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具有差异,但显著性不强,这可能与董事会本身的运作有关。我国上市公司设置董事会的历 史较短,形式大于实质,很多董事本身就是大股东,董事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了, 其对创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由股东层面的因素解释,使其本身的重要性未得到凸显 总体来看,公司治理对创新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公司治理的层次性 在各行业的体现。概括而言,公司治理本身存在着股东、董事会和激励机制的层次性,各自 重要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上,即在对技术创新倚重较少的行业中, 仅需基本的治理安排即可,股东层面治理因素和针对创新的股权激励即可实现对创新的引 导,在对技术创新倚重较多的行业中,需要更多的治理安排与创新过程相匹配,由于创新的 风险性,激励因素的重要性得到突显。林毅夫(2010)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经济结构内生于 要素禀赋结构,主要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本文的分析乃基于微观层面,提出并验证了企 业层面的治理结构内生于要素密集程度,并且需要与行业特点相匹配,即在一个公司中,应 根据所处行业的特点及公司治理的层次性安排治理重点,在不同行业间,公司治理应具有结 构性差异,而非千篇一律式的治理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林毅夫(2010)新结构经济学 在微观层面的应用和拓展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中,公司治理的因素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现有公司治理与技术 创新关系的文献要么仅关注某一行业或公司治理的某一方面,要么对所有行业进行整体考 察。本文以2006-2010年中国沪深市场上134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按要素密集程度,运用 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所有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分别考察各个行 业中,公司治理的股东、董事会和激励机制等三方面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丰富了学界关于公 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分行业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股东、激励机制因素对研 发投入的影响有较高的显著性,董事会方面因素的显著性普遍较低。第二,将行业按要素密 集度分类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基金持股比例和董监高持股比例在三类行业中均 会促进研发投入。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董监高的薪酬激励也有利于创新活动 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投入正相关 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的期权激励对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上市公司 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司进行研发投入,表明良好的市场化环境是企业技 术创新的外部推动力量。在控制市场化因素后,治理与创新关系的行业间差异更显著,进 步说明行业因素的重要性。 本文的政策含义有两点。第一,对于研发投入,不同行业应关注公司治理的不同方面。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研发强度相对较低,可以通过促进股权平衡、引入长期类投资基金、提高 董监高持股比例来促进创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应提高董监高的薪酬激励水 平,前者也应突出国有第一大股东的战略性地位,后者应加大对核心技术人员的期权激励。 当然,对于所有行业,健全董事会功能均是有必要的。第二,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一个经 济体要转变过度依赖劳动的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就必须促进技术创新。而公司是技术 创新的主体,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无疑是以一定的公司治理制度为基础。由于不同行业促 进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因素存在差异,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应考虑到相同政策对不同行 业存在不同影响,也即应考虑到政策的非中性。换而言之,促进创新的政策应具有一定的结 构性,应以结构性的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经济研究》 2014 年第 6 期 具有差异,但显著性不强,这可能与董事会本身的运作有关。我国上市公司设置董事会的历 史较短,形式大于实质,很多董事本身就是大股东,董事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了, 其对创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由股东层面的因素解释,使其本身的重要性未得到凸显。 总体来看,公司治理对创新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公司治理的层次性 在各行业的体现。概括而言,公司治理本身存在着股东、董事会和激励机制的层次性,各自 重要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上,即在对技术创新倚重较少的行业中, 仅需基本的治理安排即可,股东层面治理因素和针对创新的股权激励即可实现对创新的引 导,在对技术创新倚重较多的行业中,需要更多的治理安排与创新过程相匹配,由于创新的 风险性,激励因素的重要性得到突显。林毅夫(2010)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经济结构内生于 要素禀赋结构,主要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本文的分析乃基于微观层面,提出并验证了企 业层面的治理结构内生于要素密集程度,并且需要与行业特点相匹配,即在一个公司中,应 根据所处行业的特点及公司治理的层次性安排治理重点,在不同行业间,公司治理应具有结 构性差异,而非千篇一律式的治理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林毅夫(2010)新结构经济学 在微观层面的应用和拓展。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中,公司治理的因素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现有公司治理与技术 创新关系的文献要么仅关注某一行业或公司治理的某一方面,要么对所有行业进行整体考 察。本文以 2006-2010 年中国沪深市场上 1344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按要素密集程度,运用 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所有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分别考察各个行 业中,公司治理的股东、董事会和激励机制等三方面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丰富了学界关于公 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分行业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股东、激励机制因素对研 发投入的影响有较高的显著性,董事会方面因素的显著性普遍较低。第二,将行业按要素密 集度分类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基金持股比例和董监高持股比例在三类行业中均 会促进研发投入。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董监高的薪酬激励也有利于创新活动 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投入正相关; 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的期权激励对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上市公司 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司进行研发投入,表明良好的市场化环境是企业技 术创新的外部推动力量。在控制市场化因素后,治理与创新关系的行业间差异更显著,进一 步说明行业因素的重要性。 本文的政策含义有两点。第一,对于研发投入,不同行业应关注公司治理的不同方面。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研发强度相对较低,可以通过促进股权平衡、引入长期类投资基金、提高 董监高持股比例来促进创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应提高董监高的薪酬激励水 平,前者也应突出国有第一大股东的战略性地位,后者应加大对核心技术人员的期权激励。 当然,对于所有行业,健全董事会功能均是有必要的。第二,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一个经 济体要转变过度依赖劳动的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就必须促进技术创新。而公司是技术 创新的主体,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无疑是以一定的公司治理制度为基础。由于不同行业促 进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因素存在差异,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应考虑到相同政策对不同行 业存在不同影响,也即应考虑到政策的非中性。换而言之,促进创新的政策应具有一定的结 构性,应以结构性的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