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被交换的商品属私人所有,并且趣味( tastes指致力于利益最大化一一译者注)固定。对这 理论加以仔细检査,可以提示我们一些社会假设的范围。它假设:这里没有阻碍信息流动和交 换协议的壁垒;大量独立的行动者完全混杂;没有消费外在性(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即,在消费中没有相互依赖性):被交换的商品是可让与的,而非内在地从属于个 人,劳力服务就是这样。 这一成就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数学中存在证明(? existence proof)的 性质。它规定,由于实用功能具有合适的属性,就会形成均衡:但它不能被直接应用于特殊的 情景去做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然而,它为这种过渡提供了一个一般的知识框架和模 型,形塑了我们构想这一过渡的方式 接着产生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是否对这一模型作一些修正就能够在社会科学而非经济学的 领域中实现这种过渡。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我使用经过修正的完美市场模型来研究这种模 型的发展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在此过程当中,我运用了这样一种策略,即假设了一种具体形式 的实用性功能,它允许借量化数据来对这个模型加以经验的使用。这一模型被应用于各种问 题:社区决策的制定,利益群体之间的资源交换,一个社会关系网中所谓的影响过程,等等。 所谓的婚姻市场是可以应用的一个领域,并且在其中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 种叫做“婚姻挤抢”(?)(“ marrage squeeze”)的人口学现象,它以这样的方式发生: 当结婚率急剧上升时,正如二战后所发生的那样,那么对于在这种上升时期或其后的稍短时期 内出生的女性人群来说,就存在一个问题。没有足够的男人供她们结婚。男人一般与比自己年 轻两岁的妇女结婚。这意味着对1946年出生的女性来说,1944年左右出生的男性将是正常的 配偶。然而,1946年出生的人群大,而1944年的人群小。因此,对妇女来说就存在一个婚姻 的挤抢现象:很大一部分将永不结婚,还有很大一部分将嫁给比自己年轻的男人,或者嫁给很 老的离过婚的男人或鳏夫。如果出生率突然下降,与此相反的某种类似情况也会发生:男人的 婚姻挤抢现象。 问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在出生率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这种挤抢情况下,我们根本不清楚 将会“发生”什么——少量的男人将会如何在过量的妇女当中分布。当出现同龄人群的规模波 动时,缺少一种按照年龄进行分类婚配(? assortative mating)的模型,这就意味着人口学家 试图发展一种所谓的两性人口模型(two- sex population model)——推动人口通过代际更替向 前发展一一的目标受到阻碍。 很清楚,婚姻可以被看成发生在一种市场之中,但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其中的每- 个行动者都只有一件商品——他自己或她自己——可以用来交换,并且交换率是受“一对 限制的支配而非等价交换的支配。关于这种配对婚姻市场的模型已经有所发展了一一例如,格 尔(Gale)和夏普里( Sharpley)的模型(1962),贝克尔( Becker)的模型(1974),桑德 尔森( Sanderson)的模型(1980),和肖恩( Cheon)的模型(1983)。关于特定配对规则的 稳定性的定理已经得到了证明(罗斯( RothI983))。于是,解决人口学家们所遇到的婚姻挤 抢问题的方法已经有所尝试,它们将会有利于发展一个两性人口模型,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有 必要建构这样一种模型,当提供在足够多的年数里——这期间有着不同的同龄群体规模一一按 照年龄相配的结婚率(age-by- age marriage rates)时,这种模型将会估计出特定年龄的男人和 女人对特定年龄的女人和男人所具有的功效(? utilities),并且婚姻经由其发生的过程之结构 也产生了。1(?)反过来,这又将会导致根据已知的出生率对结婚率进行的预测。 这是市场过程的模型为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过渡提供适当设计的例子。它实际上是通过同 时解决了一系列的个体最大化一一它们导致了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宏观层面的结果一一而做 到这一点的。用像图6.1和6.2同样的图表形式来显示,这一模型可以大致以图6.3来表4 被交换的商品属私人所有,并且趣味(tastes 指致力于利益最大化——译者注)固定。对这一 理论加以仔细检查,可以提示我们一些社会假设的范围。它假设:这里没有阻碍信息流动和交 换协议的壁垒;大量独立的行动者完全混杂;没有消费外在性(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即,在消费中没有相互依赖性);被交换的商品是可让与的,而非内在地从属于个 人,劳力服务就是这样。 这一成就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数学中存在证明(?existence proof)的 性质。它规定,由于实用功能具有合适的属性,就会形成均衡;但它不能被直接应用于特殊的 情景去做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然而,它为这种过渡提供了一个一般的知识框架和模 型,形塑了我们构想这一过渡的方式。 接着产生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是否对这一模型作一些修正就能够在社会科学而非经济学的 领域中实现这种过渡。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我使用经过修正的完美市场模型来研究这种模 型的发展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在此过程当中,我运用了这样一种策略,即假设了一种具体形式 的实用性功能,它允许借量化数据来对这个模型加以经验的使用。这一模型被应用于各种问 题:社区决策的制定,利益群体之间的资源交换,一个社会关系网中所谓的影响过程,等等。 所谓的婚姻市场是可以应用的一个领域,并且在其中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 一种叫做“婚姻挤抢”(?)(“marriage squeeze”)的人口学现象,它以这样的方式发生: 当结婚率急剧上升时,正如二战后所发生的那样,那么对于在这种上升时期或其后的稍短时期 内出生的女性人群来说,就存在一个问题。没有足够的男人供她们结婚。男人一般与比自己年 轻两岁的妇女结婚。这意味着对 1946 年出生的女性来说,1944 年左右出生的男性将是正常的 配偶。然而,1946 年出生的人群大,而 1944 年的人群小。因此,对妇女来说就存在一个婚姻 的挤抢现象;很大一部分将永不结婚,还有很大一部分将嫁给比自己年轻的男人,或者嫁给很 老的离过婚的男人或鳏夫。如果出生率突然下降,与此相反的某种类似情况也会发生:男人的 婚姻挤抢现象。 问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在出生率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这种挤抢情况下,我们根本不清楚 将会“发生”什么——少量的男人将会如何在过量的妇女当中分布。当出现同龄人群的规模波 动时,缺少一种按照年龄进行分类婚配(?assortative mating)的模型,这就意味着人口学家 试图发展一种所谓的两性人口模型(two-sex population model)——推动人口通过代际更替向 前发展——的目标受到阻碍。 很清楚,婚姻可以被看成发生在一种市场之中,但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其中的每一 个行动者都只有一件商品——他自己或她自己——可以用来交换,并且交换率是受“一对一” 限制的支配而非等价交换的支配。关于这种配对婚姻市场的模型已经有所发展了——例如,格 尔(Gale)和夏普里(Sharpley)的模型(1962),贝克尔(Becker)的模型(1974),桑德 尔森(Sanderson)的模型(1980),和肖恩(Scheon)的模型(1983)。关于特定配对规则的 稳定性的定理已经得到了证明(罗斯(Roth1983))。于是,解决人口学家们所遇到的婚姻挤 抢问题的方法已经有所尝试,它们将会有利于发展一个两性人口模型,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有 必要建构这样一种模型,当提供在足够多的年数里——这期间有着不同的同龄群体规模——按 照年龄相配的结婚率(age-by-age marriage rates)时,这种模型将会估计出特定年龄的男人和 女人对特定年龄的女人和男人所具有的功效(?utilities),并且婚姻经由其发生的过程之结构 也产生了。1(?)反过来,这又将会导致根据已知的出生率对结婚率进行的预测。 这是市场过程的模型为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过渡提供适当设计的例子。它实际上是通过同 时解决了一系列的个体最大化——它们导致了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宏观层面的结果——而做 到这一点的。用像图 6.1 和 6.2 同样的图表形式来显示,这一模型可以大致以图 6.3 来表 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