两霄,他可以享受这个旅馆的设备及房间 但却不会过度的执着于它,因为他不会认为这个地方是属于 自己的,他会随时上路。 我们下一世的生命形态及经历将受我们这一世的生活方 式所决定。有利于众生及正面的道德行为将会有美好的转世 及快乐的经历,然而负面及伤害性的行为将会有不幸的转世 及痛苦的遭遇 另一个影响我们下一个转世的关键因素是:我们临终时 的心灵状态。我们应该立下目标,于临终时保持正面及平静 的心态,以确保自己有好的来世。死亡的时候心中充满愤怒 执着或其他负面的情绪,在未来生中将会有不幸的际遇。这 也就是为什么为死亡做好准备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为了确 保临终时保持正念,我们必须现在开始学习如何保持自己的 心灵免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同时让自己尽可能习惯于保持正 面的心灵状态 生死两相安
!" 6 !"#$%&'()*+,-./01&23456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死自在是有可能的亭 凡夫众生在生死流转之间,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内 心一再陷入不满及困境之中。我们会陷入如此的局面是因为 我们当下的心灵状态充满了无明,这主要是受贪、嗔、痴三 毒的影响,我们在三毒的影响下所造作的行为会留下印记 (业)。 佛陀曾经也和我们一样受到轮回的束缚,但是他寻找到 解脱之道,并证得圆满的果位。他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而成 佛,而是为了一切的有情众生,因为他觉知一切的生命都有 成佛的潜质——这称为“佛性”,就是我们心中最真实纯净的 佛陀以最圆满及纯净的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他耐心教 导我们,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并获得证 悟。这就是他的教诲,也是佛法的一切。佛法教导我们如何 从无明及业力中解脱出来,这是生、死及轮回中各种问题的 根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证得无上究竟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0+1 !"#$% !"#$% !"#$% !"#$%&'() ! !"#$%&' !"#$%&'()*+,-./+0123
的果位。在我们修持佛法以求证得无上究竟果位的过程中 牢记死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能量来源。 现在,让我们看看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的一些方法 生死两相安
!" 8 ! !"#$%&'()*+,-./0123 !"#$%&'()*+,-. !!"#$%&'()*%+,-./
如何为死亡做准备 生与死的四个功课 克莉斯汀·尤雅可( Christine Longaker)是美国人,她协 助临终者已超过20年。她制订了四个功课以帮助我们为死亡 做准备,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及有意义。这四个功课 是 、了解并转换痛苦 基本上,这表示我们要全然接受生命中的各种问题、困 难及痛苦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进而学习如何去处理 它。如果我们能学习应付生命中所遭遇到较小的痛苦经历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死亡所带来的更大痛苦时,就能够处理得 比较好
9 !" !"#$% !"#$% ! (Christine Longaker) !" !"#$ 20 !"#$%&'()*+,- ! !"#$%&'()*+,-. !" !"#$ ! !"#$%&'()*+,-./0 !"#$%&'()*+,-. !"#$%& !"#$%&'()*+,-./012345 !"#$%&'()*+,-./01 !"# !
我们可以问自己:当我的身心出了问题时,我会如何反 应?我的反应是否正常及令人满意,抑或我还需要改善?是 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能让我学习更好地处理问题? 藏传佛教建议的修持法中,包括安忍、思惟业果、慈悲 及自他相换(施受法一见附录一)。 有关这些修持的解说可参考喇嘛梭巴仁波切的《转念》 (Lama Zopa Rinpoche, 1993) 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学习放下 这个功课是有关我们与他人特别是亲人及朋友所建立的 人际关系。这里的重点是我们必须学习以坦诚、慈悲及无私 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进而化解始终存在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 问题。 想一想您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未 化解的问题?您将如何开始化解这些问题? 建议:原谅观修法(见附录二)及化解问题 生死两相安
!" 10 !"#$ !"#$%&'( !" !"#$%&'()*+, !"#$%&' !"#$%&'()*+,-./012 !"#$%&'() !" !" !" ! !"#$ !"#$%&'()*+,-./0$ !" ELama Zopa Rinpoche, 1993) !"#$%&'()*+ !"#$%&'()*+",)-./0123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