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7 著有关于我国前寒武纪地质文献。上世纪20年代中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学家在国际地学刊物上 国地质学会成立之后,开始有我国地质学家的文献发表的科学论文显著增多,大大提高了我国地学研 问世。如翁文灏对中国前寒武系大理岩含镁量的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但应该看到大多数科学论文是 究,李四光、赵亚曾对三峡震旦系的研究。高振西等在突破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包括同位素测年、同位素 (1934)对蓟县“震旦系”的研究,是对我国中、新元地球化学测试、稀土及微量元素测试等)瓶颈后的成 古界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太古宙古老基底岩系的研果大爆发。我国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特别是测年技 究,首推上世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对秦岭群的术已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但在成果的原创性和全 研究(Chao& Huang,1931),40年代晩期黄汲清、球构造观等方面,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硏究与国际先 王鸿祯和高振西(wang&Kao,1948)ω对中国前寒武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 系作了系统概述。黄汲清(1945)在《中国主要地研究的脱节还相当严重。 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提出了前寒武纪旋回的概念,并32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划分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块单位,从而为前寒武纪大3.2.1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 地构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中国前寒武纪独具特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快速发主要大宗矿产资源多与前寒武纪相关,为前寒武纪 展,对前寒武纪地层有了较广泛的研究。1956年地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施展空间。 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 (2)高精分析测试设备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 研究室,并在1959年全国地质编图会上展示了我国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已拥有国际水平的测 第一张前寒武纪地质图。1962年地质部华北地质研试设备,包括同位素测年、岩石化学分析,微区分析 究所(1978年改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后,在和电子显微设备等,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特别 王曰伦所长等的带领下,对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运是同位素测年已有 SHRIMP II、LA-ICP-MS、SIMS、TIMs 用地层学、岩石化学、叠层石、微古植物及同位素测等多种类型的仪器 年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了著名的蓟县 (3)经费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国力 剖面。1979年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筹备成立,的增强以及国家对资源与环境的日益重视,不同部 王曰伦被推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9月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经费。 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 (4)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世界主要前寒武纪研 会”标志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究机构和国际前寒武纪著名专家有良好的合作关 段。同年还在天津组织召开了“国际晩前寒武纪地系,国际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质讨论会”。这两次国际会议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3.2.2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前缘研究领域 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会议交流使我们了解 (1)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和演化。华北克拉通 了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开阔了思的起源、大陆生长和再循环过程,早期板块构造的识 路,宣传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成就,对其后中别标志,中国主要古陆块与不同时期超级大陆的亲 国太古宙绿岩带、片麻岩成因的深入研究,以及变质缘关系;早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出露机制, 岩区的地质填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老一超高温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辈地质学家程裕淇、王鸿祯、董申保、沈其韩、孙大中 (2)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早 张秋生、白瑾、刘鸿允、沈保丰、陆松年等相继出版了前寒武纪矿床成因;超级大陆旋回、地幔柱及重大地 一批有影响的前寒武纪地质专著。进入21世纪,国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前寒武纪成油机理与储 内外对元古宙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突出油构造。 表现在超大陆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构造和前寒武纪 (3)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 地质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技术期演化;动物的起源及其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对我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3.2.3措施与建议 作用。百年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历程充分证明了前寒 (1)实施大的科学计划,鼓励不同途径的创新 武纪学科的生命力。 既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联合研究的重大项目,也要有著有关于我国前寒武纪地质文献。上世纪20年代中 国地质学会成立之后,开始有我国地质学家的文献 问世。如翁文灏对中国前寒武系大理岩含镁量的研 究,李四光、赵亚曾对三峡震旦系的研究。高振西等 (1934)[51] 对蓟县“震旦系”的研究,是对我国中、新元 古界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太古宙古老基底岩系的研 究,首推上世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对秦岭群的 研究(Chao & Huang,1931)[136] ,40 年代晚期黄汲清、 王鸿祯和高振西(Wang & Kao,1948)[137] 对中国前寒武 系作了系统概述。黄汲清(1945)[138] 在《中国主要地 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提出了前寒武纪旋回的概念,并 划分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块单位,从而为前寒武纪大 地构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快速发 展,对前寒武纪地层有了较广泛的研究。1956 年地 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 研究室,并在1959 年全国地质编图会上展示了我国 第一张前寒武纪地质图。1962 年地质部华北地质研 究所(1978 年改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后,在 王曰伦所长等的带领下,对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运 用地层学、岩石化学、叠层石、微古植物及同位素测 年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了著名的蓟县 剖面。1979 年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筹备成立, 王曰伦被推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9月 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 会”,标志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 段。同年还在天津组织召开了“国际晚前寒武纪地 质讨论会”。这两次国际会议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 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会议交流使我们了解 了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开阔了思 路,宣传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成就,对其后中 国太古宙绿岩带、片麻岩成因的深入研究,以及变质 岩区的地质填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老一 辈地质学家程裕淇、王鸿祯、董申保、沈其韩、孙大中、 张秋生、白瑾、刘鸿允、沈保丰、陆松年等相继出版了 一批有影响的前寒武纪地质专著。进入21世纪,国 内外对元古宙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突出 表现在超大陆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构造和前寒武纪 地质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技术 对我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作用。百年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历程充分证明了前寒 武纪学科的生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学家在国际地学刊物上 发表的科学论文显著增多,大大提高了我国地学研 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但应该看到大多数科学论文是 在突破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包括同位素测年、同位素 地球化学测试、稀土及微量元素测试等)瓶颈后的成 果大爆发。我国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特别是测年技 术已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但在成果的原创性和全 球构造观等方面,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与国际先 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 研究的脱节还相当严重。 3.2 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2.1 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 (1)中国前寒武纪独具特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 主要大宗矿产资源多与前寒武纪相关,为前寒武纪 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施展空间。 (2)高精分析测试设备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 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已拥有国际水平的测 试设备,包括同位素测年、岩石化学分析,微区分析 和电子显微设备等,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特别 是同位素测年已有SHRIMPⅡ、LA-ICP-MS、SIMS、TIMS 等多种类型的仪器。 (3)经费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国力 的增强以及国家对资源与环境的日益重视,不同部 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经费。 (4)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世界主要前寒武纪研 究机构和国际前寒武纪著名专家有良好的合作关 系,国际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3.2.2 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前缘研究领域 (1)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和演化。华北克拉通 的起源、大陆生长和再循环过程,早期板块构造的识 别标志,中国主要古陆块与不同时期超级大陆的亲 缘关系;早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出露机制, 超高温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2)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早 前寒武纪矿床成因;超级大陆旋回、地幔柱及重大地 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前寒武纪成油机理与储 油构造。 (3)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 期演化;动物的起源及其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3.2.3 措施与建议 (1)实施大的科学计划,鼓励不同途径的创新, 既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联合研究的重大项目,也要有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