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 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髙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 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髙、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可用工业硫酸 等调节酸碱度至p值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 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 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保温,促使岀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一3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 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不仅防 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 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 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 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次是谷粒、 穗颈和枝梗。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大小如芝 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 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 斑。 (二)病原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 Shonan],属于半知菌亚门 平脐蠕孢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 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 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缺钾发生赤枯 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发病加重。 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苗期易感病, 分蘖期抗病性増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 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 气温基本稳定在 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2.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可用工业硫酸 等调节酸碱度至 pH 值 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 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 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保温,促使出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 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 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 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不仅防 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 一。一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 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次是谷粒、 穗颈和枝梗。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大小如芝 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 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 斑。 (二)病原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Bipolaris oryzae(Breda.De Hann)Shoean],属于半知菌亚门 平脐蠕孢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 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 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缺钾发生赤枯 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一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发病加重。 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苗期易感病, 分蘖期抗病性增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