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卷第4期地质论评 GEOLOGICAL REⅤEEW Vol. 53 No, 4 July 2007 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姬书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内窖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宁西部及其邻区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 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鸟类起源及其早期分异、羽毛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模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 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截至2006年底,共有46篇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以及3篇道 虎沟生物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论文数量 分别达39篇和2篇。《自然》和《科学》杂志是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两个国际性学术周刊,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 快、读者群广泛,其连续刊登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的硏究论文,使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在短时期内为全世界的 学者所认可和接受,为推动该两个重要生物群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 关键词:《自然》;《科学》;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中国;述评 《自然》和《科学》杂志是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两文,其中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49篇(其中 个国际性学术周刊,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读关于热河生物群的46篇,关于道虎沟生物群的3 者群广泛。 篇)。众多高水平论文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 热河生物群是晩中生代东北亚的一个著名陆相连续发表,很好地宣传了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 生物群,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蒙古和西伯利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被世界 亚的一些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20世纪上的同行所认可和接受,同时还促进了国际学术交 90年代以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及其相邻的河北北部流和学术合作的蓬勃开展。在本文中,笔者将全面 和内蒙古东南部的早白垩世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介绍以中国学者为主体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科 许多具有非常重要科学价值的化石,这些化石包含学》杂志上发表的涉及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 了生物演化过程中若干重要的信息,从而引起了国的论文情况,并阐明论文中重大科学发现和研究成 际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些化石为我们提供了果的重要意义。 研究鸟类起源与早期分异、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模1《自然》、《科学》杂志简介 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被子植物起 源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最重要最直接的化石依 《自然》( Nature)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目的 据,使热河生物群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界所关注的焦旨在迅速传播科研成果和使公众广受教育,所刊载 点,热河生物群亦被公认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与的科学论文一般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该杂志由 此同时,在内蒙古东南部中侏罗世的道虎沟生物群自然出版集团(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每 中亦发现有重要的滑体两栖类、原始哺乳类化石。星期四(但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休刊)在英国伦敦出 在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刊一期。《自然》的原始研究论文主要有三种形式, 中,以中国古生物学者为主体的研究人员取得了许即“论文” Article)、“来信( Letter和“简讯”(Brif 多重大研究进展。仅在过去的15年中,在国内外有 ommunication,1999年8月第400卷及其之前称 较大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有关的学术论为 Scientific corespondence)。“论文”要求在对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72008)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01-22;改回日期:2007-04-15;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姬书安,男,1964年生。博土,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类、鸟类化石及其生物地层研究 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电话:010-68994637;传真:010-68997803;Email:jishuan@sina.com
书 第53卷 第4期 2 0 0 7 年 7 月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ol.53 No.4 July 2007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72008)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0122 ;改回日期:20070415;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姬书安,男,1964年生。博士,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类、鸟类化石及其生物地层研究。 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电话:010-68994637;传真:010-68997803;Email:jishu-an@sina.com。 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姬书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宁西部及其邻区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 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鸟类起源及其早期分异、羽毛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模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 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截至2006年底,共有46篇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以及3篇道 虎沟生物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论文数量 分别达39篇和2篇。《自然》和《科学》杂志是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两个国际性学术周刊,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 快、读者群广泛,其连续刊登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使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在短时期内为全世界的 学者所认可和接受,为推动该两个重要生物群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科学》;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中国;述评 《自然》和《科学》杂志是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两 个国际性学术周刊,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读 者群广泛。 热河生物群是晚中生代东北亚的一个著名陆相 生物群,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蒙古和西伯利 亚的一些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20世纪 90年代以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及其相邻的河北北部 和内蒙古东南部的早白垩世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 许多具有非常重要科学价值的化石,这些化石包含 了生物演化过程中若干重要的信息,从而引起了国 际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些化石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鸟类起源与早期分异、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模 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被子植物起 源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最重要最直接的化石依 据,使热河生物群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界所关注的焦 点,热河生物群亦被公认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与 此同时,在内蒙古东南部中侏罗世的道虎沟生物群 中亦发现有重要的滑体两栖类、原始哺乳类化石。 在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 中,以中国古生物学者为主体的研究人员取得了许 多重大研究进展。仅在过去的15年中,在国内外有 较大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有关的学术论 文,其中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49篇(其中 关于热河生物群的 46 篇,关于道虎沟生物群的 3 篇)。众多高水平论文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 连续发表,很好地宣传了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 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被世界 上的同行所认可和接受,同时还促进了国际学术交 流和学术合作的蓬勃开展。在本文中,笔者将全面 介绍以中国学者为主体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科 学》杂志上发表的涉及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 的论文情况,并阐明论文中重大科学发现和研究成 果的重要意义。 1 《自然》、《科学》杂志简介 《自然》(Nature)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目的 旨在迅速传播科研成果和使公众广受教育,所刊载 的科学论文一般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该杂志由 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Group)出版,每 星期四(但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休刊)在英国伦敦出 刊一期。《自然》的原始研究论文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论文”(Article)、“来信”(Letter)和“简讯”(Brief Communication,1999年8月第400卷及其之前称 为ScientificCorrespondence)。“论文”要求在对一
地质论评 2007年 表1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热河生物群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Table 1 Number of the papers concerning the jehol Biota published on Nature and Science by the end of 2006 年度1992199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6合计 《自然》 《科学》1 个重要问题的理解上取得了一个实质性进展,其结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有39篇,其中中国 论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在刊岀形式上最高。“来科学院系统的29篇,国土资源部系统η篇,高等院 信”是较短的原始研究报告,集中介绍一个重要研究校2篇(表2)。 成果,这个成果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他领域的科学家 表2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 将会对其感兴趣。简讯是篇幅很小的涉及具有广泛 表热河生物群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统计 科学兴趣的热门课题的简短报道。新闻与观点 Table 2 Number of ( News and views)栏目内的评论性论文,为特邀的 writing the papers concerning the Jehol Biota published on Nature and Science by the end of 2006 专家学者针对同一期上某一领域较重要的原始研究 论文进行背景介绍或进一步阐述其重要科学意义。 第一作中国国土高等国内国外 者单位科学院资源部院校其他|(美国)/分计 此外,《自然》杂志还不定期地刊登综述性论文,通常 《自然》245 有综述( Review article)、进展( Progress)、假说 《科学》5 ( Hypothesis)或比较( Analysis) 科学》( Science)杂志最早由发明家爱迪生于 1880年创办,现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m erican 在这46篇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中,《自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编辑然》和《科学》杂志以最高级别的 Article(包括 出版,每星期五(但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休刊)在美 Review article/ 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的论 国华盛顿刊出一期。《科学》杂志刊登的原创性学术文共有7篇,以 Letter/ Report形式刊登的论文有 论文也分三种形式:“研究论文”( Research28篇,以 Brief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Article)、“报告”( Report)和“简报”( Brevia),它们 Correspondence)/ Brevia形式刊登的论文有1l 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和对篇幅的限制大体与《自然》杂篇。同时4篇论文登上了这两个杂志的封面,有12 志的三种形式( Article, Letter、 Brief篇论文还专门配发有评论性文章(表3) Communication)对应。《科学》杂志对刊出的有重 这些论文主要涉及到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 要学术价值的论文,亦在同一期上的展望许多重要类群和被子植物等化石(表4),具体内容 ( Perspectives)栏目内刊发评论性文章。《科学》杂包括:无颌类、有尾类、翼龙类、角龙类恐龙、非鸟兽 志也不定期地刊登综述性论文( Review)。 脚类恐龙、鸟类、哺乳类、植物及其他方面,其中涉及 2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 内容最多的是非鸟兽脚类恐龙(13篇)、鸟类(11篇) 和哺乳类(7篇)。 的热河生物群研究论 文统计 表3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热河生物群的论文的 等级和相关说明 自1992年美国和中国学者 Table 3 Classes and associated illustrations of the papers concerning the 合作在《科学》上发表第一篇热河 Jehol Biota published on Nature and Science by the end of 2006 生物群研究论文以来,截止2006 配发评论性 年底,中国学者独立或与外国学 Research Article/Report tion/Brevia 文章的 论文数量 论文数量 论文数 论文数量 论文数量 者合作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自然》 共发表了46篇关于热河生物群《科学》 的研究论文(表1),但其中有1 篇论文未标注中国的研究单位。注;论文发表的等级是否封面论文是否配发评论性文章详见附1
表1 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热河生物群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犜犪犫犾犲1 犖狌犿犫犲狉狅犳狋犺犲狆犪狆犲狉狊犮狅狀犮犲狉狀犻狀犵狋犺犲犑犲犺狅犾犅犻狅狋犪狆狌犫犾犻狊犺犲犱狅狀犖犪狋狌狉犲犪狀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犫狔狋犺犲犲狀犱狅犳2006 年度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合计 《自然》 — — — 1 — 2 2 6 1 4 7 3 6 2 2 36 《科学》 1 — — — 1 — 2 — 1 1 1 1 1 — 1 10 小计 1 — — 1 1 2 4 6 2 5 8 4 7 2 3 46 表3 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热河生物群的论文的 等级和相关说明 犜犪犫犾犲3 犆犾犪狊狊犲狊犪狀犱犪狊狊狅犮犻犪狋犲犱犻犾犾狌狊狋狉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狋犺犲狆犪狆犲狉狊犮狅狀犮犲狉狀犻狀犵狋犺犲 犑犲犺狅犾犅犻狅狋犪狆狌犫犾犻狊犺犲犱狅狀犖犪狋狌狉犲犪狀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犫狔狋犺犲犲狀犱狅犳2006 Article/ ResearchArticle 论文数量 Letter /Report 论文数量 BriefCommunica tion/Brevia 论文数量 封面 论文数量 配发评论性 文章的 论文数量 《自然》 6 20 10 2 9 《科学》 1 8 1 2 3 小 计 7 28 11 4 12 注:论文发表的等级、是否封面论文、是否配发评论性文章详见附1。 个重要问题的理解上取得了一个实质性进展,其结 论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在刊出形式上最高。“来 信”是较短的原始研究报告,集中介绍一个重要研究 成果,这个成果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他领域的科学家 将会对其感兴趣。简讯是篇幅很小的涉及具有广泛 科学 兴 趣 的 热 门 课 题 的 简 短 报 道。新 闻 与 观 点 (NewsandViews)栏目内的评论性论文,为特邀的 专家学者针对同一期上某一领域较重要的原始研究 论文进行背景介绍或进一步阐述其重要科学意义。 此外,《自然》杂志还不定期地刊登综述性论文,通常 有综 述 (Review Article)、进 展 (Progress)、假 说 (Hypothesis)或比较(Analysis)。 《科学》(Science)杂志最早由发明家爱迪生于 1880 年 创 办,现 由 美 国 科 学 促 进 会 (American 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编辑 出版,每星期五(但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休刊)在美 国华盛顿刊出一期。《科学》杂志刊登的原创性学术 论文 也 分 三 种 形 式:“研 究 论 文 ”(Research Article)、“报告”(Report)和“简报”(Brevia),它们 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和对篇幅的限制大体与《自然》杂 志 的 三 种 形 式 (Article、 Letter、 Brief Communication)对应。《科学》杂志对刊出的有重 要 学 术 价 值 的 论 文,亦 在 同 一 期 上 的 展 望 (Perspectives)栏目内刊发评论性文章。《科学》杂 志也不定期地刊登综述性论文(Review)。 2 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 的热河生物群研究论 文统计 自1992年美国和中国学者 合作在《科学》上发表第一篇热河 生物群研究论文以来,截止2006 年底,中国学者独立或与外国学 者合作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 共发表了46篇关于热河生物群 的研究论文(表1),但其中有1 篇论文未标注中国的研究单位。 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有39篇,其中中国 科学院系统的29篇,国土资源部系统7篇,高等院 校2篇 (表2)。 表2 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 表热河生物群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统计 犜犪犫犾犲2 犖狌犿犫犲狉狅犳狋犺犲犳犻狉狊狋犻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狊狅犳犪狌狋犺狅狉狊 狑狉犻狋犻狀犵狋犺犲狆犪狆犲狉狊犮狅狀犮犲狉狀犻狀犵狋犺犲犑犲犺狅犾犅犻狅狋犪 狆狌犫犾犻狊犺犲犱狅狀犖犪狋狌狉犲犪狀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犫狔狋犺犲犲狀犱狅犳2006 第一作 者单位 中国 科学院 国土 资源部 高等 院校 国内 其他 国外 (美国) 合计 《自然》 24 5 1 1 5 36 《科学》 5 2 1 — 2 10 小 计 29 7 2 1 7 46 在这46篇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中,《自 然》和 《科 学》杂 志 以 最 高 级 别 的 Article (包 括 Review Article)/ResearchArticle形式刊登的论 文共有7篇,以 Letter/Report形式刊登的论文有 28 篇, 以 Brief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Brevia 形 式 刊 登 的 论 文 有 11 篇。同时4篇论文登上了这两个杂志的封面,有12 篇论文还专门配发有评论性文章(表3)。 这些论文主要涉及到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 许多重要类群和被子植物等化石(表4),具体内容 包括:无颌类、有尾类、翼龙类、角龙类恐龙、非鸟兽 脚类恐龙、鸟类、哺乳类、植物及其他方面,其中涉及 内容最多的是非鸟兽脚类恐龙(13篇)、鸟类(11篇) 和哺乳类(7篇)。 530 地 质 论 评 2007 年
第4期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表4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 的热河生物群不同内容的论文数量统计 3《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的热河 Table 4 Number of the papers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 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 fields of the Jehol Biota published on Nature an 3.1无颌类(七鳃鳗类) Science by the end of 2006 2006年,张弥曼等报道了内蒙古宁城义县组中 无有翼角兽 门类颔尾龙龙 类|类|类类类/类 种新的七鳃鳗类化石——孟氏中生鳗 ( Mesomyzon menghe)。七鳃鳗类属于无颌类,是非 上兰" 常原始的脊椎动物类群,其化石曾在南非泥盆纪和 小计1142131173446 北美石炭纪的海相地层中有发现。孟氏中生鳗的整 体结构特征与现生种类的较为相似,它不仅代表着 至2006年底为止,关于热河生物群中化石新属目前唯一的中生代七鳃鳗类,也是已知最早的淡水 新种的命名,有22个新属和26个新种是在《自然》生活的七鳃鳗类( Chang et al.,2006),该化石的发 和《科学》杂志上首先发表出来的,其中非鸟兽脚类现为研究七鳃鳗类的演化和生态分异提供了极其珍 恐龙达8新属9新种、哺乳类5新属6新种、鸟类3贵的实物依据。 新属4新种(表5)。这些新属种的发现不仅大大丰3.2有尾类 富了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组成,而且在探讨这些类群 高克勤和 Shubin于2001年报道了河北丰宁凤 的特征和演化分异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山盆地热河群中的有尾两栖类化石风山中华螈 表5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命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新属新种名称 Table 5 List of the new genera and new species concerning the jehol Biota published originally on Nature and Science by the end of 2006 门类 新属新种 无颌类「◎孟氏中生费 Meson yoon menge Chang. Zhang et Miao,2006 有尾类⊙风山中华螈 Siner peton fengshanensis Gao et Shubin.2001 O杨氏飞龙 Feilongus youngi wang, Kellner, Zhou et de Almeida Campos,2005 翼龙类 Q布氏努尔哈赤翼龙 Nurhachius ignaciobritoi wang, Kellner, Zhou et de almeida Campos,2005 角龙类◎燕子沟辽角龙 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 Xu, Makovicky,Wang, Norell et You,2002 O邹氏尾羽鸟 Caudiptery r zoui Ji, Currie, Norell et Ji,1998 O意外北票龙 Beipiaosaurus iner pectus Xu, Tang et Wang,1999 O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Wang et Wu,1999 O赵氏小盗龙 Microra ptor zhaoianus Xu, Zhou et Wang,2000 兽脚类◎张氏中国猎龙 Sinovenator changii xu, Norell, Wang, Makovicky et Wu2002 戈氏切齿龙 Incisivosaurus gautheri Xu, Cheng, Wang et Chang,2002 O顾氏小盗龙 Microra ptor gui,xu,Zhou,wang, Kuang, Zhang et Du,2003 奇异帝龙 Dilong parado rus Xu, Norell, Kuang,Wang, Zhao et jia,2004 O寐龙 Mei long Xu et Norell,2004 O三塔中国鸟 Sinornis santensis Sereno et rao,1992 鸟类O杜氏孔子鸟 Confuciusornis duiHou., Martin,Zhou, Feduccia et Zhang,199 O丰宁原羽鸟 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 Zhang et Zhou,2000 ◎原始热河鸟" Jeholornis prima" Zhou et Zhang,2002 O五尖张和兽 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 bidens hu,Wang, Luo et li,199 O金氏热河兽 Jeholodens jenkinsi Ji, Luo et ji,1999 哺乳类°攀缘始祖得Emwr,1u,mwhe,hmg corgi, 2002 沙氏中国袋兽 Sinodel phys szala yi Luo,Ji, Wible et yuan,2003 O巨型爬兽 Repenomamus giganticus Hu,Meng, Wang et Li,2005 ◎西氏尖吻兽 Akidolestes cifellii Li et Luo,2006 辽宁古 ae fructus liaoningensis Sun, Dilcher, Zheng et Zhou, 1998 被子植物 O中华古果 Archae fructus sinensis Sun, Dilcher, Ji et Nixon,2003 注:属种名称前标注◎的为新属新种,标注○的为新种;鸟类的原始热河鸟(" Jeholornis Prima”)是中华神州鸟( Shenzhoura ptor sinensis)的晚出同物异名
表4 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 的热河生物群不同内容的论文数量统计 犜犪犫犾犲4 犖狌犿犫犲狉狅犳狋犺犲狆犪狆犲狉狊犮狅狀犮犲狉狀犻狀犵狋犺犲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 犳犻犲犾犱狊狅犳狋犺犲犑犲犺狅犾犅犻狅狋犪狆狌犫犾犻狊犺犲犱狅狀犖犪狋狌狉犲犪狀犱 犛犮犻犲狀犮犲犫狔狋犺犲犲狀犱狅犳2006 门类 无 颌 类 有 尾 类 翼 龙 类 角 龙 类 兽 脚 类 鸟 类 哺 乳 类 植 物 其 他 合 计 《自然》 1 1 4 2 13 6 5 1 3 36 《科学》 — — — — — 5 2 2 1 10 小 计 1 1 4 2 13 11 7 3 4 46 表5 截至2006年底在《自然》和《科学》上命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新属新种名称 犜犪犫犾犲5 犔犻狊狋狅犳狋犺犲狀犲狑犵犲狀犲狉犪犪狀犱狀犲狑狊狆犲犮犻犲狊犮狅狀犮犲狉狀犻狀犵狋犺犲犑犲犺狅犾犅犻狅狋犪狆狌犫犾犻狊犺犲犱 狅狉犻犵犻狀犪犾犾狔狅狀犖犪狋狌狉犲犪狀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犫狔狋犺犲犲狀犱狅犳2006 门类 新属新种 无颌类 ◎孟氏中生鳗 犕犲狊狅犿狔狕狅狀犿犲狀犵犪犲Chang,ZhangetMiao,2006 有尾类 ◎凤山中华螈犛犻狀犲狉狆犲狋狅狀犳犲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GaoetShubin,2001 翼龙类 ◎杨氏飞龙犉犲犻犾狅狀犵狌狊狔狅狌狀犵犻 Wang,Kellner,ZhouetdeAlmeidaCampos,2005 ◎布氏努尔哈赤翼龙 犖狌狉犺犪犮犺犻狌狊犻犵狀犪犮犻狅犫狉犻狋狅犻 Wang,Kellner,ZhouetdeAlmeidaCampos,2005 角龙类 ◎燕子沟辽角龙犔犻犪狅犮犲狉犪狋狅狆狊狔犪狀狕犻犵狅狌犲狀狊犻狊Xu,Makovicky,Wang,NorelletYou,2002 兽脚类 ◎邹氏尾羽鸟犆犪狌犱犻狆狋犲狉狔狓狕狅狌犻Ji,Currie,NorelletJi,1998 ◎意外北票龙犅犲犻狆犻犪狅狊犪狌狉狌狊犻狀犲狓狆犲犮狋狌狊Xu,TangetWang,1999 ◎千禧中国鸟龙犛犻狀狅狉狀犻狋犺狅狊犪狌狉狌狊犿犻犾犾犲狀犻犻Xu,WangetWu,1999 ◎赵氏小盗龙 犕犻犮狉狅狉犪狆狋狅狉狕犺犪狅犻犪狀狌狊Xu,ZhouetWang,2000 ◎张氏中国猎龙犛犻狀狅狏犲狀犪狋狅狉犮犺犪狀犵犻犻Xu,Norell,Wang,MakovickyetWu2002 ◎戈氏切齿龙犐狀犮犻狊犻狏狅狊犪狌狉狌狊犵犪狌狋犺犲狉犻Xu,Cheng,WangetChang,2002 ○顾氏小盗龙 犕犻犮狉狅狉犪狆狋狅狉犵狌犻,Xu,Zhou,Wang,Kuang,ZhangetDu,2003 ◎奇异帝龙 犇犻犾狅狀犵狆犪狉犪犱狅狓狌狊Xu,Norell,Kuang,Wang,ZhaoetJia,2004 ◎寐龙 犕犲犻犾狅狀犵 XuetNorell,2004 鸟类 ◎三塔中国鸟犛犻狀狅狉狀犻狊狊犪狀狋犲狀狊犻狊SerenoetRao,1992 ○杜氏孔子鸟犆狅狀犳狌犮犻狌狊狅狉狀犻狊犱狌犻 Hou,Martin,Zhou,FeducciaetZhang,1999 ◎丰宁原羽鸟犘狉狅狋狅狆狋犲狉狔狓犳犲狀犵狀犻狀犵犲狀狊犻狊ZhangetZhou,2000 ◎原始热河鸟"犑犲犺狅犾狅狉狀犻狊狆狉犻犿犪"ZhouetZhang,2002 哺乳类 ◎五尖张和兽犣犺犪狀犵犺犲狅狋犺犲狉犻狌犿狇狌犻狀狇狌犲犮狌狊狆犻犱犲狀狊 Hu,Wang,LuoetLi,1997 ◎金氏热河兽犑犲犺狅犾狅犱犲狀狊犼犲狀犽犻狀狊犻Ji,LuoetJi,1999 ◎攀缘始祖兽犈狅犿犪犻犪狊犮犪狀狊狅狉犻犪Ji,Luo,Yuan,Wible,ZhangetGeorgi,2002 ◎沙氏中国袋兽犛犻狀狅犱犲犾狆犺狔狊狊狕犪犾犪狔犻Luo,Ji,WibleetYuan,2003 ○巨型爬兽犚犲狆犲狀狅犿犪犿狌狊犵犻犵犪狀狋犻犮狌狊 Hu,Meng,WangetLi,2005 ◎西氏尖吻兽犃犽犻犱狅犾犲狊狋犲狊犮犻犳犲犾犾犻犻LietLuo,2006 被子植物 ◎辽宁古果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犾犻犪狅狀犻狀犵犲狀狊犻狊Sun,Dilcher,ZhengetZhou,1998 ○中华古果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Sun,Dilcher,JietNixon,2003 注:属种名称前标注 ◎ 的为新属新种,标注 ○ 的为新种;鸟类的原始热河鸟(“犑犲犺狅犾狅狉狀犻狊狆狉犻犿犪”)是中华神州鸟 (犛犺犲狀狕犺狅狌狉犪狆狋狅狉 狊犻狀犲狀狊犻狊)的晚出同物异名。 至2006年底为止,关于热河生物群中化石新属 新种的命名,有22个新属和26个新种是在《自然》 和《科学》杂志上首先发表出来的,其中非鸟兽脚类 恐龙达8新属9新种、哺乳类5新属6新种、鸟类3 新属4新种(表5)。这些新属种的发现不仅大大丰 富了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组成,而且在探讨这些类群 的特征和演化分异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的热河 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 3.1 无颌类(七鳃鳗类) 2006年,张弥曼等报道了内蒙古宁城义县组中 一 种 新 的 七 鳃 鳗 类 化 石———孟 氏 中 生 鳗 (犕犲狊狅犿狔狕狅狀犿犲狀犵犪犲)。七鳃鳗类属于无颌类,是非 常原始的脊椎动物类群,其化石曾在南非泥盆纪和 北美石炭纪的海相地层中有发现。孟氏中生鳗的整 体结构特征与现生种类的较为相似,它不仅代表着 目前唯一的中生代七鳃鳗类,也是已知最早的淡水 生活的七鳃鳗类(Changetal.,2006),该化石的发 现为研究七鳃鳗类的演化和生态分异提供了极其珍 贵的实物依据。 3.2 有尾类 高克勤和Shubin于2001年报道了河北丰宁凤 山盆地 热 河 群 中 的 有 尾 两 栖 类 化 石 凤 山 中 华 螈 第 4期 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531
地质论评 2007年 ( Siner peton fengshanensis),这是一种具有幼态持3.4角龙类恐龙 续特点的蝾螈类,显示出较多原始的特征( Gao and 2002年,徐星等人报道了辽西北票一原始角龙 Shubin,2001)。同产地同层位的地层中还有另一类化石——燕子沟辽角龙( Liaoceratops 种此前已报道的完全变态类型的蝾螈类东方塘螈 yan2igouensis),该属种在探讨早期新角龙类的演 ( Laccotriton subsolanus)(高克勤等,1998)。这些化分异等方面较为重要( Xu et al.,2002b)。2004 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发现,为一些现生蝾螈类别起源年,孟庆金等人报道了同一地点的一窝鹦鹉嘴龙 于亚洲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 Psittacosaurus sp.)骨架化石,其中34具为保存在 3.3翼龙类及翼龙胚胎 起的幼年个体骨架,同时还有一件成年鹦鹉嘴龙 1997和1998年,姬书安和季强相继报道了辽的头骨,该标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成年鹦鹉 西北票义县组中的翼龙化石:杨氏东方翼龙嘴龙具有照顾幼仔的行为,而鹦鹉嘴龙应该营群体 ( Eosipterus yangi)和弯齿树翼龙生活( Meng et al.,200 ( Dendrorh ynchoides curvidentatus),它们是翼龙化3.5长羽毛的兽脚类恐龙与鸟类起源、羽毛 石在热河生物群中的最早报道(姬书安,季强 早期演化 1997,1998)。这两类翼龙化石代表了原始的喙嘴 长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有关 龙类和进步的翼手龙类在辽西同一层位的共同出鸟类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是热河生物 现,显示出与德国晚侏罗世的翼龙化石组合较大的群近十年来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为热河生物群 相似性和可比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和古生研究增添了最浓重最绚丽的一笔。1996年,季强和 物地理意义,为评价热河生物群的面貌和地质时代 姬书安正式命名了世界上第一件保存有原始羽毛的 提供了重要信息( Ji et al.,1999b) 兽脚类恐龙——原始中华龙鸟( Sinosauropteryx 在翼龙化石发现以来的100多年里翼龙蛋化 prima),这种个体很小的美颌龙类属种,保存有最 石始终缺少实物材料的佐证。2004年发现于辽宁原始的纤维状原始羽毛(季强,姬书安,1996) 西部义县义县组的2枚含胚胎的翼龙蛋,代表了世 1998年,陈丕基等依据新标本对该属种的研究论文 在《自然》上得以发表,证实了原始中华龙鸟身上原 界上首次报道的确切翼龙蛋化石( Wang and zhou,始羽毛的存在( Chen et al.,198)。同年,季强等 2004; Ji et al.,2004),以实际材料证实翼龙确为卵 生动物。而且其中的一枚蛋还显示出,蛋壳缺少坚 又在《自然》上报道了长有真正羽毛的非鸟兽脚类化 石粗壮原始祖鸟( Protarchaeo pteryr robusta)和邹 硬的钙质外壳,而是相对较软的革质外壳( Ji et al. 氏尾羽鸟( Caudipteryx zoui),其最有意义的科学 2004)。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翼龙蛋化石的发现为我价值在于:它们不是鸟类,但却长着像鸟类那样的真 们认识该类动物的繁殖方式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依 正羽毛( Ji et al.,1998),从而为鸟类是由兽脚类恐 据, 龙演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2005年,汪筱林等报道了义县和朝阳的两个新这篇论文被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图版1),代表了我 翼龙属种:杨氏飞龙( Feilongus youngi)、布氏努尔国学者在《自然》上首次发表的关于热河生物群的封 哈赤翼龙( Nurhachius ignaciobritoi)(Wang 面论文。不久后,通过对尾羽鸟有效的后肢长度与 al.,2005),并对热河生物群中的翼龙类组合面貌躯干长度之比值、位置较靠前的身体重心等的对比 进行了分析。热河生物群的翼龙化石可明显分为两分析,显示其奔跑姿态可能更接近于陆地行走的鸟 个组合:下部义县组翼龙组合包括原始的和较为进类( Jones et al.,200 步的属种,与德国 Solnhofen晚侏罗世的翼龙组合 1999年,徐星等连续在《自然》上发表了两篇文 面貌较相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组合则仅由进步的章,对辽西北票义县组中的另外两类非鸟兽脚类恐 分子组成,与巴西早白垩世 Santana组中的翼龙具龙化石分别作了初步研究,它们是镰刀龙类的意外 有更多的相近分子( Wang et al.,2005)。热河生物北票龙( Bei piaosaurus ine pectus)( Xu et al. 群的翼龙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翼龙由原始类群到进步1999a)和奔龙类的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 类群之间过渡演变的重要信息,在研究全球翼龙类 millenii)( Xu et al.,1999b)。有意义的是,在它们 的分布、迁徙、生活环境等方面亦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的身上亦发现了类似原始中华龙鸟身上的纤维状原 学意义 始羽毛,表明这类原始羽毛在非鸟兽脚类中普遍存
(犛犻狀犲狉狆犲狋狅狀犳犲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这是一种具有幼态持 续特点的蝾螈类,显示出较多原始的特征(Gaoand Shubin,2001)。同产地同层位的地层中还有另一 种此前已报道的完全变态类型的蝾螈类东方塘螈 (犔犪犮犮狅狋狉犻狋狅狀狊狌犫狊狅犾犪狀狌狊)(高克勤等,1998)。这些 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发现,为一些现生蝾螈类别起源 于亚洲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3.3 翼龙类及翼龙胚胎 1997和1998年,姬书安和季强相继报道了辽 西 北 票 义 县 组 中 的 翼 龙 化 石:杨 氏 东 方 翼 龙 (犈狅狊犻狆狋犲狉狌狊 狔犪狀犵犻 ) 和 弯 齿 树 翼 龙 (犇犲狀犱狉狅狉犺狔狀犮犺狅犻犱犲狊犮狌狉狏犻犱犲狀狋犪狋狌狊),它们是翼龙化 石 在 热 河 生 物 群 中 的 最 早 报 道 (姬 书 安,季 强, 1997,1998)。这两类翼龙化石代表了原始的喙嘴 龙类和进步的翼手龙类在辽西同一层位的共同出 现,显示出与德国晚侏罗世的翼龙化石组合较大的 相似性和可比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和古生 物地理意义,为评价热河生物群的面貌和地质时代 提供了重要信息(Jietal.,1999b)。 在翼龙化石发现以来的100多年里,翼龙蛋化 石始终缺少实物材料的佐证。2004年发现于辽宁 西部义县义县组的2枚含胚胎的翼龙蛋,代表了世 界上首次报道的确切翼龙蛋化石(WangandZhou, 2004;Jietal.,2004),以实际材料证实翼龙确为卵 生动物。而且其中的一枚蛋还显示出,蛋壳缺少坚 硬的钙质外壳,而是相对较软的革质外壳(Jietal., 2004)。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翼龙蛋化石的发现为我 们认识该类动物的繁殖方式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依 据。 2005年,汪筱林等报道了义县和朝阳的两个新 翼龙属种:杨氏飞龙(犉犲犻犾狅狀犵狌狊狔狅狌狀犵犻)、布氏努尔 哈 赤 翼 龙 (犖狌狉犺犪犮犺犻狌狊犻犵狀犪犮犻狅犫狉犻狋狅犻)(Wanget al.,2005),并对热河生物群中的翼龙类组合面貌 进行了分析。热河生物群的翼龙化石可明显分为两 个组合:下部义县组翼龙组合包括原始的和较为进 步的属种,与德国 Solnhofen晚侏罗世的翼龙组合 面貌较相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组合则仅由进步的 分子组成,与巴西早白垩世 Santana组中的翼龙具 有更多的相近分子(Wangetal.,2005)。热河生物 群的翼龙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翼龙由原始类群到进步 类群之间过渡演变的重要信息,在研究全球翼龙类 的分布、迁徙、生活环境等方面亦具有非常重要的科 学意义。 3.4 角龙类恐龙 2002年,徐星等人报道了辽西北票一原始角龙 类 化 石———燕 子 沟 辽 角 龙 (犔犻犪狅犮犲狉犪狋狅狆狊 狔犪狀狕犻犵狅狌犲狀狊犻狊),该属种在探讨早期新角龙类的演 化分异等方面较为重要(Xuetal.,2002b)。2004 年,孟庆金 等 人 报 道 了 同 一 地 点 的 一 窝 鹦 鹉 嘴 龙 (犘狊犻狋狋犪犮狅狊犪狌狉狌狊sp.)骨架化石,其中34具为保存在 一起的幼年个体骨架,同时还有一件成年鹦鹉嘴龙 的头骨,该标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成年鹦鹉 嘴龙具有照顾幼仔的行为,而鹦鹉嘴龙应该营群体 生活(Mengetal.,2004)。 3.5 长羽毛的兽脚类恐龙与鸟类起源、羽毛 早期演化 长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有关 鸟类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是热河生物 群近十年来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为热河生物群 研究增添了最浓重最绚丽的一笔。1996年,季强和 姬书安正式命名了世界上第一件保存有原始羽毛的 兽脚 类 恐 龙———原 始 中 华 龙 鸟 (犛犻狀狅狊犪狌狉狅狆狋犲狉狔狓 狆狉犻犿犪),这种个体很小的美颌龙类属种,保存有最 原始的 纤 维 状 原 始 羽 毛 (季 强,姬 书 安,1996)。 1998年,陈丕基等依据新标本对该属种的研究论文 在《自然》上得以发表,证实了原始中华龙鸟身上原 始羽毛的存在(Chenetal.,1998)。同年,季强等 又在《自然》上报道了长有真正羽毛的非鸟兽脚类化 石粗壮原始祖鸟(犘狉狅狋犪狉犮犺犪犲狅狆狋犲狉狔狓狉狅犫狌狊狋犪)和邹 氏尾羽鸟(犆犪狌犱犻狆狋犲狉狔狓狕狅狌犻),其最有意义的科学 价值在于:它们不是鸟类,但却长着像鸟类那样的真 正羽毛(Jietal.,1998),从而为鸟类是由兽脚类恐 龙演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这篇论文被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图版I1),代表了我 国学者在《自然》上首次发表的关于热河生物群的封 面论文。不久后,通过对尾羽鸟有效的后肢长度与 躯干长度之比值、位置较靠前的身体重心等的对比 分析,显示其奔跑姿态可能更接近于陆地行走的鸟 类(Jonesetal.,2000)。 1999年,徐星等连续在《自然》上发表了两篇文 章,对辽西北票义县组中的另外两类非鸟兽脚类恐 龙化石分别作了初步研究,它们是镰刀龙类的意外 北 票 龙 (犅犲犻狆犻犪狅狊犪狌狉狌狊犻狀犲狓狆犲犮狋狌狊)(Xuetal., 1999a)和奔龙类的千禧中国鸟龙(犛犻狀狅狉狀犻狋犺狅狊犪狌狉狌狊 犿犻犾犾犲狀犻犻)(Xuetal.,1999b)。有意义的是,在它们 的身上亦发现了类似原始中华龙鸟身上的纤维状原 始羽毛,表明这类原始羽毛在非鸟兽脚类中普遍存 532 地 质 论 评 2007 年
第4期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在,羽毛不再是鸟类所特有的特征。2000年,徐星步表明这种结构的最初出现很可能与保持体温有 等又报道了辽西朝阳九佛堂组中一件个体很小的奔关 龙类化石赵氏小盗龙( Microra ptor zhaoianus)(Xu3.6原始鸟类 etal.,2000),它的第一趾位置低且所有趾爪的钩 辽西中生代鸟类化石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 曲度较大,这些特征被原作者认为是树栖生活的证期,1992年被正式命名的三塔中国鸟( Sinornis 据,并认为为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提供了证据。 santensis),代表着一较原始的反鸟类化石( Sereno 2001年,徐星等重新对千禧中国鸟龙身上的原始羽 and rao,1992)。1995年,侯连海等报道了辽西北 毛作了进一步深入观察,发现有些羽毛已经具有了票的圣贤孔子鸟( Con fuciusornis sanctus)化石,这 分枝结构和简单羽轴,从而为建立羽毛的早期演化是已知最早的具有角质喙的原始鸟类( Hou et al. 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即羽枝的出现早于羽轴的出1995);但限于当时的材料,他们认为它可能具有一 现( Xu et al.,2001)。同年,季强等人报道了采自较长的骨质尾巴。次年他们依据新的化石材料对孔 辽西凌源义县组的保存非常精美的奔龙类化石,这子鸟的特征进行了修订,表明孔子鸟不具有长的骨 是一未完全成年之个体,与千禧中国鸟龙具有很多质尾巴,它已经具备了进步鸟类所特有的尾综骨 相似之处;但这件标本最吸引古生物学家的是,其全( Hou et al.,1996)。1999年,侯连海等又命名了 身都披着羽毛,且这些羽毛也显示了分枝结构(Jiet孔子鸟属的另一种—一杜氏孔子鸟 al.,2001)。2002年,一件来自辽西朝阳九佛堂组( Con fuciusornis dui),该种的头骨颞区呈现出典 中的奔龙类标本告诉我们,在它的前肢上已经出现型双弓类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 Hou et al.,1999)。 了长长的具有典型羽轴的羽毛( norell et al.,孔子鸟作为最重要的化石鸟类之一,在研究鸟类的 002),其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羽毛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早期演化与分异、原始鸟类的生态与生活习性等都 了。2003年初,徐星等依据朝阳境内的新的奔龙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石,建立了小盜龙属的第二个种——顾氏小盗龙 1997年, Martin和周忠和发现个别反鸟类头骨 ( Microra ptor gui)( Xu et al.,2003),对这一重要如燕都华夏鸟( Cathayornis yandica)的一些特征与 成果的研究论文以封面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印板石始祖鸟( Archaeo ptery x lithographica)的存 (图版I-2)。顾氏小盗龙在前肢上发育着长长的不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Martin and zhou,1997)。2000 对称的飞羽,与飞行鸟类的飞羽一样;其后肢上也生年,发现于冀北丰宁义县组的丰宁原羽鸟 长着较长的不对称的羽毛;它的尾巴很长,长长的尾( Proto ptery r fengningensis)被认为代表了最原始 羽主要集中在数枚末端尾椎上。顾氏小盗龙前、后的反鸟类化石( Zhang and Zhou,2000),主要表现 肢不对称羽毛的出现,不仅表明羽毛在非鸟兽脚类在前肢第一指、胸骨等方面。2004年发现于辽西义 中已经演化出非常复杂的结构,而且也表明这些羽县的义县组的反鸟类新材料为我们提供了该类化石 毛具有较强的飞行动力学功能,同时还显示在早期不同侧面的新信息。后肢胫骨着生有较长羽毛的反 鸟类飞行的起源演化过程当中,应当经历了一个四鸟类化石,表明后肢羽毛在飞行当中起着较为重要 翼阶段。 的作用( Zhang and Zhou,2004)。含反鸟类胚胎的 发表在《自然》上的其他类别的非鸟兽脚类化石蛋化石的发现,对我们了解反鸟类个体发育早期阶 还有:原始的窃蛋龙类戈氏切齿龙( Incisivosaurus段提供了珍贵的化石材料( Zhou and Zhang gaucher)( Xu et al.,2002c),伤齿龙类张氏中国2004)。头大、羽毛和骨化的骨架表明:这类鸟是 猎龙( Sinovenator changii)( Xu et al.,2002a)寐种早成性鸟,它在蛋中已经发育至可独立生活的程 龙( Mei long)( Xu and norell,2004),以及早期的度,出壳后即可自己行走和觅食 霸王龙类奇异帝龙( Dilong paradorus)(Xuet 2002年,在辽西发现了可与德国的始祖鸟类比 al.,2004)。其中伤齿龙类亦显示出与早期鸟类的的长尾型原始鸟类化石——中华神州鸟 许多相似和相近之处,表明它们也是与鸟类分支系( Shenzhoura ptor sinensis)(季强等,2002)和原始 统关系最为密切的类群之一。个体较小的奇异帝龙热河鸟(" Jeholornis prima")( Zhou and Zhang 是早期霸王龙类的确切代表,其头骨较进步而头后2002),后者应是前者的晚出同物异名( Ji et al. 骨骼较原始,为研究霸王龙类的发生演化等具有重2003)。这是热河生物群中与德国的始祖鸟大体处 要价值;同时它的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状羽毛,从而进于同一演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它的头部、牙齿和
在,羽毛不再是鸟类所特有的特征。2000年,徐星 等又报道了辽西朝阳九佛堂组中一件个体很小的奔 龙类化石赵氏小盗龙(犕犻犮狉狅狉犪狆狋狅狉狕犺犪狅犻犪狀狌狊)(Xu etal.,2000),它的第一趾位置低且所有趾爪的钩 曲度较大,这些特征被原作者认为是树栖生活的证 据,并 认 为 为 飞 行 的 树 栖 起 源 假 说 提 供 了 证 据。 2001年,徐星等重新对千禧中国鸟龙身上的原始羽 毛作了进一步深入观察,发现有些羽毛已经具有了 分枝结构和简单羽轴,从而为建立羽毛的早期演化 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即羽枝的出现早于羽轴的出 现(Xuetal.,2001)。同年,季强等人报道了采自 辽西凌源义县组的保存非常精美的奔龙类化石,这 是一未完全成年之个体,与千禧中国鸟龙具有很多 相似之处;但这件标本最吸引古生物学家的是,其全 身都披着羽毛,且这些羽毛也显示了分枝结构(Jiet al.,2001)。2002年,一件来自辽西朝阳九佛堂组 中的奔龙类标本告诉我们,在它的前肢上已经出现 了长 长 的 具 有 典 型 羽 轴 的 羽 毛 (Norelletal., 2002),其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羽毛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了。2003年初,徐星等依据朝阳境内的新的奔龙类 化石,建立了小盗龙属的第二个种———顾氏小盗龙 (犕犻犮狉狅狉犪狆狋狅狉犵狌犻)(Xuetal.,2003),对这一重要 成果的研究论文以封面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图版I2)。顾氏小盗龙在前肢上发育着长长的不 对称的飞羽,与飞行鸟类的飞羽一样;其后肢上也生 长着较长的不对称的羽毛;它的尾巴很长,长长的尾 羽主要集中在数枚末端尾椎上。顾氏小盗龙前、后 肢不对称羽毛的出现,不仅表明羽毛在非鸟兽脚类 中已经演化出非常复杂的结构,而且也表明这些羽 毛具有较强的飞行动力学功能,同时还显示在早期 鸟类飞行的起源演化过程当中,应当经历了一个四 翼阶段。 发表在《自然》上的其他类别的非鸟兽脚类化石 还有:原始的窃蛋龙类戈氏 切齿龙(犐狀犮犻狊犻狏狅狊犪狌狉狌狊 犵犪狌狋犺犲狉犻)(Xuetal.,2002c),伤齿龙类张氏中国 猎龙 (犛犻狀狅狏犲狀犪狋狅狉犮犺犪狀犵犻犻)(Xuetal.,2002a)、寐 龙(犕犲犻犾狅狀犵)(XuandNorell,2004),以及早期的 霸王 龙 类 奇 异 帝 龙 (犇犻犾狅狀犵狆犪狉犪犱狅狓狌狊)(Xuet al.,2004)。其中伤齿龙类亦显示出与早期鸟类的 许多相似和相近之处,表明它们也是与鸟类分支系 统关系最为密切的类群之一。个体较小的奇异帝龙 是早期霸王龙类的确切代表,其头骨较进步而头后 骨骼较原始,为研究霸王龙类的发生演化等具有重 要价值;同时它的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状羽毛,从而进 一步表明这种结构的最初出现很可能与保持体温有 关。 3.6 原始鸟类 辽西中生代鸟类化石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 期,1992 年 被 正 式 命 名 的 三 塔 中 国 鸟 (犛犻狀狅狉狀犻狊 狊犪狀狋犲狀狊犻狊),代表着一较原始的反鸟类化石(Sereno andRao,1992)。1995年,侯连海等报道了辽西北 票的圣贤孔子鸟(犆狅狀犳狌犮犻狌狊狅狉狀犻狊狊犪狀犮狋狌狊)化石,这 是已知最早的具有角质喙的原始鸟类(Houetal., 1995);但限于当时的材料,他们认为它可能具有一 较长的骨质尾巴。次年他们依据新的化石材料对孔 子鸟的特征进行了修订,表明孔子鸟不具有长的骨 质尾巴,它 已 经 具 备 了 进 步 鸟 类 所 特 有 的 尾 综 骨 (Houetal.,1996)。1999 年,侯连海等又命名了 孔 子 鸟 属 的 另 一 种———杜 氏 孔 子 鸟 (犆狅狀犳狌犮犻狌狊狅狉狀犻狊犱狌犻),该种的头骨颞区呈现出典 型双弓类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Houetal.,1999)。 孔子鸟作为最重要的化石鸟类之一,在研究鸟类的 早期演化与分异、原始鸟类的生态与生活习性等都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7年,Martin和周忠和发现个别反鸟类头骨 如燕都华夏鸟(犆犪狋犺犪狔狅狉狀犻狊狔犪狀犱犻犮犪)的一些特征与 印板石始祖鸟(犃狉犮犺犪犲狅狆狋犲狉狔狓犾犻狋犺狅犵狉犪狆犺犻犮犪)的存 在着一定的相似性(MartinandZhou,1997)。2000 年,发 现 于 冀 北 丰 宁 义 县 组 的 丰 宁 原 羽 鸟 (犘狉狅狋狅狆狋犲狉狔狓犳犲狀犵狀犻狀犵犲狀狊犻狊)被认为代表了最原始 的反鸟类化石(ZhangandZhou,2000),主要表现 在前肢第一指、胸骨等方面。2004年发现于辽西义 县的义县组的反鸟类新材料为我们提供了该类化石 不同侧面的新信息。后肢胫骨着生有较长羽毛的反 鸟类化石,表明后肢羽毛在飞行当中起着较为重要 的作用(ZhangandZhou,2004)。含反鸟类胚胎的 蛋化石的发现,对我们了解反鸟类个体发育早期阶 段 提 供 了 珍 贵 的 化 石 材 料 (Zhou and Zhang, 2004)。头大、羽毛和骨化的骨架表明:这类鸟是一 种早成性鸟,它在蛋中已经发育至可独立生活的程 度,出壳后即可自己行走和觅食。 2002年,在辽西发现了可与德国的始祖鸟类比 的 长 尾 型 原 始 鸟 类 化 石———中 华 神 州 鸟 (犛犺犲狀狕犺狅狌狉犪狆狋狅狉狊犻狀犲狀狊犻狊)(季强等,2002)和原始 热河 鸟 ("犑犲犺狅犾狅狉狀犻狊狆狉犻犿犪")(ZhouandZhang, 2002),后者 应 是 前 者 的 晚 出 同 物 异 名 (Jietal., 2003)。这是热河生物群中与德国的始祖鸟大体处 于同一演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它的头部、牙齿和 第 4期 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533
地质论评 2007年 翅膀比始祖鸟进化,而其很长的尾则比始祖鸟的原强壮爬兽标本的肚子中还保存有残存着的一些幼年 始。这一长尾型鸟类的发现,表明早期鸟类的镶嵌鹦鹉嘴龙的零散骨骼,显示中生代时某些个体较大 演化现象较为明显 的哺乳动物可捕食较为弱小的幼年恐龙。 作为中国第一种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玉门甘肃鸟 2002年,季强等报道了一件采自辽西凌源义县 ( Gansus yumenensis),是今鸟类的分子。但自1984组中的哺乳动物化石攀缘始祖兽( Eomaia 年报道以来,该鸟类仅以一足部标本为代表( Hou scansorial)( Ji et al.,2002),这是已知最原始的真 and Liu,1984),因而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非常低。兽类化石,为探索真兽类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具有 2006年,尤海鲁等人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对这一鸟类十分重要的价值。2003年,罗哲西等人又报道了同 进行了详细研究( You et al.,2006)。结果表明:玉地点的已知最早的有袋类化石沙氏中国袋兽 门甘肃鸟是最早的狭义的今鸟类代表,它具有晚白( Sinodel ph ys szalayi)( Luo et al.,2003),为研究 垩世和新生代鸟类的一些特征;而且该鸟类适应于有袋类的早期演化与分异等提供了珍贵的化石依 水生生活,为现代鸟类起源于水生环境的假说提供据。多门类哺乳动物化石在辽西义县组中的发现 了证据。 表明哺乳动物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演化 3.7早期哺乳类与真兽类起源 阶段,它们已分化出具有进步特征的类群,为哺乳动 中生代时期的哺乳动物虽然受到爬行动物的压物在新生代开始时期的分化辐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 制,但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中却占据了超过三分基础 之二长的时间。伴随着热河生物群中其他重要化石3.8植物及被子植物起源 的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 被子植物的起源一直被视为“令人讨厌之谜”。 与进展。辽西发现的哺乳动物不仅类型多样,而且1998年,孙革等人在《科学》上发表封面文章(图版 保存非常精美;不仅头骨和头后骨骼完整的关联保-3),报道了辽西义县组中的原始被子植物化 存,个别标本上还保存着清晰的毛发痕迹。1997石——辽宁古果( Archae fructus liaoningensis) 年,胡耀明等命名了辽西北票义县组中对齿兽类一( Sun et al.,1998)。202年,孙革等人又一次发表 新属种——五尖张和兽( Zhangheotherium《科学》封面文章(图版I-4),建立了古果的另一新种 quinquecuspidens)( Hu et al.,1997),首次为我们中华古果( Archae fructus sinensis)( Sun et al. 提供了该类化石头后骨骼的许多重要信息。20062002)。古果类植物是日前已知最原始的被子植物 年初,李罡和罗哲西对凌源义县组中一新的对齿兽类群,它的结构表明,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类似草本 类西氏尖吻兽( Akidolestes cifellii)进行了描述,这的水生植物。这是近年来被子植物发现研究的重要 属种的吻部较尖,但其头后骨骼的腰肋、腰带和后进展,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的认 肢却显示出与单孔类相类似的结构特征( Li and识 Luo,2006),表明对齿兽类身体骨骼构造的不同与 2003年,发现于辽西义县境内义县组中新的银 其生活习性的不同是互相适应的。 杏( Ginkgo sp.nov.)化石( Zhou and Zheng 1999年,季强等命名了北票义县组中的三尖齿2003),填补了银杏类在中侏罗世至早第三纪间演化 兽类金氏热河兽( Jeholodens jenkinsi)( Ji et al.,过程中的空白 1999a),该属种肩带和前肢较为进步而腰带和后肢3.9其他 较为原始,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现象。2001年 1998年,任东根据辽西北票义县组中两类喜花 王元青等通过对辽西北票两类个体较大的三尖齿兽昆虫的存在,以及昆虫和植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 类强壮爬兽( Repenomamus robustus)和戈壁兽间接论证了被子植物在当时的辽西地区就已经出现 ( Gobiconodon sp.)的描述,详细讨论了它们的下颌(Ren,1998),为探讨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拓展了新思 麦克尔氏软骨的特征,这些在研究哺乳动物中耳的路 起源方面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 Wang et al., 作为热河生物群化石的重要产出层位之一,辽 2001)。2005年初,关于巨型爬兽( Repenomamus西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长期存在着晚侏罗世、早白垩 giganticus)的论文发表( Hu et a.,2005),这是一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等不同的观点。1999年, 个体很大的哺乳动物,长度可达1m,在中生代的哺 Swisher和中国科学院的学者通过对新样品的同位 乳动物中是个体很大的动物。同时在一件新发现的素年龄测定,重申了义县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的观
翅膀比始祖鸟进化,而其很长的尾则比始祖鸟的原 始。这一长尾型鸟类的发现,表明早期鸟类的镶嵌 演化现象较为明显。 作为中国第一种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玉门甘肃鸟 (犌犪狀狊狌狊狔狌犿犲狀犲狀狊犻狊),是今鸟类的分子。但自1984 年报道以来,该鸟类仅以一足部标本为代表(Hou andLiu,1984),因而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非常低。 2006年,尤海鲁等人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对这一鸟类 进行了详细研究(Youetal.,2006)。结果表明:玉 门甘肃鸟是最早的狭义的今鸟类代表,它具有晚白 垩世和新生代鸟类的一些特征;而且该鸟类适应于 水生生活,为现代鸟类起源于水生环境的假说提供 了证据。 3.7 早期哺乳类与真兽类起源 中生代时期的哺乳动物虽然受到爬行动物的压 制,但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中却占据了超过三分 之二长的时间。伴随着热河生物群中其他重要化石 的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 与进展。辽西发现的哺乳动物不仅类型多样,而且 保存非常精美;不仅头骨和头后骨骼完整的关联保 存,个别 标 本 上 还 保 存 着 清 晰 的 毛 发 痕 迹。1997 年,胡耀明等命名了辽西北票义县组中对齿兽类一 新 属 种———五 尖 张 和 兽 (犣犺犪狀犵犺犲狅狋犺犲狉犻狌犿 狇狌犻狀狇狌犲犮狌狊狆犻犱犲狀狊)(Huetal.,1997),首次为我们 提供了该类化石头后骨骼的许多重要信息。2006 年初,李罡和罗哲西对凌源义县组中一新的对齿兽 类西氏尖吻兽(犃犽犻犱狅犾犲狊狋犲狊犮犻犳犲犾犾犻犻)进行了描述,这 一属种的吻部较尖,但其头后骨骼的腰肋、腰带和后 肢却显 示 出 与 单 孔 类 相 类 似 的 结 构 特 征 (Liand Luo,2006),表明对齿兽类身体骨骼构造的不同与 其生活习性的不同是互相适应的。 1999年,季强等命名了北票义县组中的三尖齿 兽类金氏热河兽(犑犲犺狅犾狅犱犲狀狊犼犲狀犽犻狀狊犻)(Jietal., 1999a),该属种肩带和前肢较为进步而腰带和后肢 较为原始,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现象。2001年, 王元青等通过对辽西北票两类个体较大的三尖齿兽 类强 壮 爬 兽 (犚犲狆犲狀狅犿犪犿狌狊狉狅犫狌狊狋狌狊)和 戈 壁 兽 (犌狅犫犻犮狅狀狅犱狅狀sp.)的描述,详细讨论了它们的下颌 麦克尔氏软骨的特征,这些在研究哺乳动物中耳的 起源 方 面 具 有 较 大 的 科 学 意 义 (Wangetal., 2001)。2005 年 初,关 于 巨 型 爬 兽 (犚犲狆犲狀狅犿犪犿狌狊 犵犻犵犪狀狋犻犮狌狊)的论文发表(Huetal.,2005),这是一 个体很大的哺乳动物,长度可达1m,在中生代的哺 乳动物中是个体很大的动物。同时在一件新发现的 强壮爬兽标本的肚子中还保存有残存着的一些幼年 鹦鹉嘴龙的零散骨骼,显示中生代时某些个体较大 的哺乳动物可捕食较为弱小的幼年恐龙。 2002年,季强等报道了一件采自辽西凌源义县 组 中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攀 缘 始 祖 兽 (犈狅犿犪犻犪 狊犮犪狀狊狅狉犻犪)(Jietal.,2002),这是已知最原始的真 兽类化石,为探索真兽类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具有 十分重要的价值。2003年,罗哲西等人又报道了同 一地点 的 已 知 最 早 的 有 袋 类 化 石 沙 氏 中 国 袋 兽 (犛犻狀狅犱犲犾狆犺狔狊狊狕犪犾犪狔犻)(Luoetal.,2003),为研究 有袋类的早期演化与分异等提供了珍贵的化石依 据。多门类哺乳动物化石在辽西义县组中的发现, 表明哺乳动物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演化 阶段,它们已分化出具有进步特征的类群,为哺乳动 物在新生代开始时期的分化辐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3.8 植物及被子植物起源 被子植物的起源一直被视为“令人讨厌之谜”。 1998年,孙革等人在《科学》上发表封面文章(图版 I3),报 道 了 辽 西 义 县 组 中 的 原 始 被 子 植 物 化 石———辽 宁 古 果 (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犾犻犪狅狀犻狀犵犲狀狊犻狊) (Sunetal.,1998)。2002年,孙革等人又一次发表 《科学》封面文章(图版I4),建立了古果的另一新种 中华 古 果 (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Sunetal., 2002)。古果类植物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被子植物 类群,它的结构表明,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类似草本 的水生植物。这是近年来被子植物发现研究的重要 进展,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的认 识。 2003年,发现于辽西义县境内义县组中新的银 杏 (犌犻狀犽犵狅 sp.nov.)化 石 (Zhou and Zheng, 2003),填补了银杏类在中侏罗世至早第三纪间演化 过程中的空白。 3.9 其他 1998年,任东根据辽西北票义县组中两类喜花 昆虫的存在,以及昆虫和植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 间接论证了被子植物在当时的辽西地区就已经出现 (Ren,1998),为探讨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拓展了新思 路。 作为热河生物群化石的重要产出层位之一,辽 西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长期存在着晚侏罗世、早白垩 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等不同的观点。1999年, Swisher和中国科学院的学者通过对新样品的同位 素年龄测定,重申了义县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的观 534 地 质 论 评 2007 年
第4期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点( Swisher et al.,1999)。 2003年,高克勤和 Shubin报道了“道虎沟层” 1999年的“辽宁古盜鸟”( Archaeora ptor的有尾两栖类—天义初螈( Chunerpeton liaoningensis)事件( Sloan,1999),不仅使个别国 tianyienszs),该属种可确切地归入隐鳃鲵科(Gao 外知名学者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蒙受羞辱,还给 and Shubin,2003),与亚洲现生的大鲵同属一科 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将该科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0.1Ga,对探讨有尾类 2001年,美国学者Rowe和徐星等人在《自然》杂志现生科级类型的出现和分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发表了一篇简讯,他们通过CT扫描等手段,证实 2006年初,季强等命名了一种会游泳的原始哺 “辽宁古盗鸟”至少是由两类或更多类型的化石拼接乳类新属种——獭形狸尾兽( Castorocauda 在一起的,其头和身体为一今鸟类化石而尾则代表 trasimilis),与其他已知的中生代早期哺乳类不 着一奔龙类的尾( Rowe et al.,2001)。而周忠和等同,该动物具有宽扁的尾,适应于游泳和捕食鱼类 人后来对这件标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其头骨和身( Ji et al.,2006)。同年底,孟津等人又报道了另 体可归入今鸟类的马氏燕鸟( Yanornis martini)类会滑翔的哺乳类:远古翔兽( Volaticotherium ( Zhou et al.,2002)。 antiquus),这是一个新的哺乳动物类型,和松鼠大 2003年,周忠和等在《自然》上发表了迄今唯一小相似,以昆虫为食,但它具有较发达的用于滑翔的 一篇关于热河生物群研究的综述性论文( Zhou et翼膜,是最早的会滑翔的哺乳动物,表明哺乳动物在 al.,2003)。这篇论文全面而简要的评述了热河生中侏罗世时就开始尝试进入空中( Meng et al., 物群的组成、面貌和性质,阐述了它们在鸟类的起2006)。这两个重要化石表明,在哺乳类的早期演化 源、羽毛和鸟类飞行的起源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方阶段,不同的哺乳类类群已经存在不同的生态适应 面所提供的重要化石依据,讨论了热河生物群的演类型,至少在中侏罗世已经出现了会游泳和会滑翔 化规律、不同化石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该生物的种类。由于其重要意义,该两篇论文分别在《科 群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地质背景等重大理论问题,从学》和《自然》上以最高级别的研究论文( Research 而进一步阐明了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科学价值及其在 rticle)和论文( Article)的形式发表,且这两类动物 全球中生代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 的彩色复原图片分别登上了两杂志的封面(图版I 4《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的 5、I-6)。 道虎沟生物群化石重大发现 5结语 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一带的“道虎沟层” 在截至2006年底之前的15年中,关于中国早 中,近年亦陆续发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中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的研 石,但关于“道虎沟层”地质时代的认识还存在着三究论文各有46篇和3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 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早白垩世,可作志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论文数 为义县组最底部(汪筱林等,2000,2005),其化石量分别达39篇和2篇,封面论文有6篇之多。这些 可归入热河生物群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晩侏罗研究成果为一些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 世,其主要依据是翼龙和昆虫化石面貌(季强,袁崇供了极为关键的科学信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 喜,2002;张俊峰,200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中侏面包括鸟类起源及其早期分异、羽毛起源及其早期 罗世,且应为九龙山组或髫髻山组(任东等,2002;演化模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被子 陈文等,2004;季强等,2005; Gao and ren,2006;植物起源等。羽毛或原始羽毛在兽脚类恐龙的多个 柳永清等,2006)。依据对地质构造、地层层序、化类群中的发现,不仅将鸟类起源与羽毛起源作为两 石群面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个不同的研究问题区分开来,而且以一系列的化石 结果,都支持第三种观点,本文亦持这种观点。有些资料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确凿依 学者将这一层位中的所有化石称为“道虎沟生物据。羽毛在非鸟兽脚类中的发现还有力地证明了羽 群”,其与热河生物群的面貌区别显著。截止2006毛早在鸟类出现之前就已以存在、并有了相当的分 年底,共有3篇论文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内容仅涉化,化石材料为羽毛早期演化模式的提出奠定的基 及有尾两栖类(1篇)和哺乳类(2篇),其中2篇论文础,即羽枝的出现早于羽轴的出现。迄今最早的真 的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的科研机构 兽类和有袋类哺乳动物化石在热河生物群中的发
点(Swisheretal.,1999)。 1999 年 的 “辽 宁 古 盗 鸟 ”(犃狉犮犺犪犲狅狉犪狆狋狅狉 犾犻犪狅狀犻狀犵犲狀狊犻狊)事件(Sloan,1999),不仅使个别国 外知名学者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蒙受羞辱,还给 热河生物 群 的 研 究 工 作 造 成 了 一 定 的 负 面 影 响。 2001年,美国学者 Rowe和徐星等人在《自然》杂志 上发表了一篇简讯,他们通过 CT 扫描等手段,证实 “辽宁古盗鸟”至少是由两类或更多类型的化石拼接 在一起的,其头和身体为一今鸟类化石而尾则代表 着一奔龙类的尾(Roweetal.,2001)。而周忠和等 人后来对这件标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其头骨和身 体可 归 入 今 鸟 类 的 马 氏 燕 鸟 (犢犪狀狅狉狀犻狊犿犪狉狋犻狀犻) (Zhouetal.,2002)。 2003年,周忠和等在《自然》上发表了迄今唯一 一篇关于热河生物群研究的综述性论文(Zhouet al.,2003)。这篇论文全面而简要的评述了热河生 物群的组成、面貌和性质,阐述了它们在鸟类的起 源、羽毛和鸟类飞行的起源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方 面所提供的重要化石依据,讨论了热河生物群的演 化规律、不同化石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该生物 群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地质背景等重大理论问题,从 而进一步阐明了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科学价值及其在 全球中生代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 4 《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的 道虎沟生物群化石重大发现 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一带的“道虎沟层” 中,近年亦陆续发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脊椎动物化 石,但关于“道虎沟层”地质时代的认识还存在着三 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早白垩世,可作 为义县组最底部(汪筱林等,2000,2005),其化石 可归入热河生物群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 世,其主要依据是翼龙和昆虫化石面貌(季强,袁崇 喜,2002;张俊峰,200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中侏 罗世,且应为九龙山组或髫髻山组(任东等,2002; 陈文等,2004;季强等,2005;GaoandRen,2006; 柳永清等,2006)。依据对地质构造、地层层序、化 石群面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结果,都支持第三种观点,本文亦持这种观点。有些 学者将 这 一 层 位 中 的 所 有 化 石 称 为 “道 虎 沟 生 物 群”,其与热河生物群的面貌区别显著。截止2006 年底,共有3篇论文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内容仅涉 及有尾两栖类(1篇)和哺乳类(2篇),其中2篇论文 的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的科研机构。 2003年,高克勤和 Shubin报道了“道虎沟层” 的 有 尾 两 栖 类———天 义 初 螈 (犆犺狌狀犲狉狆犲狋狅狀 狋犻犪狀狔犻犲狀狊犻狊),该属种可确切地归入隐鳃鲵科(Gao andShubin,2003),与亚洲现生的大鲵同属一科, 将该科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0.1Ga,对探讨有尾类 现生科级类型的出现和分异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初,季强等命名了一种会游泳的原始哺 乳 类 新 属 种———獭 形 狸 尾 兽 (犆犪狊狋狅狉狅犮犪狌犱犪 犾狌狋狉犪狊犻犿犻犾犻狊),与其他已知的中生代早期哺乳类不 同,该动物具有宽扁的尾,适应于游泳和捕食鱼类 (Jietal.,2006)。同年底,孟津等人又报道了另一 类 会 滑 翔 的 哺 乳 类:远 古 翔 兽 (犞狅犾犪狋犻犮狅狋犺犲狉犻狌犿 犪狀狋犻狇狌狌狊),这是一个新的哺乳动物类型,和松鼠大 小相似,以昆虫为食,但它具有较发达的用于滑翔的 翼膜,是最早的会滑翔的哺乳动物,表明哺乳动物在 中侏罗 世 时 就 开 始 尝 试 进 入 空 中 (Mengetal., 2006)。这两个重要化石表明,在哺乳类的早期演化 阶段,不同的哺乳类类群已经存在不同的生态适应 类型,至少在中侏罗世已经出现了会游泳和会滑翔 的种类。由于其重要意义,该两篇论文分别在《科 学》和《自然》上以最高级别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和论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且这两类动物 的彩色复原图片分别登上了两杂志的封面(图版I 5、I6)。 5 结语 在截至2006年底之前的15年中,关于中国早 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中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的研 究论文各有46篇和3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 志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论文数 量分别达39篇和2篇,封面论文有6篇之多。这些 研究成果为一些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 供了极为关键的科学信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 面包括鸟类起源及其早期分异、羽毛起源及其早期 演化模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被子 植物起源等。羽毛或原始羽毛在兽脚类恐龙的多个 类群中的发现,不仅将鸟类起源与羽毛起源作为两 个不同的研究问题区分开来,而且以一系列的化石 资料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确凿依 据。羽毛在非鸟兽脚类中的发现还有力地证明了羽 毛早在鸟类出现之前就已以存在、并有了相当的分 化,化石材料为羽毛早期演化模式的提出奠定的基 础,即羽枝的出现早于羽轴的出现。迄今最早的真 兽类和有袋类哺乳动物化石在热河生物群中的发 第 4期 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535
地质论评 2007年 现,不仅将它们的化石记录提前的数千万年,而且为 age for the Daohugou Bed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探讨真兽类的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道虎沟生物群 Edition),80(1):42~45. Hou Lianhai, Liu Zhicheng. 1984. A new fossil bird from Lower 中会游泳的和会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发现,表明中侏 Cretaceous of Gansu and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Scientia Sinica 罗世的哺乳动物已经演化出了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 ( Series B),27(12):1296~1302. 类型。古果类植物化石代表着最古老的被子植物 Ji Qiang, Ji Shu-an, You Hailu, Zhang Jianping, Zhang Hongbin, 它们的发现研究为解开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和探讨 Zhang Nanjun, Yuan Chongxi, Ji Xinxin. 2003. An early Cretaceous avialian bird, Shenthoura ptor sinensis from wester 被子植物的起源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有尾两栖 Liaoning,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77 类、翼龙及其胚胎、长尾型原始鸟类以及最早的尾综 ones T D, Farlow O, Ruben j A, Henderson D M, Hillenius w 骨鸟类等重要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也为国际上相关 J. 2000. Cursoriality in bipedal archosaurs. Nature, 406: 716 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在《自然》和 718. 《科学》杂志上的连续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热河生物 loan c e.199. Feathers for T.rer? National Geographi,196 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的研究,其中许多新的观点在短 (5):98~107. 时期内得到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附件1:《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热河生物 致谢: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教授、中群的研究论文(46篇 国地质博物馆卢立伍研究员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 (标记中国科研单位的作者用其中文姓名加以注明;[a]指该论 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以 Article/ Review Article/ 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b指该 论文以 Letter/ Report形式发表;[c]指该论文以 Scientific 文献/ References Correspondence/ Brief communication/ Brevia形式发表[d指该 论文为封面论文;[e]指该论文配发有专门的评论性文章) 陈文,季强,刘敦一,张彦,宋彪,刘新宇.2004.内蒙古宁城地区 Chang Seemann(张弥曼), Zhang jiangyong(张江水),Mao 道虎沟化石层同位素年代学.地质通报,23(12):1165~1169. Desui. 2006. A lamprey from the Cretaceous Jehol biota of 高克勤,程政武,徐星.1998中国中生代有尾两栖类化石的首次 China. Nature, 441: 972-974. [b] 报导.中国地质,(1):40~41. Chen peij(陈丕基), Dong Zhiming(董枝明), Zhen shunan(甄朔 季强,姬书安.1996.中国最早鸟类化石的发现及鸟类的起源.中 ) 1998. An 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theropod dinosaur 国地质,(10):30~33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Nature, 391: 147-152. 季强,袁崇喜.2002.宁城中生代道虎沟生物群中两类具原始羽毛 a][e] 翼龙的发现及其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地质论评,48(2):221 Gao Keqin, Shubin N H.2001. Late Jurassic salamanders from northern China. Nature, 410: 574-577. [b] 季强,姬书安,尤海鲁,张建平,袁崇喜,季鑫鑫,李景路,李印先 Hou lianhai(侯连海), Zhou Zhonghe(周忠和), Martin l d, 2002.中国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新属 Feduccia A. 1995. A beaked bird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 新种).地质通报,21(7):363~369 Nature,377:616~618.[b] 季强,柳永清,陈文,姬书安,吕君昌,尤海鲁,袁崇喜.2005.再 Hou lianhai(侯连海), Martin L d, Zhou Zhonghe(周忠和) 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地质论评,51(6):609~612. Feduccia A. 1996. Early adaptive radiation of birds: evidenc 姬书安,季强.1997.辽宁西部翼龙类化石的首次发现.地质学报 from fossil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Science, 274: 1164 71(1):1~6. 1167.[b] 姬书安,季强.1998。记辽宁一新翼龙化石(喙嘴龙亚目).江苏地 Hou lianhai(侯连海), Martin L d, Zhou Zhonghe(周忠和), 质,22(4):199~206 Feduccia A, Zhang Fucheng(张福成).1999. a diapsid skull 柳永清,刘燕学,姬书安,杨之青.2006.内蒙古宁城和辽西凌源热 a new species of the primitive bird Con fuciusornis. Nature 水汤地区道虎沟生物群与相关地层 SHRIMP锆石U-Pb定年 399:679~682.[b 及有关问题的讨论.科学通报,51(19):2273~2282 Hu Yaoming(胡耀明), Wang Yuangong(王元青), Luo Zhexi,Li 任东,高克勤,郭子光,姬书安,谭晶晶,宋卓.2002.内蒙古宁城 Chuankui(李传夔).1997. A new symmetrodont mammal 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地质通报,21(8 from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mmalian evolution. 9):584~591 Nature,390:137~142.[a] 汪筱林,王元青,张福成,张江永,周忠和,金帆,胡耀明,顾罡 Hu Yaoming(胡耀明), Meng jin, Wang Yuangong(王元青),Li 张海春.2000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生 Chuankui(李传夔).2005. Large Mesozoic mammals fed on 物地层.古脊椎动物学报,38(2):81~99. g dinosaurs. Nature, 433: 149-152. b] Le] 汪筱林,周忠和,贺怀宇,金帆,王元青,张江永,王原,徐星,张 Ji Qiang(季强), Currie P j, Norell M A, Ji Shu-an(姬书安) 福成.2005.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 1998. Two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论.科学通报,50(19):2127~2133 Nature,393:753~761.[a][d][e] 张俊峰.2002.道虎沟生物群(前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时 Ji Qiang(季强), Luo Zhexi, Ji Shu-an(姬书安).1999a. A Chinese 代.地层学杂志,26(3):173~177 triconodont mammal and mosaic evolution of the mammalian Gao Keqin, Ren Dong. 2006. eleton. Nature, 398: 326-330. [b] Le] Inner Mongolia provides no indication of a post-Middle Jurassic Ji Qiang(季强), Norell a, Gao Keqin, Ji Shu-an(姬书安),Ren
现,不仅将它们的化石记录提前的数千万年,而且为 探讨真兽类的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道虎沟生物群 中会游泳的和会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发现,表明中侏 罗世的哺乳动物已经演化出了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 类型。古果类植物化石代表着最古老的被子植物, 它们的发现研究为解开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和探讨 被子植物的起源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有尾两栖 类、翼龙及其胚胎、长尾型原始鸟类以及最早的尾综 骨鸟类等重要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也为国际上相关 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在《自然》和 《科学》杂志上的连续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热河生物 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的研究,其中许多新的观点在短 时期内得到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致谢: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教授、中 国地质博物馆卢立伍研究员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 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 考 文 献 /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陈文,季强,刘敦一,张彦,宋彪,刘新宇.2004.内蒙古宁城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同位素年代学.地质通报,23(12):1165~1169. 高克勤,程政武,徐星.1998.中国中生代有尾两栖类化石的首次 报导.中国地质,(1):40~41. 季强,姬书安.1996.中国最早鸟类化石的发现及鸟类的起源.中 国地质,(10):30~33. 季强,袁崇喜.2002.宁城中生代道虎沟生物群中两类具原始羽毛 翼龙的发现及其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地质论评,48(2):221 ~224. 季强,姬书安,尤海鲁,张建平,袁崇喜,季鑫鑫,李景路,李印先. 2002.中国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新属 新种).地质通报,21(7):363~369. 季强,柳永清,陈文,姬书安,吕君昌,尤海鲁,袁崇喜.2005.再 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地质论评,51(6):609~612. 姬书安,季强.1997.辽宁西部翼龙类化石的首次发现.地质学报, 71(1):1~6. 姬书安,季强.1998.记辽宁一新翼龙化石(喙嘴龙亚目).江苏地 质,22(4):199~206. 柳永清,刘燕学,姬书安,杨之青.2006.内蒙古宁城和辽西凌源热 水汤地区道虎沟生物群与相关地层 SHRIMP 锆石 UPb定年 及有关问题的讨论.科学通报,51(19):2273~2282. 任东,高克勤,郭子光,姬书安,谭晶晶,宋卓.2002.内蒙古宁城 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 时 代 探 讨.地 质 通 报,21(8~ 9):584~591. 汪筱林,王元青,张福成,张江永,周忠和,金帆,胡耀明,顾罡, 张海春.2000.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生 物地层.古脊椎动物学报,38(2):81~99. 汪筱林,周忠和,贺怀宇,金帆,王元青,张江永,王原,徐星,张 福成.2005.内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化 石 层 的 地 层 关 系 与 时 代 讨 论.科学通报,50(19):2127~2133. 张俊峰.2002.道虎沟生物群(前热河生物群)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时 代.地层学杂志,26(3):173~177. GaoKeqin,RenDong.2006.Radiometricdatingofignimbritefrom InnerMongoliaprovidesnoindicationofapostMiddleJurassic ageforthe Daohugou Beds.Acta GeologicaSinica (English Edition),80(1):42~45. HouLianhai,LiuZhicheng.1984.A newfossilbirdfrom Lower CretaceousofGansuandearlyevolutionofbirds.ScientiaSinica (SeriesB),27(12):1296~1302. JiQiang,JiShuan,You Hailu,ZhangJianping,ZhangHongbin, Zhang Nanjun,Yuan Chongxi,Ji Xinxin.2003.An early Cretaceousavialianbird,犛犺犲狀狕犺狅狌狉犪狆狋狅狉狊犻狀犲狀狊犻狊from western Liaoning,China.ActaGeologicaSinica (EnglishEdition),77 (1):21~27. JonesTD,FarlowJO,RubenJA,HendersonD M,HilleniusW J.2000.Cursorialityinbipedalarchosaurs.Nature,406:716 ~718. SloanCP.1999.Feathersfor犜.狉犲狓?NationalGeographic,196 (5):98~107. 附件1:《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热河生物 群的研究论文(46篇) (标记中国科研单位的作者用其中文姓名加以注明;[a]指该论 文以 Article/Review Article/ResearchArticle形式发表;[b]指该 论文 以 Letter/ Report 形 式 发 表;[c]指 该 论 文 以 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BriefCommunication/Brevia形式发表;[d]指该 论文为封面论文;[e]指该论文配发有专门的评论性文章) Chang Meemann (张 弥 曼 ),ZhangJiangyong (张 江 永 ),Miao Desui.2006.Alampreyfrom theCretaceousJeholbiotaof China.Nature,441:972~974.[b] ChenPeiji(陈丕基),DongZhiming(董枝明),ZhenShuonan(甄朔 南).1998.Anexceptionallywellpreservedtheropoddinosaur fromtheYixianFormationofChina.Nature,391:147~152. [a][e] GaoKeqin,Shubin N H.2001.LateJurassicsalamandersfrom northernChina.Nature,410:574~577.[b] HouLianhai(侯 连 海),ZhouZhonghe (周 忠 和),Martin L D, FeducciaA.1995.AbeakedbirdfromtheJurassicofChina. Nature,377:616~618.[b] HouLianhai(侯 连 海),Martin L D,ZhouZhonghe (周 忠 和 ), FeducciaA.1996.Earlyadaptiveradiationofbirds:evidence fromfossilsfrom northeastern China.Science,274:1164~ 1167.[b] HouLianhai(侯 连 海),Martin L D,ZhouZhonghe (周 忠 和 ), FeducciaA,ZhangFucheng (张福成).1999.Adiapsidskull inanewspeciesoftheprimitivebird犆狅狀犳狌犮犻狌狊狅狉狀犻狊.Nature, 399:679~682.[b] HuYaoming(胡耀明),WangYuanqing(王元青),LuoZhexi,Li Chuankui(李 传 夔 ).1997.A new symmetrodont mammal from China anditsimplicationsfor mammalian evolution. Nature,390:137~142.[a] HuYaoming(胡耀明),MengJin,WangYuanqing (王 元 青),Li Chuankui(李 传 夔).2005.Large Mesozoicmammalsfedon youngdinosaurs.Nature,433:149~152.[b][e] JiQiang(季 强),CurriePJ,NorellM A,JiShuan (姬 书 安). 1998.Two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Nature,393:753~761.[a][d][e] JiQiang(季强),LuoZhexi,JiShuan(姬书安).1999a.AChinese triconodont mammaland mosaicevolutionofthe mammalian skeleton.Nature,398:326~330.[b][e] JiQiang(季强),NorellM A,GaoKeqin,JiShuan(姬书安),Ren 536 地 质 论 评 2007 年
第4期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Dong (HE 35). 2001.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gumentary Xu Xing(A H), Norell M A. 2004.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 structures in a feathered dinosaur. Nature, 410: 1084--1088 from China with avian-like sleeping posture. Nature, 431: 838 b][e] Ji Qiang(季强), Luo Zhexi, Yuan Chongxi(袁崇喜), Wiblejr Xu Xing(徐星), Tang Zhilu(唐治路), Wang Xiaolin(汪筱林) Zhang Jianping(张建平), Georgi J A.2002. The earliest 1999a. A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 with integumentary know eutherian mammal. Nature, 416: 816--822. La] le] structures from China. Nature, 399: 350-354. [b] Ji Qiang(季强), Ji Shu-an(姬书安), Cheng Y N, You hailu(尤海 Xu xing(徐星), Wang Xiaolin(汪筱林), Wu Xiaochun(吴肖春) 鲁), Lu junchang(吕君昌), Liu Yonggang(柳永清),Yuan 1999b.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filamentous Chongxi(袁崇喜).2004. Pterosaur egg with a leathery shell tegument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Nature, 401 Nature,432:572.[c] 262~266.[b] Ji Shu-an(姬书安), Ji Qiang(季强), Padian K.1999b. Xu Xing(徐星), Zhou Zhonghe(周忠和), Wang Xiaolin(汪筱林) Biostratigraphy of new pterosaurs form China. Nature, 398 2000. The smallest know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 573~574.[c] Nature,408:705~708.[b Li Gang(李罡), Luo Zhexi(罗哲西).2006. A Cretaceous Xu Xing(徐星), Zhou Zhonghe(周忠和), Prum r o.2001 symmetrodont therian with some monotreme-like postcranial Branched integumental structures in Sinornithosaurus and the features. Nature, 439: 195-200. [b] origin of feathers. Nature, 410: 200-204. [b] Luo zhexi(罗哲西), Ji Qiang(季强), Wible r, Yuan Chongxi Xu Xing(徐星), Norell MA,wangⅪ Gaolin(汪筱林), Makovicky 袁崇喜).2003. An Early Cretaceous tribosphenic mammal PJ, Wu Xiaochun. 2002a. A basal troodontid from the Early and metatherian evolution. Science, 302: 1934-1940. a] le] Cretaceous of China. Nature, 415: 780--784. [b] Martin l d, Zhou Zhonghe(周忠和).1997. Archaeopteryx r-like Xu xing(徐星), Makovicky P J, Wang Xiaolin(汪筱林), Norell m skull in enantiornithine bird.Nature,389:556.[e] A, You hailu(尤海鲁).2002b.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Meng Qingjin(孟庆金), Liu Jinyuan(刘金远), Varricchio D J Chin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Ceratopsia. Nature, 416: 314 Huang T, Gao Chunling(高春玲).2004. Parental care in an 317.[b] ornithischian dinosaur. Nature, 431: 145-146. [c] Xu xing(徐星), ChengYU, Wang Xiaolin(汪筱林), Chang Ch. Norell MA, Ji Qiang(季强), Gao Keqin, Yuan Chongxi(袁崇喜) 2002c. An unusual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 from China. Zhao Yibin(赵毅宾), Wang Lixia(王丽霞).2002. Modern Nature,419:291~293.[b] feathers on a inosaur. Nature, 416: 36-37. [c] Xu xing(徐星), Zhou Zhonghe(周忠和), Wang Xiaolin(汪筱林) Ren Dong(HEA). 1998. Flower-associated Brachycera flies as fossil Kuang Xuewen(匡学文), Zhang Fucheng(张福成),Du evidence for Jurassic angiosperm origins. Science, 280:85 Xiangke(杜湘珂).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88.[b][e Nature,421:335~340.[a][d][e] Rowe T, Ketcham R A, Denison C, Colbert M, Xu Xing(FE) Xu Xing(徐星). Norell MA, Kuang Xuewen(匡学文),Wang Currie P J. 2001. The Archaeora ptor forgery. Nature, 410 Xiaolin(汪筱林), Zhao Qi(赵祺), Jia Chengkai(贾程凯) 539~540.[c] 2004. 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reno P c, Rao Chenggang(饶成刚).1992. Early evolution of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 Nature, 431: 680-684. [b] avian flight and perching: new evidence from the Lower You Hailu (t 4), Lamanna M C, Harris J D, Chiappe L M Cretaceous of China. Science, 255 :845-848. [b] OConnor J, Ji Shuan(姬书安), Lu junchang(吕君昌 Sun Gre(孙革), Dilcher D I, Zheng Shaolin(郑少林),Zhou Yuan Chongxi袁崇喜), Li Daqing(李大庆), Zhang xing(张 Zhekun(周浙昆).1998. In search of the first flower, 行), Lacovara K j, Dodson p, Ji Qiang(季强).2006.A Archae fructus, from Northeast China. Science, 282: 1692 nearly modern amphibious bi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1695.[b][d][e] northwestern China. Science, 312: 1640-1643. [b] Sun ge(孙革), Ji Qiang(季强), Dilcher DL, Zheng Shaolin(郑少 Zhang fucheng(张福成), Zhou Zhonghe(周忠和).2000.A 林), Nixon K O, Wang Xinfu(王鑫甫).2002. primitive enantiornithine bird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 Archaefructaceae, a new basal angiosperm family. Science Science,290:1955~1959.[b] Zhang Fucheng(张福成), Zhou Zhonghe(周忠和).2004.Leg Swisher CcⅢ, Wang Yuangong(王元青), Wang Xiaolin(汪筱 feathers in an Early Cretaceous bird. Nature, 431: 925. [c] 林), Xu xing(徐星), Wang Yuan(王原).1999. Cretaceous Zhou Zhiyan(周志炎), Zheng Shaolin(郑少林).2003.The age for the feathered dinosaurs of Liaoning, China. Nature hissing link in Ginkgo evolution. Nature, 423: 821-822. [] 400:58~61.[b[e] Zhou zhonghe(周忠和), Zhang Fucheng(张福成).2002. A long Wang Xiaolin(汪筱林), Zhou zhonghe(周忠和).2004. Pterosaur ailed, seed-eating bi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mbryo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Nature, 429: 621. [c] Nature,418:405~409.[b] Wang Xiaolin(汪筱林), KellnerAwa, Zhou Zhonghe(周忠和), Zhou Zhonghe(周忠和), Zhang Fucheng(张福成).2004.A de Almeida Campos D. 2005. Pterosaur diversity and faunal precocial avian embryo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turnover i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Nature Science, 306: 653. [c] 875~879.[b Zhou Zhonghe(周忠和), Clarke J A, Zhang Fucheng(张福成) Wang Yuangong(王元青), Hu Yaoming(胡耀明), Meng jin,Li 2002. Archacoraptor's better half. Nature, 420: 285. Lc] Chuankui(李传夔).2001. An ossified Meckel' s Cartilage Zhou Zhonghe(周忠和), Barrett P M, Hilton J.2003.An two Cretaceous mammals and origin of the mammalian middle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Lower Cretaceous ecosystem. Nature ear. Science, 294: 357-361. [b] 421:807~814.[a
Dong (任 东 ).2001. The distribution ofintegumentary structuresinafeathereddinosaur.Nature,410:1084~1088. [b][e] JiQiang(季强),LuoZhexi,YuanChongxi(袁崇喜),WibleJR, ZhangJianping (张 建 平 ),GeorgiJ A.2002.Theearliest knoweutherianmammal.Nature,416:816~822.[a][e] JiQiang(季强),JiShuan(姬书安),ChengYN,YouHailu(尤海 鲁),LüJunchang (吕君昌),LiuYongqing (柳永 清),Yuan Chongxi(袁崇喜).2004.Pterosaureggwithaleatheryshell. Nature,432:572.[c] JiShuan (姬 书 安 ),Ji Qiang (季 强 ),Padian K.1999b. Biostratigraphyofnew pterosaursform China.Nature,398: 573~574.[c] LiGang (李 罡 ),Luo Zhexi (罗 哲 西 ).2006.A Cretaceous symmetrodonttherian withsome monotremelikepostcranial features.Nature,439:195~200.[b] LuoZhexi(罗哲西),JiQiang (季强),WibleJR,YuanChongxi (袁 崇 喜).2003.AnEarlyCretaceoustribosphenic mammal andmetatherianevolution.Science,302:1934~1940.[a][e] MartinL D,ZhouZhonghe (周 忠 和).1997.犃狉犮犺犪犲狅狆狋犲狉狔狓like skullinenantiornithinebird.Nature,389:556.[c] MengQingjin(孟 庆 金),LiuJinyuan (刘 金 远),VarricchioDJ, HuangT,GaoChunling(高春玲).2004.Parentalcareinan ornithischiandinosaur.Nature,431:145~146.[c] NorellM A,JiQiang(季强),GaoKeqin,YuanChongxi(袁崇喜), ZhaoYibin(赵毅宾),WangLixia (王丽霞).2002.'Modern' feathersonanonaviandinosaur.Nature,416:36~37.[c] RenDong(任东).1998.FlowerassociatedBrachycerafliesasfossil evidenceforJurassicangiosperm origins.Science,280:85~ 88.[b][e] RoweT,KetchamRA,DenisonC,ColbertM,XuXing (徐星), CurriePJ.2001.The犃狉犮犺犪犲狅狉犪狆狋狅狉forgery.Nature,410: 539~540.[c] SerenoPC,RaoChenggang (饶 成 刚).1992.Earlyevolutionof avian flight and perching:new evidenc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ofChina.Science,255:845~848.[b] SunGe (孙 革 ),Dilcher D L,Zheng Shaolin (郑 少 林 ),Zhou Zhekun (周 浙 昆 ).1998.In search ofthefirstflower, 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from NortheastChina.Science,282:1692~ 1695.[b][d][e] SunGe(孙革),JiQiang(季强),DilcherDL,ZhengShaolin(郑少 林 ), Nixon K C, Wang Xinfu (王 鑫 甫 ). 2002. Archaefructaceae,a new basalangiosperm family.Science, 296:899~904.[b][d] SwisherCCIII,WangYuanqing (王 元 青),WangXiaolin (汪 筱 林),XuXing(徐星),WangYuan (王原).1999.Cretaceous ageforthefeathereddinosaursofLiaoning,China.Nature, 400:58~61.[b][e] WangXiaolin(汪筱林),ZhouZhonghe(周忠和).2004.Pterosaur embryofromtheEarlyCretaceous.Nature,429:621.[c] WangXiaolin(汪筱林),KellnerA W A,ZhouZhonghe(周忠和), deAlmeidaCamposD.2005.Pterosaurdiversityandfaunal turnoverinCretaceousterrestrialecosystemsinChina.Nature, 437:875~879.[b] WangYuanqing(王元青),HuYaoming (胡 耀 明),MengJin,Li Chuankui(李 传 夔).2001.Anossified Meckel'sCartilagein twoCretaceousmammalsandoriginofthemammalianmiddle ear.Science,294:357~361.[b] XuXing (徐 星),NorellM A.2004.A newtroodontiddinosaur fromChinawithavianlikesleepingposture.Nature,431:838 ~841.[b] XuXing(徐星),TangZhilu (唐治路),WangXiaolin (汪筱林). 1999a. A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 with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fromChina.Nature,399:350~354.[b] XuXing(徐星),WangXiaolin(汪筱林),WuXiaochun(吴肖春). 1999b. 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filamentous integumentfromtheYixianFormationofChina.Nature,401: 262~266.[b] XuXing(徐星),ZhouZhonghe(周忠和),WangXiaolin(汪筱林). 2000. The smallest know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 Nature,408:705~708.[b] XuXing (徐 星 ),ZhouZhonghe (周 忠 和 ),Prum R O.2001. Branchedintegumentalstructuresin犛犻狀狅狉狀犻狋犺狅狊犪狌狉狌狊andthe originoffeathers.Nature,410:200~204.[b] XuXing(徐星),NorellM A,WangXiaolin(汪筱林),Makovicky PJ,WuXiaochun.2002a.AbasaltroodontidfromtheEarly CretaceousofChina.Nature,415:780~784.[b] XuXing(徐星),MakovickyPJ,WangXiaolin(汪筱林),NorellM A,YouHailu(尤海鲁).2002b.Aceratopsiandinosaurfrom ChinaandtheearlyevolutionofCeratopsia.Nature,416:314 ~317.[b] XuXing(徐星),ChengYN,WangXiaolin(汪筱林),ChangCH. 2002c.An unusual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from China. Nature,419:291~293.[b] XuXing(徐星),ZhouZhonghe(周忠和),WangXiaolin(汪筱林), KuangXuewen (匡 学 文 ),Zhang Fucheng (张 福 成 ),Du Xiangke(杜湘珂).2003.Fourwingeddinosaursfrom China. Nature,421:335~340.[a][d][e] XuXing(徐 星).NorellM A,KuangXuewen (匡 学 文),Wang Xiaolin(汪筱林),ZhaoQi(赵 祺),JiaChengkai(贾 程 凯). 2004.Basal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intyrannosauroids.Nature,431:680~684.[b] YouHailu(尤 海 鲁),Lamanna M C,HarrisJD,ChiappeL M, OConnorJ,JiShuan (姬 书 安 ),LüJunchang (吕 君 昌 ), YuanChongxi(袁崇喜),LiDaqing(李大庆),ZhangXing(张 行),Lacovara K J,Dodson P,JiQiang (季 强 ).2006.A nearlymodernamphibiousbirdfromtheEarlyCretaceousof northwesternChina.Science,312:1640~1643.[b] ZhangFucheng (张 福 成 ),Zhou Zhonghe (周 忠 和 ).2000.A primitive enantiornithine bird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 Science,290:1955~1959.[b] ZhangFucheng (张 福 成),ZhouZhonghe (周 忠 和).2004.Leg feathersinanEarlyCretaceousbird.Nature,431:925.[c] ZhouZhiyan (周 志 炎 ),Zheng Shaolin (郑 少 林 ).2003.The missinglinkin犌犻狀犽犵狅evolution.Nature,423:821~822.[c] ZhouZhonghe(周忠和),ZhangFucheng(张福成).2002.Along tailed,seedeatingbirdfromtheEarly CretaceousofChina. Nature,418:405~409.[b] ZhouZhonghe (周 忠 和 ),Zhang Fucheng (张 福 成 ).2004.A precocialavianembryofromtheLowerCretaceousofChina. Science,306:653.[c] ZhouZhonghe(周 忠 和),ClarkeJA,ZhangFucheng (张 福 成). 2002.犃狉犮犺犪犲狅狉犪狆狋狅狉'sbetterhalf.Nature,420:285.[c] Zhou Zhonghe (周 忠 和 ),Barrett P M, Hilton J.2003.An exceptionallypreservedLowerCretaceousecosystem.Nature, 421:807~814.[a] 第 4期 姬书安:对《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重大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述评 537
地质论评 2007年 附2:《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关于道虎沟生物群 图版说明/ Explanation of Photos 的研究论文(3篇) 1.1998年6月25日《自然》杂志封面(邹氏尾羽鸟 Caudipteryx zoui (标记中国科研单位的作者用其中文姓名加以注明:[a]、[b] 复原图); [d、[e]的含义同附1) 2.2003年1月23日《自然》杂志封面(顾氏小盗龙 Microraptor Gao Keqin(高克勤), Shubin n.2003. Earliest known crown- group 化石照片与复原图); alamanders. Nature, 422: 424-428. [b 3.1998年11月27日《科学》杂志封面(辽宁古果 Archaefructus Ji Qiang(季强), Luo Zhexi(罗晢西), Yuan Chongxi(袁崇喜) liaoningensis化石照片) TabrumA R.2006. A swimming mammaliaform from the4.2002年5月3日《科学》杂志封面(中华古果 Archaefructus Middle Jurassic and eco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f early sinensIs化石照片); ammals.Science,311: 1123-1127. [a] ld]el 5.2006年2月24日《科学》杂志封面(獭形狸尾兽 Castorocauda Meng jin(孟津), Hu Yaoming(胡耀明), Wang Yuanqing(王元 lutrasimilis复原图) 青), Wang Xiaolin(汪筱林), Li Chuankui(李传夔).2006.A6.2006年12月14日《自然》杂志封面(远古翔兽 Volaticotheriun Mesozoic gliding mammal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Nature, antiquus复原图) 444:889~893.[a][d] Comments on the major Advances in the Jehol Biota and daohugou Biota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Nature and science JI Shu'an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From 1990s, a series of major advance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study of the late Mesozoic Jehol Biota and Daohugou Biota from western Liaoning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origins of birds, feathers, eutherians and angiosperms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paleontology worldwide in the past 15 years. By the end of 2006, total 46 scientific papers concerning the Jehol Biota and 3 papers about the daohugou Biota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two 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s"Nature"and"Science". Among all these papers, 39 papers on the Jehol Biota and 2 on the Daohugou Biota were finished by the Chinese paleontologists as the first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China. These publications not only make many new and important viewpoints accepted by the scientists across the world soon, but also considerably promote the research about the Jehol Biota and Daohugou Biota. Key words: Nature; Science; Jehol Biota; Daohugou Biota; China; comments
附2:《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关于道虎沟生物群 的研究论文(3篇) (标记中国科研单位的作者用其中文姓名加以注明;[a]、[b]、 [d]、[e]的含义同附1) GaoKeqin(高克勤),ShubinN.2003.Earliestknowncrowngroup salamanders.Nature,422:424~428.[b] JiQiang(季强),LuoZhexi(罗哲西),YuanChongxi(袁 崇 喜), Tabrum A R.2006.A swimming mammaliaform from the MiddleJurassicandecomorphologicaldiversification ofearly mammals.Science,311:1123~1127.[a][d][e] MengJin(孟津),HuYaoming (胡耀明),WangYuanqing (王元 青),WangXiaolin(汪筱林),LiChuankui(李传夔).2006.A Mesozoicgliding mammalfrom northeastern China.Nature, 444:889~893.[a][d] 图 版 说 明 / 犈狓狆犾犪狀犪狋犻狅狀狅犳犘犺狅狋狅狊 1.1998年6月25日《自然》杂志封面(邹氏尾羽鸟犆犪狌犱犻狆狋犲狉狔狓狕狅狌犻 复原图); 2.2003年1月23日《自然》杂志封面(顾氏小盗龙 犕犻犮狉狅狉犪狆狋狅狉犵狌犻 化石照片与复原图); 3.1998年11 月 27 日 《科 学》杂 志 封 面 (辽 宁 古 果 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 犾犻犪狅狀犻狀犵犲狀狊犻狊化石照片); 4.2002年 5 月 3 日 《科 学 》杂 志 封 面 (中 华 古 果 犃狉犮犺犪犲犳狉狌犮狋狌狊 狊犻狀犲狀狊犻狊化石照片); 5.2006年 2 月 24 日 《科 学》杂 志 封 面 (獭 形 狸 尾 兽 犆犪狊狋狅狉狅犮犪狌犱犪 犾狌狋狉犪狊犻犿犻犾犻狊复原图); 6.2006年 12月 14日《自然》杂志封面(远古翔兽犞狅犾犪狋犻犮狅狋犺犲狉犻狌犿 犪狀狋犻狇狌狌狊复原图)。 犆狅犿犿犲狀狋狊狅狀狋犺犲犕犪犼狅狉犃犱狏犪狀犮犲狊犻狀狋犺犲犑犲犺狅犾犅犻狅狋犪犪狀犱犇犪狅犺狌犵狅狌 犅犻狅狋犪犘狌犫犾犻狊犺犲犱犫狔狋犺犲犑狅狌狉狀犪犾狊犖犪狋狌狉犲犪狀犱犛犮犻犲狀犮犲 JIShuan 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犌犲狅犾狅犵狔,犆犺犻狀犲狊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犌犲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犅犲犻犼犻狀犵,100037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From1990s,aseriesofmajoradvanceshavebeenobtainedinthestudyofthelateMesozoicJehol Biotaand DaohugouBiotafrom western Liaoninganditsneighboringareas,northeastern China.The researchprogressontheoriginsofbirds,feathers,eutheriansandangiospermshasbeenregardedasones ofthemostimportantcontributionsinthefieldofpaleontologyworldwideinthepast15years.Bytheend of2006,total46scientificpapersconcerningtheJeholBiotaand3papersabouttheDaohugouBiotahave beenpublishedonthetwotopinternationaljournals"犖犪狋狌狉犲"and"犛犮犻犲狀犮犲".Amongallthesepapers,39 papersontheJeholBiotaand2ontheDaohugouBiotawerefinishedbytheChinesepaleontologistsasthe firstresearchinstitutionsofChina.Thesepublicationsnotonlymakemanynewandimportantviewpoints acceptedbythescientistsacrosstheworldsoon,butalsoconsiderablypromotetheresearchaboutthe JeholBiotaandDaohugouBiota.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犖犪狋狌狉犲;犛犮犻犲狀犮犲;JeholBiota;DaohugouBiota;China;comments 538 地 质 论 评 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