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他们的诗对于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了较多的“叛逆”特征,当时这些作品还难以为诗界接受。 在80年代初期,围绕这些作品的评价,评论界有过激烈的讨论。1980年8月,《诗刊》刊 载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诗在阅读上的朦胧、晦涩、难懂提出批评。这些青年 诗人的创作,也因此获得了“朦胧诗”的共名。尽管这些诗和支持诗的批评家曾受到严厉的 指责,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已确立了“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在推动当代 诗歌打破自我封闭,与西方现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等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关系;把诗的写作 放置在对个人的生存价值的肯定的基础上:革新当代诗歌语言等方面,“朦胧诗”开辟一种 “新”的诗歌样式,并对后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诗的形成和逐渐被诗界接 受的过程,被称为“朦胧诗”运动 朦胧诗”主要诗人 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五人,在80年代初期经常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 作家。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北岛(1949—)70 年代初开始写诗,曾是《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他经常被看作是“朦胧诗”的最主要代表, 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北岛写于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地表达的是一种怀疑和 否定的精神,代表性作品如《回答》、《红帆船》、《走向冬天》等。“觉醒者”内心的冲突和 理想精神,常常通过价值取向对立的象征性意象的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撞击,构成一种“悖 论性情境”。8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北岛曾中断写作。此后的作品仍坚持了批判、否定的锋 芒,但社会政治指向趋于模糊。在意象、结构上变得复杂,情感的表达更加内敛。舒婷(1952 )“文革”时期的写作曾得到老诗人蔡其矫的指导。70年代末成为《今天》的撰稿者。 她是最先得到诗界认可的“朦胧诗人”,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 的诗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温情细腻的情感心理的拟写,清 新直白的“倾诉”风格,使她在文革后一段时间拥有大量的读者。在语言上偏爱修饰性语词, 常以假设、让步等句式来传达曲折的情感和内心冲突。《致橡树》、《惠安女子》等表现对个 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的独立性的追求。《土地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则试图表达某种社会性问题的“哲理”。顾城80年代的一些代表性诗篇,则常以孩童的感知 方式,在诗中建立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被称为“童话诗人”。杨 炼、江河在70年代末期,试图以长诗、组诗的自由体形式,构造一种体现民族历史的“史 诗”意识。8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的创作转向对汉民族审美特征的探寻。杨炼的长诗《礼 魂》(由《半坡》、《敦煌》、《诺日朗》等组成)、《自在者说》、《与死亡对称》等,对这种诗 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并对稍后的一些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四、新诗潮的“新生代” 由“朦胧诗”开启的当代诗歌革新运动常常被称为“新诗潮”。从1984年起,另 种新的诗歌现象受到关注,并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一种取代“朦胧诗”的诗歌潮流。出现这 种现象的原因:1、“朦胧诗”诗群散失,更多的“朦胧诗”的写作表现为模仿而不是创新; 2、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开始在诗中表达了反叛、对抗“朦胧诗”的姿态,并创造了新的诗歌 内容和方式。这些诗人将自己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人”,他们的诗作被称为“第三代 诗”、“后朦胧诗”、“后新潮”、“当代实验诗”等。代表性的诗人有海子、骆一禾、西川、翟 永明、欧阳江河、王家新、于坚、陈东东、韩东、肖开愚、张枣、臧棣等。这些诗人大多出 生于60年代,对于当代历史有着并不相同的记忆。他们一般摆脱了“朦胧诗人”的社会批 判意识和带有道德主义色彩的历史责任感,而更多地强调诗歌的“本体”意识。在具体的表 现形态上,“新生代”的诗歌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分化状态,诗歌观念也互有差异。到目前为 止,如何评价这种诗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新生代”的写作和活动往往带有“地下” 色彩,常常通过结社的方式印行非正式刊物。比较著名的诗歌团体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 四川的“非非主义”等。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群体他们的诗对于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了较多的“叛逆”特征,当时这些作品还难以为诗界接受。 在 80 年代初期,围绕这些作品的评价,评论界有过激烈的讨论。1980 年 8 月,《诗刊》刊 载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诗在阅读上的朦胧、晦涩、难懂提出批评。这些青年 诗人的创作,也因此获得了“朦胧诗”的共名。尽管这些诗和支持诗的批评家曾受到严厉的 指责,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已确立了“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在推动当代 诗歌打破自我封闭,与西方现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等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关系;把诗的写作 放置在对个人的生存价值的肯定的基础上;革新当代诗歌语言等方面,“朦胧诗”开辟一种 “新”的诗歌样式,并对后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诗的形成和逐渐被诗界接 受的过程,被称为“朦胧诗”运动。 三、“朦胧诗”主要诗人 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五人,在 80 年代初期经常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 作家。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北岛(1949— )70 年代初开始写诗,曾是《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他经常被看作是“朦胧诗”的最主要代表, 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北岛写于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地表达的是一种怀疑和 否定的精神,代表性作品如《回答》、《红帆船》、《走向冬天》等。“觉醒者”内心的冲突和 理想精神,常常通过价值取向对立的象征性意象的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撞击,构成一种“悖 论性情境”。80 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北岛曾中断写作。此后的作品仍坚持了批判、否定的锋 芒,但社会政治指向趋于模糊。在意象、结构上变得复杂,情感的表达更加内敛。舒婷(1952 — )“文革”时期的写作曾得到老诗人蔡其矫的指导。70 年代末成为《今天》的撰稿者。 她是最先得到诗界认可的“朦胧诗人”,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 的诗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温情细腻的情感心理的拟写,清 新直白的“倾诉”风格,使她在文革后一段时间拥有大量的读者。在语言上偏爱修饰性语词, 常以假设、让步等句式来传达曲折的情感和内心冲突。《致橡树》、《惠安女子》等表现对个 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的独立性的追求。《土地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则试图表达某种社会性问题的“哲理”。顾城 80 年代的一些代表性诗篇,则常以孩童的感知 方式,在诗中建立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被称为“童话诗人”。杨 炼、江河在 70 年代末期,试图以长诗、组诗的自由体形式,构造一种体现民族历史的“史 诗”意识。80 年代中期以后,他们的创作转向对汉民族审美特征的探寻。杨炼的长诗《礼 魂》(由《半坡》、《敦煌》、《诺日朗》等组成)、《自在者说》、《与死亡对称》等,对这种诗 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并对稍后的一些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四、新诗潮的“新生代” 由“朦胧诗”开启的当代诗歌革新运动常常被称为“新诗潮”。 从 1984 年起,另一 种新的诗歌现象受到关注,并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一种取代“朦胧诗”的诗歌潮流。出现这 种现象的原因:1、“朦胧诗”诗群散失,更多的“朦胧诗”的写作表现为模仿而不是创新; 2、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开始在诗中表达了反叛、对抗“朦胧诗”的姿态,并创造了新的诗歌 内容和方式。这些诗人将自己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人”,他们的诗作被称为“第三代 诗”、“后朦胧诗”、“后新潮”、“当代实验诗”等。代表性的诗人有海子、骆一禾、西川、翟 永明、欧阳江河、王家新、于坚、陈东东、韩东、肖开愚、张枣、臧棣等。这些诗人大多出 生于 60 年代,对于当代历史有着并不相同的记忆。他们一般摆脱了“朦胧诗人”的社会批 判意识和带有道德主义色彩的历史责任感,而更多地强调诗歌的“本体”意识。在具体的表 现形态上,“新生代”的诗歌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分化状态,诗歌观念也互有差异。到目前为 止,如何评价这种诗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新生代”的写作和活动往往带有“地下” 色彩,常常通过结社的方式印行非正式刊物。比较著名的诗歌团体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 四川的“非非主义”等。1986 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群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