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人文与社会科学相关电子书籍:《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09,文件大小:4.59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靳凤林著 中 窥视生死线 中央民族大学出一 国死亡文化研究 版社

责任编辑:金才 封面设计:秀琴工作室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矸究/靳凤林著.-北京: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2000.2 lSBN7-81056-421-8 L窥…Ⅱ.靳…·Ⅲ.死亡-文化一专题研究-中国ⅣC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76636号 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1 国际互联网网址htp: sculp,com,cn 电子邮件Emal):npm@ public.bt.atca 电话:6847281568932751传真:68932447 印刷者;北京牛山世兴印刷厂 发行者:新华书店 开本:850×168(毫米)1/32印张:10字数:252千字 版次:199年12月第1版199年12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7-81056-421-8/C·56 印数:000t-4000册 定价:13.00元(平装)21.00元(精装) 版权所育翻印恋究

前言 前言 本书付摔之际,恰逢千年之交,独居斗室,掩卷立笔,唯闻窗外 劲风和鸣。回顾本书的写作缘由和自已对生死问题的思索历程, 不觉百端思绪涌上心头,跃然纸上。 吋逝如水,我对生死问題产生兴趣,并作为一项课题研究至 今,屈指数来,已近十年。其间除近四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 论》一书的写作出版及忙于其它庶务外,花费在该课题上的时间, 时断时续,五年有余。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有诸多原因。如:儿 童时代对大千世界中生死存亡现象的因惑与迷茫,对民间传说中 鬼怪灵魂问题的好奇与畏惧等。但最为直接的原因,当属 19881989年我作为一名高校膏年教师到《警世钟》杂志社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该杂志当时是河北省政法委员会主管的一份综合 性法制刊物,为了活跃版面,提高杂志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杂志社 的几位同仁经过商议,准备开办“一百个临刑犯人的自白”专栏,为 筹办该寺拦,我和其他同事一道多次参加了对临刑犯人的采访并 去法场拍摄对犯人执行死刑的情况。许多罪孽深重却正值青春年 华的犯人十几分钟前还在接受我的采访,伴随著一声枪响,转眼间 已魂归西天。这种生与死的瞬间转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 象,多次目睹此情此景,生与死的问题便时常萦绕于我的脑际。社 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我回到河北大学继续从事原来的哲学教学和 科学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生与死的关系”,自已便着手 被阅群籍,搜集经典,从此也就在该项研宪的漫漫征途上开始了艰 难的藏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9月,我完成自己的第一篇学术 论文“死亡与儒家文化”时,正值戎的女儿诞生,当时妻于嗔怪我

爵言 生的问题还没有研究好,反而去研究死,大晦气了”。但泮随着我 女儿的出生,我对死亡问颞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主持承担了 河北大学“儒家死亡思想研究”、河北省教委“邓小平的生死观及其 当代价值”等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涉及“生 死问題”的学术论文30余篇,并参与了《毛泽东研究事典》、《人学 大辞典》、《现代科技知识辞典》等著作中有关“生死观”、“安乐死” “临终关怀”、“生命伦理学”方面的辞条蝙写工作,多次出席国际 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女儿在茁壮成长,我的死亡思想研究也在逐 步加深和拓宽,真可谓“生死两依依”。 回顾十年来我对生死问题的思索历程,特别是近几年自己由 中国死亡文化研究”转入“现代西方死亡文化研究”之后,愈发感 到从“生与死”的视角出发,思考人类的文化问题,乃至各种社会问 题,无疑将会开拓出一片崭新的研究领域,并得出一系列独特的学 术见解。 第一,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须以对死的认识为前提,只有依据 对死的意义的理解,人才能相应地确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建立社会 生活的行为原则和价值系统。如果视死为更美好的生的开端,则 人生不过是不屑一顾的过渡,而生的价值也就在于追求死后的幸 福。如果以死为一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永恒終止,则人生如梦, 切皆是水中月、镜中花,万事到死都是空。如果把死看成只是肉体 活动的停止,而精神和业绩将永存,则人生就会为追求不朽的精神 与业绩而奋}。可见,对死与生的基本虑义的理解,是人生价值系 统确立的基础,而价值系统乃是特定文化的核心。 第二,生死问题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人对自然 社会和人自身的理性把握。宗教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非 理性把握。但不管二者在精神形式上有何差异,其根本功能都是 相同的,即解决人的地位和生存问题,亦即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 题,因此哲学和宗教共同关注的基本焦点都是威胁人生命的死亡

貢言 问题,是由人的死亡事实所触发的精神活动形式。苏格拉底把哲 学定义为“死亡的准各”,叔本华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 神”,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更是紧扣死亡主題。而现代宗 教心理学则认为:宗教是在人喊救命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类 对死亡命运的反抗和回应,是解除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费尔巴 哈曾断言:世上若没有死亡这回事,也就没有宗教。可见在本质 上,哲学和宗教都是人面对死亡所产生的生死智慧。 第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导源于生死观的差异。西方基督教文 化具有浓厚的彼岸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究 其原因在于,基督教信奉死后有一个生命更新的天堂,因而轻视现 实,向往超验的死后世界。而中国人则注重生死的经验事实,缺乏 对超验的美好终极归宿的构逵,因而刻意于生命的留存和现实生 活的经营。而上述特点对中西方的民俗民风和政治运作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第四,人类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 类避死求生的思想、行为和成果的总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 曾指岀:动物只能在生物本能的驱使下,被动地接受自然所給子的 生存条件,一旦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基本的食物資源不能满足动物 的生存需要,物种就可能灭亡。而人则不同,人不满足于自然的给 子,人有自我意识,能够把自已和自然界相区分。廖尔根在其《古 代社会》、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都曾不同程度她指出:自然界 是人生存的恩赐者,同时也是人生存的大敌。人的生命威胁和所 遭受的生存压力首先来自自然,所以人思想活动的产生,首先是在 自然压力下触发予逃避死亡以求生存,人的社会性,人对自然界有 组织的斗争,人对其它生产竟争者的斗争,劳动工具的发明,自然 环境的政造,乃至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机构的建立,无一不 是导源于对生死问题的基本恐索和行动而衍生的结果。因此动物 在自然压力下以本能的行为开始,以本能的行为结束,而人则从维

前言 护生命的本能出发,以生死智悊为跳扳,超越了本能和自然,创造 出充满灵性的各种文化、进入文明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死问 题具有社会本体论的意义。 工作十余年来,“读书、教书、写书”枘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主旋 律,其间虽主要神思于薄笺之间,但也曾到寒窗之外的喧闹世界去 体悟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和市场大潮的风起云涌,从中深切感受 到,当今中囚不仅正在经历着经济、政治结构的强烈震荡和变革冲 动,而且也日益表现出对新型文化价值观念的空前需要。然而,当 人们已经普遍感觉到历史脚步的滞重,意识到丈化发展的危机,并 致力于社会的改造和文化的重建时,却很少有人醒悟到生死智慧 对于文化生成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殊不知,生死智慧的再造,才是 丈化新生的精义所在。如果说西方近现代文化蔽响了中国千余年 封建社会日落西山的晚钟,使中国人从漫漫长夜的迷梦中醒来。 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愿更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加盟到生 死智慈的研究行列中来,并以此为支点,同其它文化同仁一道为托 起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轮红日而尽绵薄之力。 耕夫有秋之获,乐哉!本书付梓,亦属作者一乐事。然而,其 写作与出版多仰赖我的家人、同事及新老朋友的鼎力相助。河北 大学王俊丽女士、秦明霞女士、贺志朴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丁丈楼先生、周金才先生等,他们或指点迷失,或雅扶生机,方使该 书得以面世,在此谨向以上诸君深表谢意。 靳风林 九九九年十二月于河北大学南苑

录 目录 第一章窥视生死线的文化意义 导论 永生的渴望与终死的必然,激荡出人类命运的交响。倾最大 心智与死亡仝力相搏,是人类注定的宿命。文化,其核心之处就是 生与死的智慧,就是阴影下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对恢博 大观而又独具灵性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作现代诠释,窺视中华民 族生死智慧的规脚,进而描绘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弧线,便是本项研 究的意义所在 、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对象 ○死亡文化的涵义 ○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范围 4 二、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方法 (6 O唯物史观的方法…………………………………(6 ○心理学的方法… (7) ○社会学的方法 4B444B。省、、B1D省省D、面B (8) ○人类学的方法 ……………(10) Q考古学的方法 三、中国死亡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O拓展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 I3) ○丰富和加深对传统人生理论的理解…………(14) Q促进中西死亡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15) ○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7) 四、中国死亡文化研究的社会实战意义………………(19) ○改善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19)

2 录 ○正确解决二十一世纪与死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21) ○安乐死和临终关怀——最大的实践性课题………(23) 第二章在道德价值的开拓中超越死亡 儒家死亡文化研究……(26) 坚信天命的存在,并自觉地把个体的生命与之融合为一,使自 我的生命历程充溢着宇宙精神,突破有限,趋于无限,直至与天地 并立。在族类绵延、创业垂统、成仁成义的价值开拓之路上,矗立 起巍峨的生命丰碑,这便是儒家终极关怀之所在。 个体死亡与天地变化的关系………… ○个体死亡与“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 ……(27) ○墓地文化与犬人的相互消溶……………………(29) ○死亡的意象描写与中国文人“思与境谐的审美心态 (31) 二、个体死亡与家族存续的关系…………………………(34) ○在族类繁衍中超越死亡 (35) 个体死亡与血族复仇……………… t甲甲由·,,鲁 (37) ○宗族祭祀的文化寓意与社会功效 ……(39) 三、个体死亡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41) ○刨业垂统,死而不朽 (42) ○杀身成亻,舍生取义…… (44)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47) ○儒学在死亡问题上善恶与真假的冲突 (49) ○历代大儒的临终时刻 (5【) 第三章对生死命题的审美观照 道家死亡文化研究……(53) 彻悟生命的形成及本质构成,使人之心灵与天地周流不息的

录 大道和通为一,不悲于死,不喜于活,顺物而化。力求解脱人世欲 望的枷锁,让生命在“小因寡氏”的桃花乐园里,含哺而熙,鼓腹而 游,在绝对自由的“逍遥”中,领略生死齐一的洒脱与欢欣,这便是 道家的终极理想之所在。 个体死亡与道家的“道论”…… (54) ○“道"周行而不殆,人有生必有死…………………(55 ○生命之流的逆向潮动与生死齐一…………………(57) ○死亡,至乐之道…………(60) O老庄对死亡的审美观照……………………………(62 二、个体死亡与道家的人生观… (64) O全生避死的人生目的 (64) O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66) ○至人、神人的人格理想………………………(69) ○迎向永恒的哲人之心 ……………(72) 三、个体死亡与道家的社会观 (74) ○携时代创伤,逃回原始乐园………………(74) 仁义既出,残生损性之事不穷……… (77) ○灵与肉的冲突与外园内方的社会选择…………(79) 第四章虚幻梦境中的浅薄欢乐 道教死亡文化研究……(82) 以生命无限的执著追求为核心,建立起众多生命信仰的神仙 谱系,着力宣砖内外双修的不死决窍,激发起人类对彼岸仙界的幻 想和对人间太平的幢憬,向在死亡面前颤抖和感受到生存压力逼 迫的人类伸出一只救援和抚慰的手,在人类心灵中架起一座从有 服此岸通向无限彼岸的瑰丽金桥。 、超越死亡的人生目标…………………………(83)

4 录 ○道教不死理论的历史渊源 qpq甲甲qpB (84) ○神仙的谱系与特征…………………………………(88) ○神仙的生活乐园——洞天福地 ……(95) 二、羽化成仙的基本途径 (100) ○内修:精气神的长存之道… (100) ○外炼:符咒镜剑的奇异功能… pdp画4甲q、PDD步 (103) ○体道守一:内修外炼的核心原则 幽,,着、、4垂 106) 三、神仙学说的的社会践覆…………………………(108) ○荒谬诡谲的求仙运动…………………………(108) ○此起彼伏的太平梦幻……………………………(111) ○从人的终级关怀看道教的精神实质…… (116) 第五章从苦难哀歌到极乐涅樂 佛教死亡文化研究……(119 佛教一方面给芸芸众生展示出一幅充满苦难宸歌、痛苦呻吟 和在死亡面前绝望挣扎的可怕的人生画面,另一方面又通过其浩 繁缜密的理论及种种神话传说,帮助世人穿透生与死的屏障,摆脱 晦暗的“无明”认识,从而把澄明澹然、常乐我净的涅繁世界作为 人生的终极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从事物的反面为世人找 到了如何渡过现实人生和何以生存的依据。 、死亡与佛教的形成发展及宗旨… …………(121) ○死亡恐惧与佛教成因………………………(121) ○毁灭杀戮、鬼怪灵异与佛教的传播…(24) ○佛教的宗旨:了生死………………………(129) 二、死亡与佛教的基本理论…………………………(132) ○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 ………(133) ○物我两空与心、识念 ………(136)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09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