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00↓3g4;6?;g002B1415 g 0000 90.0.0 0 图112绳上波 到34周期时,质点0到达负向最大偏离位置,将要回头,向平衡位置移动,质点1和质点 2依次落一些,质点3更落后一些,它正要通过平衡向负向移动,质点4、质点5又依次落 后都还未到达各自平衡位置,质点6刚好到达正向最大偏离,质点7、8又依次落后,质点 9刚要离开平衡位置向正向移动。见图15-2()所示。 到一个周期时,质点0回到自己的平衡位置,即将继续向正向移动,这时质点0已完成 一次振动。质点1,2依次落后,质点3到达负向最大偏离位置,正回头,质点4、5依次落 后,质点6刚要通过平衡位置向负向运动,质点7、8又依次落后,质点9正好达到正向最 大偏离位置,质点10、11又依次落后,质点12刚要离开平衡位置向正向移动,2以后质 点均未运动。当质点0完成一次振动时,绳上就出现一个“峰”和一个“谷”,即绳上出现 了一个波。如图15-2()所示。 当到54周期时,质点0又到达正向最大偏离置,质点3完成一次振动,绳上出现5/4 个波,如图15-2()所示。 只要手持端持续上下抖动(即振动),绳上的波便持续向前推进 由于绳中有张力,绳子各处的相邻部分互相拉紧,因此原先处于排齐的自然状态,即所 谓平衡形相是一条直线,一经出现不再排齐的情形,就有恢复排齐的趋势。于是当绳子中某 一部分发生振动,就必然带动它的邻近部分,而邻近部分又带动它的邻近部分,如此带动下 去,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振动也就逐步传播出去,这就形成了波。由此可见,绳子中的张 力,即相邻部分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是绳上形成波的内因或依据。而手持绳端上下振动,即为 波源,是绳上形成波的外因或条件。 振动在绳上传播时,各质点的步调依次滞后,或者说周相依次滞后。以图15-2()所 3 到 3/4 周期时,质点 0 到达负向最大偏离位置,将要回头,向平衡位置移动,质点 1 和质 点 2 依次落一些,质点 3 更落后一些,它正要通过平衡向负向移动,质点 4、质点 5 又依次落 后都还未到达各自平衡位置,质点 6 刚好到达正向最大偏离,质点 7、8 又依次落后,质点 9 刚要离开平衡位置向正向移动。见图 15-2(d)所示。 到一个周期时,质点 0 回到自己的平衡位置,即将继续向正向移动,这时质点 0 已完成 一次振动。质点 1,2 依次落后,质点 3 到达负向最大偏离位置,正回头,质点 4、5 依次落 后,质点 6 刚要通过平衡位置向负向运动,质点 7、8 又依次落后,质点 9 正好达到正向最 大偏离位置,质点 10、11 又依次落后,质点 12 刚要离开平衡位置向正向移动,12 以后质 点均未运动。当质点 0 完成一次振动时,绳上就出现一个“峰”和一个“谷”,即绳上出现 了一个波。如图 15-2(e)所示。 当到 5/4 周期时,质点 0 又到达正向最大偏离位置,质点 3 完成一次振动,绳上出现 5/4 个波,如图 15-2(f)所示。 只要手持端持续上下抖动(即振动),绳上的波便持续向前推进。 由于绳中有张力,绳子各处的相邻部分互相拉紧,因此原先处于排齐的自然状态,即所 谓平衡形相是一条直线,一经出现不再排齐的情形,就有恢复排齐的趋势。于是当绳子中某 一部分发生振动,就必然带动它的邻近部分,而邻近部分又带动它的邻近部分,如此带动下 去,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振动也就逐步传播出去,这就形成了波。由此可见,绳子中的张 力,即相邻部分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是绳上形成波的内因或依据。而手持绳端上下振动,即为 波源,是绳上形成波的外因或条件。 振动在绳上传播时,各质点的步调依次滞后,或者说周相依次滞后。以图 15-2(f)所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x (a) (b) (c) (d) (e) (f)  ( g) 图 11-2 绳上波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