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 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搞“一刀切”、“一锅 煮”。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地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 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地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地 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越来越引 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 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 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 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 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 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 作的重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个体弟 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 是自然性上的养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 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 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不同儿童的同一方 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还表现为人在兴趣、爱好、性格、意志 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养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 都能声速地、切实提高。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的一方,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 1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