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王小盾:论火把节的来源——中国民族学的“高文化”问题 料见于马长寿的调查,云 罗彝观念以为天星乃绕月而行。此种天星,计其常见且显而成形者,共二十有八宿……此二 十八宿第一星座之名曰“闼播”,言座首也。凉山中老历象巫士言:座首测定之手续颇难。每当 凊明之夜,太阴当空,星宿绕侧。预计闼播在近数夜中将至,于午夜之际,屋顶去屋板一方。人静 卧其下,仰视天空,睹有星名“鸡子母星”者,为··形,渡月而过……斯日即定为座首之日,即闼 播也。① 这里说的就是南中星观测一一—观测子夜见于南中天的星座。所谓“鸡子母星”,也就是昴星团 佤族称作“鸡窝星”,2彝族又称“时首星”或“六只一群的山羊”;③所谓“太阴当空”,则是指望月之 夜,此时太阳和星月处于相对冲的位置。关于这种对冲观测法及其同星回节的关联,有许多记录作了 说明。比如彝族人把昴星称作¨痴苦”,把星回称作“机姑”。“痴苦”、“机姑”是读音相近的两词,说 明星回的意思就是指时首星(昴星)出现在天上。④四川凉山西北部圣札方言区的彝族人把月亮比喻 为“母鸡”,而把昴星团视为一群小雏鸡,认为雏鸡群每天都在追逐母鸡,一旦追上,月亮和昴星团相 会合的这一天便称作“时首”,或者说是“约定的日子开始了”。⑤这说明彝族人是利用望月和太阳的 对冲关系来观测昴星、确定岁首的。另外,彝文典籍《星回历》(彝名《拖节·路足那书》)把鸡窝星与 月亮相遇之夜称作“拖节日”,认为它经过五月间的消失,至六月二十四日才重新出现。⑥这说明,“星 回节”的确是因昴星回归天空而得名的。 不过,所谓“时首星是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回来,五月至六月二十四日之间是看不见的”云云,却 应当是指偕日出的星座观测,即观测黎明前见于东方地平线的星座。因为只有刚刚被太阳渡过、因而 摆脱阳光遮蔽的星座,才能回到夜幕的边缘上,给人们以“回来”的感觉。有一个彝族传说:古时有家 名叫“地地”的彝族人家有七姐妹,她们同日入水,死后变成了七颗星。为了纪念这七姐妹,彝族人便 把她们在天黑时出现的日子以及天明时出现的日子,分别定为“机姑”,即星回节。正因为这样,一年 有了两个星回节。8这一传说不仅说到了“星回节”同昴星观测的关联,而且说到了两种偕日星观测 分别于天明时、天黑时观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的昴星。在前一情况下,昴星处于同太阳相偕的位置; 在后一情况下,昴星则处于同太阳相对冲的位置。 以上几种恒星观测,都有其合理性;但它们应当属于不同的时代。因为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下 弦月;在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的时期,是不可能施行望月观测的。望月观测必定属于以六月望 日、十二月望日为年节的时代。历史上是否有过这一时代呢?据《玉溪编事》,南诏人正是以十二月 十六日为星回节的。这说明,在公元10世纪以前,人们曾经采用望月观测法来确定星回节;到明清之 时,以六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节,这时的昴星观测法,便应当是偕日星观测了。 除昴星之外,彝族人的时首星还有氐、房、心、尾等东方星宿。在彝族的二十八宿中,这四星被分 别称作“豹角”、“豹眼”、“豹口”、“豹尾”。9关于昴星为时首、为雏鸡的说法,也见于对豹角(氐)的评 述。例如四川雷波、马边、峨边、美姑等县的彝族,即以豹角为起首星,认为豹星每天都在追逐月亮,当 豹星与月亮相会合时,便是“交配”或“豹子进洞”。人们一般以豹口星(大火星)对准月亮的那一天 ①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第646-647页。 ②参见卢央、邵望平:《云南四个少数民族天文历法情况调查报告》,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2集,第33页 ③⑦⑨参见陈宗祥、邓文宽、王胜利:《凉山彝族天文历法调查报告》,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2集,第120、129、89、 ④⑧参见罗家修:《古今彝历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06页 ⑤陈宗祥、邓文宽、王胜利:《凉山彝族天文历法调査报告》,第124-125页;邓文宽、陈宗祥:《凉山彝族二十八宿初 探》,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2集,第88页。 ⑥参见李云峰等主编:《“梅葛”的文化学解读》,第142页。料见于马长寿的调查,云: 罗彝观念以为天星乃绕月而行。此种天星,计其常见且显而成形者,共二十有八宿……此二 十八宿第一星座之名曰“闼播”,言座首也。凉山中老历象巫士言:座首测定之手续颇难。每当 清明之夜,太阴当空,星宿绕侧。预计闼播在近数夜中将至,于午夜之际,屋顶去屋板一方。人静 卧其下,仰视天空,睹有星名“鸡子母星”者,为 形,渡月而过……斯日即定为座首之日,即闼 播也。① 这里说的就是南中星观测──观测子夜见于南中天的星座。所谓“鸡子母星”,也就是昴星团, 佤族称作“鸡窝星”,②彝族又称“时首星”或“六只一群的山羊”;③ 所谓“太阴当空”,则是指望月之 夜,此时太阳和星月处于相对冲的位置。关于这种对冲观测法及其同星回节的关联,有许多记录作了 说明。比如彝族人把昴星称作“痴苦”,把星回称作“机姑”。“痴苦”、“机姑”是读音相近的两词,说 明星回的意思就是指时首星(昴星)出现在天上。④四川凉山西北部圣札方言区的彝族人把月亮比喻 为“母鸡”,而把昴星团视为一群小雏鸡,认为雏鸡群每天都在追逐母鸡,一旦追上,月亮和昴星团相 会合的这一天便称作“时首”,或者说是“约定的日子开始了”。⑤这说明彝族人是利用望月和太阳的 对冲关系来观测昴星、确定岁首的。另外,彝文典籍《星回历》(彝名《拖节·路足那书》)把鸡窝星与 月亮相遇之夜称作“拖节日”,认为它经过五月间的消失,至六月二十四日才重新出现。⑥这说明,“星 回节”的确是因昴星回归天空而得名的。 不过,所谓“时首星是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回来,五月至六月二十四日之间是看不见的”云云,⑦却 应当是指偕日出的星座观测,即观测黎明前见于东方地平线的星座。因为只有刚刚被太阳渡过、因而 摆脱阳光遮蔽的星座,才能回到夜幕的边缘上,给人们以“回来”的感觉。有一个彝族传说:古时有家 名叫“地地”的彝族人家有七姐妹,她们同日入水,死后变成了七颗星。为了纪念这七姐妹,彝族人便 把她们在天黑时出现的日子以及天明时出现的日子,分别定为“机姑”,即星回节。正因为这样,一年 有了两个星回节。⑧这一传说不仅说到了“星回节”同昴星观测的关联,而且说到了两种偕日星观测: 分别于天明时、天黑时观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的昴星。在前一情况下,昴星处于同太阳相偕的位置; 在后一情况下,昴星则处于同太阳相对冲的位置。 ① 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第 646—647页。 ② 参见卢央、邵望平:《云南四个少数民族天文历法情况调查报告》,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 2集,第 33页。 ③⑦⑨ 参见陈宗祥、邓文宽、王胜利:《凉山彝族天文历法调查报告》,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 2集,第 120、129、89、 127页。 ④⑧ 参见罗家修:《古今彝历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 106页。 ⑤ 陈宗祥、邓文宽、王胜利:《凉山彝族天文历法调查报告》,第 124—125页;邓文宽、陈宗祥:《凉山彝族二十八宿初 探》,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 2集,第 88页。 ⑥ 参见李云峰 等主编:《“梅葛”的文化学解读》,第 142页。 以上几种恒星观测,都有其合理性;但它们应当属于不同的时代。因为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下 弦月;在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的时期,是不可能施行望月观测的。望月观测必定属于以六月望 日、十二月望日为年节的时代。历史上是否有过这一时代呢?据《玉溪编事》,南诏人正是以十二月 十六日为星回节的。这说明,在公元 10世纪以前,人们曾经采用望月观测法来确定星回节;到明清之 时,以六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节,这时的昴星观测法,便应当是偕日星观测了。 除昴星之外,彝族人的时首星还有氐、房、心、尾等东方星宿。在彝族的二十八宿中,这四星被分 别称作“豹角”、“豹眼”、“豹口”、“豹尾”。⑨关于昴星为时首、为雏鸡的说法,也见于对豹角(氐)的评 述。例如四川雷波、马边、峨边、美姑等县的彝族,即以豹角为起首星,认为豹星每天都在追逐月亮,当 豹星与月亮相会合时,便是“交配”或“豹子进洞”。人们一般以豹口星(大火星)对准月亮的那一天 ·11· 王小盾:论火把节的来源———中国民族学的“高文化”问题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