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并不类唐人文字,谓为张弧所作,恐非今本。”朱彝尊查考了陆德明经典释 文》王应麟《学纪闻肿所引的《夏易传》,发现其引文不见于今本,以此论证今本非唐以前流传之 本。四库提要本之立论,又补充了唐人李鼎祚綢易集解厮引吇夏易传文为证,论据更为充分,结 论也毋庸置疑。但是,朱彝尊又认为今本文字风格不类唐人,因此并非唐张弧伪托之本,而是宋以后人 的新伪本。这一论证稍嫌玄虚,不甚可靠,故四库提要癖之不提,另行论证:通过《学纪闻》引 夏易传》见于今本来证明今本非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托之本。騠要胎论证与经义考比似乎显 得严谨些,但仔细推敲,其论据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王应麟硎学纪闻厮引《夏易传实不见于今本,但如果要证明今本不是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 本,还必须有一个前提:咽学纪闻厮引确为当时流传的张弧伪本,而不是唐以前的(子夏易传》。考 困学纪闻別《夏易传》三条,列举如下 1、帝乙归妺,仔夏传滽汤之归妺也。京房载汤嫁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 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荀爽《策別帝乙 泰之需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虞翻亦云纣父。二说不同,义湝略之。⑧。若佐传)遇 归妹,言汤以娶礼归其妺于诸侯也。张说酃国公主铭亦云:帝唐降女,天乙归妺 2、保文別《夏传》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③ 3、仅书·叙传》:六世耽耽,其欲(音涤)。注:颐六四爻辞 欲利之貌。今《易胙作 逐逐,仔夏传》作攸攸。④ 其中第二条明言转引自陆德明经典释文》⑤,第三条虽未言转引,实际上亦见于经典释文》卷 二,因此这两条无疑不是出自张弧伪本,而是出自唐以前流传的《子夏易传》。惟第一条并未见于陆德 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倜易集解》孔颖达婤易正义)等唐代著作,颇为可疑。然此条述《夏易传》 后,又引京房、荀爽之说,根据一般引书习惯,则王应麟当视《夏易传胜京房、荀爽之前。考《学纪 闻謄一云:“经说多依托,易为甚。子夏传,张弧作也。”可见王应麟已经知道当时流传的《子夏易传》 是张弧伪本,如果该条所引的《夏易传湜张弧本,则必不置于京房、荀爽之前。因而此条所引疑是古 本《夏易传》。事实上,马国翰《函山房辑佚书古本《夏易传蹴已将此条辑入。 诚然,唐以前流传的仔夏易传厔宋代早已亡佚,王应麟学纪闻》可能直接引用原书,但决不 能排除其间接引用的可能性。考王应麟仼海》三十五引個史志》云:“《子夏易传》卷,假托。真 仔夏传》,一行所论是,然残缺。”所谓一行所论,指的是唐释一行的易传》。冯椅暝斋易学跗录 引仲兴书目》云:“啁易传》二卷唐沙门一行撰,采前代诸儒古说,无阙者凡四卷。咽学纪闻》 卷一云:“占易五家,吕微仲、晁以道睢阳王氏、东莱吕氏、九江周燔,又有程迥、吴仁杰二家。而洪兴祖 以一行所纂古《夏传》正,以诸书附著其下为嗜异释疑》。尤袤《初堂书目洧唐一行《易集 解》,当即其书。由此可知,一行《周易传》至南宋犹存,而其中引有古本《子夏传》。王应麟《学纪 ①朱彝尊经义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四部备要本,第42页 ②王应麟咽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③王应麟咽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④王应麟咽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 ⑤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81页 ⑥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94页 ⑦王应麟咽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⑧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50页。 ⑨王应麟《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665页 ◎冯椅咡斋易学》,妏渊阁四库全书臃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1页 ①王应麟咽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尤袤噬初堂书目》,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7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w.cnki.ner其文义 ,总不类汉人文字 ,并不类唐人文字 ,谓为张弧所作 ,恐非今本。”①朱彝尊查考了陆德明《经典释 文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中所引的《子夏易传 》,发现其引文不见于今本 ,以此论证今本非唐以前流传之 本。四库提要本之立论 ,又补充了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 》所引《子夏易传 》条文为证 ,论据更为充分 ,结 论也毋庸置疑。但是 ,朱彝尊又认为今本文字风格不类唐人 ,因此并非唐张弧伪托之本 ,而是宋以后人 的新伪本。这一论证稍嫌玄虚 ,不甚可靠 ,故《四库提要 》弃之不提 ,另行论证 :通过《困学纪闻 》所引《子 夏易传 》不见于今本来证明今本非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托之本。《提要 》的论证与《经义考 》相比似乎显 得严谨些 ,但仔细推敲 ,其论据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王应麟《困学纪闻 》所引《子夏易传 》确实不见于今本 ,但如果要证明今本不是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 本 ,还必须有一个前提 :《困学纪闻 》所引确为当时流传的张弧伪本 ,而不是唐以前的《子夏易传 》。考 《困学纪闻 》引《子夏易传 》仅三条 ,列举如下 : 1、帝乙归妹 ,《子夏传 》谓汤之归妹也。京房载汤嫁妹之辞曰 :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 ,无以天 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 ,女之顺夫 ,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 ,必以礼义。荀爽《对策 》引帝乙 归妹 ,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张说《鄎国公主铭 》亦云 :帝唐降女 ,天乙归妹。若《左传 》筮遇 泰之需曰 :微子启 ,帝乙之元子也。虞翻亦云纣父。二说不同 ,《正义 》皆略之。② 2、《释文 》引《子夏传 》云 :地得水而柔 ,水得地而流 ,故曰比。③ 3、《汉书 ·叙传 》:六世耽耽 ,其欲 (音涤 )。注 :颐六四爻辞。 ,欲利之貌。今《易 》作 逐逐 ,《子夏传 》作攸攸。④ 其中第二条明言转引自陆德明《经典释文 》⑤,第三条虽未言转引 ,实际上亦见于《经典释文 》卷 二 ⑥,因此这两条无疑不是出自张弧伪本 ,而是出自唐以前流传的《子夏易传 》。惟第一条并未见于陆德 明《经典释文 》、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 》等唐代著作 ,颇为可疑。然此条述《子夏易传 》 后 ,又引京房、荀爽之说 ,根据一般引书习惯 ,则王应麟当视《子夏易传 》在京房、荀爽之前。考《困学纪 闻 》卷一云 :“经说多依托 ,易为甚。子夏传 ,张弧作也。”⑦可见王应麟已经知道当时流传的《子夏易传 》 是张弧伪本 ,如果该条所引的《子夏易传 》是张弧本 ,则必不置于京房、荀爽之前。因而此条所引疑是古 本《子夏易传 》。事实上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辑古本《子夏易传 》就已将此条辑入 ⑧。 诚然 ,唐以前流传的《子夏易传 》至宋代早已亡佚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不可能直接引用原书 ,但决不 能排除其间接引用的可能性。考王应麟《玉海 》卷三十五引《国史志 》云 :“《子夏易传 》十卷 ,假托。真 《子夏传 》,一行所论是 ,然残缺。”⑨所谓一行所论 ,指的是唐释一行的《周易传 》。冯椅《厚斋易学 》附录 一引《中兴书目 》云 :“《周易传 》十二卷 ,唐沙门一行撰 ,采前代诸儒古说 ,无阙者凡四卷。”λυ《困学纪闻 》 卷一云 :“古易五家 ,吕微仲、晁以道、睢阳王氏、东莱吕氏、九江周燔 ,又有程迥、吴仁杰二家。而洪兴祖 以一行所纂古《子夏传 》为正 ,以诸书附著其下为《考异释疑 》。”λϖ尤袤《遂初堂书目 》有唐一行《易集 解 》λω,当即其书。由此可知 ,一行《周易传 》至南宋犹存 ,而其中引有古本《子夏传 》。王应麟《困学纪 5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λϖ λω 朱彝尊《经义考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8年影印四部备要本 ,第 42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8年 ,第 73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8年 ,第 76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8年 ,第 114页。 陆德明《经典释文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5年影印本 ,第 81页。 陆德明《经典释文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5年影印本 ,第 94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8年 ,第 107页。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扬州 :广陵书社 , 2005年 ,第 50页。 王应麟《玉海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上海 :上海书店 , 1987年影印本 ,第 665页。 冯椅《厚斋易学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6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年 ,第 821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8年 ,第 105页。 尤袤《遂初堂书目 》,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 》第 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6年 ,第 477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