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杜娇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的重要举 措。但其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不深,参 与建设的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政府财力支持有限,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实践中往往重建设轻规划,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作,要 分阶段、有计划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培育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以城乡统 筹的思路不断推进农村一揽子改革。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制约因素;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238(2017)01-0098-05 doi:10.396/j.issn.2095-7238.2017.01.017 “美丽乡村”建设是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社部门之间的关系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2013年中央一号设的关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4 文件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同 在既有相关文献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案 年农业部正式提出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例研究的调研性文章占多数。主要是基于对一地 活动,试点建设工作随之在各地展开。与此同时,或多地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描述,提出问题,总结 学术界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而其中,浙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 进行了持续研究。 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安吉模式、湖州模式等成为 在美丽乡村的定位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美丽学者们研究重点。通过对这些成熟模式的分析,学 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生态者们认为,发挥政、农、资、社的联动作用是建设的 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实现农村、农成功经验。对单一模式进行研究固然有其典型性 业和农民的同步发展,并通过对农村进行更像农村和代表性,但毕缺乏对乡村建设内在的、一般性 的改造,让城镇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农规律的探索。针对于此,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 村聚集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等值化。在础上,从整体上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论述,通过对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上,何得桂认为构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分析,尝试从宏观层 建一套强劲可持续的驱动机制对于更好地推进美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2郑向群、陈明认为,建立美 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美丽乡村建设跟经济 丽乡村评估标准和方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发展水平和人们的需求层次息息相关当前,农民对 方案设计,是当前的难点问题。3王卫星则提出,处美丽乡村有很大的期待和向往,但经济条件的制约 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社又导致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盲目的强 会的关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制性的行政推动以及尚不完善的体制机制等都影响 系,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牵头部门与其他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效果。本文旨在从乡村发展的内 收稿日期:2016-11-02
!"#$%&%' ()!!"#$%&'()*+,-./!0%!"12!345#6789:;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OZ#[ S%&;\]O^$*+_`&a%&bc?@ ABC!!"#$%&"DEF89GHIJ# K C´a$?AQhi+Ñj@7ï Aw$gBÐwC!"#$%&+piô$C %&=CQ7DEìÆÇ7)$ FYgGHI oOP°pì7CJ%Õ# D}?mKLUM$!"#$%&N÷O UPQ/%7RSITè·#ÄÅ$6C !"#$çUx7VW/X$ 5÷OYB7³Z [Ï\6]`%&7^_ì`a#Kb$b7® ³ì7pÍ*Xcde`fg7г²³¦hij k!"#$7%&lm# nAoQg#$U7: '+
经济·管理|1年急果12期)【9 在规律出发,提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 资金流、信息流向农村集聚,而农村也借助自身固 有优势,在最大限度保护乡村自然、历史和文化风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阐释 貌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与工业共同发展,探索具有 农村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旨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美丽乡村建设,是 我国深化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实践形式。相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美丽乡村建设 更加注重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加关注人与自 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 然和谐相处,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段。在实践过程中,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任务重、资金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都制约着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农民设进程。 收入不断提高,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也要看 (一)农民参与建设的程度不高 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条件还比 1对美丽乡村的认知不深 较落后。在欧盟国家,绝大多数农村实现了集中供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政府推动,更要重视 水、排污、垃圾清运,住户自备家庭化粪池,集中居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但当前,一些村干部和群众 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分离等。而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是“政府部门的事,和老百姓 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道路坑洼、垃圾随处无关”、“上面拨钱,下面干事,有多少钱,干多少 堆放、污水横流、基础设施简陋等仍然是普遍现象。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意识不强,参与水 而此次美丽乡村建设,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平有限。而且一些政府部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要抓手,不断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和中,往往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加强宣传 谐的人文社会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在建设中越俎代庖,未能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经 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宜居村庄。 常把自身政绩观点强加给农民。表面是帮助农民 (二)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和谐为发展理念 实际上一些时候损害了农民群众利益。其结果导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致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不理解、甚至反感抵制,被 中国要美,农村就必须要美。我们知道,农村具有视为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天然的自然风光,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 2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推进,农村的生态资源存在被超强开发与过度消 经济收入不高是当前农民参与建设美丽乡村 耗的现象,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积极性不高的最直接原因。现阶段,虽然农民生活 源约東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基本实现小康,但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底子薄,加之 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就是以生态文明为理物价上涨、教育和医疗等消费水平拉升等因素,使 念,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不得农民现阶段更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和改善 断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经生活。再加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也面临改 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带造升级,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都 来的市场机遇,以绿色发展助推农村经济改革升有所放缓,这都使得部分农民无暇关注村庄建设 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及生态文明建设。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阐 )美丽乡村建设以实现城乡等值化为最终释,只有当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 目标 的需要。在调研中也发现,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平高的地区,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和政 体化,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工作条件治文明的需求也相对较高,美丽乡村建设也就速 的等值化。等值化一方面是,城市享受的社会福度快、质量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美丽 利,农村人也要尽量享有,要消除当前不公平社会乡村建设推进则较为缓慢。 待遇,共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另一方面,通 3.村集体组织弱化、家族权威衰落 过让农村更像农村的改造,让城镇的物流、人流 在当前,由于多数村集体组织不能给村民带
!"#$ ! ! " ! ! " !#! !"# "" !"#$%!&$'()*+,-./01" #!$%&'()*+,-. 2!&3456789/):+;-.!?@A4;-.BCDEFGH-./IJ KLMN" OPQA4,R.ST!)*+,-. UCVI4,WXYZ/[\! UC]VW^_ `BaOb!UCDcd+ef%g" !!""#$%&'()*+,-./012h [ijklS!=>mnop4;[i!45 qrst&u!Ev#wxyzst[\"{|J} ~!^%>O!=4,WwZyz " !>!94K ##!x_@!w x K4¡E¢v£^Evv£/¤¥¦"§ PQ=¨4©ST!ª«¬#®b ¯k#°±#²³.´µ¶¦·`%/ÕÖ" >J)!4×ØÙJ)" =ÚÛª!4ÜÝ Þ`/_`ßà! á®Éâ¡ãÄdäã/åæ op! 4/EFçèé!êëDj%^ìíî ï/º! 4¡ðñ4òóÇÈ%gôõÉç èö÷øù#EFú@ûI#ZüÁý¦ûþ ÿ!" jg$)*+,%"R!×?@$ABC1DE FG )*+,R.s99@! ?@ABC)*+,R.bQlmhin o" !KLìp!45q^/rstsu!R. uw0wsxy¦zwöÉR .p)" !!"+HIJ&'KLMNO !"P)*+,/{Ûs? )*+,R.|JVI}~o£! UJI %45/>©" áK(!=, B {¿!R.)*+,sD!q^ LÝ`" §=}~ !op)*+,R. !45/>©!sVIÁD! !R.k! ¡45K¢£¤Ô%!ò ¥¦_\}§¨©DÁª45" «ôòóprA¥F!4¡|ôõ[ Æ35! 45/òÅtqrBâçtqrÔæz ÝÖk×! ØzÒÓ ¤45Ù]V,ÏR. ÚEFGHR." ÛÜÝÞߣ¤àÓ´áÖâ ã!äÝKE飤Ó~åv!æÈÝUuàÓ /£J" !cç|%!=èST!òó%g Lu/©!45P4,EFZ#éêGHB} ëGH/£¤|OP u! )*+,R.|×æ íå#ìIu" §òó%gL í/©!)* +,R.opî ¿ïð" $",>ñòó@#ôõö÷ !K(! øQ9,>ñòs ª,5- 经济·管理 %%
100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来一定经济利益,再加上一些村干部能力素质有足资金缺口,但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往往只能降低 限,所以村集体组织的权威逐渐弱化,不能很好发建设标准 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 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不断冲击,以血缘为纽带的农村家族影响力也逐渐 当前,企业与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还 弱化。在以前,长者或权威人物作为村落的核心,还十分有限。在一些经济条件或区位优势好的乡村 能够组织村民修路、修渠、美化村庄环境,村庄规划企业会投资建厂,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冋题。但利润 建设也能够从全村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但现在,经是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预期收益低和高风险会 济实力和经济利益主宰着一切,年长者、德高望重降低其进驻农村的动力。同时,一些政府未制定相 者的号召力大减,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关政策,为企业在乡村用电、用水、用地、税收等方 的社会资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建筑居面提供优惠,这也降低了企业帮扶的积极性。此 所,单个人的力量或利益诉求常凌驾于整体利益之外,农民知识水平有限、素质偏低、主体意识淡薄 上。这也是当前为何农村有新房没新路,有新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都成为企业进驻乡村的阻 没新景,村庄建设七零八落的重要原因之 力,影响村企合作的长效化 (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重、资金有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 1.重建设轻规划 2015年,全国有20401个建制镇、12282个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 乡、7696个乡镇级特殊区域和200多万个村庄。间很多地方比较突出,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常常缺 村庄数量多且分布散落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特征。失。部分乡镇认为,编制规划是劳民伤财的额外支 如果在这么多分散的农村全部实现集中供水、清出,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是已编制完成 污、修路、建广场等,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规划,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投入。另外,我国农村建设还有很多历史欠账。建还有许多乡镇和村庄的规划不顾自身特色、盲目 国以来,我国政府长期奉行“农村哺育城市”的政照抄照搬,以至于很多乡村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 策,强调资源向城市高度集聚,农村地区社会资源和建筑设计等单调雷同。此外,由于技术、资金等 匮乏、自然资源面临枯竭,致使很多农村尤其中西方面原因,很多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够,操作性不 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公共服强,难以实施 务匮乏。我们也看到,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现在仍处 2.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 于试点阶段,未来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多地方没有制定促进 2政府财力支持有限 建设长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即使部分村庄制定了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主要以中央和长效管理办法,也多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墙上、纸 省、市为主,但投入与需求相差甚远,筹资的重担上,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如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 最终还是落到县、乡(镇)两级政府和村组织。随着已经初见成效,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监督力度和 近些年全国各地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基层政府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仅靠上级组织的突击整治来 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另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维护,容易进入整治一回潮-再整治一再回潮的 合性、全面性的工作,县和乡镇政府以及村组织不恶性循环。另外,“一事一议”制度在很多地方形同 只承担提供公共设施的职能,还需要发展振兴当虚设,很多村民只要求解决关乎自身利益的事,对 地经济,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能够带领农民发展规一些对自身没利的公益项目则坚决反对。一些地 模种植、推行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等。但当前很多基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建设,但地方奖补 层政府的财力状况就连负担这些产业计划的启动资金常常偏低或不能及时发放,降低了村干部和 成本或初始投资都很困难,大多只能维持基层政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府组织的正常运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各地都制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缓慢 定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但由于财政资金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外在形态 往往在建设或人员配备上存在不到位的现象。经的改变,需要在农村产权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创 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或村集体会通过自筹来补新上积极探索,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中
!"#$%&%' !"#$%&'! ()*"+,-./0123 4!56,789:;?@A!B/CDE FGHIJKLM," NO!PQRS$TUV; BWXY!6Z[\]^;_,`abc0d>e @A"f6g!hij?!@;A BCq¶n+D#M(Ç)EÈêë,9:" PQ F+~ÅGö_,HIJK! ÁLêë; ãêM)NOPQ" NO!KLM,IJ¶"R S#~úS;Tm!DMÇêë6U,9:B VAWÛ&'JÃ;X/! qáEYZ[· öT! µ\áÁLêë/r^]_sEYz ^_`#abcdedAfà" ·gCÍÁ Lêë;ã0gh\ijAµ+edk{;lF mÕjnoä¡Cpq! UÍ/r6ÁLê ë9:;s¯tu" fóvÚE!wùGö¡Æ xKLM,;IJyz!{²ãê8B|! }}fIJjk~*fB;" TEYÜ ;MÇj,78¥@! |8! TèE;ö}}/ IJyz" ,#dU8äåB| ·g! d;8;KLM,IJq 3Ñ34" f"+TjËD;M,! däI!.Ñ_s\d" & ¶d®;BU7y! ì' ¡¢£_,;F0" ¤¥!"+êë2Æ< ¦êñ!\dfM,§¨#§Ü#§ö#Hà úWÛ©! µdxdª«;¬S" ® O!_s¯°Ü 34#12±#8²°³´! _,ÁÂJõ@à¡m\d¢£M,;¶ 0!bc,m;h·A" !/""0$%&'12343567 "#IJ¸z{ fKLM,IJÚ! IJ¸z{;f CÍö¹º»! R7IJz{yz¯¯ ¼" .ÑMǽ\!¾Æz{¶¿sÀã;ÁO5 »!øTmFS¬S" Âÿ¶Ã¾ÆÄm ;z{!UÍÏd¶\xÄm*ÈÅÆ;Ä" q3ÇÍMÇ,w;z{BÈ¥ÉÉÊ# Ë7 ¤Ì¤Í!6βCÍM,;edÏÐ# úÒÑ I©Jkà«óÒ¤" ®O!{²ÓÔ#8à ú¿À! CÍz{¾Æ;ÕBr! ÖmSB ò!q6Ã" $#h·t×ÆBØ~ fKLM,IJÚ! CÍöº3ÆÙ¢ IJh·t;8Æ×Æ" Âÿ.Ñ,wÆx h·ÚÛƨ!dÍܲÝÞ!ßàfá*#â *!2/ãsn+ä" ×f_,xyåÛú! ÃnPm·! _,xyh·ÚÛæç0 èé×ÆqBØ~! êë*È9:;ºY³å! rì!íî¢å³å--ïV--(³å--(ïV; ðSñx" NO!&"ò"ó'ÆfCÍöݤ ôJ!CÍ,s®¦õ¥É&';ò!ö "+ö¥Éº&;&'R7÷øùö" "+ö úû&6üý';Þa¢IJ!öü 8¯¯±jB/U¥Eþ! x,-. ,s;IJ;¬S" ,#_,e<ÆJK¢ÿ!" KLM,IJB/êêßàf_,OfÝ# ;J$! áf_,e<ÆM,åÛ×Æ% ¸*¬&'!()*IJ!8M,ÉÊ" 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