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赵庆麟:《易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 后通其数。”(上书《神思》这是说在对事物极深研几的基础上要做到意在言外,理寓其中,从而 感人肺腑。叶燮也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 于前者也。要求由表及里,从文艺作品中深刻领会它的内涵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上书《神思》)。这是由 事物感动人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抒发情感,重视情感与客观事物溶为一体。所谓物色动而心 亦摇,主观心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国古典艺术作品独多春怨、秋悲之作,通过 诗词歌賦绘画、戏曲表达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所以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 及乎感会于心,则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绘画艺术要求“写其形 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王骥德说“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以实而用实 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因此他认为《牡丹亭》等就高于《浣纱记》等作品实以引壁,虚中孕 实,虚实的关系也反映了情与物的关系。 意与境浑,形似与神似相合,这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汤显祖说:“予诣文章之妙,不 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恩而至,怪烃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名之。哪 李贽论画:“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狂。”(《焚书·读史诗画》)而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自然得体 谓之有意境,这是共同的观点。旦何达到有意境(或境界)?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 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则能把对象描绘得有生气;出乎其外,即以审美主体的 情感来裁剪客观事物而溶入主观精神。达到似与不似之间。使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紧 密地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美学的理论依据源于《周易》待别是《易传》关于天地人三才阴阳、刚柔之 气和拟物制象等哲学思想内涵,从而生发出丰富的美学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注 ①《周易·系辞上》下引《周易》只注篇名 ②见拙文《(易经)美意识探隐》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3期 ③《画禅室随笔画诀》引自《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上,中华书局版,第70页 ④《历代名画记)卷六 ⑤《论文偶记》引自《中国历代文论选》下,中华书局版,第142页 ⑥《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30《系辞论》,据《四部丛刊)本 ⑦引自《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中华书局版,第87页。 (历代诗话》中华版第322页 陈郁:《藏一话腴》《中国画论类编》第473页 ①王骥:《曲律·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第201页 匹《汤显祖集·玉茗堂文之五·合奇序》,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1078页 《惠风词话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220页 (贡任编辑:朱光)赵庆麟 《易传 》中国传统美学的荃石 忿 后通其数 。 上 书《神思 》这是说在对事物极深研几 的基础上 要做到 意在言外 , 理寓其 中 , 从而 感人肺腑 。 叶燮也说 “ 必有不可言之理 , 不可述之事 , 遇 之于默会意象之表 , 而理 与事无不灿然 于前者也 。 ” ⑦要求由表及里 , 从文 艺作品 中深刻领 会它 的 内涵 。 “ 情以物 迁 , 辞以情发 ”“ 文 心雕龙 · 物色 》 , “ 思理 为妙 , 神与物 游 ” 上书《神思 》 。 这是 由 事物感动人 的情感 , 通过 艺术作品抒发情感 , 重 视情感与客观 事物 溶为一体 所谓物色动而 心 亦摇 , 主观心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 所 以 中国古典艺术作 品独多春怨 、 秋 悲之作 , 通过 诗词 、 歌赋 、 绘 画 、 戏 曲表达作者的主观 审美 感受 所 以说 “ 诗者述 事以 寄情 , 事贵详 , 情贵隐 , 及 乎感会于心 , 则见于词 , 此所以入人深也 气魏 泰《临汉 隐居 诗话 》 ⑧绘 画 艺术要 求 “ 写其形 , 必 传其神 , 传其神 , 必写其心 ” ⑨王骥 德说 “ 剧戏之道 , 出之贵实 , 而 用之贵虚 。 … …以实而 用 实 也 易 , 以虚而 用实也难 ” 因此 他认为《牡丹亭 》等就高于《院纱记 》等作 品 。 实 以 引虚 , 虚 中孕 实 , 虚实的关系也反 映 了情与物 的关 系 。 意与境浑 , 形似与神似相合 , 这是 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 汤 显祖说 “ 予谓文章之妙 , 不 在步趋形似之间 自然灵气 , 恍惚而 来 , 不 思而 至 , 怪 怪奇奇 , 莫可名状 , 非物寻 常得 以名之 。 ” 李蛰论画 “ 画不徒写形 , 正要形 神在 。 ” 焚书 · 读史 · 诗画 》而形 神兼备 , 情景交融 , 自然得体 , 谓之有意境 , 这是共同的观点 。 但如何达到有意境 或境界 王 国维指 出 “ 诗人对宇宙人生 , 须 入乎其内 , 又 须出乎其外 。 ” 入 乎其 内 , 则 能把对象 描绘 得有 生气 出乎其外 , 即以 审美 主体的 情感来裁剪客观 事物而溶入主观精神 。 达到 似与不似之 间 。 使天地 自然之象与人 心营构之象紧 密地结合 。 综上所述 , 中国美学的理 论 依据源于《周 易 》 , 特别是《易 传 》关于 天地人三才 , 阴阳 、 刚柔之 气和拟物制象等哲学思想内涵 , 从而生发 出丰富 的美学范畴 , 奠定 了中国传统审美观 念 。 注 ①《周易 系辞上 》下引《周易 》只注篇名 ②见拙 文《‘易经 美意识探隐 》 , 载《上 海社会 科学 院学 术季 刊 》 年 第 期 。 ③ 画禅室随笔 画诀 》 , 引自《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上 , 中华书 局版 , 第 页 ④《历代名西记 》卷六 ⑤《论文偶记 》 , 引 自《中国历代文论选 》下 , 中华书 局版 , 第“ 页 。 ⑥《欧 阳文忠公文集 》卷 《系辞论 》 , 据《四 部丛刊 》本 ⑦引 自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下册 , 中华书局版 , 第 页 ⑧《历 代诗 话 》中华版 第 页 ⑨陈郁 ‘藏一 话胶 》 ,‘中国画论类编 》 , 第 贾 。 ⑩王 孩 德 《曲律 。 杂论 》 , 湖南人 民出版社版 , 第 页 。 ‘汤 显 祖 集 · 玉茗 堂文 之五 · 合奇序 》 , 上 海人 民出版社版 , 第 页 《惠 风词 话 人 间词 话 》人 民文学 出版社版 , 第 页 。 责任 编辑 朱 光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