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4期 地质调查与研究 Vol 34 No4 Dec 2011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王惠初,于海峰,苗培森,赵凤清,相振群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天津300170 摘要: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质科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以地球早期演化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几年我国前寒武 纪地层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和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高精度微区 测年技术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鞍山、泰山和五台山等早前寒武纪经典地区的年代格架,推动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 武纪构造格架的研究;中国晚前寒武纪 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震旦系陡山 沱组古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明确的年龄和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记录使华南的震旦系成为研究埃迪卡拉时期古 环境和生物演化的理想地区。从下马岭组、铁岭组和高于庄组中新获得的错石U-Pb年龄为华北中元古代地层格架 的重新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尽管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人才流失和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但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宗矿产多与前 寒武纪相关,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强烈需求为前寒武纪地质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前寒武纪;年代格架;超大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534.1 文献标识码 章编号:1672-4135(2011)04-0241-12 1前寒武纪地质在地质学研究中解,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特征,前寒武纪地球化学和同 的地位和作用 位素年代学等等。前寒武纪陆壳基底的展布,地质 构造特征,地层的含矿性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 前寒武纪是指自地球生成、有地质记录(-4着显生宙大地构造分区和它们的演化特点以及矿产 600Ma)起到寒武纪之前(~542Ma)、大约40亿年这的形成与演化等,因此它在全球地球科学研究中占 段漫长历史,约占地球演化历史的7/8。由于这一时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沈其韩,2005)。 期地壳的组成、构造活动和成矿特点以及生命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泛的国家 等方面都与显生宙有显著差异,因而形成了独具特之一,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总面积67.4万km2,约占全 色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前寒武纪地质学( Precam国各断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的7.8%(程裕淇,1994)2 brian Geology)。前寒武纪地质学虽然已有近百年我国保存了从3800Ma到542Ma期间较完整的岩 的研究历史,但由于前寒武纪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 研究目标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前寒武纪地质学在不富的矿产资源,显示出许多独特的地质条件成为探 断地发展前进始终不衰,成为现代地质科学中最活索地壳早期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前寒武纪 跃的分支学科之一。 地质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探讨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 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性质、演化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及其演化模式的特定2“十一五”前寒武纪地质学的主 学科,它包括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很广,如前寒武纪变 质地层,沉积及火山喷发环境和特征,前寒武纪褶皱 要研究进展 构造与变形,前寒武纪TG岩系和古老花岗岩片麻岩 进入21世纪,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提高和微 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前寒武纪区域区测年设备的引进,大大促进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 变质作用及p-T-t轨迹,前寒武纪超大陆的汇聚与裂究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收稿日期:2011-08-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20);国家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1212010911005、121201110154) 作者简介:王惠初(1963-),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前寒武地质研究, Email: tjwhuich@163com
第34卷 第4期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Vol.34 No.4 2011年12月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Dec. 2011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王惠初,于海峰,苗培森,赵凤清,相振群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天津 300170) 摘 要: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质科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以地球早期演化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几年我国前寒武 纪地层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和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高精度微区 测年技术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鞍山、泰山和五台山等早前寒武纪经典地区的年代格架,推动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 武纪构造格架的研究;中国晚前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震旦系陡山 沱组古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明确的年龄和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记录使华南的震旦系成为研究埃迪卡拉时期古 环境和生物演化的理想地区。从下马岭组、铁岭组和高于庄组中新获得的锆石U-Pb年龄为华北中元古代地层格架 的重新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尽管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人才流失和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但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宗矿产多与前 寒武纪相关,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强烈需求为前寒武纪地质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前寒武纪;年代格架;超大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5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11)04-0241-12 收稿日期:2011-08-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20);国家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1212010911005、1212011120154) 作者简介:王惠初(1963-),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前寒武地质研究,Email:tjwhuichu@163.com。 1 前寒武纪地质在地质学研究中 的地位和作用 前寒武纪是指自地球生成、有地质记录(~4 600 Ma)起到寒武纪之前(~542 Ma)、大约40 亿年这 段漫长历史,约占地球演化历史的7/8。由于这一时 期地壳的组成、构造活动和成矿特点以及生命形式 等方面都与显生宙有显著差异,因而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前寒武纪地质学( Precambrian Geology) 。前寒武纪地质学虽然已有近百年 的研究历史,但由于前寒武纪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 研究目标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前寒武纪地质学在不 断地发展前进、始终不衰,成为现代地质科学中最活 跃的分支学科之一。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探讨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 性质、演化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及其演化模式的特定 学科,它包括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很广,如前寒武纪变 质地层,沉积及火山喷发环境和特征,前寒武纪褶皱 构造与变形,前寒武纪TTG岩系和古老花岗岩片麻岩 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前寒武纪区域 变质作用及p-T-t轨迹,前寒武纪超大陆的汇聚与裂 解,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特征,前寒武纪地球化学和同 位素年代学等等。前寒武纪陆壳基底的展布,地质 构造特征,地层的含矿性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 着显生宙大地构造分区和它们的演化特点以及矿产 的形成与演化等,因此它在全球地球科学研究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沈其韩,2005)[1] 。 我国是世界上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泛的国家 之一,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总面积67.4万km2 ,约占全 国各断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的7.8%(程裕淇,1994)[2] 。 我国保存了从 3 800 Ma 到 542 Ma 期间较完整的岩 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 富的矿产资源,显示出许多独特的地质条件,成为探 索地壳早期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前寒武纪 地质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 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2“十一五”前寒武纪地质学的主 要研究进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提高和微 区测年设备的引进,大大促进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 究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34卷 2.1前寒武纪地层学及年代格架研究进展 etal..2006;沈其韩等,2007;王世进等,2008;王伟 2.1.1地球早期地壳物质的寻找 等,2009)为建立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年代格架 地球的形成及早期演化是地球科学中最富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泰山岩群形成年龄大约 性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地球上≥3.8Ga岩石的分在2770~2700Ma,2.64Ga左右曾发生过一次变质 布极为局限,仅在格陵兰、南极、北美和我国鞍山等作用;新太古代发生3期岩浆侵入活动,早期构造岩 地区发现。最近几年随着锆石微区测年技术的应浆活动主要形成2740~2700M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 用,我国在最古老岩石和锆石寻找和研究方面取得岩;中期主要形成2650~2600Ma的TTG质花岗片麻 了十分重要的进展。自上世纪鞍山和冀东地区发现岩;晚期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形成大量2580~2 3.8Ga的锆石以来( Liu et al.,1992),相继在西480M的弱变形的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并从玉皇 藏普兰和北秦岭西段发现了4.1Ga的碎屑锆石(多顶花岗岩中获得了大于3.0a的锆石年龄信息,其中 吉等,2007;王洪亮等,2007;第五春荣等,2010)最大继承性岩浆锆石年龄为3728±13Ma(陆松年 。同时我国的许多地区也发现了>3.4Ga的锆石等,2008)四。此外,还利用TMs测年技术测定了泰 年龄信息,如信阳地区( Zheng et al.,2004)、焦作山地区红门辉绿岩墙中的斜锆石,获得其准确形成 地区( Gao et al.,2006;万喻生等,2009)、宜昌地时代为1621.1±8.8Ma(陆松年等,2008)。上述 区(柳小明等,2005)、华夏地区(于津海等,2007,年龄数据为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岩浆侵入活动、区 万喻生等,2009)町、新疆阿克塔什塔格地区(李惠域构造变质作用过程和新太古代地壳增生过程的研 明等,2001)等。2.9~3.3Ga的锆石年龄信息则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同时对华北克拉通新 分布更为广泛。尽管这些古老年龄信息多来自碎屑太古代陆壳增生拼合过程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锆石,但为研究中国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 (2)阜平-五台-恒山早前寒武纪新格局 质基础。近几年鞍山地区的研究又取得新进展,确 太行山-五台山一恒山地区发育我国最好的新 立了从~3.8a到~2.5Ga的一系列岩石组合 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剖面,是最近几年国际早前 3.8Ga的奥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3.6~3.8Ga的奥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国内外地质学家围绕 长花岗岩和黑云母片岩,3.3Ga的陈台沟表壳岩和陈阜平杂岩与五台恒山杂岩的相互关系,早前寒武 台沟花岗岩,3.0~3.1Ga的立山奥长花岗岩、东山花纪构造格架与拼合过程,阜平岩群与弯子群的时代 岗岩和铁架山花岗岩及表壳岩,~2.5Ga的鞍山群表归属等重大地质问题展开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变 壳岩和齐大山花岗岩等( Wan et al,2005;刘敦一等,质作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广泛研 2007;万渝生等,207,2009)1;建立了鞍山地区究。新一轮区域地质调查已否定了五台岩群与阜平 古太古代一新太古代的年代格架。尽管这些岩石露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近几年获得的大量年 头面积较小,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早期地壳演化信代学资料(Zhai等,2005;Zhao等,2005,2006;7ile 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球早期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等,2005; Kroner等,2005,2006;Li等,2007; Kusky 意义。 等,2003,2007)②证实了五台群属新太古代的认 2.1.2华北太古宙经典地区新进展 识,也支持区域地质调查得出的五台群内部各亚群 (1)鲁西地区独特的前寒武纪年代格架 之间皆为构造接触的结论。最近万喻生等(2010) 鲁西泰山杂岩是华北克拉通基底的一部分,但对高凡亚群的研究表明,高凡亚群可能形成于新太 鲁西地区前寒武纪物质组成和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古代五台花岗-绿岩带之后,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 拉通上其它前寒武纪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泰山岩(2.14-2.47Ga)最古老的地层之一。这一认识冲击 群中出露有中国唯一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公认的科了五台群地层格架的传统观点,打开了五台山地区 马提岩,柳杭岩组中的变质枕状熔岩也是目前认可前寒武纪研究的新思路。前人对阜平杂岩的认识却 的中国最老的基性火山岩。近几年在国土资源大调未得到新的年代学资料支持,该地区虽存在古太古 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泰山风景区管理代的年龄信息(沈保丰等,2005),但尚无锆石年代 委员会等的支持下,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新获学证据;阜平岩群及其相伴的变质深成岩主体形成 得的一大批锆石U-Pb测年资料(杜利林等,2003;L于新太元古代,上部甚至是古元古代的产物(吴昌华
2.1 前寒武纪地层学及年代格架研究进展 2.1.1 地球早期地壳物质的寻找 地球的形成及早期演化是地球科学中最富挑战 性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地球上≥3.8 Ga岩石的分 布极为局限,仅在格陵兰、南极、北美和我国鞍山等 地区发现。最近几年随着锆石微区测年技术的应 用,我国在最古老岩石和锆石寻找和研究方面取得 了十分重要的进展。自上世纪鞍山和冀东地区发现 3.8 Ga 的锆石以来(Liu et al.,1992)[3] ,相继在西 藏普兰和北秦岭西段发现了4.1 Ga的碎屑锆石(多 吉等,2007;王洪亮等,2007;第五春荣等,2010) [4-6] 。同时我国的许多地区也发现了>3.4Ga的锆石 年龄信息,如信阳地区(Zheng et al.,2004)[7] 、焦作 地区(Gao et al.,2006;万喻生等,2009)[8-9] 、宜昌地 区(柳小明等,2005)[10] 、华夏地区(于津海等,2007, 万喻生等,2009)[9,11] 、新疆阿克塔什塔格地区(李惠 明等,2001)[12] 等。2.9~3.3 Ga的锆石年龄信息则 分布更为广泛。尽管这些古老年龄信息多来自碎屑 锆石,但为研究中国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 质基础。近几年鞍山地区的研究又取得新进展,确 立了从~3.8 Ga到~2.5 Ga的一系列岩石组合:~ 3.8 Ga的奥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3.6~3.8 Ga的奥 长花岗岩和黑云母片岩,3.3 Ga的陈台沟表壳岩和陈 台沟花岗岩,3.0~3.1 Ga的立山奥长花岗岩、东山花 岗岩和铁架山花岗岩及表壳岩,~2.5 Ga的鞍山群表 壳岩和齐大山花岗岩等(Wan et al,2005;刘敦一等, 2007;万渝生等,2007,2009)[9,13-15] ;建立了鞍山地区 古太古代-新太古代的年代格架。尽管这些岩石露 头面积较小,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早期地壳演化信 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球早期历史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2.1.2 华北太古宙经典地区新进展 (1)鲁西地区独特的前寒武纪年代格架 鲁西泰山杂岩是华北克拉通基底的一部分,但 鲁西地区前寒武纪物质组成和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 拉通上其它前寒武纪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泰山岩 群中出露有中国唯一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公认的科 马提岩,柳杭岩组中的变质枕状熔岩也是目前认可 的中国最老的基性火山岩。近几年在国土资源大调 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泰山风景区管理 委员会等的支持下,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新获 得的一大批锆石U-Pb测年资料(杜利林等,2003;Lu et al.,2006;沈其韩等,2007;王世进等,2008;王伟 等,2009)[16-20] 为建立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年代格架 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泰山岩群形成年龄大约 在2 770~2 700 Ma,2.64 Ga左右曾发生过一次变质 作用;新太古代发生3期岩浆侵入活动,早期构造岩 浆活动主要形成2 740~2 700 M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 岩;中期主要形成2 650~2 600 Ma的TTG质花岗片麻 岩;晚期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形成大量 2 580~2 480 Ma的弱变形的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并从玉皇 顶花岗岩中获得了大于3.0Ga的锆石年龄信息,其中 最大继承性岩浆锆石年龄为3 728±13 Ma(陆松年 等,2008)[21] 。此外,还利用TIMS测年技术测定了泰 山地区红门辉绿岩墙中的斜锆石,获得其准确形成 时代为1 621.1±8.8 Ma(陆松年等,2008)[21] 。上述 年龄数据为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岩浆侵入活动、区 域构造变质作用过程和新太古代地壳增生过程的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同时对华北克拉通新 太古代陆壳增生拼合过程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2)阜平-五台-恒山早前寒武纪新格局 太行山-五台山-恒山地区发育我国最好的新 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剖面,是最近几年国际早前 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国内外地质学家围绕 阜平杂岩与五台-恒山杂岩的相互关系,早前寒武 纪构造格架与拼合过程,阜平岩群与弯子群的时代 归属等重大地质问题展开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变 质作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广泛研 究。新一轮区域地质调查已否定了五台岩群与阜平 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近几年获得的大量年 代学资料(Zhai等,2005;Zhao等,2005,2006;Wilde 等,2005;Kröner 等,2005,2006;Li 等,2007;Kusky 等,2003,2007)[22-30] 证实了五台群属新太古代的认 识,也支持区域地质调查得出的五台群内部各亚群 之间皆为构造接触的结论。最近万喻生等(2010)[31] 对高凡亚群的研究表明,高凡亚群可能形成于新太 古代五台花岗-绿岩带之后,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 (2.14~2.47 Ga)最古老的地层之一。这一认识冲击 了五台群地层格架的传统观点,打开了五台山地区 前寒武纪研究的新思路。前人对阜平杂岩的认识却 未得到新的年代学资料支持,该地区虽存在古太古 代的年龄信息(沈保丰等,2005)[32] ,但尚无锆石年代 学证据;阜平岩群及其相伴的变质深成岩主体形成 于新太元古代,上部甚至是古元古代的产物(吴昌华 242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第34卷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3 等,2000Zhao等,200;程裕淇等,2004)1,阜平岩白口系(1000~800Ma)的地层划分方案。长城系的 群传统的地层格架受到了强烈挑战。 底界没有直接年龄控制,多依据吕梁运动的变质年 (3)冀东太古宙地质新认识 龄、中元古代早期的基性岩墙群、大庙斜长岩、密云 冀东地区自刘敦一等(1992)发现存在~3.8环斑花岗岩等的形成时代以及常州沟组碎屑锆石年 Ga的地壳物质残留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证实冀东地龄推断。在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火山岩中曾获得较 区古中太古代地质体的存在,部分地调单位和学者好的锆石年龄(陆松年和李惠民,1991;李怀坤等 目前仍将迁西岩群置于中太古代。但是,目前除曹1995,Lu等,2008)。高于庄组以上,由于缺少可 庄地区存在古中太古宙的残留外,几乎所有的变质靠的测年对象,长期未获得令人信服的年龄数据。 深成岩的测年数据均介于2550~2450Ma之间最近几年通过对燕辽裂陷带中上元古界剖面的精细 (Geng等,2006)圓。由此证实冀东地区太古宙陆壳研究,新获得了一批高精度的年龄数据,华北中元古 的生长主要集中在新太古代晩期,遵化岩群与迁西界几个关键层位取得实质性进展。如高林志等 岩群并非是新老关系,很可能是形成构造背景或构(2007,2008)和 Su et a1.(2008)回从青白口系 造层次上的差异。最近, Li et al.(2010)对侵入曹下马岭组的斑脱岩中获得了1366~1380Ma的锆石 庄杂岩中的基性-超基性岩脉和正长岩脉研究表明, SHRIMP U-Pb年龄;李怀坤等(2009)从侵入下马岭 冀东地区在新太古代末期存在一次克拉通化事件 组的基性岩床中获得了1320Ma的斜锆石SHRM 2.1.3华北古元古代地层研究新亮点 U-Pb年龄。这些高精度年龄数据对青白口系底界的 中国地质学家一直试图填补中国地质年代表古年龄乃至中国新元古界地质年表提出了挑战。最 元古代2.5~2.3Ga的空白,万喻生等(2010)的研近苏文博等(2010)从铁岭组凝灰岩夹层中获得了 究成果似乎为此带来了希望,他们通过对原五台岩1440Ma的锆石U-Pb年龄;李怀坤等(2010)圆在北 群和高凡岩群的石英岩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凡京延庆高于庄组发现凝灰岩,并获得高精度的锆石 群最大可能是形成于2.14~2.47Ga之间,为五台新U-Pb年龄1559±12Ma和1560±5Ma。该年龄不仅 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之后的产物,有可能是华北克拉限定了高于庄组的形成时代,而且将高于庄组与大 通古元古代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红峪组界线年龄进一步限定为1600Ma左右,有可能 针对晋冀蒙地区的孔兹岩岩系时代归属,近几将我国习用的“蓟县系”底界下拉到高于庄组底界 年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岩石的年代学工作(吴昌华目前多个研究小组对长城系底界时限的研究也获得 等,1997,20063; Zhao et al.,200210; Wan et新突破(李怀坤等,2011;和政军等,2011),有可 a1.,2006a,2006b{;ia等2006,董春艳等,能将长城系的底界限制在1670~1650Ma之间。上 2007;周喜文等,2009),大量的新资料支持该孔述研究进展为华北中元古代地层格架的重新建立提 兹岩带属古元古代的认识,这些岩石单位涉及桑干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对整个华北克拉通中、新元 杂岩、集宁岩群的上部、乌拉山岩群、界河口岩群、贺古代地层地质演化史的认识有重要地质意义。 山岩群和千里山群等。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相信2.1.5华南新元古代地层研究新格架 系是一古元古代的造山款争 从晋冀蒙交界地区向西延伸至贺兰山一带的孔兹岩近几年许多学者对我国南华系和震旦系开展了 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青白 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及其相伴的辽吉花岗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的底界分别限定在~1000 岩的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则将辽河群的形Ma、~780Ma和~635Ma(王剑,20056; Zhang et 成时代限定在2.17~1.856a之间( Li et al.,2006,a1.,20080;高林志等,2008,2010)1,同时还基本 20076.0;Luo,etal.,2004,2008; Wan et al.,限定了南华纪两次冰期的时限(Zhou等,2004;尹崇 20060;路孝平等,2004; Lu et a1.2006.) 玉等,2006)-。三峡地区的震且系做为我国与国 2.1.4华北中元古代地层研究新突破 际埃迪卡拉系相当的层型剖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 自高振西等(Kao等,1934)建立华北中、上元的广泛关注,2005年中外学者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 古界地层剖面以来,中国地质学家一直沿用长城系表了多篇三峡地区锆石 SHRIMP和TMSU-Pb年龄数 (1800-1600Ma)、蓟县系(1400-1000Ma)和青据的论文,将陡山沱组沉积年龄锁定在6.35~5.51
等,2000;Zhao等,2002;程裕淇等,2004)[33-35] ,阜平岩 群传统的地层格架受到了强烈挑战。 (3)冀东太古宙地质新认识 冀东地区自刘敦一等(1992)[3] 发现存在~3.8 Ga的地壳物质残留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证实冀东地 区古中太古代地质体的存在,部分地调单位和学者 目前仍将迁西岩群置于中太古代。但是,目前除曹 庄地区存在古中太古宙的残留外,几乎所有的变质 深成岩的测年数据均介于 2 550~2 450 Ma 之间 (Geng 等,2006)[36] 。由此证实冀东地区太古宙陆壳 的生长主要集中在新太古代晚期,遵化岩群与迁西 岩群并非是新老关系,很可能是形成构造背景或构 造层次上的差异。最近,Li et al.(2010)[37] 对侵入曹 庄杂岩中的基性-超基性岩脉和正长岩脉研究表明, 冀东地区在新太古代末期存在一次克拉通化事件。 2.1.3 华北古元古代地层研究新亮点 中国地质学家一直试图填补中国地质年代表古 元古代2.5~2.3 Ga的空白,万喻生等(2010)[31] 的研 究成果似乎为此带来了希望,他们通过对原五台岩 群和高凡岩群的石英岩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凡 群最大可能是形成于2.14~2.47 Ga之间,为五台新 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之后的产物,有可能是华北克拉 通古元古代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针对晋冀蒙地区的孔兹岩岩系时代归属,近几 年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岩石的年代学工作(吴昌华 等 ,1997,2006[38,39] ;Zhao et al.,2002[34] ;Wan et al.,2006a,2006b[40,41] ;Xia 等 2006[42] ,董春艳等, 2007[43] ;周喜文等,2009[44] ),大量的新资料支持该孔 兹岩带属古元古代的认识,这些岩石单位涉及桑干 杂岩、集宁岩群的上部、乌拉山岩群、界河口岩群、贺 兰山岩群和千里山群等。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相信 从晋冀蒙交界地区向西延伸至贺兰山一带的孔兹岩 系是一古元古代的造山带。 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及其相伴的辽吉花岗 岩的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则将辽河群的形 成时代限定在2.17~1.85Ga之间(Li et al.,2006, 2007[45,46] ;Luo,et al.,2004,2008[47,48] ;Wan et al., 2006[40] ;路孝平等,2004;Lu et al.,2006[49,50] )。 2.1.4 华北中元古代地层研究新突破 自高振西等(Kao等,1934)[51] 建立华北中、上元 古界地层剖面以来,中国地质学家一直沿用长城系 (1 800~1 600 Ma) 、蓟县系(1 400~1 000 Ma) 和青 白口系(1 000~800 Ma)的地层划分方案。长城系的 底界没有直接年龄控制,多依据吕梁运动的变质年 龄、中元古代早期的基性岩墙群、大庙斜长岩、密云 环斑花岗岩等的形成时代以及常州沟组碎屑锆石年 龄推断。在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火山岩中曾获得较 好的锆石年龄(陆松年和李惠民,1991;李怀坤等, 1995,Lu等,2008)[52-54] 。高于庄组以上,由于缺少可 靠的测年对象,长期未获得令人信服的年龄数据。 最近几年通过对燕辽裂陷带中上元古界剖面的精细 研究,新获得了一批高精度的年龄数据,华北中元古 界几个关键层位取得实质性进展。如高林志等 (2007,2008)[55-56] 和Su et al.(2008)[57] 从青白口系 下马岭组的斑脱岩中获得了1 366~1 380 Ma的锆石 SHRIMP U- Pb年龄;李怀坤等(2009)[58] 从侵入下马岭 组的基性岩床中获得了 1 320 Ma 的斜锆石 SHRIMP U-Pb年龄。这些高精度年龄数据对青白口系底界的 年龄乃至中国新元古界地质年表提出了挑战。最 近苏文博等(2010)[59] 从铁岭组凝灰岩夹层中获得了 1 440 Ma的锆石U- Pb年龄;李怀坤等(2010)[60] 在北 京延庆高于庄组发现凝灰岩,并获得高精度的锆石 U-Pb年龄1 559±12 Ma和1 560±5 Ma。该年龄不仅 限定了高于庄组的形成时代,而且将高于庄组与大 红峪组界线年龄进一步限定为1 600 Ma左右,有可能 将我国习用的“蓟县系”底界下拉到高于庄组底界。 目前多个研究小组对长城系底界时限的研究也获得 新突破(李怀坤等,2011;和政军等,2011)[61-62] ,有可 能将长城系的底界限制在1 670~1 650 Ma之间。上 述研究进展为华北中元古代地层格架的重新建立提 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对整个华北克拉通中、新元 古代地层地质演化史的认识有重要地质意义。 2.1.5 华南新元古代地层研究新格架 近几年许多学者对我国南华系和震旦系开展了 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青白 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的底界分别限定在~1 000 Ma、~780 Ma 和~635 Ma(王剑,2005[63] ;Zhang et al.,2008[64] ;高林志等,2008,2010)[65-66] ,同时还基本 限定了南华纪两次冰期的时限(Zhou等,2004;尹崇 玉等,2006)[67-68] 。三峡地区的震旦系做为我国与国 际埃迪卡拉系相当的层型剖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 的广泛关注,2005年中外学者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 表了多篇三峡地区锆石SHRIMP和TIMS U-Pb年龄数 据的论文,将陡山沱组沉积年龄锁定在6.35~5.51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3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34卷 亿年之间(Yin等,2005; Condon等,2005),使我要突破(翟明国等,1992,1995;Li等,2000∞ 国陡山沱组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具有可靠同位素年龄Zhao等,2000,2001;郭敬辉等,1999;Guo等 限制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剖面。华南新元古代~8202002,2005)町。以此为契机,带动了华北克拉通的 Ma和~760Ma的两次构造热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研究。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 (郑永飞等,2007m;高林志等,2008,201056),2010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献,研究重点聚焦于新太古 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江南古陆元古宙地层野外现代一古元古代构造格局、吕梁运动构造-热事件的性 场考察与专题讨论会”上,地学工作者们结合近几年质、时限等重要地质问题( Zhai et al.,20052 地质调查和研究进展围绕~820Ma构造热事件的性2010-;zhao等,2005,2006,20072,-; Wilde等, 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认定冷家溪群及其时2005; Kroner等,2005,20062; Kusky等,2003 代大致相当的地层不是形成于中元古代,而是新元古2007;Li等,2007; Santosh et al.,2009, 代(青白口系下部);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是界于7802010)∞ Ma~820Ma之间的一套轻微变质地层;-820Ma的构 随着 Penrose会议(2002)和“前寒武纪年代学及 造界面不仅是两套地层之间的重要分界面,而且是地壳演化国际讨论会”(2007)在中国召开,国内外学 造山过程中动力学机制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限。 者从岩石圈结构以及造山带结构角度对阜平-五台- 2.1.6同位素年代学促进了华南变质基底的研究恒山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建 随着近几年高精度年代学资料的积累,华南一立在华北主要前寒武纪经典地区变质作用硏究,特 些前寒武纪地层单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如闽别是阜平一五台-恒山一宣化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变 北原古元古代麻源群被厘定为新元古代产物(Wan质作用和高精度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以赵国春等 等,2007)四;南秦岭的武当群和耀岭河群也被证实为代表的一批中外地质学家,提出了一个华北克拉 属新元古代南华纪产物(李怀坤等,2003;凌文黎通古元古代的造山模式(Zhao等,2001,2005四;赵 等,2007)0;云开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被证实是国春等,2002),并将该期拼合造山事件与全球Co- 早古生代的变质岩( Wan et al.,2010);扬子陆块1 umbr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相对应。虽然该模式及与 西缘的康定杂岩(康定群),其时代归属前人亦有争之相关的一些观点还面临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 议,最近的 SHRIMP测年证实了形成于新元古代的认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壳演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 识(杜利林等,2007)。新近发表的一系列错石UPb的推动作用,冲击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壳演化 年龄数据显示,在华南地壳岩石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的传统思维,促使前寒武纪地学工作者对一些传统 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的同位素年龄信息(Ⅺ u et al.,认识进行反思和重新研究。 2005m; Zhang et al.2006a、2006b;于津海等,2.2.2晚前寒武纪超大陆研究进展与动向 2007;郑永飞等,2007)m,最大的年龄信息达到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中元古代末罗迪尼亚 3.8Ga( Zhang et al.,2006b),大量新的年龄信息( Rodinia)超大陆假说以来,国际上有关该超大陆的 和H同位素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华南古老地壳物质古构造复原、格林威尔及与其时代大致相当的造山 的存在,而且证实华南可能存在古老的太古宙陆壳运动在全球的分布及特征、超大陆裂解的表现形式 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发生克拉通化达到相对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取得重要突破。这一国际研究动态引 但新元古代 Rodin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事件对华南起了国内地学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我国地学工作 的变质基底的改造十分强烈,目前华南保存较好的者开始参与IGCP440“罗迪尼亚汇聚与破裂”国际地 中元古代地层仅分布于神农架等几个孤岛 质对比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晚前寒武纪超 22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大陆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证实我国在~820 2.2.1古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研究受到空前重视M前后存在广泛的 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事件 华北克拉通若干经典地区的地质研究取得重要的地质记录,这些地质记录遍布扬子地块、华夏地 进展,为重溯华北早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奠定了科学块、塔里木地块周边、中国中部造山系及华北地块周 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在晋冀蒙相邻地区发现高压边等广大地区(陆松年等,2003,2004, Lu et al 麻粒岩以来,华北北部高压麻粒岩带的研究取得重2008;Li( XH et al.2008;Li(Zx)etal
亿年之间(Yin 等,2005;Condon 等,2005)[69-70] ,使我 国陡山沱组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具有可靠同位素年龄 限制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剖面。华南新元古代~820 Ma 和~760 Ma 的两次构造热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郑永飞等,2007[71] ;高林志等,2008,2010[65-66] ),2010 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江南古陆元古宙地层野外现 场考察与专题讨论会”上,地学工作者们结合近几年 地质调查和研究进展围绕~820 Ma构造热事件的性 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认定冷家溪群及其时 代大致相当的地层不是形成于中元古代,而是新元古 代(青白口系下部);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是界于780 Ma~820 Ma之间的一套轻微变质地层;~820 Ma的构 造界面不仅是两套地层之间的重要分界面,而且是 造山过程中动力学机制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限。 2.1.6 同位素年代学促进了华南变质基底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高精度年代学资料的积累,华南一 些前寒武纪地层单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如闽 北原古元古代麻源群被厘定为新元古代产物(Wan 等,2007)[72] ;南秦岭的武当群和耀岭河群也被证实 属新元古代南华纪产物(李怀坤等,2003[73] ;凌文黎 等,2007)[74] ;云开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被证实是 早古生代的变质岩(Wan et al.,2010)[75] ;扬子陆块 西缘的康定杂岩(康定群),其时代归属前人亦有争 议,最近的SHRIMP测年证实了形成于新元古代的认 识(杜利林等,2007)[76] 。新近发表的一系列锆石U-Pb 年龄数据显示,在华南地壳岩石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 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的同位素年龄信息(Xu et al., 2005[77] ;Zhang et al.,2006a、2006b[78-79] ;于津海等, 2007[11] ;郑永飞等,2007)[71] ,最大的年龄信息达到 3.8 Ga(Zhang et al.,2006b[79] ),大量新的年龄信息 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华南古老地壳物质 的存在,而且证实华南可能存在古老的太古宙陆壳 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发生克拉通化达到相对稳定, 但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事件对华南 的变质基底的改造十分强烈,目前华南保存较好的 中元古代地层仅分布于神农架等几个孤岛。 2.2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2.2.1 古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研究受到空前重视 华北克拉通若干经典地区的地质研究取得重要 进展,为重溯华北早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奠定了科学 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在晋冀蒙相邻地区发现高压 麻粒岩以来,华北北部高压麻粒岩带的研究取得重 要突破(翟明国等,1992,1995[80-81] ;Li 等,2000[82] ; Zhao 等,2000,2001[83-84] ;郭敬辉等,1999;Guo 等, 2002,2005)[85-87] 。以此为契机,带动了华北克拉通的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研究。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 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献,研究重点聚焦于新太古 代-古元古代构造格局、吕梁运动构造-热事件的性 质、时限等重要地质问题(Zhai et al.,2005[22] ; 2010[88] ;Zhao 等,2005,2006,2007[23-24,89] ;Wilde 等, 2005[25] ;Kröner等,2005,2006[26,27] ;Kusky等,2003, 2007[28-29] ;Li 等 ,2007[30] ;Santosh et al.,2009, 2010)[90-91] 。 随着Penrose会议(2002)和“前寒武纪年代学及 地壳演化国际讨论会”(2007)在中国召开,国内外学 者从岩石圈结构以及造山带结构角度对阜平-五台- 恒山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建 立在华北主要前寒武纪经典地区变质作用研究,特 别是阜平-五台-恒山-宣化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变 质作用和高精度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以赵国春等 为代表的一批中外地质学家,提出了一个华北克拉 通古元古代的造山模式(Zhao等,2001[92] ,2005[23] ;赵 国春等,2002[93] ),并将该期拼合造山事件与全球Columb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相对应。虽然该模式及与 之相关的一些观点还面临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 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壳演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冲击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壳演化 的传统思维,促使前寒武纪地学工作者对一些传统 认识进行反思和重新研究。 2.2.2 晚前寒武纪超大陆研究进展与动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中元古代末罗迪尼亚 (Rodinia)超大陆假说以来,国际上有关该超大陆的 古构造复原、格林威尔及与其时代大致相当的造山 运动在全球的分布及特征、超大陆裂解的表现形式 等一系列问题取得重要突破。这一国际研究动态引 起了国内地学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我国地学工作 者开始参与IGCP440“罗迪尼亚汇聚与破裂”国际地 质对比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晚前寒武纪超 大陆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证实我国在~820 Ma前后存在广泛的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事件 的地质记录,这些地质记录遍布扬子地块、华夏地 块、塔里木地块周边、中国中部造山系及华北地块周 边等广大地区(陆松年等,2003,2004[94-95] ,Lu et al., 2008[96] ;Li (X H) et al. 2008[97] ; Li (Z X) et al., 244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第34卷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5 2002, 2003, 2007: Zhang et al., 2006 00 Xu et ton, 1998; Stern, 2007: Condie ed. 2008)009-loy a1.,200510;郑永飞等,2007m1, Zhou et a1.,2006 国地质学家 RJ Stern教授曾应邀在我国科学通报上 Chen et al..200610;zhou(JB)etal.,20070;林发表专栏文章“板块构造启动的时间和机制:理论和 文黎等,2007m; Yu et al.,2008)。 经验探索”( Stern,20070),他认为地球构造形式是 关于中国古大陆在新元古代全球构造中的位置逐步演化的,早期存在着太古宙型构造活动,在古元 也有诸多文章问世( Li et al.,1996m;王鸿桢等,古代约1.9Ga时开始出现一种与板块构造类似的构 20023;陆松年等,2003,20049-),但是对中国古造类型,在新元古代才开始出现具有现代风格的板 大陆在新元古代全球构造中的位置的认识上却存在块构造,因为这时地球已经冷却到了一定程度,板块 明显分歧。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构造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都承 其一,认为新元古代早期我国几个主要陆块包括塔认板块构造已主导了古元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壳幔相 里木、柴达木、华北、扬子和华夏已汇聚或相对邻近互作用,有关古元古代全球超大陆汇聚( Columbia超 并组成统一的中国古大陆。嗣后经历了显生宙多期大陆旋回)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论述( Hoffman, 造山运动的叠加和改造,最终形成现在的大地构造1988; Rogers,2002; Condie,2002; Zhao et al 轮廓。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元古代除扬子与华夏汇聚2002)2-1,华北克拉通也被认为是 Columbia超大陆 成为华南古陆外,塔里木、华北和华南并未相聚或相的组成部分(赵国春等,2002;陆松年等,20020; 邻。不同作者依据不同证据讨论了这几个陆块在罗 Wilde et a1.,2002) 迪尼亚和冈瓦纳大陆中的位置。尽管在对中国古陆 国内学者也一直在关注太古宙板块构造方面的 块的相对位置的认识上还有较大的分歧,但总的来探索,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们就 看它们与东冈瓦纳、劳伦和西伯利亚相邻。因此,在从绿岩带的分布及太古宙末期偏碱性岩浆活动论述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如下两方面:一是了板块构造存在的可能性(白瑾等,1996;伍家善等 中国古大陆各块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新元古代它1998)此后, Li et a1.(2002)试图从冀东 们是否曾经相聚?其二是中国古大陆各块体与罗迪豆荚状铬铁矿论述太古宙陆块内部存在古洋壳的可 尼亚超大陆的关系。 能性;张旗等(2004)、简平等(2005)2和 Wang et 2.2.3太古宙构造体制的探索和研究动向 a1.(2009)1则对华北新太古代的赞岐岩套(sanu 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前寒武kite)进行了探索。毫无疑问,在华北克拉通上寻找 纪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地球太古宙板块构造的痕迹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未来 早期演化历史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1)古一个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 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2.3早期生命演化研究进展 太古宙是否存在板块构造机制存在广泛争议,一些2.3.1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系多细胞生物研究取得进展 地质学家认为新太古代地球已经存在板块机制和 继在长城系上部高于庄组发现螺旋形带状化石 洋-陆转换,板块机制存在的证据来自~2.7Ga高镁(孙淑芬等,2006)、中部团山子组发现大量以褐藻 深成岩、古大陆新太古代末期的变质事件和大规模为主的叶状化石,以及常州沟组有争议的“ Chuar- 的地壳增生,以及在刚性大陆块体之上形成的古元ia- Tawuia”状碳质压密体之后( Lamba等,2007), 古代初期巨型放射状岩墙群等。但大多数地质学家最近几年又先后在串岭沟组和高于庄组发现了新的 相信,2600Ma以前没有板块构造,而是以花岗-绿化石层位和种类,从而使长城系每个组中都发现了 岩带为代表,地热梯度高,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岩石学碳质压密体和碳质宏观化石,长城系已成为一个研 特征外,缺少现代板块构造的蛇绿岩、岩浆弧、增生究地球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时代最老的化 楔和前陆盆地等。构造形式上以片麻岩穹窿和绿岩石库。 带的向斜构造为特征(即以垂向增生为主,穹窿侧向2.3.2震旦系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挤压。缺少平卧褶皱和叠加褶皱变形,缺少高压低 近几年,中外学者先后在陡山沱组中发现了 温变质作用)。~2000Ma出现了板块构造的裂解和些最早的动物化石证据,曾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 汇聚,真正现代形式的板块构造开始于0.8Ga(Hami1-响。例如,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磷块岩(大约5
2002,2003,2007[98-100] ;Zhang et al.,2006[101] ;Xu et al.,2005[102] ;郑永飞等,2007[71] ,Zhou et al.,2006[103] ; Chen et al.,2006[104] ;Zhou(J B) et al.,2007[105] ;林 文黎等,2007[74] ;Yu et al.,2008[106] )。 关于中国古大陆在新元古代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也有诸多文章问世(Li et al.,1996[107] ;王鸿桢等, 2002[108] ;陆松年等,2003,2004[94-95] ),但是对中国古 大陆在新元古代全球构造中的位置的认识上却存在 明显分歧。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一,认为新元古代早期我国几个主要陆块包括塔 里木、柴达木、华北、扬子和华夏已汇聚或相对邻近 并组成统一的中国古大陆。嗣后经历了显生宙多期 造山运动的叠加和改造,最终形成现在的大地构造 轮廓。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元古代除扬子与华夏汇聚 成为华南古陆外,塔里木、华北和华南并未相聚或相 邻。不同作者依据不同证据讨论了这几个陆块在罗 迪尼亚和冈瓦纳大陆中的位置。尽管在对中国古陆 块的相对位置的认识上还有较大的分歧,但总的来 看它们与东冈瓦纳、劳伦和西伯利亚相邻。因此,在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如下两方面:一是 中国古大陆各块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新元古代它 们是否曾经相聚?其二是中国古大陆各块体与罗迪 尼亚超大陆的关系。 2.2.3 太古宙构造体制的探索和研究动向 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前寒武 纪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地球 早期演化历史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1)古 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 太古宙是否存在板块构造机制存在广泛争议,一些 地质学家认为新太古代地球已经存在板块机制和 洋-陆转换,板块机制存在的证据来自~2.7 Ga高镁 深成岩、古大陆新太古代末期的变质事件和大规模 的地壳增生,以及在刚性大陆块体之上形成的古元 古代初期巨型放射状岩墙群等。但大多数地质学家 相信,2 600 Ma以前没有板块构造,而是以花岗-绿 岩带为代表,地热梯度高,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岩石学 特征外,缺少现代板块构造的蛇绿岩、岩浆弧、增生 楔和前陆盆地等。构造形式上以片麻岩穹窿和绿岩 带的向斜构造为特征(即以垂向增生为主,穹窿侧向 挤压。缺少平卧褶皱和叠加褶皱变形,缺少高压低 温变质作用)。~2 000 Ma出现了板块构造的裂解和 汇聚,真正现代形式的板块构造开始于0.8 Ga(Hamilton,1998; Stern,2007; Condie ed. 2008)[109-111] 。美 国地质学家R J Stern教授曾应邀在我国科学通报上 发表专栏文章“板块构造启动的时间和机制:理论和 经验探索”(Stern,2007[110] ),他认为地球构造形式是 逐步演化的,早期存在着太古宙型构造活动,在古元 古代约1.9 Ga 时开始出现一种与板块构造类似的构 造类型,在新元古代才开始出现具有现代风格的板 块构造,因为这时地球已经冷却到了一定程度,板块 构造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都承 认板块构造已主导了古元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壳幔相 互作用,有关古元古代全球超大陆汇聚(Columbia 超 大陆旋回)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论述(Hoffman, 1988;Rogers,2002;Condie,2002;Zhao et al., 2002)[112-115] ,华北克拉通也被认为是Columbia超大陆 的组成部分(赵国春等,2002[93] ;陆松年等,2002[116] ; Wilde et al.,2002)[117] 。 国内学者也一直在关注太古宙板块构造方面的 探索,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们就 从绿岩带的分布及太古宙末期偏碱性岩浆活动论述 了板块构造存在的可能性(白瑾等,1996;伍家善等, 1998)[118-119] 。此后,Li et al.(2002)[120] 试图从冀东 豆荚状铬铁矿论述太古宙陆块内部存在古洋壳的可 能性;张旗等(2004)[121] 、简平等(2005)[122] 和Wang et al.(2009)[123] 则对华北新太古代的赞岐岩套(sanukite)进行了探索。毫无疑问,在华北克拉通上寻找 太古宙板块构造的痕迹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未来 一个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 2.3 早期生命演化研究进展 2.3.1 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系多细胞生物研究取得进展 继在长城系上部高于庄组发现螺旋形带状化石 (孙淑芬等,2006)[124] 、中部团山子组发现大量以褐藻 为主的叶状化石,以及常州沟组有争议的“Chuaria-Tawuia”状碳质压密体之后(Lamba 等,2007)[125] , 最近几年又先后在串岭沟组和高于庄组发现了新的 化石层位和种类,从而使长城系每个组中都发现了 碳质压密体和碳质宏观化石,长城系已成为一个研 究地球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时代最老的化 石库。 2.3.2 震旦系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几年,中外学者先后在陡山沱组中发现了一 些最早的动物化石证据,曾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 响。例如,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磷块岩(大约5.8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5
24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34卷 亿年前)中发现的动物胚胎化石、原始海绵动物化石场交流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赴内蒙古武川县东坡 和两侧对称动物化石。我国科学家2007年在三峡地村和集宁土贵山两地现场考察典型超高温麻粒岩岩 区陡山沱组底部发现的“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石组合。 ( Yin L m等,2007;Xiao等,2007)11,将动物的起 高压麻粒岩与超高温变质作用共同存在于古元 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古代造山带中,充分反映了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复 了5千万年),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晚期“雪球地球”事杂性。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带中多期不同性质 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的岩浆作用和沉积建造预示着所发生的古元古代构 《自然》等国际著名的杂志上。 造热事件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最近我国科学家与美国学者合作( McFadden f a2.5矿产资源勘查对前寒武纪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等,2008),通过对采自三峡地区九龙湾剖面完整 我国前寒武纪矿产丰富,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 的陡山沱组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的碳和硫的同位素和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几个重要的成矿期,如太 大型疑源类化石的研究分析,揭示埃迪卡拉时期海古宙的条带状铁矿、元古宙的铜、铁、铅锌矿和硼及 洋脉冲式的氧化与大型疑源类化石出现、多样化和菱镁矿等。沈保丰等(2006)13对我国前寒武纪成矿 灭绝之间的关系。 作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系统地研究了与中 明确的年龄和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记录使三峡国前寒武纪超大陆增生碰撞汇聚地质作用和裂解离 地区成为研究埃迪卡拉时期古海洋环境与生物演化散地质作用有关的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和大型、超大 的理想地区,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型矿床的形成和空间分布,指明了前寒武纪成矿作 大利亚等多国学者前来考察和工作。 用的研究方向。 24前寒武纪变质作用研究进展 前寒武纪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对我国国民经济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北部高压麻粒岩带展有重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地质找矿已由过去 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许多学者探索了华北北部和及地表矿向攻深找盲转化,对勘查技术有更高要求的同 恒山-太行山地区高压麻粒岩及其它高压变质泥质岩时,也迫切需要在成矿理论和控矿构造上有新突破 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翟明国等,1992,19956; 由于地球早期陆壳性质、成因和演化及板块构 Wang等,1997-;Li等,2000∞;zhao等,2001∞;郭造的作用方式尚属于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早前寒武 敬辉等,1999;Guo等,2002,205),并依据变纪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还面临严峻挑 质反应和变质矿物组合探讨存在退变榴辉岩的可战。例如: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形成于何种大 能性。多数学者将高压麻粒岩解释为陆陆碰撞的地构造背景,太古宙(阿尔戈马型)和古元古代(苏必 结果,由此带动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格架的利尔型)的铁建造的构造背景和气候环境差异,地幔 研究。 柱和地球早期微生物在铁矿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近几年,对孔兹岩系的年代学研究和超高温变等。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的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 质作用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针对孔兹岩及相关山模式(Zhao等,2001,2002),尚未与造山带中 岩系开展年代学研究的同时,超高温变质作用再次系列重要矿产资源的成因和形成构造背景联系起来。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郭敬辉等,2006; 因此,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还必须在下列三个方 刘守偈等,2007,2009m; Santosh et al.,2007a、面作出努力:(1)大地构造背景对不同的矿床类型的 2007b130)。在内蒙古的孔兹岩带中早有报道含假制约作用;(2)大地构造分区对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 蓝宝石的变质矿物组合,表明孔兹岩系发生了超高(3)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对成矿作用的制约作用。 温变质作用,S00通过对3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发展前景与 超高温变质作用是鄂尔多斯古陆块与阴山古陆块在 展望 古元古代晚期拼合造山作用的产物。为此中科院岩3.1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 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5月组织了“早 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研究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会暨超高温变质作用野外现历史。早在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地质学者来华考察
亿年前)中发现的动物胚胎化石、原始海绵动物化石 和两侧对称动物化石。我国科学家2007年在三峡地 区陡山沱组底部发现的“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 (Yin L M等,2007;Xiao 等,2007)[126-127] ,将动物的起 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 了5千万年),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晚期“雪球地球”事 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 《自然》等国际著名的杂志上。 最近我国科学家与美国学者合作(McFadden F A 等,2008)[128] ,通过对采自三峡地区九龙湾剖面完整 的陡山沱组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的碳和硫的同位素和 大型疑源类化石的研究分析,揭示埃迪卡拉时期海 洋脉冲式的氧化与大型疑源类化石出现、多样化和 灭绝之间的关系。 明确的年龄和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记录使三峡 地区成为研究埃迪卡拉时期古海洋环境与生物演化 的理想地区,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等多国学者前来考察和工作。 2.4 前寒武纪变质作用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北部高压麻粒岩带 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许多学者探索了华北北部和及 恒山-太行山地区高压麻粒岩及其它高压变质泥质岩 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翟明国等,1992,1995[80-81] ; Wang等,1997[129] ;Li 等,2000[82] ;Zhao等,2001[84] ;郭 敬辉等,1999[85] ;Guo 等,2002,2005)[86-87] ,并依据变 质反应和变质矿物组合探讨存在退变榴辉岩的可 能性。多数学者将高压麻粒岩解释为陆陆碰撞的 结果,由此带动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格架的 研究。 近几年,对孔兹岩系的年代学研究和超高温变 质作用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针对孔兹岩及相关 岩系开展年代学研究的同时,超高温变质作用再次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郭敬辉等,2006[130] ; 刘守偈等,2007,2009[131-132] ;Santosh et al.,2007a、 2007b[133-134] )。在内蒙古的孔兹岩带中早有报道含假 蓝宝石的变质矿物组合,表明孔兹岩系发生了超高 温变质作用,Santosh 等(2007a、2007b[133-134] )通过对 超高温变质岩的年代学研究(锆石和独居石),认为 超高温变质作用是鄂尔多斯古陆块与阴山古陆块在 古元古代晚期拼合造山作用的产物。为此中科院岩 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5月组织了“早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会暨超高温变质作用野外现 场交流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赴内蒙古武川县东坡 村和集宁土贵山两地现场考察典型超高温麻粒岩岩 石组合。 高压麻粒岩与超高温变质作用共同存在于古元 古代造山带中,充分反映了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复 杂性。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带中多期不同性质 的岩浆作用和沉积建造预示着所发生的古元古代构 造热事件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2.5 矿产资源勘查对前寒武纪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前寒武纪矿产丰富,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 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几个重要的成矿期,如太 古宙的条带状铁矿、元古宙的铜、铁、铅锌矿和硼及 菱镁矿等。沈保丰等(2006)[135] 对我国前寒武纪成矿 作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系统地研究了与中 国前寒武纪超大陆增生碰撞汇聚地质作用和裂解离 散地质作用有关的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和大型、超大 型矿床的形成和空间分布,指明了前寒武纪成矿作 用的研究方向。 前寒武纪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对我国国民经济发 展有重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地质找矿已由过去 地表矿向攻深找盲转化,对勘查技术有更高要求的同 时,也迫切需要在成矿理论和控矿构造上有新突破。 由于地球早期陆壳性质、成因和演化及板块构 造的作用方式尚属于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早前寒武 纪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还面临严峻挑 战。例如: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形成于何种大 地构造背景,太古宙(阿尔戈马型)和古元古代(苏必 利尔型)的铁建造的构造背景和气候环境差异,地幔 柱和地球早期微生物在铁矿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等。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的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 山模式(Zhao等,2001,2002[92,93] ),尚未与造山带中一 系列重要矿产资源的成因和形成构造背景联系起来。 因此,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还必须在下列三个方 面作出努力:(1)大地构造背景对不同的矿床类型的 制约作用;(2)大地构造分区对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 (3)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对成矿作用的制约作用。 3 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发展前景与 展望 3.1 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研究 历史。早在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地质学者来华考察, 246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第34卷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7 著有关于我国前寒武纪地质文献。上世纪20年代中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学家在国际地学刊物上 国地质学会成立之后,开始有我国地质学家的文献发表的科学论文显著增多,大大提高了我国地学研 问世。如翁文灏对中国前寒武系大理岩含镁量的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但应该看到大多数科学论文是 究,李四光、赵亚曾对三峡震旦系的研究。高振西等在突破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包括同位素测年、同位素 (1934)对蓟县“震旦系”的研究,是对我国中、新元地球化学测试、稀土及微量元素测试等)瓶颈后的成 古界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太古宙古老基底岩系的研果大爆发。我国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特别是测年技 究,首推上世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对秦岭群的术已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但在成果的原创性和全 研究(Chao& Huang,1931),40年代晩期黄汲清、球构造观等方面,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硏究与国际先 王鸿祯和高振西(wang&Kao,1948)ω对中国前寒武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 系作了系统概述。黄汲清(1945)在《中国主要地研究的脱节还相当严重。 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提出了前寒武纪旋回的概念,并32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划分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块单位,从而为前寒武纪大3.2.1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 地构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中国前寒武纪独具特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快速发主要大宗矿产资源多与前寒武纪相关,为前寒武纪 展,对前寒武纪地层有了较广泛的研究。1956年地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施展空间。 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 (2)高精分析测试设备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 研究室,并在1959年全国地质编图会上展示了我国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已拥有国际水平的测 第一张前寒武纪地质图。1962年地质部华北地质研试设备,包括同位素测年、岩石化学分析,微区分析 究所(1978年改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后,在和电子显微设备等,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特别 王曰伦所长等的带领下,对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运是同位素测年已有 SHRIMP II、LA-ICP-MS、SIMS、TIMs 用地层学、岩石化学、叠层石、微古植物及同位素测等多种类型的仪器 年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了著名的蓟县 (3)经费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国力 剖面。1979年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筹备成立,的增强以及国家对资源与环境的日益重视,不同部 王曰伦被推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9月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经费。 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 (4)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世界主要前寒武纪研 会”标志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究机构和国际前寒武纪著名专家有良好的合作关 段。同年还在天津组织召开了“国际晩前寒武纪地系,国际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质讨论会”。这两次国际会议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3.2.2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前缘研究领域 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会议交流使我们了解 (1)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和演化。华北克拉通 了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开阔了思的起源、大陆生长和再循环过程,早期板块构造的识 路,宣传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成就,对其后中别标志,中国主要古陆块与不同时期超级大陆的亲 国太古宙绿岩带、片麻岩成因的深入研究,以及变质缘关系;早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出露机制, 岩区的地质填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老一超高温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辈地质学家程裕淇、王鸿祯、董申保、沈其韩、孙大中 (2)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早 张秋生、白瑾、刘鸿允、沈保丰、陆松年等相继出版了前寒武纪矿床成因;超级大陆旋回、地幔柱及重大地 一批有影响的前寒武纪地质专著。进入21世纪,国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前寒武纪成油机理与储 内外对元古宙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突出油构造。 表现在超大陆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构造和前寒武纪 (3)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 地质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技术期演化;动物的起源及其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对我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3.2.3措施与建议 作用。百年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历程充分证明了前寒 (1)实施大的科学计划,鼓励不同途径的创新 武纪学科的生命力。 既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联合研究的重大项目,也要有
著有关于我国前寒武纪地质文献。上世纪20年代中 国地质学会成立之后,开始有我国地质学家的文献 问世。如翁文灏对中国前寒武系大理岩含镁量的研 究,李四光、赵亚曾对三峡震旦系的研究。高振西等 (1934)[51] 对蓟县“震旦系”的研究,是对我国中、新元 古界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太古宙古老基底岩系的研 究,首推上世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对秦岭群的 研究(Chao & Huang,1931)[136] ,40 年代晚期黄汲清、 王鸿祯和高振西(Wang & Kao,1948)[137] 对中国前寒武 系作了系统概述。黄汲清(1945)[138] 在《中国主要地 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提出了前寒武纪旋回的概念,并 划分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块单位,从而为前寒武纪大 地构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快速发 展,对前寒武纪地层有了较广泛的研究。1956 年地 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 研究室,并在1959 年全国地质编图会上展示了我国 第一张前寒武纪地质图。1962 年地质部华北地质研 究所(1978 年改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后,在 王曰伦所长等的带领下,对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运 用地层学、岩石化学、叠层石、微古植物及同位素测 年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了著名的蓟县 剖面。1979 年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筹备成立, 王曰伦被推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9月 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 会”,标志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 段。同年还在天津组织召开了“国际晚前寒武纪地 质讨论会”。这两次国际会议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 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会议交流使我们了解 了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开阔了思 路,宣传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成就,对其后中 国太古宙绿岩带、片麻岩成因的深入研究,以及变质 岩区的地质填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老一 辈地质学家程裕淇、王鸿祯、董申保、沈其韩、孙大中、 张秋生、白瑾、刘鸿允、沈保丰、陆松年等相继出版了 一批有影响的前寒武纪地质专著。进入21世纪,国 内外对元古宙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突出 表现在超大陆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构造和前寒武纪 地质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技术 对我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作用。百年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历程充分证明了前寒 武纪学科的生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学家在国际地学刊物上 发表的科学论文显著增多,大大提高了我国地学研 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但应该看到大多数科学论文是 在突破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包括同位素测年、同位素 地球化学测试、稀土及微量元素测试等)瓶颈后的成 果大爆发。我国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特别是测年技 术已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但在成果的原创性和全 球构造观等方面,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与国际先 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 研究的脱节还相当严重。 3.2 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2.1 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 (1)中国前寒武纪独具特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 主要大宗矿产资源多与前寒武纪相关,为前寒武纪 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施展空间。 (2)高精分析测试设备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 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已拥有国际水平的测 试设备,包括同位素测年、岩石化学分析,微区分析 和电子显微设备等,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特别 是同位素测年已有SHRIMPⅡ、LA-ICP-MS、SIMS、TIMS 等多种类型的仪器。 (3)经费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国力 的增强以及国家对资源与环境的日益重视,不同部 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经费。 (4)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世界主要前寒武纪研 究机构和国际前寒武纪著名专家有良好的合作关 系,国际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3.2.2 前寒武纪地质学科前缘研究领域 (1)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和演化。华北克拉通 的起源、大陆生长和再循环过程,早期板块构造的识 别标志,中国主要古陆块与不同时期超级大陆的亲 缘关系;早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出露机制, 超高温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2)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早 前寒武纪矿床成因;超级大陆旋回、地幔柱及重大地 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前寒武纪成油机理与储 油构造。 (3)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 期演化;动物的起源及其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3.2.3 措施与建议 (1)实施大的科学计划,鼓励不同途径的创新, 既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联合研究的重大项目,也要有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7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34卷 发挥研究人员个人积极性、自由探索的专题项目。 zircon age from the Yuntaishan Geopark in Jiaozuo, Henan (2)从全国层面调整研究机构布局,进行合理分 Province[j. Acta Geological Sinaca, 80: 52-5 工和相互协作。 9万喻生,刘敦一,董春燕,等.中国最老岩石和锆石岩 石学报,2009,258:1793-1807 (3)发挥我国早前寒武纪特色,分期分批地开展10柳小明高山,凌文黎,等扬子克拉通35亿年碎屑锆石 前寒武纪典型地区的立典性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 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5,15: 研究基地。立典的硏究是一项十分细致繁琐的基础 334-1337 性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前寒武纪区位上的优势,制1津海, ) Reilly SY,王丽娟,等华夏地块古老物质的 发现和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科学通报,2007,52:11-18. 定若干年较稳定的实施计划,列入“十二五”和更长12李惠明,陆松年,郑健康,等阿尔金山东端花岗片麻岩 时间的规划中,长期持久地开展精细的调查研究 中36a锆石的地质意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4)加强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结合。地质观 2001,20:259-262 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而研究成果也可为地调工作3 Wan Y, Liu DY,sngB,eta, Geochemical and nd iso- 创新提供科学支撑。以多学科、多种地质事件相互 topic compositions of 3.8 Ga meta-quartz dioritic and trond- hjetic rocks from the Anshan area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 制约、相互渗透、综合集成的学术思路和点面结合、 nificance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5, 24: 宏观与微观结合、室内与野外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563-575 是当前研究早前寒武纪地层的最佳途经(沈其韩,14刘敦一,万渝生,伍家善,等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地壳演 2005)。综合性的研究手段在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化和最古老的岩石地质通报,2007,26(9:1131-1138 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效,特别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区 [5万渝生,刘敦一,殷小艳,等鞍山地区铁架山花岗岩及 表壳岩的锆石 SHRIMP年代学和H同位素组成岩石 域构造学、岩石学在早期演化的研究上尤其重要。 报,2007,23(2):241-252 (5)加强国际合作,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大型国6杜利林庄育勋,杨崇辉,等.山东新泰孟家屯岩组锆石特 际研究计划,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道路。 征及其年代学意义地质学报,2003,77(3):359-366 (6)加强人才培养。尽快培养一批新一代年轻11sN, len.ximg,a, ew Advance on the 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专家是当务之急,应作为一项重 IM]. In: Zhao X et al. edited: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 要的战略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改善科技人员的工 onal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within Geopark: Science 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营造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 and Management. Beijing,cel.phh. House,2006 人才的良好环境。 266-269 [18沈其韩,赵子然,宋彪,等.山东沂水新太古代马山和 雪山岩体的地质、岩石化学特征和 SHR IMP锆石年代研 参考文献: 究地质论评,2007,53(2):180-186 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7.19王世进,万喻生,张成基,等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 [2]沈其韩.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进展、问题和建议 研究新进展山东国土资源,2008,24(1):10-20. 地层学杂志,2005,29增刊:411-416 [20王伟,杨恩秀,王世进,等.鲁西泰山岩群变质枕状玄 3 Liu D Y, Nutman A P, Compston W et al. Remnants of 武岩岩相学和侵入的奥长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 3800Ma crust in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Sino-Korean Craton 弋学地质论评,200,55(5:738-744 JI Geology,1992,20:339-342. [21]陆松年,陈志宏,相振群,等.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古老侵 4]多吉,温春齐,郭建慈,等.西藏41Ga碎屑锆石年龄的 入岩系年代格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90 发现科学通报,2007,52(1):19-2 [22]Zhai M G, Guo J H and Liu W J Neoarchean to Paleopro- 5]王洪亮,陈亮,孙勇,等.北秦岭西段奥陶纪火山岩中发 terozoic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现的4lGa的捕虏锆石科学通报,2007,52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 2005, 24: 1685-1693 阿6第五春荣,孙勇,董增产,王洪亮,陈丹玲,陈亮,张红.[3] Zhao g c,SuM, Wilde s a,lisz. Late archean to pa 北秦岭西段古老错石年代学(41-39Ga)新进展岩石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key is- 学报.2010,26(4:1171-1174 sues revisited J]. Precambrian Res, 2005, 137: 149-172. [7] Zheng J P, Griffin W L,O Reilly S Y, et al., 3.6Ga lower [24] ZhaoG C, Liu S W, Sun M, et al., What happened in the crust in central China: New evidence on the assembly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in the period 2560-1850 Ma? NCCJ- Geology,2004,32:229-232 JI. Acta Geol. Sin. 2006, 80: 790-806 8]Gao L Z Zhao T, Wan Y S, et al., Report on 3. 4Ga SHRIMP [25] Wilde S A, Zhao G C.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evolu-
发挥研究人员个人积极性、自由探索的专题项目。 (2)从全国层面调整研究机构布局,进行合理分 工和相互协作。 (3)发挥我国早前寒武纪特色,分期分批地开展 前寒武纪典型地区的立典性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 研究基地。立典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细致繁琐的基础 性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前寒武纪区位上的优势,制 定若干年较稳定的实施计划,列入“十二五”和更长 时间的规划中,长期持久地开展精细的调查研究。 (4)加强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结合。地质观 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而研究成果也可为地调工作 创新提供科学支撑。以多学科、多种地质事件相互 制约、相互渗透、综合集成的学术思路和点面结合、 宏观与微观结合、室内与野外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 是当前研究早前寒武纪地层的最佳途经(沈其韩, 2005[2] )。综合性的研究手段在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效,特别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区 域构造学、岩石学在早期演化的研究上尤其重要。 (5)加强国际合作,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大型国 际研究计划,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道路。 (6)加强人才培养。尽快培养一批新一代年轻 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专家是当务之急,应作为一项重 要的战略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改善科技人员的工 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营造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 人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程裕淇.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517. [2] 沈其韩. 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进展、问题和建议[J]. 地层学杂志,2005,29 (增刊): 411-416. [3] Liu D Y,Nutman A P,Compston W et al. Remnants of ≥ 3800Ma crust in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Sino-Korean Craton [J]. Geology,1992,20:339-342. [4] 多 吉,温春齐,郭建慈,等. 西藏4.1 Ga 碎屑锆石年龄的 发现[J]. 科学通报,2007,52(1): 19-22. [5] 王洪亮,陈亮,孙 勇,等. 北秦岭西段奥陶纪火山岩中发 现 的 4.1Ga 的 捕 虏 锆 石 [J]. 科 学 通 报 ,2007,52: 1685-1693. [6] 第五春荣,孙勇,董增产,王洪亮,陈丹玲,陈亮,张 红. 北秦岭西段古老锆石年代学(4.1-3.9 Ga)新进展[J]. 岩石 学报. 2010,26(4):1171-1174. [7] Zheng J P,Griffin W L,O’Reilly S Y,et al.,3.6Ga lower crust in central China: New evidence on the assembly of the NCC[J]. Geology,2004,32: 229-232. [8] Gao L Z,Zhao T,Wan Y S,et al.,Report on 3.4Ga SHRIMP zircon age from the Yuntaishan Geopark in Jiaozuo,Henan Province[J]. Acta Geological Sinaca,80: 52-57. [9] 万喻生,刘敦一,董春燕,等. 中国最老岩石和锆石[J]. 岩 石学报,2009,25(8): 1793-1807. [10] 柳小明,高山,凌文黎,等. 扬子克拉通35亿年碎屑锆石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J]. 自 然 科 学 进 展 ,2005,15: 1334-1337. [11] 于津海,O’Reilly S Y,王丽娟,等. 华夏地块古老物质的 发现和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 科学通报,2007,52: 11-18. [12] 李惠明,陆松年,郑健康,等. 阿尔金山东端花岗片麻岩 中 3.6Ga 锆石的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20: 259-262. [13] Wan Y S,Liu D Y,Song B,et al.,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3.8 Ga meta-quartz dioritic and trondhjetic rocks from the Anshan area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5,24: 563-575. [14] 刘敦一,万渝生,伍家善,等.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地壳演 化和最古老的岩石[J]. 地质通报,2007,26(9): 1131-1138. [15] 万渝生,刘敦一,殷小艳,等. 鞍山地区铁架山花岗岩及 表壳岩的锆石SHRIMP年代学和Hf 同位素组成[J]. 岩石 学报,2007,23(2):241-252. [16] 杜利林,庄育勋,杨崇辉,等. 山东新泰孟家屯岩组锆石特 征及其年代学意义[J]. 地质学报,2003,77 (3) : 359 - 366. [17] Lu S N,Chen Z H,Xiang Z Q,et al.,New Advance on the Taishan Granite-Greenstone belt in Taishan Geopark,China [M]. In: Zhao X et al. edited: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within Geopark: Science and Management. Beijing,Geol. Publ. House,2006, 266-269. [18] 沈其韩,赵子然,宋 彪,等. 山东沂水新太古代马山和 雪山岩体的地质、岩石化学特征和SHR IMP锆石年代研 究[J]. 地质论评,2007,53(2) : 180 - 186. [19] 王世进,万喻生,张成基,等. 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 研究新进展[J]. 山东国土资源,2008,24(1): 10-20. [20] 王 伟,杨恩秀,王世进,等. 鲁西泰山岩群变质枕状玄 武岩岩相学和侵入的奥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 代学 [J]. 地质论评,2009,55(5): 738-744. [21] 陆松年,陈志宏,相振群,等.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古老侵 入岩系年代格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8,90. [22] Zhai M G,Guo J H and Liu W J. Neo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2005,24: 547-561. [23] Zhao G C,Sun M,Wilde S A,Li S Z. Late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key issues revisited[J]. Precambrian Res.,2005,137:149-172. [24] Zhao G C,Liu S W,Sun M,et al.,What happened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in the period 2560-1850 Ma? [J]. Acta Geol. Sin. 2006,80: 790-806. [25] Wilde S A,Zhao G C.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evolu- 248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第34卷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9 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 2005, [40] Wan Y S, Song B, Liu D Y, et al. SHRIMP U-Pb zircon 24:519-522 geochronology of Palae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26] Kroner A, Wilde SA, LiJ H, Wang K Y Age and evoluti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idence for a major Late Pal of a late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upper to lower crustal eoproterozoic tectonothermal event[J]. Precambrian Res section in the Wutaishan/Hengshan/Fuping terrain of north 2006,149,249-271 ern China[J J. Asian Earth Sci., 2005, 24: 577-595. [41] Wan Y S, Wilde S A, Liu DY, et al. Further evidence for [27] Kroner A, Wilde S A, Zhao G C, et al. Zircon geochronology 1.85 Ga metamorphism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 and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mafic dykes in the Hengshan na Craton: SHRIMP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metamor- Complex of northern China: Evidence for late Palaeoprotero phic rocks in the Lushan area, Henan Province[J]. Gondwa- zoic extension and subsequent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Res.2006.9:189-197 in the CC[]. Precambrian Res, 2006. 146: 45-67. 42 Xia X P, Sun M, Zhao G C, et al. U-Pb and Hf isotopic 28] Kusky T M, Li J H.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Idy of detrital from the Wulashan khondalites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 2003, 22: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Ordos Terrane Western 383-397 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Earth Planet Sci. Lett. [29]Kusky, T.M., Li,J H, Santosh, M. 2007. The Palaeoprotero- 2006,241:581-593 zoic North Hebei Orogen: North China craton' s collisional[43]董春艳,刘敦一,李俊建,万渝生.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 suture with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J]. Gondwana Re 岩带形成时代新证据:巴彦乌拉-贺兰山地区锆石 search,12,4-28. SHRIMP定年和H同位素组成门科学通报,2007,52 [30]LiJ H, Kusky T M. A late Archean foreland fold and thrust (16:1913-1922 bel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early colli-[44]周喜文,耿元生.贺兰山孔兹岩系的变质时代及其对华 sional tectonics[J]. Gondwana Res, 2007, 12: 47-66. 北克拉通西部陆块演化的制约岩石学报,2009,25 [31]万喻生,苗培森,刘敦一等.华北克拉通高凡群、滹沱群 (8):1843-1852. 和东焦群的形成时代与物质来源:碎屑锆石 SHRIMP45]IiSz, Zhao G c,sunM.,etal,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U-P同位素年代学制约科学通报,2010,557 Paleoproterozoic Liaohe Group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572-578.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 2005. 24 [32]沈保丰,李俊建,林源贤,等.阜平岩群下部Sm-Nd同位 659674. 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门地质学报,2005,79(6:784-789.146LiSZ, Zhao G c, Sun m,eta., Are the south and north li- 33吴昌华,李惠民,钟长汀,等阜平片麻岩和湾子片麻岩 she Groups of North China Craton different exotic terranes? 的单颗粒锆石U-Ph年龄一阜平杂岩并非一统太古宙基 Nd isotope constraints[J]. Gondwana Res, 2006, 9: 198 底的年代学证据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23(3 [47] Luo, Y, Sun, M, Zhao, G.C., et al. LA-ICP-MS U-Pb zir- 129-139 con ages of the Liaohe Group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34] ZhaoG C, Wilde S A, Cawood P A, Sun M. SHRIMP U-Pb North China Craton: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ji- zircon ages of the Fuping Complex: implications for accre ao-Liao-Ji Belt[J]. Precambrian Res, 2004, 134: 349-37 tion and assembl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Am J. Sci., [48] Luo Y, Sun M, Zhao G C, et al., A comparison of U-Pb and 2002,302,191-226.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North [35]程裕淇杨崇辉,王渝生,等.太行山中北段早前寒武纪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地质和深熔作用对地壳岩石的改造[M北京:地质出版 Jiao-Liao-Ji Belt, North China Craton[J]. Precambrian Re 社,2004,191。 search,2008,163:79-306. [36 Geng s, Liu f l and yang c h, Magmatic event at the[49路孝平,吴福元,林景仟,等.辽东半岛南部早前寒武纪 End of the archean in eastern hebei province and its geo- 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地质科学,2004,39 logical Implication[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6, 80(6) 123-138. 819-833. 50 X P, Wu F Y, Guo J H, et al., Zircon U-Pb geochron- [37]Li,TS, Zhai M G, Peng P, et al., Ca. 2.5 billion year old co- 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evolution eval ultramafic-mafic and svenitic dukes in Eastern Hebei: of the Eastern block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Precam- nplications for cratoniz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brian res.,2006.146.138-164. Precam Research. 2010. 180. 143-155 [51 Kao C S, Hsiung Y H, Kao P Preliminary notes on Sinian [38]吴昌华,钟长汀,陈强安晋蒙高级地体孔兹岩系的时代 atigraphy of North China[J]. Bull. Geol. Soc. China, 1934 岩石学报,1997,133:289-302 13:243-276 [39吴昌华,孙敏,李惠民,等.乌拉山-集宁孔兹岩锆石52陆松年,李惠民蓟县长城系大红峪组火山岩单颗粒锆 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LA-CPMS年龄一孔兹岩沉积时 石U-P准确测年!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22 限的年代学研究岩石学报,2006,2(11:2639-2654 137-146
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2005, 24:519-522 [26] Kröner A,Wilde S A,Li J H,Wang K Y. Age and evolution of a late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upper to lower crustal section in the Wutaishan/Hengshan/Fuping terrain of northern China[J]. J. Asian Earth Sci.,2005,24: 577-595. [27] Kroner A,Wilde S A,Zhao G C,et al.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mafic dykes in the Hengshan Complex of northern China: Evidence for late Pala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subsequent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the NCC[J]. Precambrian Res.,2006,146: 45- 67. [28] Kusky T M,Li J H.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2003,22: 383-397. [29] Kusky,T.M.,Li,J.H.,Santosh,M. 2007. The Palaeoproterozoic North Hebei Orogen: North China craton's collisional suture with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J]. Gondwana Research,12,4-28. [30] Li J H,Kusky T M. A late Archean foreland fold and thrust bel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early collisional tectonics[J]. Gondwana Res.,2007,12: 47-66. [31] 万喻生,苗培森,刘敦一,等. 华北克拉通高凡群、滹沱群 和东焦群的形成时代与物质来源: 碎屑锆石 SHRIMP U-Pb 同 位 素 年 代 学 制 约 [J]. 科 学 通 报 ,2010,55(7): 572-578. [32] 沈保丰,李俊建,林源贤,等. 阜平岩群下部Sm-Nd同位 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2005,79(6): 784-789. [33] 吴昌华,李惠民,钟长汀,等. 阜平片麻岩和湾子片麻岩 的单颗粒锆石U-Pb 年龄—阜平杂岩并非一统太古宙基 底的年代学证据[J].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23 (3) : 129-139. [34] Zhao G C,Wilde S A,Cawood P A,Sun M. SHRIMP U-Pb zircon ages of the Fuping Complex: implications for accretion and assembl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Am. J. Sci. , 2002,302,191-226. [35] 程裕淇,杨崇辉,王渝生,等. 太行山中北段早前寒武纪 地质和深熔作用对地壳岩石的改造[M]. 北京: 地质出版 社,2004,191。 [36] Geng Y S, Liu F L and Yang C H,Magmatic Event at the End of the Archean in Eastern Hebei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J].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6,80(6): 819-833. [37] Li,T S,Zhai M G,Peng P,et al.,Ca. 2.5 billion year old coeval ultramafic-mafic and syenitic dykes in Eastern Hebei: implications for cratoniz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Precam Research,2010. 180,143-155. [38] 吴昌华,钟长汀,陈强安. 晋蒙高级地体孔兹岩系的时代 [J]. 岩石学报,1997,13(3): 289-302. [39] 吴昌华,孙 敏,李惠民,等. 乌拉山-集宁孔兹岩锆石 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LA-ICP-MS)年龄—孔兹岩沉积时 限的年代学研究[J]. 岩石学报,2006,22(11): 2639-2654. [40] Wan Y S,Song B,Liu D Y,et al. 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Palae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idence for a major Late Palaeoproterozoic tectonothermal event[J]. Precambrian Res. 2006,149,249-271. [41] Wan Y S,Wilde S A,Liu D Y,et al. Further evidence for ~ 1.85 Ga metamorphism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HRIMP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Lushan area,Henan Province[J]. Gondwana Res. 2006,9: 189-197. [42] Xia X P,Sun M,Zhao G C,et al. U-Pb and Hf isotopic study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Wulashan khondalites: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Ordos Terrane,We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6,241: 581-593. [43] 董春艳,刘敦一,李俊建,万渝生. 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 岩带形成时代新证据: 巴彦乌拉-贺兰山地区锆石 SHRIMP 定年和 Hf 同位素组成[J]. 科学通报,2007,52 (16): 1913-1922. [44] 周喜文,耿元生. 贺兰山孔兹岩系的变质时代及其对华 北克拉通西部陆块演化的制约[J]. 岩石学报,2009,25 (8): 1843-1852. [45] Li S Z,Zhao G C,Sun M.,et al.,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Liaohe Group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Asian Earth Sci. 2005,24: 659-674. [46] Li S Z,Zhao G C,Sun M,et al.,Are the South and North Liaohe Groups of North China Craton different exotic terranes? Nd isotope constraints[J]. Gondwana Res.,2006,9:198-208. [47] Luo,Y.,Sun,M.,Zhao,G.C.,et al. LA-ICP-MS U-Pb zircon ages of the Liaohe Group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o-Liao-Ji Belt[J]. Precambrian Res.,2004,134: 349-371. [48] Luo Y,Sun M,Zhao G C,et al.,A comparison of U-Pb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o-Liao-Ji Belt,North China Craton[J]. Precambrian Research,2008,163: 79-306. [49] 路孝平,吴福元,林景仟,等. 辽东半岛南部早前寒武纪 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J]. 地质科学,2004,39 : 123-138. [50] Lu X P,Wu F Y,Guo J H,et al.,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block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Precambrian Res.,2006,146,138-164. [51] Kao C S,Hsiung Y H,Kao P. Preliminary notes on Sinian stratigraphy of North China[J]. Bull. Geol. Soc. China,1934, 13: 243-276. [52] 陆松年,李惠民. 蓟县长城系大红峪组火山岩单颗粒锆 石 U-Pb 准确测年[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22 : 137-146. 第4期 王惠初等: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249
250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34卷 [53]李怀坤,李惠民,陆松年.长城系团山子组火山岩颗粒锆69 Yin C Y, Tang F,liYQ,eta.U- Pb zircon age from the 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地球化学,1995,24(1) base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43-48 Gorges, South China: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Marinoan gla- 54 Lu S N, ZhaoG C, Wang H C, Hao G J Precambrian meta- ciation J). Episodes, 2005, 28(1 ): 48-49. morphic basement and sedimentary cover of the North China [70] Condon D, Zhu M, Bowring S, et al. U-Pb ages from the Craton: A review[J]. Precambrian Res, 2008, 160: 77-93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China[J]. Science [55]高林志,张传恒,史晓颖,等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 2005,308:95-98 灰岩锆石 SHRIMP U-P定年地质通报,2007.26(71郑永飞,张少兵.华南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3):249-255 门科学通报,2007,52(1):1-10 56]高林志,张传恒,史晓颖,等华北古陆下马岭组归属中[72] Wan Ys, Liu dy,XuMH,eta., SHRIMP U- Ph zircon 元古界的锆石 SHRIMP新证据科学通报,2008,53 (11):2617-262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Northwestern Fujian, Cathaysia 57 Su W B, Zhang S H, Huff W D, et al. SHRIMP U-Pb ages block, China: Tectonic implications and the need to redefine of K-bentonite beds in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Implica thostratigraphic units[J]. Gondwana Res tions for revised subdivision of the Meso-to Neoproterozoic 166-183 histor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Gondwana Research,口73李怀坤,陆松年,陈志宏,相振群.南秦岭耀岭河群裂谷 2008,14:543-553 型火山岩锆石U-P年代学地质通报,2003,2(10) [58]李怀坤陆松年,李惠民,等侵入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 775-781 锆石和斜锆石U-P精确定年:对华北中元古界地层74凌文黎,任邦方,段瑞春,等.南秦岭武当山群、耀岭河群 划分方案的制约地质通报,2009,28(10:1396-1404 及基性侵入岩群锆石U-Ph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59苏文博,李怀坤, Huff W D,etal.铁岭组钾质斑脱岩锆石 科学通报,2007,52(12):1445-1456 SHRIMP U-PI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U科学通报,[75] Wan YS, Liu d y, Wilde s a,eta. Evolution of the 2010,55(22:2197-2206. Yunkai Terrane, South China: Evidence from shrimP zir- 60]李怀坤,朱士兴,相振群,等.北京延庆高于庄组凝灰岩 con U-Pb dating, geochemistry and Nd isotope. Journal of 的锆石U-Pb定年研究及其对华北北部中元古界划分方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0. 37: 140-153 案的进一步约束岩石学报,2010,26(7):2131-2140 [76杜利林,耿元生,杨崇辉,等扬子地台西缘康定群的再 61]李怀坤,苏文博,周红英,等华北克拉通北部长城系底 认识:来自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地质学报,2007,81 界年龄小于1670Ma:来自北京密云花岗斑岩岩脉锆石 (11)1563-1577 LA-MC- -ICPMS U-P年龄的约束地学前缘,2011,18[77XuXS, O'Reilly s Y, Griffin wl,eta. Relict proterozoic (3):108-120 base-ment in the Nanling Mountains(SE China)and its tec- 62]和政军,张新元,牛宝贵,等北京密云元古宙环斑花岗 ionothermal overprinting.Tectonics, 2005, 24(2): doi 岩古风化壳及其与长城系常州沟组的关系J地学前缘 10.1029/2004TC001652 2011,18(4:123-130 [78] Zhang S B, Zheng Y F, Wu Y B, et al. Zircon isotope evi- 63]王剑华南南华系研究新进展一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 dence for 23.5 Ga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Yangtze craton 对比J地质通报,2005,246:491-495 of ChinaJ]. Precambrian Res, 2006, 146: 16-34 64 Zhang S H Jiang G Q, Han Y G. The age of the Nantuo [79 Zhang S B Zheng Y F, Wu Y B, et al. Zircon U-Pb age ar Formation and Nantuo glaciation in South China[J). Terra If isotope evidence for 3.8 Ga crustal remnant and episodic Nova,2008,204):289-294 rework-ing of Archean crust in South China[J]. Earth Planet 65]高林志,杨明桂,丁孝忠,等华南双桥山群及河上镇群 Sci lett.2006,252:56-71 凝灰岩中的锆石 SHRIMP U-P年龄一对江南新元古代80翟明国,郭敬辉,阎月华,等.中国华北高压麻粒岩的发 造山带地质演化的制约地质通报,2008,27(10 现及其初步研究中国科学(B),1992,(12:1325-1330 1744-1758 8]翟明国,郭敬辉,李江海,等.华北克拉通发现退变榴辉 66高林志,戴传固,刘燕学,等黔东南一桂北地区四堡群 岩科学通报,1995,4017:1590-1594 凝灰岩锆石 SHRIMP U-P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地质82]LiJH, Kroner a, DianXl,O' Brien p, Tectonic Evolution 通报,2010,299:1259-1267 of an Early Precambrian High-Pressure Granulite Belt in [67 Zhou C. Tucker R, Xiao S, et al. New constraints on the ag-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Acta Geol. Sin. 2000, 74 es of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in south China[J]. Geology 246-258 2004,32(5):437-440 [83] Zhao G C, Wilde S A, Cawood P A, Lu L Z Petrology and 68]尹崇玉,王砚耕,唐峰,等.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 P-T path of the Fuping mafic granulite 凝灰岩锆石SHRMⅡU-Pb年龄门地质学报,2006,80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 273-278 ton[J]. J Metamorph. Geol. 2000, 18, 375-391
[53] 李怀坤,李惠民,陆松年. 长城系团山子组火山岩颗粒锆 石 U-Pb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化学,1995,24 (1) : 43-48. [54] Lu S N,Zhao G C,Wang H C,Hao G J.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and sedimentary cover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 review[J]. Precambrian Res.,2008,160: 77-93. [55] 高林志,张传恒,史晓颖,等. 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 灰岩锆石 SHRIMP U- Pb 定年[J]. 地质通报,2007. 26( 3) : 249-255. [56] 高林志,张传恒,史晓颖,等.华北古陆下马岭组归属中 元古界的锆石 SHRIMP 新证据[J].科学通报,2008,53 (11):2617-2623. [57] Su W B,Zhang S H,Huff W D,et al. SHRIMP U-Pb ages of K-bentonite beds in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Implications for revised subdivision of the Meso-to Neoproterozoic histor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Gondwana Research, 2008,14: 543-553. [58] 李怀坤,陆松年,李惠民,等. 侵入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 的锆石和斜锆石 U-Pb 精确定年: 对华北中元古界地层 划分方案的制约[J]. 地质通报,2009,28(10): 1396-1404. [59] 苏文博,李怀坤,Huff W D,et al. 铁岭组钾质斑脱岩锆石 SHRIMP U-Pb 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 科学通报, 2010,55(22): 2197-2206. [60] 李怀坤,朱士兴,相振群,等. 北京延庆高于庄组凝灰岩 的锆石U-Pb定年研究及其对华北北部中元古界划分方 案的进一步约束[J]. 岩石学报,2010,26(7): 2131-2140. [61] 李怀坤,苏文博,周红英,等. 华北克拉通北部长城系底 界年龄小于 1670Ma: 来自北京密云花岗斑岩岩脉锆石 LA-MC-ICPMS U-Pb 年龄的约束. 地学前缘,2011,18 (3): 108-120. [62] 和政军,张新元,牛宝贵,等. 北京密云元古宙环斑花岗 岩古风化壳及其与长城系常州沟组的关系[J]. 地学前缘, 2011,18(4): 123-130. [63] 王 剑.华南南华系研究新进展—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 对比[J]. 地质通报,2005,24(6): 491-495. [64] Zhang S H,Jiang G Q,Han Y G.The age of the Nantuo Formation and Nantuo glaciation in South China[J]. Terra Nova,2008,20(4):289-294. [65] 高林志,杨明桂,丁孝忠,等.华南双桥山群及河上镇群 凝灰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对江南新元古代 造 山 带 地 质 演 化 的 制 约 [J]. 地 质 通 报 ,2008,27(10): 1744-1758. [66] 高林志,戴传固,刘燕学,等. 黔东南—桂北地区四堡群 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J]. 地质 通报,2010,29(9): 1259-1267. [67] Zhou C,Tucker R,Xiao S,et al. New constraints on the ages of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in south China[J]. Geology, 2004,32 (5): 437-440. [68] 尹崇玉,王砚耕,唐 峰,等. 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 凝灰岩锆石SHRIM Ⅱ U-Pb年龄[J]. 地质学报,2006,80: 273-278. [69] Yin C Y,Tang F,Liu Y Q,et al. U-Pb zircon age from the base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South China: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Marinoan glaciation[J]. Episodes,2005,28(1):48-49. [70] Condon D,Zhu M.,Bowring S,et al. U-Pb ages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China[J]. Science, 2005,308: 95-98. [71] 郑永飞,张少兵. 华南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J]. 科学通报,2007,52(1): 1-10. [72] Wan Y S,Liu D Y,Xu M H,et al.,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etavolcanic and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Northwestern Fujian,Cathaysia block,China: Tectonic implications and the need to redefine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J]. Gondwana Res.,2007,12(1-2): 166-183. [73] 李怀坤,陆松年,陈志宏,相振群. 南秦岭耀岭河群裂谷 型火山岩锆石 U-Pb 年代学[J]. 地质通报,2003,22(10): 775-781 [74] 凌文黎,任邦方,段瑞春,等. 南秦岭武当山群、耀岭河群 及基性侵入岩群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科学通报,2007,52(12):1445-1456. [75] Wan Y S,Liu D Y,Wilde S A,et al. Evolution of the Yunkai Terrane,South China: Evidence from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geochemistry and Nd isotop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0,37: 140-153. [76] 杜利林,耿元生,杨崇辉,等. 扬子地台西缘康定群的再 认识: 来自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J]. 地质学报,2007,81 (11): 1563-1577. [77] Xu X S,O'Reilly S Y,Griffin W L,et al. Relict Proterozoic base-ment in the Nanling Mountains (SE China) and its tectonothermal overprinting[J].Tectonics,2005,24(2): doi: 10.1029/2004TC001652 [78] Zhang S B,Zheng Y F,Wu Y B,et al. Zircon isotope evidence for ≥3.5 Ga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Yangtze craton of China[J]. Precambrian Res.,2006,146: 16-34. [79] Zhang S B,Zheng Y F,Wu Y B,et al. Zircon U-Pb age and Hf isotope evidence for 3.8 Ga crustal remnant and episodic rework-ing of Archean crust in South China[J]. Earth Planet Sci Lett.,2006,252: 56-71. [80] 翟明国,郭敬辉,阎月华,等. 中国华北高压麻粒岩的发 现及其初步研究[J]. 中国科学(B),1992,(12): 1325-1330. [81] 翟明国,郭敬辉,李江海,等. 华北克拉通发现退变榴辉 岩[J]. 科学通报,1995,40(17): 1590-1594. [82] Li J H,Kröner A,Qian X L,O’Brien P,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Early Precambrian High-Pressure Granulite Bel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Acta Geol. Sin. 2000,74, 246-258. [83] Zhao G C,Wilde S A,Cawood P A,Lu L Z. Petrology and P-T path of the Fuping mafic granulites: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Metamorph. Geol. 2000,18,375-391. 250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第3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