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旧本题卜子夏撰。按说惕易》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 是书。傭会要嫩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知几议曰:“双志》易》 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录》,始有(子夏易》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 书》,衛易》二篇,仃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剌,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呵马贞议亦曰 “按刘向略洧仔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仲经簿》:《夏传 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啃书·经籍志》:《夏传溅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 书错谬多矣。又王俭化七志》引刘向《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 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 又称:“今号为《夏传猪,乃唐张弧之锡易》。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個史志》假托《夏 易传与真《夏易传列其目,而噤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 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倜易集解》王应麟学纪闻》引,皆今本所 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 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① 《子夏易传)流传过程极为复杂。唐代以前流传的古本《子夏易传》,伵四库提要凞糖会要 载刘知几、司马贞之说,认为是伪书。臧庸、宋翔凤、余嘉锡等学者对这一观点作了修正,认为唐以前流 传的仔子夏易传)“子夏下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而是汉代韩婴域或韩婴之孙韩商)之字。②当代有些 学者则认为唐以前流传的古本《夏易传传自卜子夏,并非伪书。③古本《夏易传真伪问题迄 今未有定论,本文不拟讨论。古本《夏易传唐代仅存二卷残本,唐末此残本亦亡佚。至宋代却流 传有十卷本仔子夏易传》北宋晁说之指为唐张弧伪本。而今本仔夏易传测为十一卷。四库提要》 认为,今本《夏易传腓但不是唐以前流传的古本仔夏易传》,也不是唐代张弧所假托伪撰的《夏易 传》而是宋以后伪撰的另一新伪本,而唐张弧伪本已亡佚。这一观点已被后世学者普遍接受,连致力 于四库提要辨证的余嘉锡也认为:雀至北宋人所见,据嗵考冽晁说之说,乃唐张弧伪撰。今所传十 卷本,据经义考》库提要》,乃宋以后人伪作,不可混为一书。”但是,笔者仔细考察《四库提要》 的论据和论证逻辑,并对此问题重新进行详细考证,认为提要之说不能成立,今本《子夏易传就是宋代 流传的唐张弧伪本,并不存在所谓宋以后人伪撰的新伪本 四库提要舶论证实本于朱彝尊经义考》。经义考謄五云:“按《夏易传》,见于经籍志》, 止二卷;释文·序录》三卷尔。至宋兴书目溢为十卷,而今本多至十一卷。不独篇第悉依王弼 并其本亦无异辞。考陆氏懈文厮引,如饨二乘马班如’,乘音绳;班如,相牵不进貌。…今文 皆不然。又王氏睏学纪闻別傣》五啭传》:汤之归妹也’,今亦无之。且书中引倜礼》、偆春秋 传》,其伪不待攻而自破矣。又按孙坦疑是杜邺,徐几、赵汝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也。然绎 ①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②参见臧庸磲经日记謄二;宋翔凤庭录一;余嘉锡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8-22页 ③刘玉建《仔夏易传)真伪考证》,载仙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刘大钧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一兼论 仔夏易传)真伪》,载倜易研究》2006年第6期 ④余嘉锡组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8页。此外吴承仕、顾实、张心、黄云眉、刘玉建等皆认同 要之说。参见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7页;顾实钗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第15页;张心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28页;黄云眉今伪书考补正》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 页。刘玉建俩汉象数易学研究》(上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w.cnki,ner旧本题卜子夏撰。按说《易 》之家 ,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 ,至一至再而未已者 ,亦莫若 是书。《唐会要 》载开元七年诏 :“子夏《易传 》,近无习者 ,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 :“《汉志 》《易 》 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 ,至梁阮氏《七录 》,始有《子夏易 》六卷 ,或云韩婴作 ,或云丁宽作。然据 《汉书 》,《韩易 》十二篇 ,《丁易 》八篇 ,求其符合 ,事殊隳刺 ,必欲行用 ,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 : “按刘向《七略 》有《子夏易传 》,但此书不行已久 ,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 》云 :《子夏传 》四 卷 ,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 ·经籍志 》云 :《子夏传 》残阙 ,梁六卷 ,今二卷。知其 书错谬多矣。又王俭《七志 》引刘向《七略 》云 :《易传 》子夏 ,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 记 ,其质粗略 ,旨趣非远 ,无益后学 ”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 》,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 》 又称 :“今号为《子夏传 》者 ,乃唐张弧之《易 》。”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 》以假托《子夏 易传 》与真《子夏易传 》两列其目 ,而《崇文总目 》亦称此书篇第 ,略依王氏 ,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 彝尊《经义考 》,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 》、李鼎祚《周易集解 》、王应麟《困学纪闻 》所引 ,皆今本所 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 ,应麟乃南宋末人 ,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 ? 然则今本又出伪托 , 不但非子夏书 ,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 ,姑存以备一家云尔。① 《子夏易传 》的流传过程极为复杂。唐代以前流传的古本《子夏易传 》,《四库提要 》据《唐会要 》所 载刘知几、司马贞之说 ,认为是伪书。臧庸、宋翔凤、余嘉锡等学者对这一观点作了修正 ,认为唐以前流 传的《子夏易传 》的“子夏 ”不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 ,而是汉代韩婴 (或韩婴之孙韩商 )之字 。② 当代有些 学者则认为唐以前流传的古本《子夏易传 》真传自卜子夏 ,并非伪书 。③ 古本《子夏易传 》的真伪问题迄 今未有定论 ,本文不拟讨论。古本《子夏易传 》在唐代仅存二卷残本 ,唐末此残本亦亡佚。至宋代却流 传有十卷本《子夏易传 》,北宋晁说之指为唐张弧伪本。而今本《子夏易传 》则为十一卷。《四库提要 》 认为 ,今本《子夏易传 》非但不是唐以前流传的古本《子夏易传 》,也不是唐代张弧所假托伪撰的《子夏易 传 》,而是宋以后伪撰的另一新伪本 ,而唐张弧伪本已亡佚。这一观点已被后世学者普遍接受 ,连致力 于四库提要辨证的余嘉锡也认为 :“至北宋人所见 ,据《通考 》引晁说之说 ,乃唐张弧伪撰。今所传十一 卷本 ,据《经义考 》及《四库提要 》,乃宋以后人伪作 ,不可混为一书。”④但是 ,笔者仔细考察《四库提要 》 的论据和论证逻辑 ,并对此问题重新进行详细考证 ,认为提要之说不能成立 ,今本《子夏易传 》就是宋代 流传的唐张弧伪本 ,并不存在所谓宋以后人伪撰的新伪本。 二 《四库提要 》的论证实本于朱彝尊《经义考 》。《经义考 》卷五云 :“按《子夏易传 》,见于《隋经籍志 》, 止二卷 ;《释文 ·序录 》止三卷尔。至宋《中兴书目 》益为十卷 ,而今本多至十一卷。不独篇第悉依王弼 , 并其本亦无异辞。考陆氏《释文 》所引 ,如《屯 》六二‘乘马班如 ’,乘音绳 ;班如 ,相牵不进貌。……今文 皆不然。又王氏《困学纪闻 》引《泰 》六五《传 》云 :‘汤之归妹也 ’,今亦无之。且书中引《周礼 》、《春秋 传 》,其伪不待攻而自破矣。又按孙坦疑是杜邺 ,徐几、赵汝 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也。然绎 42 ① ② ③ ④ 永ω等《四库全书总目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5年 ,第 1页。 参见臧庸《拜经日记 》卷二 ;宋翔凤《过庭录 》卷一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7年 ,第 218 - 222页。 刘玉建《〈子夏易传 〉真伪考证 》,载《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年第 4期。刘大钧《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 ———兼论 〈子夏易传 〉真伪 》,载《周易研究 》2006年第 6期。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7年 ,第 218页。此外吴承仕、顾实、张心 、黄云眉、刘玉建等皆认同提 要之说。参见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8年 ,第 37页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年 , 第 15页 ;张心 《伪书通考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957年 ,第 128页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59年 ,第 10 页。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 》(上册 )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 1996年 ,第 22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